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禹贡》中的秦岭淮河地理界线 被引量:13
1
作者 龚胜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6期93-97,共5页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不仅对秦岭淮河有较详细的描述,认为它们在桐柏山相接,构成了横贯战国“天下”中部的东西向山川界线;而且利用这条界限进行了地理区划,以此为界,自西向东,此线北侧为雍、豫、徐三州,南侧为梁...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不仅对秦岭淮河有较详细的描述,认为它们在桐柏山相接,构成了横贯战国“天下”中部的东西向山川界线;而且利用这条界限进行了地理区划,以此为界,自西向东,此线北侧为雍、豫、徐三州,南侧为梁、荆、扬三州。《禹贡》还对秦岭淮河两侧地理环境的差异做了较客观的描述,指出竹、桔、柚等亚热带典型植物主要生长于此线以南;在田、赋等级、产业结构方面南北也迥异,以南地区有相当比重的原始经济成份在内,而以北地区则经济结构较为复杂,特别是纺织手工业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贡》 秦岭山脉 秦岭淮河线 淮河以南 地理区划 自然地理环境 亚热带北界 《尚书·禹贡》 黑水 人文地理环境
下载PDF
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中段划定及淮河源头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任金武 任冉 任彦通 《西部资源》 2021年第5期175-177,共3页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普遍认为发源于淮河源头南阳桐柏县,但是淮河在河南界内支流众多,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运用ARCGIS追踪淮河最远支流,淮河源头为最大支流沙颍河上游北汝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车...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普遍认为发源于淮河源头南阳桐柏县,但是淮河在河南界内支流众多,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运用ARCGIS追踪淮河最远支流,淮河源头为最大支流沙颍河上游北汝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车村镇境内伏牛山北侧河谷。本文首次提出淮河南北两源观点,即南源正源和北源远源。通过沙河—沙颍河沿线地区气候条件进行调查统计,表明该线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带,率先提出秦岭淮河一线中段以秦岭余脉伏牛山—沙河—沙颍河延伸至淮河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通过分析气象因素,该分界线更符合气候分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源头 北汝河 沙河 伏牛山 秦岭淮河
下载PDF
浅析秦岭——淮河线 被引量:3
3
作者 鲁峰 《治淮》 2000年第8期37-38,共2页
在我国的东部,历来有南北方的划分,人们选定了秦岭——淮河作为它们的分界线,称作秦岭——淮河线。 界线的西段秦岭山脉气势雄伟高大,象一堵巨大的“墙”横亘在我国的中部,阻隔着南北气流的交换,使山体南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界... 在我国的东部,历来有南北方的划分,人们选定了秦岭——淮河作为它们的分界线,称作秦岭——淮河线。 界线的西段秦岭山脉气势雄伟高大,象一堵巨大的“墙”横亘在我国的中部,阻隔着南北气流的交换,使山体南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界线的东段,淮阳低山丘陵北侧的淮河,在纬度上与秦岭大致相当,虽然宽度不大,在淮南淮北同样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变化。这种变化,早在古代人们就已感觉到,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就有过“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注)的论断。此后,随着人们认识能力和研究的深入,逐步发现秦岭——淮河线南北的地域,不仅具有自然景观上的不同,气候类型上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方分界线 秦岭-淮河线地质
下载PDF
1960—2016年秦岭—淮河区域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文川 张超 +1 位作者 赵晶 毕彦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6期81-88,共8页
基于秦岭—淮河区域1960—2016年104个气象站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应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秦岭—淮河区域日照时数年、月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秦岭—淮河区域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降幅达到61.9 h/(... 基于秦岭—淮河区域1960—2016年104个气象站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应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秦岭—淮河区域日照时数年、月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秦岭—淮河区域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降幅达到61.9 h/(10 a),受地形与经纬度的影响,年日照时数呈西南少、东北多的特点,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东部区域的下降幅度大于西部的;除春季日照时数下降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季节日照时数显著下降。20世纪90年代之前,相对湿度是影响日照时数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之后,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由相对湿度变为降水或气温,在秦岭—淮河区域内的4个省份的任何时段,降水和相对湿度都是影响日照时数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淮河区域 日照时数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河南省境内以淮河为界的南北气候变化差异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苏坤慧 延军平 李建山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3期333-337,共5页
选取河南省9个观测站1954-2007年的气候资料,基于ArcGIS等软件,利用数理统计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境内受淮河影响的气候变化差异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特点。结果表明:河南省境内的南北气候分界线为淮河最大的支流沙... 选取河南省9个观测站1954-2007年的气候资料,基于ArcGIS等软件,利用数理统计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境内受淮河影响的气候变化差异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特点。结果表明:河南省境内的南北气候分界线为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和秦岭东部分支所连成地带即34°40′-34°50′N。分析期内南、北部总体上呈增温趋势,但具有阶段性特点,60年代以前持续升温,60年代-80年代中期为降温时期,80年代中期后,南、北部同时开始剧烈升温。在80年代以前南、北部的年降水量均递减,80年代北部骤减、南部骤增,90年代以后南、北地区均增多。80年代为气候突变时期,90年代至今,保持高温多雨水特征,南北温差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秦岭淮河 差异 河南省
下载PDF
气候作用下的中国南北区域分异:生态、生产、生活 被引量:1
6
