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巴山区域耕地土壤pH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高鹏 杨小敏 +3 位作者 李丹妮 余正军 姚远 司华 《农学学报》 2023年第8期32-36,共5页
为探讨秦岭巴山耕地土壤pH分布特征,以陕西省汉中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地统计学和GIS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耕层土壤pH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土壤pH4.15~8.41,平均值为6.50,整体土壤为弱酸性到中性;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部低,东部... 为探讨秦岭巴山耕地土壤pH分布特征,以陕西省汉中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地统计学和GIS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耕层土壤pH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土壤pH4.15~8.41,平均值为6.50,整体土壤为弱酸性到中性;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部低,东部和西部高的特征;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层土壤pH变异函数的最优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效应值为0.366,说明区域化变量的空间异质性是由随机因素和结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壤类型、耕作制度、成土母质和海拔为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为合理利用耕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巴山 土壤PH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秦岭巴山耕作区土壤有效磷与磷肥试验相对产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小敏 何文 +3 位作者 王琳 简红忠 李拴曹 田越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8-894,共7页
依托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数据库以及大量“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分析了秦岭巴山耕作区近30 a间土壤有效磷的变化情况,评价了5种农作物磷肥试验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磷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显示:目前该区域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8.1 m... 依托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数据库以及大量“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分析了秦岭巴山耕作区近30 a间土壤有效磷的变化情况,评价了5种农作物磷肥试验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磷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显示:目前该区域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8.1 mg/kg,达到中等磷水平;小麦、玉米、水稻、油菜、马铃薯肥效试验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85.7%、85.5%、88.7%、84.3%、86.0%,说明该区域在目前土壤有效磷含量水平下,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相对产量80%~85%的生长需求。基于土壤有效磷含量已达中等偏高水平及当前农作物磷肥相对产量值,参照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机理以及作物吸磷特性,对于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15 mg/kg,特别是低于10 mg/kg的低肥力农田,建议全部磷肥分为基肥、追肥两次施用;对于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20 mg/kg,特别是有效磷高于30 mg/kg的高肥力农田,只追施部分或少量磷肥,充分利用土壤有效磷,开发活化被固定的磷素资源,提高磷肥利用率,避免农业资源浪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巴山耕作区 土壤有效磷 相对产量 施肥建议
下载PDF
秦岭巴山林区森林火灾时域性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景群 邱友兴 余兴弟 《森林防火》 1998年第1期16-18,共3页
秦岭巴山林区森林火灾时域性初探西北林学院张景群邱友兴安康地区林特局余兴弟秦岭及巴山北坡是陕西省的主要林区,该区横垮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区,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物种资源丰富。近几年来,人工针叶纯林(包括人工植苗造林和飞... 秦岭巴山林区森林火灾时域性初探西北林学院张景群邱友兴安康地区林特局余兴弟秦岭及巴山北坡是陕西省的主要林区,该区横垮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区,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物种资源丰富。近几年来,人工针叶纯林(包括人工植苗造林和飞播林)面积不断增大。该区虽然没有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区 森林火灾 时域性 秦岭巴山
下载PDF
秦岭巴山地区高陵─达县重磁剖面初步解释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俊岭 《陕西地质》 1996年第A01期59-69,共11页
