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图像学角度探讨成都南朝佛像与犍陀罗、秣菟罗、笈多佛像造型艺术流派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胡文成 胡文和 《南方民族考古》 2012年第1期273-312,共40页
佛教图像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鉴定佛教美术作品的名称、内容、形象造型特征与性质。研究佛教美术(雕塑和绘画),必须探究作品的内涵和思想(例如佛教经变像所要传播的教义)。佛教美术作为宗教艺术是特定时代的传播作品,它们是信仰、崇拜,... 佛教图像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鉴定佛教美术作品的名称、内容、形象造型特征与性质。研究佛教美术(雕塑和绘画),必须探究作品的内涵和思想(例如佛教经变像所要传播的教义)。佛教美术作为宗教艺术是特定时代的传播作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其理想、内容、形象造型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佛教图像学的研究还应该将不同地域的佛教美术内容、形象造型特征,按时代和地域作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同时期不同地方,以及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衍变和发展。这就是笔者在本文中研究探讨成都南朝佛像与印度早期佛教美术流派关系的宗旨。海内外学术界过去探索成都南朝佛教石刻的源流,严重缺乏可资比对的图像学方面的数据。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其源流是来自溯江而上的建康(南京)佛像模式,而后者又是由海路从南印度经东南亚输入的笈多(5—6世纪前半期)新样式。综观其论证,都未能认识清楚公元2—6世纪印度佛教艺术各流派的造型特征和传播路线。有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拟将成都南朝佛教造像石刻与前期犍陀罗佛像石雕、后期犍陀罗艺术(即印度一阿富汗流派白灰膏塑像)、笈多秣菟罗和萨拉那特的佛教雕刻,从图像学角度出发,就其形制、图像结构、形象造型等方面进行比对研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比较合理而又科学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学 成都南朝佛像 犍陀流派 秣菟罗流派 笈多时期流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