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主义的科学重建
1
作者 吴小英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31-35,共5页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女性主义科学重建的起点、可能性及几种方案,并作了简要评论,分四部分:(1)女性主义对科学活动中的性别偏见及主流科学观的批判。(2)女性主义关于科学重建标及方法论基础的讨论。(3)重建的女性主义经验主义...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女性主义科学重建的起点、可能性及几种方案,并作了简要评论,分四部分:(1)女性主义对科学活动中的性别偏见及主流科学观的批判。(2)女性主义关于科学重建标及方法论基础的讨论。(3)重建的女性主义经验主义的"修正"方案与女性主义立场论的"后续科学"方案。(4)有关女性主义科学重建理论的特色及缺陷的几点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科学 女性主义 科学重建
下载PDF
广元实现科学重建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
2
作者 张厚美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49-52,共4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坚持以能源结构低碳...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坚持以能源结构低碳化、产业发展低碳化和生态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社会低碳恢复、低碳重建、低碳发展,全力打造低碳项目投资"洼地",努力把广元市建设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宜居城市和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科学重建 广元市 优势 思路
下载PDF
科学重建:四川解决灾区民生问题的几点启示
3
作者 王来柱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5-39,共5页
特大地震给四川造成巨大的民生灾难。如何在恢复重建中优先保障民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难题。围绕民生问题,灾区工作分为抢险救援;安置群众;恢复重建和发展生产四个阶段。以成都市保障民生的主要做法为视角,可以对四川灾区民生问题的经... 特大地震给四川造成巨大的民生灾难。如何在恢复重建中优先保障民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难题。围绕民生问题,灾区工作分为抢险救援;安置群众;恢复重建和发展生产四个阶段。以成都市保障民生的主要做法为视角,可以对四川灾区民生问题的经验和启示进行剖析,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区民生 科学重建 民生保障
下载PDF
坚持城乡统筹 推进科学重建——关于彭州市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研究
4
《成都发展改革研究》 2010年第2期57-61,共5页
彭州市在“5·12”灾后恢复重建中,注重从政府主导和群众意愿相结合、用好政策和融资创新相结合、恢复重建和产业提升相结合、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相结合、应急管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激发内力和借助外力相结合等六个方面着力解决... 彭州市在“5·12”灾后恢复重建中,注重从政府主导和群众意愿相结合、用好政策和融资创新相结合、恢复重建和产业提升相结合、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相结合、应急管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激发内力和借助外力相结合等六个方面着力解决受灾群众的安居问题、资金缺口较大、主导产业不突出、灾民意识过强、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和协同程度较低等问题。彭州市紧紧抓住扩大内需和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等机遇,大胆改革创新,在破难攻坚中化“危”为“机”,实现了借力起跳和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筹城乡 灾后重建 科学重建 彭州市
下载PDF
心智多样性,技术多样性:以理论信息科学重建为基础的经济重建之纲要
5
作者 宫林林(译) 许煜(校)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8-62,共15页
一“技术问题”与真相的考验无论是谁,今天我们所有人都碰到了“技术的问题”——眼下(2020年3月29日),我们正在疫情的围困中与之遭遇。隔离让我们直面自身的存在方式:在无数“连接”面前我们都是孤立的个体,在集体层面上我们又是“连... 一“技术问题”与真相的考验无论是谁,今天我们所有人都碰到了“技术的问题”——眼下(2020年3月29日),我们正在疫情的围困中与之遭遇。隔离让我们直面自身的存在方式:在无数“连接”面前我们都是孤立的个体,在集体层面上我们又是“连接”着的;在已然成为技术圈[technosphere]的生物圈[biosphere]病理学层面,疫情也开启了对于体外(依照阿尔弗莱德·洛特卡所称的“体外进化”)要素的无穷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进化 技术圈 技术多样性 洛特卡 病理学 科学重建 生物圈
原文传递
关于当代中国科学观的重建问题
6
作者 马来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2-148,共7页
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它有多种形象和品格。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象和品格是:(1)科学是一种关于世界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知识体系;(2)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客观规律的社会性活动;(3)科学是一种以发展真理性认识为目标的社会制度。中国... 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它有多种形象和品格。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象和品格是:(1)科学是一种关于世界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知识体系;(2)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客观规律的社会性活动;(3)科学是一种以发展真理性认识为目标的社会制度。中国对科学的认识由浅入深,迄今,已较全面、深刻,但也明显存在缺陷。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把科学知识等同于真理,盲目崇拜科学;对科学活动的社会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关于科学是一种社会制度的意识淡薄;等等。当代中国科学观的重建的当务之急是:(1)充分估价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2)高度尊重科学的自主性;(3)清醒认识科学技术的局限性;(4)继续深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活动 制度 当代中国科学观的重建
