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中国翻译学“科学说”争论的再思考
1
作者 张倩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68-71,79,共5页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翻译学界就翻译学"科学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以往的争论中概念混淆和争论焦点偏移等问题突显,回顾和反思这些问题,尝试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探讨翻译学"科学说"...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翻译学界就翻译学"科学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以往的争论中概念混淆和争论焦点偏移等问题突显,回顾和反思这些问题,尝试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探讨翻译学"科学说"尤其重要,而库恩范式理论又给了研究者关于此话题的全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翻译学 学科 科学说 库恩范式
下载PDF
三版《中医各家学说·喉科学说》若干问题之商榷
2
作者 黄兆强 《中医文献杂志》 2001年第2期22-22,共1页
由任应秋教授主编的全国中医学院统编三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迄今出版20余载,在中医界具有相当影响.笔者诊余反复玩索,发现本书第六章<喉科学说>在论述<重楼玉钥>、"郑梅涧"、"郑西园"、"... 由任应秋教授主编的全国中医学院统编三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迄今出版20余载,在中医界具有相当影响.笔者诊余反复玩索,发现本书第六章<喉科学说>在论述<重楼玉钥>、"郑梅涧"、"郑西园"、"梅涧医语"、"养阴清肺汤"等若干问题时,存在很多疑点,使读者无所适从.兹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就以上问题商榷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各家学 三版教材 科学说 《重楼玉钥》 考证
下载PDF
对李森科学说中若干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的批判
3
作者 杨光锐 卢廷建 +1 位作者 沈淑瑜 洪秀琼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3年第S1期27-31,共5页
李森科学说曾经在苏联,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生物学中,尤其是遗传学中统治了几十年。他们一贯鼓吹自己的学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达尔文主义”,是“唯一正确的”,甚至在大会上狂热地高呼他们的学说“万岁。”一时,好象生物科学... 李森科学说曾经在苏联,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生物学中,尤其是遗传学中统治了几十年。他们一贯鼓吹自己的学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达尔文主义”,是“唯一正确的”,甚至在大会上狂热地高呼他们的学说“万岁。”一时,好象生物科学的真理都在他们手中了。事实到底怎样呢?下面从遗传学中三个方面的问题来进行一些剖析和批判。一、遗傅变異的根本原因在生物体内,还是在生物体外毛主席教导我们:“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作为生命基本特征之一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无非也是生命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力求从生物体内部,从物质本身去寻找遗传和变异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关于遗传物质的大量研究。近代科学所积累的事实足以证明,从最简单的病毒到最高等的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森科学说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遗传物质 生物体内 偶然性 辩证唯物主义 遗传学 必然性 根本原因
下载PDF
从“专家说”到“科学素养说”:现代科学教育目标的转变及其启示
4
作者 陈建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98-102,共5页
科学教育目标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两个过程:培养”科学专家“和提升”科学素养“。提升”科学素养“主要指三方面内容:了解、掌握科学知识;对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程序的理解;作为一一项珠科学的理解。”科学素养说“的科学教育目标,与... 科学教育目标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两个过程:培养”科学专家“和提升”科学素养“。提升”科学素养“主要指三方面内容:了解、掌握科学知识;对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程序的理解;作为一一项珠科学的理解。”科学素养说“的科学教育目标,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教兴国的总方针是吻合的,它强调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我国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专家 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素养
下载PDF
《深视新闻·科学说》媒体融合呈现的时度效把握
5
作者 张馨方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4-35,共2页
时政新闻应体现时度效要求,旗帜鲜明、引导正确,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深视新闻》的新闻科普类板块《科学说》把握住第一时间,于媒体融合中抢抓第一落点,理性、客观、深度,在报道中拿捏分寸,掌握火候,让报道更富吸引力、感染力,使话题... 时政新闻应体现时度效要求,旗帜鲜明、引导正确,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深视新闻》的新闻科普类板块《科学说》把握住第一时间,于媒体融合中抢抓第一落点,理性、客观、深度,在报道中拿捏分寸,掌握火候,让报道更富吸引力、感染力,使话题成为大家都在说的热点,从而令时政类科普节目面貌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政新闻 科普节目 媒体融合 《深视新闻·科学说
原文传递
“说科学”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文婷 《名师在线》 2021年第31期18-19,共2页
文章立足幼儿科学探究活动,阐述和界定了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说科学”的概念,分析与探讨了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说科学”的价值及引导幼儿“说科学”的有效策略,旨在让幼儿在“说科学”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提升... 文章立足幼儿科学探究活动,阐述和界定了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说科学”的概念,分析与探讨了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说科学”的价值及引导幼儿“说科学”的有效策略,旨在让幼儿在“说科学”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 教学策略
