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放与重构:延安时期新秧歌剧中的性别图景
1
作者 勾淳淳 孔岩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将“改造二流子”和妇女劳动英雄建构为革命框架中的政治共同体,在“家庭统一战线”服务于“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情境中,突出表现了新秧歌剧文本中革命话语和集体话语对消解性别冲突、构建两性和谐社会的努力。通过...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将“改造二流子”和妇女劳动英雄建构为革命框架中的政治共同体,在“家庭统一战线”服务于“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情境中,突出表现了新秧歌剧文本中革命话语和集体话语对消解性别冲突、构建两性和谐社会的努力。通过对民族文艺形式的改造与利用,将男女平等观念融入群众文艺之中,在建构新的性别图景的政治性隐喻中虽然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罅隙,但仍为性别平等议题的讨论提供了独有的延安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 秧歌剧 建构 性别图景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陇东农民秧歌剧创作论述
2
作者 胡文建 《民族艺林》 2023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分区,先后有共产党领导的陇东剧团、三八五旅宣传队等戏剧团体进行活动,改编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学界关注的主要是《刘巧儿告状》《模范城壕村》《大家欢喜》等由专业剧作家创作的作品,而当年最主要的文化受...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分区,先后有共产党领导的陇东剧团、三八五旅宣传队等戏剧团体进行活动,改编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学界关注的主要是《刘巧儿告状》《模范城壕村》《大家欢喜》等由专业剧作家创作的作品,而当年最主要的文化受众群体———陇东农民也参与了戏剧运动,涌现出刘志仁、黄润、姚文睿、尚之光、王世俊等农民秧歌剧作者,并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秧歌剧,这些作品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充分关注。抗战期间陇东农民创作的秧歌剧对旧剧的改编、对解放区革命生产新生活的反映,体现了边区政府对农村文化改造的胜利。陇东农民从被动接受的观众到主动参与戏剧创作演出、参与乡村秩序改革与重建,体现了解放区农民在共产党文艺政策引导下主动走向了戏剧与革命的成功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陇东农民 秧歌剧创作
下载PDF
由秧歌剧探析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工作
3
作者 尹雪 《国学(汉斯)》 2023年第3期322-327,共6页
本文结合《兄妹开荒》《动员起来》《货郎担》《夫妻识字》《小姑贤》《买卖婚姻》六部秧歌剧文本,来探讨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工作。陕甘宁边区政府结合妇女的个体需求,在经济方面探索出“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组织”模式,即实... 本文结合《兄妹开荒》《动员起来》《货郎担》《夫妻识字》《小姑贤》《买卖婚姻》六部秧歌剧文本,来探讨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工作。陕甘宁边区政府结合妇女的个体需求,在经济方面探索出“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组织”模式,即实行缴纳公粮、变工互助;在文化层面,边区政府则将识字与农业生产结合,鼓励乡村妇女在农闲时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些举措对今后妇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剧 妇女工作 妇纺 识字
下载PDF
抗战时期农民眼中的“新社会”——论抗战时期新秧歌剧的新社会想象
4
作者 张文诺 傅文琬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7-104,共8页
新秧歌剧是“讲话”之后延安文艺界向民间形式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新的时代表现新的生活、塑造新的人物所适宜的形式。新秧歌剧的成功为民间形式的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坚定了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利用民间形式的信心。新秧... 新秧歌剧是“讲话”之后延安文艺界向民间形式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新的时代表现新的生活、塑造新的人物所适宜的形式。新秧歌剧的成功为民间形式的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坚定了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利用民间形式的信心。新秧歌剧是各抗日根据地新的人民文艺的一次成功的文艺实践,表现了鲜明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新秧歌剧带动了整个抗日根据地群众性文艺创作,表现了复杂、丰富的农村生活,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剧 新社会 抗战时期 农民
下载PDF
陕北小场子秧歌与秧歌剧的差异化特征及文化价值
5
作者 骆露 《剧影月报》 2023年第4期49-50,共2页