下载PDF
大地震后的早期科学重建
7
作者 滕慧月(编译) 《大自然探索》 CAS 2022年第11期78-80,共3页
1755年11月1日上午9点30分左右,当时世界强国之一葡萄牙的里斯本的地面开始轰隆作响,许多教堂钟声响起.一些亲历者回忆说,在地面开始晃动之前,他们听到了一种"可怕的地下噪声".建筑物在长达六分钟的强震中纷然倒塌,将里斯本... 1755年11月1日上午9点30分左右,当时世界强国之一葡萄牙的里斯本的地面开始轰隆作响,许多教堂钟声响起.一些亲历者回忆说,在地面开始晃动之前,他们听到了一种"可怕的地下噪声".建筑物在长达六分钟的强震中纷然倒塌,将里斯本的街道埋得严严实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强国 里斯本 葡萄牙 教堂钟声 科学重建 亲历者
原文传递
智力救灾,“抗震博士”助推灾区科学重建——中组部、团中央第九批赴川“博士服务团”服务灾后重建纪实
8
作者 沈人信 《现代人才》 2009年第1期60-62,共3页
2008年7月,在四川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中组部、团中央及时调整选派工作计划,从国家部委和浙江省提前选派第九批"博士服务团"奔赴四川绵阳、德阳和广元3个重灾市。
关键词 灾区 科学重建 灾后重建 博士 团中央 助推
原文传递
灾后教育重建的时效性特征及急需处理好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龚波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0,共4页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重建工作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灾区教育重建作为整体重建工作的重要部分,内容繁杂,时效性强,影响面广,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其有序开展。本文尝试性地对灾区教育重建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理性反思,并对其时效性...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重建工作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灾区教育重建作为整体重建工作的重要部分,内容繁杂,时效性强,影响面广,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其有序开展。本文尝试性地对灾区教育重建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理性反思,并对其时效性特征进行集中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灾区教育的科学重建过程中急需处理好的五对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区重建 教育重建 科学重建策略 关系要素
下载PDF
再论汶川择地重建
10
作者 李平日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0-403,共4页
汶川地震后,对汶川县城是原地重建还是择地重建的问题,学界争论从未停息。汶川地震周年祭后,原地重建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引起人们反思。文中认为,应贯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原则重建... 汶川地震后,对汶川县城是原地重建还是择地重建的问题,学界争论从未停息。汶川地震周年祭后,原地重建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引起人们反思。文中认为,应贯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原则重建汶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择地重建 以人为本 科学重建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苏凤环 韩用顺 刘洪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40-45,共6页
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区的城镇乡村、道路交通、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 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区的城镇乡村、道路交通、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本文初步分析地震发震机制及其影响,同时对次生灾害、灾情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灾害 灾后重建科学问题
下载PDF
防震措施在给排水灾后重建中的运用
12
作者 梁晓媚 胡晓东 +1 位作者 杨素云 许艳 《中国勘察设计》 2014年第2期64-67,共4页
在灾后给排水重建工程中,及时总结运用各项防震措施,在科学重建中达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震后可修"的效果。同时,还要防治因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关键词 防震 给排水 科学重建 次生灾害
下载PDF
在风险社会中思考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
13
作者 张康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5,共11页
科学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性成就。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是通过学科分化的方式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在科学的学科分化中,出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科学门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为了促使社会研究科学化,更多的学者倡导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但... 科学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性成就。