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人格中的人性”与目的自身——以科斯嘉德式的诠释为切入点的考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科政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123,共7页
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对现代社会影响重大,它要求我们把自己与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来使用。然而,围绕"人格中的人性"与"目的自身"两个关键术语,国内学界的主流诠释与流行于英语学界的... 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对现代社会影响重大,它要求我们把自己与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来使用。然而,围绕"人格中的人性"与"目的自身"两个关键术语,国内学界的主流诠释与流行于英语学界的科斯嘉德式的诠释存在较大分歧。科斯嘉德式的诠释主张"人格中的人性"是指一般的设定目的的能力,并且主张它是其他一切事物的价值来源,在这种意义上叫做目的自身。但这显然是对康德的曲解,因为在康德看来,两种目的的价值在性质上与来源上都截然不同。设定目的的能力惟有独立于偏好、仅仅以自身为规定根据时才是目的自身。人生而是自我立法的自由存在者,从而必须被当作目的自身来对待,这才是"人是目的"的核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人性 目的自身 科斯嘉德 伍德
下载PDF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回溯论证——科斯嘉德式的重建之批判
2
作者 李科政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4-111,共8页
科斯嘉德相信,康德的《奠基》中包含着一个回溯论证,旨在表明人的“理性本性”是一切事物的善性或价值的来源,并且在这种意义上叫做目的自身。这种诠释在英语学界获得许多学者的赞同与效仿,进而引发一系列科斯嘉德式的重建。目前,针对... 科斯嘉德相信,康德的《奠基》中包含着一个回溯论证,旨在表明人的“理性本性”是一切事物的善性或价值的来源,并且在这种意义上叫做目的自身。这种诠释在英语学界获得许多学者的赞同与效仿,进而引发一系列科斯嘉德式的重建。目前,针对这种重建的批评可以分为两种:技术性的批评与一般性的批评。技术性的批评难以从根本上动摇这种重建,甚至还会不断催生新的版本。现有的几种一般性的批评包含着一些争议性的前提,难以被普遍接受。因此,最好的策略是从“理性本性”的科斯嘉德式的定义出发,对这种重建提出一般性的批评,以证明任何此类重建都不可能是对《奠基》的正确诠释,并且在根本上有悖于康德道德哲学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科斯嘉德 回溯论证 理性本性 目的自身
下载PDF
康德根本恶理论——兼论科斯嘉德对其发展
3
作者 王天娇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3-17,共5页
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最早对人性中根本恶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的哲学家,人性善恶概念的分析和解读对于整个思想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康德通过对善恶概念的分析、根本恶的层次划分以及善恶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提出了根本... 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最早对人性中根本恶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的哲学家,人性善恶概念的分析和解读对于整个思想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康德通过对善恶概念的分析、根本恶的层次划分以及善恶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提出了根本恶是人自由选择颠倒准则的后果。在此基础上,科斯嘉通过双层理论的建构重新发展了康德关于根本恶的理论,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善恶概念 根本恶 科斯嘉德
下载PDF
道德理由的正当性如何可能--从科斯嘉德的视角看 被引量:1
4
作者 毛华威 《理论界》 2017年第4期17-24,共8页
在道德理由的正当性问题上,有三种基本理论,即唯意志论、实在论和康德主义的建构理论。这三种道德理论,对是否存在道德理由的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道德理由正当性的基础是什么。科斯嘉德基于反思性道德理由:一方面... 在道德理由的正当性问题上,有三种基本理论,即唯意志论、实在论和康德主义的建构理论。这三种道德理论,对是否存在道德理由的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道德理由正当性的基础是什么。科斯嘉德基于反思性道德理由:一方面批评唯意志论、实在论和康德主义的建构理论对道德理由正当性的解释;另一方面她主张以反思的权威作为道德理由正当性的基础,用反思性道德理由来阐明道德理由的正当性。如果从道德内在主义的立场来考察科斯嘉德的反思性道德理由,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理解,而且能够有效地说明道德理由的正当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性道德理由 反思 正当性 科斯嘉德
原文传递
自主性的悖论——试析关于康德自主性概念的两种诠释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杨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84,共9页
"作为自我立法的自主"的概念在康德的伦理学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地,康德论证说主体的自由意味着主体能够进行"自我立法",即在行动上获得自主性,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在康德看来,只有自主的行动才... "作为自我立法的自主"的概念在康德的伦理学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地,康德论证说主体的自由意味着主体能够进行"自我立法",即在行动上获得自主性,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在康德看来,只有自主的行动才是道德的。然而,根据以平卡德为代表的当代学者的诠释,这种自主性概念可能面临着一个棘手的悖论。为了解决这个悖论,科斯嘉德发展出了一套关于自主性的"自我塑造"的诠释。但是,这种新的诠释并不成功,仍然会引起新的悖论。康德所要求的自主性似乎在理性主体的第一人称维度很难实现。而利用心灵哲学中的"集体意向性"概念,自主性可以在一种主体间性的维度得到捍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性 自我立法 悖论 科斯嘉德 自我塑造 集体意向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