小场子秧歌,俗称闹秧歌,存在于大场子(大秧歌)之中,一般是在大秧歌的表演过程中进行娱乐性的即兴表演,或者大秧歌停顿间歇时进行表演。参演人数体量较小,通常由二人、四人以偶数配对的形式出现,按风格流派,又可以分为文场子、武场子及... 小场子秧歌,俗称闹秧歌,存在于大场子(大秧歌)之中,一般是在大秧歌的表演过程中进行娱乐性的即兴表演,或者大秧歌停顿间歇时进行表演。参演人数体量较小,通常由二人、四人以偶数配对的形式出现,按风格流派,又可以分为文场子、武场子及丑场子等。或每人轮换出场,或跳舞,或打腰鼓,或跑旱船,或对唱。小场子秧歌是在大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大秧歌的精华,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独立性,在技巧上更加精湛,在情绪上更加活泼、饱满,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之一。小场子秧歌的表演时间一般是大场子秧歌表演停顿间歇或者表演结束后,作为独立穿插节目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场子 秧歌 即兴表演 秧歌剧 跑旱船 风格流派 民间舞蹈 差异化特征
下载PDF
秧歌剧:被政治所改造的民间 被引量:11
6
作者 文贵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3-108,共6页
20世纪 4 0年代延安根据地秧歌剧的改造 ,是民间被政治的改造 ,这种改造成为当时话语建构的一种具体形式。秧歌剧的改造有四个特色 :当下日常化、文化符号的意识形态化、集体化运作、民间方言和意识形态语词的相互渗透。
关键词 秧歌剧 民间方言 意识形态语词 文化符号 集体化运作 政治权力
下载PDF
延安鲁艺时期秧歌剧的创作与启示 被引量:11
7
作者 计晓华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4期117-121,共5页
随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延安随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秧歌剧运动,并成为延安文艺一个标志性事件。延安秧歌剧作为战争环境下催生出的时代产物,虽然其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很短暂,... 随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延安随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秧歌剧运动,并成为延安文艺一个标志性事件。延安秧歌剧作为战争环境下催生出的时代产物,虽然其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它却成为根据地文艺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成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红色记忆。作为战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民间艺术形式与抗战、革命主题的高度契合,为新时期音乐创作提供了借鉴和示范。音乐院校和当代音乐创作者应抓住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推动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加强音乐创作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音乐创作大师,创作音乐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秧歌剧 音乐创作
下载PDF
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延安时期秧歌剧的革新及传播 被引量:4
8
作者 杨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0-65,共6页
新秧歌剧运动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知识分子的民间化走向以及重构文学大众化的文化姿态。民间艺术形式与抗战、革命主题的高度契合,新的话语言说方式与地域文化形态的对接交融,广场演出的大众狂欢传... 新秧歌剧运动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知识分子的民间化走向以及重构文学大众化的文化姿态。民间艺术形式与抗战、革命主题的高度契合,新的话语言说方式与地域文化形态的对接交融,广场演出的大众狂欢传播效应,构成了延安新秧歌的鲜明特征。它不仅为当时的戏剧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也为当下我们所关注的振兴民族戏剧的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秧歌剧 民间性 大众化 重构方式 传播效应
下载PDF
延安新秧歌剧的价值导向与历史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树荫 汤垚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41,共9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思想,明确指出革命文艺的立场、态度和工作对象,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什么人服务”以及“如何去服务”的问题。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以延安为中心掀起了创演新秧歌剧的群众性热...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思想,明确指出革命文艺的立场、态度和工作对象,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什么人服务”以及“如何去服务”的问题。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以延安为中心掀起了创演新秧歌剧的群众性热潮,新秧歌剧以服务工农兵为基本方针,以大众化民族化为创作原则,以赞扬歌颂为创作态度,成为党改造知识分子团结边区群众的重要媒介、改造民间艺术实施社会教育的有效路径、抗战胜利后进行政治宣传的文化工具。总结延安文艺工作者创作新秧歌剧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秧歌剧 革命文艺 价值导向 历史作用
下载PDF
延安秧歌剧的剧本特点及音乐手段 被引量:2
10
作者 戈晓毅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4期83-90,共8页