下载PDF
科学活动“系列主体”的语境指认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建国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30,共4页
当下科学哲学的剧情迷乱和观者困惑,是因对科学活动的"系列主体"区分不明、指认不清。基于不同理论语境中的科学活动主体的角色区分与深描,由此勾勒几种理论的语境差异与演展进路。理解了科学活动的系列主体指认区别,可更清... 当下科学哲学的剧情迷乱和观者困惑,是因对科学活动的"系列主体"区分不明、指认不清。基于不同理论语境中的科学活动主体的角色区分与深描,由此勾勒几种理论的语境差异与演展进路。理解了科学活动的系列主体指认区别,可更清晰地找到科学"发现说"与"建构论"的关键区别,厘清知识社会学时期的"知识二分"与"主体指认二分"现象,解说SSK与ANT的异同关系,明白马克思与这几种理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知识 科学发现 知识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 行动者网络理论
下载PDF
对人类历史上几种科学价值观点之评析
8
作者 吴恺 《保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3-58,共6页
不同的人由于动机、目标、信念和知识背景不同,故其科学价值观点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科学价值观点,如科学价值功利说、科学价值中立说与负载说、唯科学与反科学主义、科学悲观论与乐观论等。只有... 不同的人由于动机、目标、信念和知识背景不同,故其科学价值观点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科学价值观点,如科学价值功利说、科学价值中立说与负载说、唯科学与反科学主义、科学悲观论与乐观论等。只有对以上观点进行辩证的评析,才能让人们避免种种歧见和误区,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价值 科学价值功利 科学价值中立 科学价值负载 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 科学悲观论 科学乐观论
下载PDF
对几种科学价值评价观点的解析
9
作者 吴恺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31-35,共5页
由于不同人的动机、目标、信念和知识背景不同,故其对科学价值的评价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科学价值评价观点,如科学价值功利说、科学价值负载说、唯科学与反科学主义、科学悲观论与乐观论等。对以... 由于不同人的动机、目标、信念和知识背景不同,故其对科学价值的评价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科学价值评价观点,如科学价值功利说、科学价值负载说、唯科学与反科学主义、科学悲观论与乐观论等。对以上观点进行辩证地解析,以避免种种歧见和误区,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价值 科学功利 科学价值负载 科学与反科学主义 科学悲观论与乐观论
下载PDF
“当代小科学”的提法不科学——与赵红州同志商榷
10
作者 宋毅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6-57,共2页
“当代小科学”的提法不科学——与赵红州同志商榷宋毅最近从《中国科技论坛》1996年第3期上看到赵红州写的《发展“当代小科学”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一文(以下简称为《当代小科学》一文),有些不同看法,因事关重要,现提出来,... “当代小科学”的提法不科学——与赵红州同志商榷宋毅最近从《中国科技论坛》1996年第3期上看到赵红州写的《发展“当代小科学”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一文(以下简称为《当代小科学》一文),有些不同看法,因事关重要,现提出来,希望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在《当代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自然科学 科学
下载PDF
从科学与人文关系探析科学的价值
11
作者 赵娇娇 《改革与开放》 2016年第4期104-104,106,共2页
随着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全球问题日益突显。雾霾加剧、生态失衡以及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进行深度的理性反思。一般认为,科学有双重价值:真理价值和实用价值。真理价值是科学价值的主要方面,实用价值是由真理价... 随着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全球问题日益突显。雾霾加剧、生态失衡以及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进行深度的理性反思。一般认为,科学有双重价值:真理价值和实用价值。真理价值是科学价值的主要方面,实用价值是由真理价值衍生出来的。科学作为真理正确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对人们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另外,在科学基础上产生的技术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来实用方面的价值。如今人们片面看重科学的实用价值,相对忽视科学的真理价值。对实用价值的过多强调导致不重视基础研究,只重视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科学家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确立正确的科学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与人文关系 科学的价值 科学价值中立
下载PDF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兆仁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年第5期7-13,共7页
对于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认识,中外学者观点各异。这些看法可以最终划分为两类,即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科学说与非科学说。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唯物史观以来,历史学的研究就开始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进步。但是,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 对于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认识,中外学者观点各异。这些看法可以最终划分为两类,即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科学说与非科学说。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唯物史观以来,历史学的研究就开始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进步。但是,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同时也不能误解和歪曲这个理论。加大对于唯物史观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正是对历史学学科性质“非科学说”的有力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 学科性质 科学说 科学说
下载PDF