作者 郝成元 冯宏豪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6-361,共6页
从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生产活动、个体适生习性3个方面,综述了中国南北区域的分异。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水热组合差异使得秦岭淮河线成为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同时还造就了中国南北方土壤发育和河流冰情的差异... 从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生产活动、个体适生习性3个方面,综述了中国南北区域的分异。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水热组合差异使得秦岭淮河线成为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同时还造就了中国南北方土壤发育和河流冰情的差异。在产业生产活动方面,农业种植活动如耕地类型、作物种类和熟制都表现出典型的区域分异。同时,这种南北分异在能源工业、民俗建筑风格和交通运输方式上也表现显著。而在个体适生习性方面,身高体型、性格秉性、服饰风格和饮食习性等都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淮河 南北分界 自然生态 生产活动 生活习性
下载PDF
Vegetation-Climate Relationship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vision of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被引量:38
7
作者 方精云 宋永昌 +1 位作者 刘鸿雁 朴世龙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9期1105-1122,共18页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s closely coupled with climate; the climate controls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the vegetation type reflects regional climates. To reveal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is the founda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s closely coupled with climate; the climate controls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the vegetation type reflects regional climates. To reveal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is the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oretically serving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is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of vegetation studies and provides a base for physi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as well as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on studies of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and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conducted in China, we review the principles, bases and major schemes of previous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discuss on several contentious boundaries of vegetation zones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proposed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primary veget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in most parts of China, the division of vegetation zones/region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and its secondary vegetation types and climatic indices that delimit distribution of the vegetation types. This not only reveals the clo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climate, but also is feasible practically. Although there still are divergence of views on the name and their boundaries of the several vegetation zones,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there are eight major vegetation regions in China, i.e. cold temperate needleleaf forest region, temperate needleleaf and broadleaf mixed forest region,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regio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region, tropical monsoon forest and rain forest region, temperate steppe region, temperate desert region, and Qinghai_Xizang (Tibetan) Plateau high_cold vegetation region.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major vegetation boundaries, we suggested that: 1)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is an important arid/humid climatic, but not a thermal climatic boundary, and thus can not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northern limit of the subtropical vegetation zone; 2) the northern limit of subtropical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is along the northern coast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Hangzhou Bay, via Taihu Lake, Xuancheng and Tongling in Anhui Province, through by southern slop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to Wuhan and its west, coinciding with a warmth index ( WI ) value of 130-140 ℃·month; 3) the tropical region is limited in a very small area i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and southern edge of Taiwan Island; and 4) consider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limates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we suggested that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wo