高陵-达县剖面位于秦岭中段,斜跨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三大构造单元。在研究剖面实磁场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地质、物性、省内及邻省深部物探资料,建立了剖面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依此对剖面通过地段的地壳结构、断裂带... 高陵-达县剖面位于秦岭中段,斜跨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三大构造单元。在研究剖面实磁场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地质、物性、省内及邻省深部物探资料,建立了剖面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依此对剖面通过地段的地壳结构、断裂带深部特征、三大构造单元的深部格架进行了解释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剖面 地质─地球物理模型 剖面解释 秦岭巴山地区 高陵─达县
下载PDF
南秦岭大巴山区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12
5
作者 雒昆利 徐立荣 向连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9-394,共6页
地处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的紫阳县是我国著名的富硒区。通过对南秦岭大巴山区几条主要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及其分布区地层和岩石的含硒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地区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与含水层及其流域分布的岩石特... 地处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的紫阳县是我国著名的富硒区。通过对南秦岭大巴山区几条主要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及其分布区地层和岩石的含硒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地区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与含水层及其流域分布的岩石特征、岩石的含硒量及其硒的淋失率等密切相关。其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为0.05~15 μg/L。其中泉水的含硒量为0.1~1.9 μg/L,井水的含硒量为0.05~15 μg/L,河流的含硒量为0.3~0.7 μg/L。本区含硒量最高的水体为下寒武统鲁家坪组碳质板岩分布区汇水侧的井水,其含量为2~15μg/L。富硒而淋失率低、但淋失量高的下寒武统鲁家坪组分布区的泉水和井水的含硒量高,是今后大巴山紫阳县潜在的富硒矿泉水的寻找和开发的方向。含硒量低的志留纪砂岩和粉砂岩、奥陶纪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以及中、晚寒武世灰岩和砾屑灰岩分布区的泉水和井水的含硒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秦岭巴山 下寒武统 早古生代地层 泉水 河流
下载PDF
秦岭—巴山地区成矿背景和成矿作用的新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志华 苏生瑞 +6 位作者 李勇 苏春乾 姜常义 赵太平 张传林 黑爱芝 梁云 《陕西地质》 2001年第1期1-23,共23页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 ,主要取得以下新进展 :1 创立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新理论 ,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 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 ,特别是...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 ,主要取得以下新进展 :1 创立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新理论 ,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 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 ,特别是太白、宝鸡—佛坪—汉南隆升带的发现 ,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岭乃至中国中东部构造格架的认识。 3 南北向沉积盆地转变为东西向造山带的Ⅱ型造山带 ,深部构造岩片抽拉 -逆冲推覆在中 (新 )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上所形成的Ⅲ型造山带 ,为地壳表层增添了两种新型的造山带。 4 首次提出秦岭造山带中存在三类沉积盆地 ,三种盆—山转换 ,三个发展阶段及三种型式 (Ⅰ、Ⅱ、Ⅲ )的造山带 ,这在国内外均属首创。 5 重新厘定商丹带、勉略带和二郎坪带的构造属性、形成时代 ,首次提出秦岭受三种体制 ,四个发展阶段的新观点 ,受抽拉构造形成的陆内造山带是秦岭最重要的划时代发展阶段。 6 最先提出立交桥式结构观点。 7 发现了一批前震旦系变质地层结晶岩系、重新厘定了一些地层的时代 ,特别是西秦岭、西成铅锌矿田中元古界地层的发现和超大型厂坝矿床产于其中 ,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8 提出准浊流态流体的新概念。 9 创立了在统一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背景 成矿作用 秦岭-巴山 沉积盆地 形成时代 找矿模式
下载PDF
秦岭和大巴山区翼手类及其动物地理分布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家炎 裴俊峰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8-370,共13页