延安秧歌剧蕴藏着丰富的戏剧文化内涵。因宗教仪式转化为戏剧交流功能形成的广场歌舞剧样式,狂欢本性中所体现出的喜剧风格及教化要求,在其文学创作中都有具体的显现,最终形成了自身的剧本特点。"选曲填词"与"一曲多用&q... 延安秧歌剧蕴藏着丰富的戏剧文化内涵。因宗教仪式转化为戏剧交流功能形成的广场歌舞剧样式,狂欢本性中所体现出的喜剧风格及教化要求,在其文学创作中都有具体的显现,最终形成了自身的剧本特点。"选曲填词"与"一曲多用"的音乐创作手法虽然简单,但在处理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情绪的表达以及剧情结构的设置等诸多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对延安秧歌剧创作经验进行总结,有利于对当今中国歌剧的文学和音乐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秧歌剧 精神原型 剧本创作 音乐创作
下载PDF
再论东北解放区秧歌剧叙事策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振宇 张哲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73-79,共7页
东北解放区的秧歌剧在生产上承袭了延安秧歌剧(亦称"新秧歌")为军事斗争、生产建设、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在思想内容、叙事技巧、人物设置上运用模式化的叙事策略,如主题先行、痛说家史、革命话语、二元对立叙事(对位叙事... 东北解放区的秧歌剧在生产上承袭了延安秧歌剧(亦称"新秧歌")为军事斗争、生产建设、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在思想内容、叙事技巧、人物设置上运用模式化的叙事策略,如主题先行、痛说家史、革命话语、二元对立叙事(对位叙事)、成长叙事,这些有别于一般戏剧的叙事内容和模式,有效践行了东北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实现了为战争、生产和文化建设服务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解放区 秧歌剧 叙事策略
下载PDF
歌剧《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嵩楠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拓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道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里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白毛女》 秧歌剧 继承与创新
下载PDF
被历史改造的民间文艺——论延安新秧歌剧运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宁娜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73-74,共2页
随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延安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秧歌剧运动,并成为延安文学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战时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是特定历史语境下,民间文艺融入解放区主流文艺的一次尝试,为当时的戏剧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 延安 秧歌剧运动 改造
下载PDF
黄土地上的红色记忆——论抗战时期延安解放区秧歌剧的意义与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丽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4-26,共3页
诞生于特殊战争年代的延安解放区秧歌剧.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一经兴起就呈现出繁荣之势.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便迅速在陕北大地上开展起来。陕北军民是由衷爱上了这种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旨在宣传教育的秧歌剧.他们也欣然接受了秧歌... 诞生于特殊战争年代的延安解放区秧歌剧.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一经兴起就呈现出繁荣之势.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便迅速在陕北大地上开展起来。陕北军民是由衷爱上了这种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旨在宣传教育的秧歌剧.他们也欣然接受了秧歌剧中强烈的意识形态。因此在民族战争时期.体现战争状态下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的秧歌剧.成为了延安解放区军民神圣向往的革命流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剧 解放区 黄土地 延安 抗战时期 红色记忆 战争年代 传统秧歌
下载PDF
论东北解放区与延安解放区“秧歌剧”之异同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振宇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41,共3页
秧歌剧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是革命文艺与民间文艺结合后的成果。它曾被用来图解《讲话》精神、教育群众,但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延安和东北解放区的秧歌剧在主题侧重点上、借鉴民间文艺的内容上呈现出不同。
关键词 秧歌剧 解放区 民间文艺
下载PDF
论延安时期秧歌剧对陕北方言资源的运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白振有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3-67,共5页