vegetation regions, deciduous broadleaf woodland region and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mixed forest region, the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being as their boundary. We also claimed that the zonal vegetation in North China is deciduous broadleaf woodland. Finally, w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dynamic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dynamic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arid/humid climate northern limit of subtropical zone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thermal climate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vegetation zone
下载PDF
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0
8
作者 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363,共10页
基于秦岭—淮河南北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全国0.5°×0.5°逐月降水格网数据,选取16个极端降水指数,辅以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探... 基于秦岭—淮河南北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全国0.5°×0.5°逐月降水格网数据,选取16个极端降水指数,辅以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变化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除长江下游降水呈增加趋势外,其他区域降水均呈下降趋势;2极端降水变化主要表现为: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上升,突发性强降水事件增多,连续性干旱事件增多;在空间上,秦巴山地、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以极端降水强度上升为主,关中平原、巫山山区和四川盆地以极端干旱强度上升为主;3在影响因素方面,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在厄尔尼诺年,秦岭—淮河南北春季极端降水偏多,夏季和全年偏少;在拉尼娜年,春季极端降水偏少,秋季和全年偏多。就各个区域而言,在厄尔尼诺年,黄河下游、关中平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极端降水呈下降趋势,淮河平原极端降水呈上升趋势,长江下游和巫山山区响应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 秦岭淮河南北
原文传递
空气污染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基于断点回归的估计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卫兵 杨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130,共13页
本文基于中国在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北实行冬季集中供暖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以断点回归方法分析空气污染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对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识别。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对人口迁入有显著... 本文基于中国在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北实行冬季集中供暖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以断点回归方法分析空气污染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对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识别。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对人口迁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选择不同带宽、变换执行变量阶数、替换空气污染指标、执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此外,我们还发现空气污染会通过危害人体健康、提高居民生活成本、造成妊娠异常现象以及增加社会犯罪等途径阻碍人口迁入的发生。本文从人口迁移的视角揭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地方政府管理和改善环境质量、吸引外来人口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人口迁移 断点回归 冬季供暖政策 秦岭-淮河分界线
下载PDF
秦岭——淮河南沿线地区宋代墓葬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敬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52,共8页
目前秦岭—淮河南沿线地区发现的宋代墓葬已积累了一定的数量,从这些墓葬所反映的特点来看,受到了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共同影响。我们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特征出发,总结了这些墓葬的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并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 目前秦岭—淮河南沿线地区发现的宋代墓葬已积累了一定的数量,从这些墓葬所反映的特点来看,受到了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共同影响。我们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特征出发,总结了这些墓葬的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并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淮河南沿线地区 宋代墓葬 初步研究
原文传递
略论南方荆楚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的人文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莹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5-81,共7页
阐述了南方荆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由于多种原因产生了迥异的人文特征,从历史渊源、地理空间、文风不同、风俗迥异四个方面,介绍了南北两地不同的表现,并指明了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荆楚文化 中原文化 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 秦岭-淮河 南方人 北方人 地理环境
下载PDF
