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8篇文章
< 1 2 1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秧歌运动的发生与秧歌剧作者身份的转换
1
作者 王俊虎 张宸菡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2-48,共7页
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背景下组织、引导的,在陕甘宁边区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大众文艺运动。新秧歌运动通过秧歌剧的形式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激发了边区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工... 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背景下组织、引导的,在陕甘宁边区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大众文艺运动。新秧歌运动通过秧歌剧的形式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激发了边区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工作中的优秀典范。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的直接指导再到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对人民文教工作的讨论,轰轰烈烈的“秧歌下乡”运动逐渐发展成了全民参与的“乡下秧歌”浪潮,工农兵登上了秧歌剧的创作舞台,成为了新秧歌运动的主角。而工农兵成为秧歌剧的创作者,得益于边区文艺政策的引导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得益于外部条件改善所激发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运动 秧歌下乡 乡下秧歌 作者身份
下载PDF
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发展研究
2
作者 马娜 马智良 徐子淇 《当代音乐》 2024年第3期193-195,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提升,吉林市满族秧歌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文化,在新时代的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的现状分析,探讨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提升,吉林市满族秧歌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文化,在新时代的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的现状分析,探讨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承传策略,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满族秧歌文化的理解,也为其他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秧歌 非遗视域 文化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人才培养策略
3
作者 马娜 蒋明 《当代音乐》 2024年第1期183-185,共3页
吉林市满族秧歌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但在多元文化浪潮中,吉林市的满族秧歌艺术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挑战,亟需新的发展动力和传承路径,... 吉林市满族秧歌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但在多元文化浪潮中,吉林市的满族秧歌艺术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挑战,亟需新的发展动力和传承路径,破解制约吉林市满族秧歌传承与创新的瓶颈。因此,探讨新时代下吉林市满族秧歌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对于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秧歌 文化自信 人才培养
下载PDF
祁太秧歌口述史研究
4
作者 赵慧 《戏剧之家》 2024年第9期43-45,共3页
本文对祁太秧歌口述史用“自下而上”的视觉讲述其“个人性”特质成为“社会记忆”到进行抢救性研究保护的意义。探索总结祁太秧歌的特点,结合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将祁太秧歌非遗文化运用到师范大专校园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进... 本文对祁太秧歌口述史用“自下而上”的视觉讲述其“个人性”特质成为“社会记忆”到进行抢救性研究保护的意义。探索总结祁太秧歌的特点,结合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将祁太秧歌非遗文化运用到师范大专校园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进而实现祁太秧歌的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太秧歌 口述史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山西原平凤秧歌的新时代传承与传播研究
5
作者 索越 《黄河之声》 2024年第7期164-167,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山西原平凤秧歌在新时代的传承与传播。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了凤秧歌的起源与发展、表演形式与特点、地位与影响、传统与现代融合等方面。研究发现,凤秧歌在当地社会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合发... 本研究旨在探讨山西原平凤秧歌在新时代的传承与传播。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了凤秧歌的起源与发展、表演形式与特点、地位与影响、传统与现代融合等方面。研究发现,凤秧歌在当地社会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合发展,青年群体参与传承实践成效显著。同时,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支持与推动也对凤秧歌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凤秧歌的传承与传播现状,为保护和发展凤秧歌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 世代传承 文化传播
下载PDF
胶州秧歌审美特征与当代发展路径探究
6
作者 崔宁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5期55-57,共3页
胶州秧歌是一种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山东传统民间舞蹈,不仅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独特风采,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从胶州秧歌的历史发展、审美特征以及当代发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结合现代媒体多渠道推广... 胶州秧歌是一种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山东传统民间舞蹈,不仅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独特风采,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从胶州秧歌的历史发展、审美特征以及当代发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结合现代媒体多渠道推广两个方面发展策略,使胶州秧歌不仅能够得到传承与保护,还能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绽放光彩。胶州秧歌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宝库中占据独特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秧歌 表现形式 现代媒体 齐鲁文化 发展路径 社会文化语境 秧歌 审美特征
下载PDF
浅析东北秧歌剧目《倩女悲情》的艺术特征
7
作者 赵姊璇 《艺术家》 2024年第4期48-50,共3页