教育学学科性质在中国的研究:历程、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7
13
作者 许丽丽 侯怀银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8,共6页
我国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研究始于1906年,经历了译介、起步、苏化、中国化尝试、语录化和自主化六个阶段,研究者对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研究形成了科学说与非科学说的观点。科学说包括: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一门独立的科学;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我国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研究始于1906年,经历了译介、起步、苏化、中国化尝试、语录化和自主化六个阶段,研究者对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研究形成了科学说与非科学说的观点。科学说包括: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一门独立的科学;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或实践科学;教育学是一门精神科学的单一科学说;教育学兼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应用科学的双重科学说;教育学是一门多重科学。非科学说即认为教育学不是科学,但有成为科学的可能。未来教育学学科性质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立足于教育学自身特质,夯实研究的"人"的基础,彰显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重视教育学学科性质研究的时空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教育学学科性质 科学说 科学说
下载PDF
高科技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伟 崔迎军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77-79,174,共4页
长期以来,受科学价值中立说的影响,人们认为科学探索宇宙的事实知识,伦理探求人类社会的价值知识,两者毫不相干。近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对人类伦理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类应该重新审视... 长期以来,受科学价值中立说的影响,人们认为科学探索宇宙的事实知识,伦理探求人类社会的价值知识,两者毫不相干。近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对人类伦理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类应该重新审视科技和伦理的关系,走出科学价值中立说,将真引向善,让科技真正为人类造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技术 伦理 科技伦理 科学价值中立
下载PDF
高职高专《五官科学》课程说课设计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锡秋 《社区医学杂志》 2013年第21期62-63,共2页
说课是教师对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反映。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考核方案、教学效果、课程特色、教学实施等方面对高职高专《五官科学》课程进行说课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研究。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五官科学 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课程特色
原文传递
学习周恩来做有中国特色的共产党人
16
作者 孙芝瑶 《淮阴师专学报》 1993年第1期1-5,共5页
周恩来曾说过:“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才是共产党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著《领导者》和英国著名作家威尔逊著《周恩来传》,把这句名言传遍了全世界。这两本书皆被译成中文,而且有多种版本。《周恩来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版,从1989... 周恩来曾说过:“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才是共产党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著《领导者》和英国著名作家威尔逊著《周恩来传》,把这句名言传遍了全世界。这两本书皆被译成中文,而且有多种版本。《周恩来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版,从1989年4月到1991年2月,就印刷了9次,达29万册之多。一个时期以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皆盛传周恩来的这句名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前总统 中国特色 纪念文章 李森科学说 《新华日报》 国民党顽固派 封建军阀 工人没有祖国 高级领导干部 现代化理论
下载PDF
也谈方志的性质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建英 《广西地方志》 2004年第5期6-8,21,共4页
地方志的性质是方志界争论最大的理论问题。多种观点中 ,影响较大的有“历史说”、“资料书说”、“科学文献说”、“特殊史书说”。作者指出“资料书说”和“科学文献说”有诸多不妥之处。“历史说”与“特殊史书说”虽近似 ,但“特殊... 地方志的性质是方志界争论最大的理论问题。多种观点中 ,影响较大的有“历史说”、“资料书说”、“科学文献说”、“特殊史书说”。作者指出“资料书说”和“科学文献说”有诸多不妥之处。“历史说”与“特殊史书说”虽近似 ,但“特殊史书说”更准确 ,因志书属于史书类 ,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书 ,是一种特殊的史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性质 历史 资料书 科学文献 特殊史书
下载PDF
Multidimensional Utopia: Chinese Logic of the Future Imagination of the Three-body Problem
18
作者 ZENG Ju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11期1418-1422,共5页
The greatest charm of science fiction is not the artistic imagination, but the scientific imagination.Liu Cixin's the Three-body Problem as a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novel, reflected Chinese writer how to think scien... The greatest charm of science fiction is not the artistic imagination, but the scientific imagination.Liu Cixin's the Three-body Problem as a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novel, reflected Chinese writer how to thin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possible future of mankind's imagination. This novel contained "Deconstruction" Utopia, "Transcendence" dystopia and "Composited" Heterotopias, Which fully demonstrated singularity politics's great ideological tension between post modernity thinking of in this or that and typical Chinese style doctrine and dialec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u Cixin the Three-body Problem Multidimensional Utopia