延安时期文学创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秧歌剧就是汲取民族民间文学形式而生成的一朵奇葩,是延安文学重要的体裁样式。秧歌剧受到群众喜爱的原因当然与抗战救亡翻身解放的题材内容和民族民间文艺形式的采用相关,但对陕北方言资源的汲取... 延安时期文学创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秧歌剧就是汲取民族民间文学形式而生成的一朵奇葩,是延安文学重要的体裁样式。秧歌剧受到群众喜爱的原因当然与抗战救亡翻身解放的题材内容和民族民间文艺形式的采用相关,但对陕北方言资源的汲取运用不能不说是重要因素。陕北方言的使用满足了受众的期待视野,有利于观众对秧歌剧的接受,促进了秧歌剧及延安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与大众化;陕北方言在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地域风貌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剧 陕北方言 文学语言
下载PDF
祁太秧歌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太谷县建桃秧歌剧团为个案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玲 《黄河之声》 2015年第24期110-111,共2页
祁太秧歌是山西省优秀地方剧种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太谷县秧歌剧团为调查个案,研究祁太秧歌的传承发展现状,进而分析研究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关键词 祁太秧歌 秧歌组织 建桃秧歌剧
下载PDF
抗战时期延安解放区秧歌剧特征探析
18
作者 谢丽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55,共3页
抗战时期,在民族战争的特定语境中文学不可避免地与战争、政治发生了紧密联系,诞生于此时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剧亦如此,作为战时文化的一种体现,它是应社会的需要产生,体现的是战争状态下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于是由民间传统秧歌改... 抗战时期,在民族战争的特定语境中文学不可避免地与战争、政治发生了紧密联系,诞生于此时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剧亦如此,作为战时文化的一种体现,它是应社会的需要产生,体现的是战争状态下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于是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秧歌剧,已一改传统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资源自在不羁的鲜明特色,而成为经边区政府意识形态充分开掘后的革命秧歌。它力图表现的是在“新的群众的时代”中,延安解放区军民革命乐观主义的理想情怀:反映的是军民间的鱼水深情和他们不畏艰难、投身生产、建设巩固边区的壮志……因此作为时代的伴生物,延安解放区秧歌剧具有了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新的特质,其主要体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秧歌剧 解放区 延安 民间文化资源 革命乐观主义 传统秧歌 民族战争
下载PDF
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音乐探微
19
作者 王睿 《北方音乐》 2020年第16期33-35,共3页
解放时期的秧歌剧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秧歌剧在当时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是因为它体现了毛主席的文艺方向是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现实,是人民群众的歌舞剧,是富有群众性的艺术形式。而东北秧歌剧是一批来... 解放时期的秧歌剧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秧歌剧在当时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是因为它体现了毛主席的文艺方向是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现实,是人民群众的歌舞剧,是富有群众性的艺术形式。而东北秧歌剧是一批来自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将革命宣传思想与东北地方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的符合东北地方特色的新艺术形式——东北秧歌剧。本文将主要从东北秧歌剧的剧本特点、音乐创作、演唱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秧歌剧 剧本特点 音乐创作 演唱形式
下载PDF
解放时期东北秧歌剧创作琐谈
20
作者 王睿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11期103-105,共3页
东北秧歌剧的创作是一大批从延安到东北开辟工作的鲁艺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将革命思想内容与东北的二人转、民歌、秧歌、拉场戏等完美结合,创造出来的具有东北特色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新剧作形式。文章从东北秧歌剧的创作形式入手,... 东北秧歌剧的创作是一大批从延安到东北开辟工作的鲁艺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将革命思想内容与东北的二人转、民歌、秧歌、拉场戏等完美结合,创造出来的具有东北特色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新剧作形式。文章从东北秧歌剧的创作形式入手,进一步从民族性的角度对东北秧歌剧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地方性、民族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解放区 秧歌剧 创作内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