东北秧歌是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流行于中国的东北三省,是一个将舞蹈、戏曲、杂技集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创造和积累的艺术财富,也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本文以东北秧歌剧目《... 东北秧歌是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流行于中国的东北三省,是一个将舞蹈、戏曲、杂技集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创造和积累的艺术财富,也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本文以东北秧歌剧目《倩女悲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表现形式,总结出剧目《倩女悲情》的艺术特征,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东北秧歌。一、东北秧歌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东北秧歌是将舞蹈、戏曲、杂技综合起来的艺术表演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秧歌 艺术表演形式 表现形式 秧歌剧目 民间舞蹈 艺术财富 艺术瑰宝 东北三省
下载PDF
海阳大秧歌:扭出人间烟火气
8
作者 朱七七 《旅游世界》 2024年第2期146-149,共4页
在海阳,每到正月,街头巷尾的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是海阳人的一句口头禅。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的... 在海阳,每到正月,街头巷尾的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是海阳人的一句口头禅。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的艺术形式。据《海阳县志》记载,海阳秧歌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而闻名。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阳秧歌 秧歌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表演 自娱性 风趣幽默 民间技艺 表演风格
下载PDF
论东北秧歌个人风格的创造--以《王小燕秧歌教材》为例
9
作者 李广森 《艺术评鉴》 2024年第3期25-30,共6页
本文以《王小燕秧歌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教材当中所呈现的“故土情”与“女性美”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具体风格动作与形象塑造,探究《教材》中东北秧歌风格动作、舞蹈形象与情感表达的方式,总结王小燕个人东北秧歌风格的创造是把握动作的... 本文以《王小燕秧歌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教材当中所呈现的“故土情”与“女性美”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具体风格动作与形象塑造,探究《教材》中东北秧歌风格动作、舞蹈形象与情感表达的方式,总结王小燕个人东北秧歌风格的创造是把握动作的“度”与神态的“度”,通过形神相合表现出的具体“人”与“景”,最终“人”与“景”的情景交融构成其个性化的风格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秧歌 风格 《王小燕秧歌教材》
下载PDF
非遗民艺海阳大秧歌的系统性保护与发展
10
作者 胡佳慧 《文化产业》 2024年第16期29-31,共3页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海阳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中...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海阳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现以山东海阳秧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系统性保护与发展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阳秧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民间舞蹈 汉族民间舞蹈 秧歌 精神文化需求
下载PDF
商河鼓子秧歌:黄河边的舞蹈
11
作者 刘翠霞 《旅游世界》 2024年第2期153-155,共3页
在曾经的“黄河故道经略之地”商河,流传着一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传统民间舞蹈——鼓子秧歌。商河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2006年5月20日,商河秧歌(鼓子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 鼓子秧歌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三大秧歌 传统民间舞蹈 黄河故道
下载PDF
旧貌换新颜: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秧歌戏
12
作者 郑立柱 庞琳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8-224,共7页
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前,秧歌戏广受晋察冀乡村民众喜爱,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但传统秧歌戏多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与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不相适应。为了充分发挥秧歌戏在民众动员中的价值和优势,边... 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前,秧歌戏广受晋察冀乡村民众喜爱,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但传统秧歌戏多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与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不相适应。为了充分发挥秧歌戏在民众动员中的价值和优势,边区戏剧工作者对传统秧歌戏进行了利用、改造和创新,革命秧歌戏开始出现。最初的革命秧歌戏多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沿用旧的形式而渗入新的内容,虽满足了抗战动员的需求,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在解决“旧瓶装新酒”式革命秧歌戏相关问题的过程中,革命秧歌戏得以成熟和发展,新型秧歌剧逐步形成。革命秧歌戏在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对教育和动员民众拥护、支持和参与中共革命斗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察冀边区 秧歌 改造创新 民众动员
下载PDF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昌黎地秧歌为例
13
作者 刘帅 刘泽琳 +1 位作者 郎晓彤 张秋娈 《可持续发展》 2024年第7期1816-1822,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旅融合发展对于实现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级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地秧歌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发展历程与表演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其文旅价值,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旅融合发展对于实现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级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地秧歌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发展历程与表演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其文旅价值,梳理其在文旅融合中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昌黎地秧歌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期推进京津冀地区文化遗产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旅融合 昌黎地秧歌 文旅价值
下载PDF
非遗传承与创新背景下的昌黎地秧歌文创产品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浙丽 楼珈彤 李会东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1-97,共7页
挖掘昌黎地秧歌的非遗文化元素,并将其应用到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传承与发扬河北省昌黎县的地秧歌文化,助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昌黎县现有文创产品的优缺点,归纳文创产品设计原则和方法,对非遗元素进行设计因子分析,根据设... 挖掘昌黎地秧歌的非遗文化元素,并将其应用到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传承与发扬河北省昌黎县的地秧歌文化,助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昌黎县现有文创产品的优缺点,归纳文创产品设计原则和方法,对非遗元素进行设计因子分析,根据设计因子提取了视觉元素,从而进一步指导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实践。以昌黎地秧歌文化元素为基础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关注产品实用性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其文化内涵的表达,对继承与发扬河北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其他非遗类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黎地秧歌 非遗 文创 设计 旅游
