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晋宁期的两条蛇绿岩带及其对秦岭—大别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传林 董永观 杨志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3-324,共12页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秦岭造山带中蛇绿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对秦岭南北两条蛇绿岩形成时代、构造背景以及它们对秦岭—大别山构造演化的制约提出以下认识:①北秦岭构造带不存在显生宙的蛇绿岩套。分布于北秦岭商丹构造...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秦岭造山带中蛇绿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对秦岭南北两条蛇绿岩形成时代、构造背景以及它们对秦岭—大别山构造演化的制约提出以下认识:①北秦岭构造带不存在显生宙的蛇绿岩套。分布于北秦岭商丹构造带的松树沟蛇绿岩是秦岭造山带中保存最完整的蛇绿岩,形成时代不晚于1000Ma,就位于980 Ma。分布于二郎坪群、丹凤群中的超镁铁岩及镁铁质岩可能不属于典型的蛇绿岩,形成时代不晚于800 Ma,它们与分布同一构造带的含早古生代化石的沉积岩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②分布于南秦岭勉略构造带的蛇绿岩是此区中—新元古代洋盆发育的记录,该洋盆关闭于晋宁期;③秦岭显生宙的放射虫硅质岩是产于陆壳基底上的硅质岩,它们不能作为洋壳发育的证据;④秦岭自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属于板块构造体制演化阶段,秦岭显生宙的沉积盆地是发育在陆壳基底上的海盆,而不是以洋壳为基底的大洋盆地,陆内A型俯冲造山作用使沉积海盆在三叠纪末期全面消失。这些认识对解释分布于大别山—东秦岭造山带中的榴辉岩的形成及折返时间与机制提出疑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崔 蛇绿岩 构造演化 晋宁期 造山事件 大别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