浅析中国古代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地理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科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9期47-48,共2页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南北战争并形成对峙的局面,在这些对峙中,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共同现象:北方异族入侵后难以继续南下,南方多次北伐无一成功,最终的结果都是在沿淮河——秦岭一线形成对峙。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地理、骑兵在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南北战争并形成对峙的局面,在这些对峙中,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共同现象:北方异族入侵后难以继续南下,南方多次北伐无一成功,最终的结果都是在沿淮河——秦岭一线形成对峙。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地理、骑兵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民族融合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对峙 淮河---秦岭 骑兵 民族融合
下载PDF
1960-2016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双双 延军平 +2 位作者 杨赛霓 胡书山 赵怡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4-514,共11页
基于134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逐日最高温和相对湿度数据,辅以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热浪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57年秦岭—淮河地区热... 基于134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逐日最高温和相对湿度数据,辅以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热浪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57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呈现"非线性、非平稳和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年代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0-1972年热浪呈现东西分异,分界线大致位于112°E,以东地区热浪异常偏多,以西地区则"高低交替"波动;1973-1993年热浪维持"低位波动",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呈现快速增加;1994-2016年,关中平原、秦巴山区、巫山山区和四川盆地热浪维持"高位波动",黄河下游、淮河平原和长江下游热浪则经历从"相对偏多"向"相对偏少"的转变;(2)在影响因素方面,最高温波动变化是秦岭—淮河地区热浪频次年代变化的主导因素,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3)近57年来关中平原热浪年代变化与赤道太平洋西部海温异常关系更为密切,长江流域与东部海温异常关系更为密切;对于黄河下游和秦巴山区的热浪变化与不同分区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均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时空分析 厄尔尼诺 秦岭淮河地区
原文传递
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晏德莉 延军平 +4 位作者 李双双 汪成博 武亚群 万佳 王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97-2206,共10页
基于1960~2017年秦岭-淮河19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温、最低温、相对湿度数据,以表观温度指数为基础,采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及专用气象要素空间插值软件ANUSPLIN,对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利用小波相干... 基于1960~2017年秦岭-淮河19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温、最低温、相对湿度数据,以表观温度指数为基础,采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及专用气象要素空间插值软件ANUSPLIN,对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利用小波相干方法探讨该区高温高湿天气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多时间尺度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2010年为时间节点,秦岭-淮河以北及秦巴山区高温高湿天气日数呈'下降-缓慢上升-快速上升'阶段性变化特征,秦岭-淮河以南及淮河平原呈'下降-缓慢上升-下降'趋势;(2)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影响范围向北扩大;(3)赤道东太平洋东部地区海温异常对秦岭-淮河南北各区高温高湿天气的影响比西部地区更显著且长时间周期尺度比短时间周期尺度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湿 厄尔尼诺 日表观温度 秦岭-淮河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和生态建设对秦岭—淮河南北植被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双双 张玉凤 +2 位作者 汪成博 王婷 延军平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6-1036,共11页
论文基于2000—2019年秦岭—淮河南北MODIS-NDVI植被覆盖数据,对中国南北过渡带植被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植被动态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在趋势变化上,2000—2019年秦岭—淮河南北植被显著恢复。其中,秦巴山区植被恢复面积占比... 论文基于2000—2019年秦岭—淮河南北MODIS-NDVI植被覆盖数据,对中国南北过渡带植被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植被动态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在趋势变化上,2000—2019年秦岭—淮河南北植被显著恢复。其中,秦巴山区植被恢复面积占比最高,其次是巫山山区和关中平原;植被退化区面积占比仅为6.4%,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城市群。(2)在气候因素上,NDVI变化与气温显著相关(P<0.05)面积占比为9.1%,低于降水(13.1%)和日照时数(14.5%)显著区域,无显著相关区域分布面积最广,说明在关键生长季(5—9月),区域水热条件较好,植被年际波动受气候变化影响区域较少。(3)在驱动因素上,受气候因素和生态建设驱动绿化占比分别为19.2%和30.0%,其中,生态建设驱动绿化区与秦巴山区、大别山生态修复工程,川东、长江中下游撂荒地空间格局一致,说明耕地转为生态用地是区域植被快速恢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量化湿润—半湿润地区植被驱动因素,优化生态建设评估模型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动态 时空分析 生态建设 秦岭淮河
原文传递
秦岭—淮河南北城市生态安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玉凤 李双双 延军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736-2745,共10页
基于2008~2017年土地利用、社会统计数据,对秦岭—淮河南北城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借助障碍度模型探究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17年秦岭—淮河南北城市生态安全处于临界安全等级,且呈微弱的增长趋势... 基于2008~2017年土地利用、社会统计数据,对秦岭—淮河南北城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借助障碍度模型探究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17年秦岭—淮河南北城市生态安全处于临界安全等级,且呈微弱的增长趋势,说明区域城市生态安全等级“稳定向好”;(2)在空间上,城市生态安全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格局,高生态安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淮河平原东部;(3)在未来趋势上,有24.2%的城市生态安全呈增长趋势,连片分布于长三角地区、江汉平原,35.2%的区域呈退化趋势,主要位于关中平原、黄河下游西部;(4)在影响因素方面,中国南北过渡带城市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具有一致性,水域(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水资源总量和第三产业比重为主要影响因子,在未来城市生态建设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生态用地比重、保障资源总量可有效提高城市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安全 时空变化 HURST指数 障碍度模型 秦岭淮河南北