下载PDF
解放与重构:延安时期新秧歌剧中的性别图景
15
作者 勾淳淳 孔岩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将“改造二流子”和妇女劳动英雄建构为革命框架中的政治共同体,在“家庭统一战线”服务于“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情境中,突出表现了新秧歌剧文本中革命话语和集体话语对消解性别冲突、构建两性和谐社会的努力。通过...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将“改造二流子”和妇女劳动英雄建构为革命框架中的政治共同体,在“家庭统一战线”服务于“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情境中,突出表现了新秧歌剧文本中革命话语和集体话语对消解性别冲突、构建两性和谐社会的努力。通过对民族文艺形式的改造与利用,将男女平等观念融入群众文艺之中,在建构新的性别图景的政治性隐喻中虽然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罅隙,但仍为性别平等议题的讨论提供了独有的延安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 秧歌 建构 性别图景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商河县鼓子秧歌的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16
作者 赵明月 邱云秀 牛建军 《沈阳文旅》 2024年第4期24-26,共3页
弘扬非遗文化,鼓乐乡村振兴。鼓子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以其鲜明的北方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广泛传播于民间,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鼓子秧歌的有效保护与传承,我们深入研究其现状、面临的发... 弘扬非遗文化,鼓乐乡村振兴。鼓子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以其鲜明的北方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广泛传播于民间,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鼓子秧歌的有效保护与传承,我们深入研究其现状、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保护与传播策略,以保障这一独特文化的持续繁荣。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文献研究法,深入挖掘鼓子秧歌的传承情况,探讨其发展难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子秧歌 乡村振兴 文献研究法 活态传承 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 保护与传播 商河县
下载PDF
晋商与祁太秧歌结合的文旅体验设计研究
17
作者 高海燕 《沈阳文旅》 2024年第7期97-99,共3页
祁太秧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晋商文化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商业才智闻名。这两种文化虽然性质不同,但都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有效结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资源,以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体验,成为... 祁太秧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晋商文化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商业才智闻名。这两种文化虽然性质不同,但都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有效结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资源,以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体验,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晋商与祁太秧歌结合的新途径,通过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文旅体验,旨在振兴地方经济,传承与保护这两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系统探讨晋商精神与祁太秧歌艺术如何在现代文旅产业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晋商 祁太秧歌 文旅产业 体验设计 文献回顾 有效结合 案例分析
下载PDF
昌黎地秧歌IP形象及表情包设计
18
作者 张浙丽 赵彤瑶 《设计》 2024年第18期16-16,共1页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IP形象设计主要提取了昌黎地秧歌中最具特色的人物角色——“妞,丑,擓”三大主角形象,运用扁平插画的设计风格绘制出了具有特色的IP卡通形象,其中妞角造型主要提取了折扇、头饰与发饰的图形元...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IP形象设计主要提取了昌黎地秧歌中最具特色的人物角色——“妞,丑,擓”三大主角形象,运用扁平插画的设计风格绘制出了具有特色的IP卡通形象,其中妞角造型主要提取了折扇、头饰与发饰的图形元素进行设计,体现人物温婉大方的性格特质;丑角造型以冠帽羽翎为标志性特征,结合动作和服饰大褂体现其滑稽的形象;擓角造型以盘发的头饰和棒槌道具为元素进行设计,体现泼辣的性格;其他角色主要提取了昌黎地秧歌成名剧《跑驴》中的设计元素,融合了妞角与毛驴的图形元素,并运用卡通表情语言进行时尚设计,让昌黎地秧歌的人物形象更加符合现代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黎地秧歌 图形元素 表情语言 时尚设计 形象设计 性格特质 人物角色 表情包
下载PDF
太原秧歌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19
作者 许月 《当代音乐》 2024年第6期193-195,共3页
太原秧歌是具有太原地方特色的戏曲小戏。这一民间艺术记录了太原秧歌发展三百多年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剧目内容内涵丰富,有着深厚的研究价值。太原秧歌被山西省列入“地方濒危剧种”,亟待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因此,本课题有针对性地研... 太原秧歌是具有太原地方特色的戏曲小戏。这一民间艺术记录了太原秧歌发展三百多年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剧目内容内涵丰富,有着深厚的研究价值。太原秧歌被山西省列入“地方濒危剧种”,亟待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因此,本课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传承和保护太原秧歌的具体策略,对于拯救太原秧歌这一“地方濒危剧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研究也会为山西传统民间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秧歌 传承 保护 地方特色剧种
下载PDF
被遗忘的《秧歌》与张爱玲研究补阙
20
作者 余一力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3-37,共5页
长期以来,关于张爱玲的研究国内多关注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对其1954年发表的小说《秧歌》及相关海内外研究成果讳莫如深。表面上看这是出于一种对政治问题的回避,实际上是《秧歌》打破了国内研究对张爱玲能够在作品... 长期以来,关于张爱玲的研究国内多关注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对其1954年发表的小说《秧歌》及相关海内外研究成果讳莫如深。表面上看这是出于一种对政治问题的回避,实际上是《秧歌》打破了国内研究对张爱玲能够在作品中逼问真相、直面人性的空洞期许,暴露了她不关心政治、无法处理“小历史”与“大历史”之间关系的缺陷。分析张爱玲小说《秧歌》表述历史基本事实和逻辑方面的不足,可以重新思考当代张爱玲热当中读者与张爱玲作品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意义,为当代张爱玲研究拾遗补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 张爱玲 小历史 大历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