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是通过学科分化的方式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在科学的学科分化中,出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科学门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为了促使社会研究科学化,更多的学者倡导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但当人类陷入风险社会后,发现这种简单地移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做法并不明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分析性思维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是成功的,在工业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可喜成就。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却对这种思维方式构成了否定,从而提出了建构相似性思维方式去替代分析性思维方式的任务。思维方式的变革意味着科学的重建,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承担起科学重建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科学重建 分析性思维 相似性思维
下载PDF
铭记历史 奋力前行
14
作者 《中国减灾》编辑部 《中国减灾》 2023年第10期1-1,共1页
十五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灾难猝不及防地袭来,人们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在一瞬间粉碎崩塌,那一刻,天旋地转,山峦垮塌,无数生命戛然而止,整个中华大地浸满悲恸.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高高耸立在漩口中学教学楼废墟前的&quo... 十五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灾难猝不及防地袭来,人们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在一瞬间粉碎崩塌,那一刻,天旋地转,山峦垮塌,无数生命戛然而止,整个中华大地浸满悲恸.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高高耸立在漩口中学教学楼废墟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碑",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那场难以忘记的灾难,也见证着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发展振兴的艰难历程.今天,一度破碎的山河已焕然一新,嬗变十五载,旧貌换新颜,如今的汶川,岷江水笑、映秀花开,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教学楼 破碎的山河 特大地震 铭记历史 抗震救灾 岷江水 纪念馆 科学重建
下载PDF
地震灾区农村灾民安置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绵阳市安县农村为例
15
作者 郭剑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30-33,共4页
汶川地震所波及的地区多数是农村,所涉及的人群大多为农民,因而灾区农村重建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和繁重。目前灾后重建已经进行了1年多,笔者分析了灾区农村灾民安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重点从强化灾区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机制等... 汶川地震所波及的地区多数是农村,所涉及的人群大多为农民,因而灾区农村重建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和繁重。目前灾后重建已经进行了1年多,笔者分析了灾区农村灾民安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重点从强化灾区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下阶段重建的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灾民安置 科学重建 考核机制
下载PDF
第四届中国微创外科年会暨国际消化道修复与重建外科学术论坛在成都召开
16
《华西医学》 CAS 2012年第9期1353-1353,共1页
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专委会(CSM)和国际外科、消化和肿瘤医师协会(IASGO)联合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微创外科年会暨国际消化道修复与重建大会于2012年9月2日在成都顺利闭幕。本届会议历时4天,以"20... 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专委会(CSM)和国际外科、消化和肿瘤医师协会(IASGO)联合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微创外科年会暨国际消化道修复与重建大会于2012年9月2日在成都顺利闭幕。本届会议历时4天,以"2012,微创外科技术在中国"为主题,来自14个国家、地区的近200名国内外学术权威、院士、著名专家受邀进行手术演示及学术演讲。参会代表近2 000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科学术论坛 国际消化道修复 中国微创外科年会 医学研究
原文传递
凯洛夫教育学批判--兼评“凯洛夫教育学情结” 被引量:25
17
作者 钟启泉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7,共15页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教育界就已彻底超越凯洛夫教育学。但我国教育学界某些人至今依然沉醉于"凯洛夫教育学情结"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把凯洛夫教育学捧为现代教育学术的精华,似乎离开了它,中国的教育就注定要失败。本...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教育界就已彻底超越凯洛夫教育学。但我国教育学界某些人至今依然沉醉于"凯洛夫教育学情结"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把凯洛夫教育学捧为现代教育学术的精华,似乎离开了它,中国的教育就注定要失败。本文旨在梳理20世纪20-30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界不同教育势力围绕"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原理的博弈,回顾苏联教育史上几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借以揭示凯洛夫教育学在苏维埃学校教育的发展中究竟充当了怎样一种角色;同时阐明,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重新捡起"学习凯洛夫教育学"口号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洛夫教育学 凯洛夫教育学情结 维果茨基学派 重建教育科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