秦岭和大巴山区作为动物地理分布区古北界及东洋界在我国中部的一段分界线,从提出之后有一些不同意见。前人在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部分兽类的调查中从各个学科加以论证。作者从1964年以来进行过秦巴山区翼手类三次主要采集,获... 秦岭和大巴山区作为动物地理分布区古北界及东洋界在我国中部的一段分界线,从提出之后有一些不同意见。前人在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部分兽类的调查中从各个学科加以论证。作者从1964年以来进行过秦巴山区翼手类三次主要采集,获得的2000余号标本,鉴定为32种,分属4科4亚科,分析结果认为其中23种为东洋界种属,占71.8%,9种为古北界种属,占28.2%。这些种属均可以分别见于动物区划中的各个区,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华中区、西南区、华南区、华北区、蒙新区、东北区及青藏区;一些我国的特有种、特有属及单型种属也分布于秦巴山区。作者认为兽类中的翼手类是气候、地形及植被影响其地理分布较为敏感而受限制的一类,从秦巴山区翼手类的区系组成及分布特征分析,东洋界种属以秦岭北坡为限,古北界种属从秦岭南坡到大巴山北坡间逐渐减少,翼手类在秦岭南坡及大巴山北坡存在两大界种类逐步过渡状态,显示是翼手类的过渡区,进一步验证将秦岭地区划属华中区和两大界的分界线在我国中部以秦岭为界的观点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秦岭和大巴山 动物地理 分界线
下载PDF
清代秦岭、大巴山区的农业开发与生态变迁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向红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11-114,共4页
在人口迅速膨胀、巨大生存压力的驱动下,清政府积极调整垦殖政策,推广玉米的种植,使自然条件优越的秦岭、大巴山区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然而,大规模毁林开荒,过度垦殖,又造成了秦岭、大巴山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 清代 秦岭、大巴山 农业开发 垦殖政策
下载PDF
南秦岭-北大巴山镇坪地区黑色岩系多金属元素赋存状态研究
9
作者 高熙贺 《价值工程》 2015年第20期176-177,共2页
通过对南秦岭-北大巴山镇坪地区黑色岩系矿化点野外地质特征的详细观察,结合室内显微镜下岩矿特征、成矿元素测试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研究,查明了Fe、Cu、Zn等金属元素在碳质页岩中的赋存状态,推测本区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具有较大的成... 通过对南秦岭-北大巴山镇坪地区黑色岩系矿化点野外地质特征的详细观察,结合室内显微镜下岩矿特征、成矿元素测试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研究,查明了Fe、Cu、Zn等金属元素在碳质页岩中的赋存状态,推测本区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北大巴山 黑色岩系 下寒武统 镇坪地区 金属元素
下载PDF
3套遥感降水资料在秦岭大巴山区精度评估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娇 史岚 +2 位作者 缪启龙 张狄 万逸波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73-78,共6页
采用地面雨量站点观测降水作为基准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法评估了2001~2010年CMPA、TRMM3b43V7、CMORPH1.0(gauge-satellite)3套遥感降水资料在秦岭大巴山区的精度;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分析了地形因子与遥感降水资料的精度关系.研究表明,CMPA... 采用地面雨量站点观测降水作为基准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法评估了2001~2010年CMPA、TRMM3b43V7、CMORPH1.0(gauge-satellite)3套遥感降水资料在秦岭大巴山区的精度;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分析了地形因子与遥感降水资料的精度关系.研究表明,CMPA、TRMM3b43V7、CMORPH1.0(gauge-satellite)遥感降水资料的降水空间分布与地面站点观测结果相似.其中CMPA资料在月、年尺度上与地面实测相关性最高,与地面观测值最为接近,CMORPH1.0(gauge-satellite)各项误差指标变化较明显,相关性最低,TRMM3b43V7居中.在复杂地形下,CMPA模拟精度最好,CMORPH1.0(gauge-satellite)因受地形影响,降水估算能力有限,精度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PA TRMM3b43 V7 CMORPH1. 0(gauge-satellite)遥感降水资料 精度评估 秦岭巴山
下载PDF
秦巴山地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异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兴航 张百平 +3 位作者 姚永慧 刘俊杰 李佳宇 蒋娅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3年第2期104-122,共19页
秦岭—大巴山作为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过渡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气候对秦巴山地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影响巨大。本文基于秦巴山地及邻区种子植物物种数据库,首先分析了植物目、科、属、种多样性,乔木、灌木、草本多... 秦岭—大巴山作为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过渡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气候对秦巴山地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影响巨大。