下载PDF
Translation Study on Figurative Rhetoric in Folding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19
作者 REN Rui GUO Zhi-li +1 位作者 ZENG Jia-li ZHANG Le-l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8年第3期163-168,共6页
HAO Jing-fang, a Chinese writer with her novel Folding Beoing, was awarded the 2016 Hugo Award, the top award in global science fiction community, the second for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after LIU Ci-xin for hi... HAO Jing-fang, a Chinese writer with her novel Folding Beoing, was awarded the 2016 Hugo Award, the top award in global science fiction community, the second for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after LIU Ci-xin for his The Three-Body Problem, which stroke a strong shockwave to the science fiction community around the world.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Ken LIU's translation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success of Folding Beijing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a few studies on LIU's translation of Folding Beoing, let alone with Skopos theory. This paper refers to massive studies on it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s based on a careful reading of Folding Beifing, its translation counterpart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or adopts Skopos theory in translating figurative rhetoric by linking the three basic roles with the LIU's ideas o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n the figurative rhetoric in Folding Beijing and extracts so many typical sentences as to certify the flexibl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dopted by the author under Skopos theory, which conforms to the reading habit and taste of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provides a paradigm for the futur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science fi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ding Beijing Skopos theory figurative rhetoric translation strategy
下载PDF
Fusing the Postmodern and the Gothic to Rebirth Buried Child as the New Frankenstein
20
作者 Rita Anderso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11期1716-1722,共7页
A multi-gen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that compares Sam Shepard's classic, Buried Child (1978), to Mary Shelley's Gothic thriller, Frankenstein (2004). This paper, us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ex... A multi-gen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that compares Sam Shepard's classic, Buried Child (1978), to Mary Shelley's Gothic thriller, Frankenstein (2004). This paper, us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exts (a play versus a novel), argues that Shepard follows Shelley's theme and characters in order to frame and create his own even-more modern "Prometheus", a premise that Shelley borrows to center her novel and to establish the antagonistic origins of her monster-man. Shepard's splintered individuals all share a postmodern disillusionment, and as Shelley's novel establishes, it is a conflict brought on by an absent or emotionally-removed mother and a brutal father who denies or disavows the "child" he considers an abomination. Other themes that Shelley and Shepard's works have in common include infanticide, incest, a life built on lies, patricide, and an unnatural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GOTHIC postmodem Sam Shepard Mary Shelle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