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加里东期古隆起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
郭战峰
刘新民
盛贤才
马登峰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2
|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兴山地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特征 |
盛贤才
郭战峰
刘新民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3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中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及其构造意义 |
郭战峰
梁西文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4
|
华北和扬子陆块及秦岭—大别造山带地表和深部太古宙基底的新信息 |
沈其韩
耿元生
宋彪
万渝生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87
|
|
5
|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期次及时空迁移规律 |
孙晓猛
吴根耀
郝福江
张梅生
刘鹏举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58
|
|
6
|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 |
宋传中
张国伟
任升莲
李加好
黄文成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52
|
|
7
|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
孙晓猛
张梅生
龙胜祥
郝福江
刘鹏举
刘长垠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35
|
|
8
|
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的差异隆升过程:来自江汉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记录的证据 |
徐政语
卢文忠
林舸
刘池阳
王岳军
郭锋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29
|
|
9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
解东宁
何明喜
周立发
谢其峰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23
|
|
10
|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古特提斯缝合带”的连接 |
许志琴
李源
梁凤华
裴先治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49
|
|
11
|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探讨 |
宋传中
刘国生
牛漫兰
王道轩
朱光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13
|
|
12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学研究 |
李学刚
杨坤光
王军
|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13
|
中央山系大别、东秦岭和东昆仑造山带最古老岩系变质过程对比 |
陈能松
朱杰
游振东
张克信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4
|
|
14
|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 |
黄泽光
高长林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13
|
|
15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晚古生代构造环境与油气意义 |
黄泽光
方成名
杨潇
高长林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6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 |
汤济广
胡望水
郭齐军
黄泽光
翟常博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7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
谢才富
熊成云
胡宁
李劲松
|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
2001 |
9
|
|
18
|
秦岭—大别造山带的盆—山体系演化及其区域环境效应 |
胡宝清
刘顺生
王世杰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19
|
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中新生代构造变格与成盆作用 |
吉让寿
高长林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7
|
|
20
|
西大别西北部浒湾变质带榴辉岩的年龄和性质及其对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多期演化的制约 |
吴元保
高山
刘小驰
杨赛红
邱华宁
杨启军
刘勇胜
袁洪林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
200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