本文基于秦巴山地及邻区种子植物物种数据库,首先分析了植物目、科、属、种多样性,乔木、灌木、草本多样性以及中国特有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规律,以阐明植物多样性在秦巴山地过渡带上的空间分布特点;其次,结合秦巴山地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对植物多样性和环境指标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揭示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协同变异规律;再次对植物目、科、属、种,乔木、灌木、草本以及中国特有种进行聚类,并将结果展布在空间上,以显示秦巴山地植物在空间上的聚类规律;最后总结植物多样性突变位置的气候特征,并据此确定亚热带和暖温带划分的植物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目、科、属、物种多样性,乔木、灌木多样性均呈现由南到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科、属多样性具有较明确的分界线,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过渡带,而这条分界线处和过渡带内气候指标的变化范围稳定,南多北少的分界线位置大致均在东部伏牛山(南召县、内乡县、商南县、郧县)—中部太白山以南(镇安县、石泉县、洋县)—西部秦岭南坡(勉县、武都区、文县、平武县);2)南多北少的过渡带覆盖东部伏牛山南坡—神农架北坡之间宽阔的地区,中部太白山南坡—米仓山北坡相对较窄的区域,西部几乎为一条线,与分界线位置基本重合;3)在中国特有种多样性方面,秦巴山地内部明显高于秦巴山地邻区,进一步印证了秦巴山地内部的过渡性强烈。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秦巴山地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人类理解生态环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空间格局 气候因子 自然保护区 秦岭—大巴山
下载PDF
大巴山区早古生代地层和石煤中硒的化学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昆利 谭见安 +2 位作者 王五一 向连华 李德珠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6-91,共6页
通过对大巴山区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煤的原岩、风化岩、原生土壤的硒含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 ,及对南秦岭早古生代地层和石煤中硒的化学活动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其岩石和石煤中的硒在地表环境下有较大的... 通过对大巴山区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煤的原岩、风化岩、原生土壤的硒含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 ,及对南秦岭早古生代地层和石煤中硒的化学活动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其岩石和石煤中的硒在地表环境下有较大的活动性 ,不同类型岩石中硒的淋失率和硒的淋失量不同 .富硒而淋失率低但淋失量高的下寒武统鲁家坪组和早志留世大贵坪组的炭质板岩和石煤的分布区土壤 (主要为当地岩石的风化残积物 )的含硒量可达 10mg kg,甚至更高 ,是大巴山的富硒带和硒中毒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巴山 早古生代 石煤 化学活动性 地层 环境地质学
下载PDF
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沉积层状钡矿床成因机制研究
13
作者 彭不同 付山岭 +1 位作者 韩涛 路志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8-1328,共11页
为理清沉积层状重晶石、毒重石矿床成因机制及其差异成矿的控制因素,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地层中不同成矿特征的钡矿床开展了矿物学和碳-硫-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内沉积钡矿床有以重晶石为主或以毒重石为主的... 为理清沉积层状重晶石、毒重石矿床成因机制及其差异成矿的控制因素,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地层中不同成矿特征的钡矿床开展了矿物学和碳-硫-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内沉积钡矿床有以重晶石为主或以毒重石为主的类型;矿石中碳酸盐矿物具有负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_(Carb)为-26.1‰~-6.3‰),重晶石具有非常大的硫、氧同位素分馏(δ^(34)SBrt为25.1‰~62.2‰,δ^(18)O_(Brt)为12.2‰~18.9‰和δ^(18)O/δ^(34)S≈0.1),反映成矿时有强烈的甲烷驱动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毒重石等碳酸盐矿物和重晶石的锶同位素组成较为一致,都具有宽的^(87)Sr/^(86)Sr变化范围(0.7070~0.7103)和低的^(87)Sr/^(86)Sr值(~0.7070),指示成矿流体可能是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富金属热液,热液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与碎屑地层相互作用使其^(87)Sr/^(86)Sr值变大。综合研究认为,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沉积层状钡矿床的形成是富钡等热液流体引入缺氧盆地的结果,甲烷驱动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导致局部水体中硫酸根和碳酸根浓度的变化是钡离子以重晶石和/或毒重石形成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晶石 毒重石 寒武纪 秦岭-大巴山地区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原文传递
秦巴地区生态分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涵 唐亚 +2 位作者 第宝锋 乔雪 李贞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76-80,共5页