原文传递
秦岭—淮河南北供暖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双双 延军平 +1 位作者 武亚群 汪成博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66-1877,共12页
基于秦岭—淮河南北及其周边196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构建实际和动态供暖指数,对中国南北过渡带供暖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冬季北极涛动(AO)异常与供暖效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固定供暖策略下,1960-2016年秦岭—淮河南北实际供暖... 基于秦岭—淮河南北及其周边196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构建实际和动态供暖指数,对中国南北过渡带供暖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冬季北极涛动(AO)异常与供暖效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固定供暖策略下,1960-2016年秦岭—淮河南北实际供暖能耗偏高,呈现'南多北少,西低东高'的变化特征,且低纬度地区供暖需求下降信号早于高纬度;②对比区域变暖前后,秦岭—淮河南北冬季供暖能耗1960-1990年和1990-2016年两阶段空间特征,发现'整体南高北低,北部东高西低'的格局并未发生变化,供暖南北波动界线依然维持在秦岭山脉—淮河平原中部;③AO强弱波动与区域冬季供暖能耗具有明显的时空响应关系,是影响中国南北过渡带供暖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当AO负相位时,除四川盆地和巫山山区之外,秦岭—淮河南北其他区域实际供暖能耗明显下降,特别是淮河平原和长江下游的过渡地带响应尤为明显,未来应该有针对性制定气候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供暖效率 时空分析 北极涛动 秦岭淮河地区
原文传递
1951-2011年ENSO事件对秦岭-淮河地区旱涝灾害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盛宇裕 毕硕本 +2 位作者 路明月 赵峰 孙力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4期418-428,共11页
选用1951-2011年秦岭-淮河地区气象站点数据资料,研究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ENSO事件对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秦岭淮河地区淮河平原比秦巴山地的年平均降水量下降速率快,分别为-7.9 mm/10 a,-5.7 mm/10 a,... 选用1951-2011年秦岭-淮河地区气象站点数据资料,研究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ENSO事件对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秦岭淮河地区淮河平原比秦巴山地的年平均降水量下降速率快,分别为-7.9 mm/10 a,-5.7 mm/10 a,淮河平原比秦巴山地的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快,分别为0.15℃/10 a,0.09℃/10 a;且年平均降水量在1980 s发生突变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在1960 s发生突变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②El Nino事件导致降水减少,且在滞后3个月时最明显,其相关系数为-0.73;La Nina事件导致降水增多,且在滞后4个月时最明显,其相关系数为0.75;El Nino事件导致气温升高,且在滞后1个月时最明显,其相关系数为0.77;La Nina事件导致气温下降,且在滞后2个月时最明显,其相关系数为-0.67;③ENSO事件与旱涝灾害关系显著,有11次旱灾与El Nino事件同期发生,有8次涝灾与La Nina事件同期发生,且ENSO事件导致旱涝灾害程度更大,最严重时分别为极旱和极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事件 降水 气温 秦岭-淮河地区 旱涝灾害
原文传递
秦岭至淮河一线史前文化的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之恒 《中国历史文物》 CSSCI 2008年第5期46-50,共5页
秦岭至淮河一线不但是中国自然地理上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中国南方和北方史前文化的分界线。秦岭至淮河一线以北属于华北地区史前文化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秦岭至淮河以南属于广义的华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秦岭至淮河... 秦岭至淮河一线不但是中国自然地理上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中国南方和北方史前文化的分界线。秦岭至淮河一线以北属于华北地区史前文化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秦岭至淮河以南属于广义的华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秦岭至淮河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相互传播和渗透的中间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淮河 史前文化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秦岭—淮河南北干旱热浪耦合风险区识别及其影响因素
20
作者 张玉凤 李双双 延军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8-769,共12页
综合考虑干旱热浪耦合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构建干旱热浪耦合风险评价框架,对秦岭—淮河南北干旱热浪耦合风险区进行识别,探讨不同指标要素与风险空间格局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8年秦岭—淮河南北干旱热浪具有群聚群发性... 综合考虑干旱热浪耦合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构建干旱热浪耦合风险评价框架,对秦岭—淮河南北干旱热浪耦合风险区进行识别,探讨不同指标要素与风险空间格局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8年秦岭—淮河南北干旱热浪具有群聚群发性。其中,耦合频发期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空间集聚中心主要分布在淮河平原、长江中下游东部、川东丘陵以及巫山山区,而20世纪90年代后干旱热浪耦合逐渐减弱;(2)秦岭—淮河南北干旱热浪耦合风险具有空间分异特征,排名前30位高风险区,有70%的城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淮河平原,30%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上述城市人口密集,干旱热浪耦合暴露性强,使得区域面临干旱热浪耦合风险较高;(3)路径分析验证干旱热浪耦合风险因素关系表明:秦岭—淮河南北危险性、暴露性与风险呈反向关系,说明区域干旱热浪高暴露、高致灾危险区,因社会应对灾害能力较强,可在一定程度缓解系统的受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热浪耦合 灾害风险 时空分析 路径分析 秦岭淮河南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