秦巴地区在我国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生态分区可为生态系统管理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秦巴地区存在的水污染、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以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状况、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因子等... 秦巴地区在我国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生态分区可为生态系统管理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秦巴地区存在的水污染、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以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状况、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因子等作为生态分区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中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分析技术,将秦巴地区划分成3个一级分区、5个二级分区和11个三级分区。依据分区结果,对各个分区的生态特征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生态问题 生态分区 秦岭-大巴山
下载PDF
北大巴山区鲁家坪组的厘定 被引量:10
15
作者 雒昆利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根据鲁家坪组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变化以及区域分布特征,原定义所包含的岩石内容过于庞大,混淆了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通过对鲁家坪组的命名地点和标准剖面所在地——北大巴山南部的陕西紫阳县鲁家坪村的鲁家坪剖面及其他... 根据鲁家坪组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变化以及区域分布特征,原定义所包含的岩石内容过于庞大,混淆了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通过对鲁家坪组的命名地点和标准剖面所在地——北大巴山南部的陕西紫阳县鲁家坪村的鲁家坪剖面及其他剖面的详细研究,原鲁家坪组按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以白云岩为主;中段以厚层硅质岩为主,中段下部的硅质岩中夹磷质白云岩和灰岩,其中产小壳化石Archaeooidessp.、Protohertinasp.、Chan-celloriasp.和Hyolithids,中段上部的硅质岩中夹多层毒重石或重晶石矿层以及砂炭(石煤)和火山岩层,即以硅质岩类为主;上段以黑灰色(风化后为浅灰色)含硅炭板岩和泥灰质含炭板岩为主。根据原鲁家坪组各段岩层的岩性、岩相、岩层层序、厚度和分布范围等,原鲁家坪组的下部的厚层状灰质白云岩和硅质白云岩等与原鲁家坪组中部的厚层硅质岩及硅质板岩,以及上部的板岩和千枚岩和页岩的岩性和岩相差别较大,应从原鲁家坪组划出,暂仍称为灯影组,与三峡地区的灯影组可对比;原鲁家坪组的中上部为鲁家坪组的主体,仍称鲁家坪组。厘定后的鲁家坪组与扬子地台的下寒武统的筇竹寺组(云南)、牛蹄塘组(贵州)和宽川铺组(陕南宁强)可以对比,而与后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的下部以黑色页岩为主、硅质岩岩层薄,而鲁家坪组下部的硅质岩特别发育,厚度大,常常夹有毒重石矿层、砂炭和火山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巴山 鲁家坪组 瓦庙组 下寒武统 晚前寒武系 寒武系
原文传递
中国南北过渡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 被引量:77
16
作者 张百平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5-311,共7页
秦岭-淮河一线在60 a前被科学地确定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此后中国地学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和划分指标改进问题;随着数据的积累和认识的加深,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问题。2017年启动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 秦岭-淮河一线在60 a前被科学地确定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此后中国地学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和划分指标改进问题;随着数据的积累和认识的加深,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问题。2017年启动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拟全面系统地调查和研究其自然地理要素与资源问题,从而实现中国南北分界线研究的全面深化和突破。秦岭-大巴山具有多维地带性结构,表现出高度的过渡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敏感性。目前面临和需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南北分界线与南北过渡带的关系?②暖温带与亚热带划分指标如何改进?③植被-土壤在南北方向上的渐变序列及其形成机理?④全球变化与地区关键生物气候指标空间变动的关系?⑤秦巴山地的多维地带性结构如何分解与综合?⑥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特有性的格局与机理?⑦秦巴山地东西向廊道效应?⑧秦巴山地的区域环境效应及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⑨秦巴山地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意义?⑩西秦岭的地理结构与华夏文明起源的关系?这些问题既是过去研究工作和认识的总结,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希望这样的归纳和梳理对于中国南北过渡带和南北分界线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为中国自然地理学理论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研究,甚至为华夏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过渡带 秦岭-大巴山 多维地带性 大尺度生态廊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