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秧歌小戏《车夫》音乐创作之浅谈
1
作者 张娟 《音乐时空》 2014年第17期52-53,共2页
秧歌小戏《车夫》的音乐创作,主要采用了晋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太秧歌的音乐素材。祁太秧歌是晋中文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曲目繁多、旋律优美且委婉动听,特别是调式丰富、旋法奇特、多姿多色。加之地方特色的虚词衬... 秧歌小戏《车夫》的音乐创作,主要采用了晋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太秧歌的音乐素材。祁太秧歌是晋中文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曲目繁多、旋律优美且委婉动听,特别是调式丰富、旋法奇特、多姿多色。加之地方特色的虚词衬托,"得儿丢"、"衣大丢"、"的那个"、"喂喂"、"哼哼咳咳支儿哟"、"来来"、"哎嗨哟"等,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本文将结合原始音乐素材的分析来逐一阐述秧歌小戏《车夫》的创作特点与创作点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小戏《车夫》 祁太秧歌 音乐素材 调式分析 音乐创作
下载PDF
河北秧歌小戏的文学阐释
2
作者 张培燕 孙燕 《保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82-87,共6页
河北秧歌小戏不仅仅是大戏的“过渡”物,而且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覆盖面,它是地域文化的产物。虽然其文学功能远不及其娱乐功能,但其独特的文学风貌和文化品性是许多大戏不可比拟、不能替代的。
关键词 河北秧歌小戏 文学功能 民间艺术 地域文化
下载PDF
从狂欢理论中的“二元对立”看山西秧歌小戏
3
作者 高志强 《寻根》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民间小戏一直是文艺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主体,同时,作为乡村社会实践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集中反映了乡土社会的伦理观念和精神风貌。秧歌小戏是活跃在三晋大地上的一朵灿烂的文艺奇葩,“生于斯长于斯”的特性使其在形成之初就深受民... 民间小戏一直是文艺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主体,同时,作为乡村社会实践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集中反映了乡土社会的伦理观念和精神风貌。秧歌小戏是活跃在三晋大地上的一朵灿烂的文艺奇葩,“生于斯长于斯”的特性使其在形成之初就深受民众喜爱和推崇。秧歌小戏具有较纯粹的民间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小戏 秧歌小戏 民俗学研究 狂欢理论 乡土社会 三晋大地 伦理观念 文化特质
原文传递
文化展演中的乡村社会--清末民初山西秧歌小戏与乡村社会生活 被引量:4
4
作者 韩晓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6-113,共8页
近代以来,秧歌小戏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乡村。相较于精英阶层参与的传统大戏,乡民创造的秧歌小戏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更为亲密。清末民初,山西各地秧歌小戏由于较少官方介入,更多地体现出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使秧歌... 近代以来,秧歌小戏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乡村。相较于精英阶层参与的传统大戏,乡民创造的秧歌小戏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更为亲密。清末民初,山西各地秧歌小戏由于较少官方介入,更多地体现出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使秧歌小戏得到了乡村民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作为民间文化获得了丰富和发展,也生动展现了当时山西乡村社会生活的多元图景和乡民的思想情感。发掘秧歌小戏这种艺术形式背后的乡村社会和民众观念,是秧歌小戏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小戏 民间文化 乡村社会
原文传递
河北秧歌小戏的表现形态价值谫论
5
作者 刘芳 刘粲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8-142,共5页
与京剧等"大戏""大剧种"相较,河北秧歌小戏实可谓"小","小"便意味着情节简单、语言直白、结构粗糙、喜感有余美感不足等等。秧歌小戏长期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甚至完全被人们忽略和排斥。但是,... 与京剧等"大戏""大剧种"相较,河北秧歌小戏实可谓"小","小"便意味着情节简单、语言直白、结构粗糙、喜感有余美感不足等等。秧歌小戏长期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甚至完全被人们忽略和排斥。但是,秧歌小戏在大戏的阴影下长久地存活并不断散发出自身的魅力,自有不依赖于大戏、本戏的特殊形态和价值,在戏曲演进过程中,它不但对大戏、本戏的形成具有"过渡"作用,更有其自身的价值——文学的、审美的、民俗的和文化的,这是大戏、本戏无法替代也不能替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秧歌小戏 形态 价值
原文传递
上党秧歌小戏考之壶关秧歌
6
作者 闫昕 《戏友》 2020年第4期21-24,共4页
上党之地,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上古建制秦始皇时一统天下,设三十六郡,而上党郡为其中之一;盛唐时期,开元年间李隆基别驾潞州……上党戏曲是太行山文化的一支流,它携带着上党盆地的人文积淀汇入了黄河文化,成为了华夏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 上党之地,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上古建制秦始皇时一统天下,设三十六郡,而上党郡为其中之一;盛唐时期,开元年间李隆基别驾潞州……上党戏曲是太行山文化的一支流,它携带着上党盆地的人文积淀汇入了黄河文化,成为了华夏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元年间 秧歌小戏 盛唐时期 三十六郡 李隆基 上党 人文积淀 秦始皇
原文传递
胶州秧歌发生形成历史之探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郭泮溪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胶州秧歌是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以民间舞蹈和秧歌小戏相结合为特色的北方秧歌。清代胶州进士宋观炜所作的《秧歌词》,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关于胶州秧歌的文本资料,它为探讨南北方海运文化对胶州秧歌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线... 胶州秧歌是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以民间舞蹈和秧歌小戏相结合为特色的北方秧歌。清代胶州进士宋观炜所作的《秧歌词》,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关于胶州秧歌的文本资料,它为探讨南北方海运文化对胶州秧歌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胶州秧歌的发生形成大约经过了三个时期:从宋金至元末明初属胶州秧歌发生期;从元末明初至清中期以前,属胶州秧歌乐舞发展期;到了清中期胶州秧歌已经正式形成了,生活气息浓郁的秧歌小戏是其主要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秧歌 秧歌词》 海运文化 发生形成 秧歌小戏
下载PDF
汾阳地秧歌的起源与历史流变
8
作者 张晓琳 《吕梁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8-41,共4页
汾阳地秧歌即汾孝地秧歌,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唱腔为主的"文场地秧歌"(又叫汾阳磕板秧歌)两部分。"武场地秧歌"以汾阳地秧歌的提法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汾阳地秧歌的... 汾阳地秧歌即汾孝地秧歌,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唱腔为主的"文场地秧歌"(又叫汾阳磕板秧歌)两部分。"武场地秧歌"以汾阳地秧歌的提法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汾阳地秧歌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汾阳地秧歌的生成动机。武场与文场结合起来进行表演,是汾阳地秧歌的主要表现形态,但是它们也单独进行表演。这一表现形态与汾阳地秧歌的历史演变是相一致的。汾阳地秧歌中歌、舞、戏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对研究山西秧歌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阳地秧歌 汾孝秧歌 汾阳磕板秧歌 起源 历史流变 秧歌小戏
下载PDF
多重结构呈现丰富意蕴——“汾阳磕板秧歌”剧本的叙事美学
9
作者 李黎红 《吕梁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4-16,共3页
"汾阳磕板秧歌"是"汾阳地秧歌"的文场部分。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少自主型创作的秧歌剧本。这些剧本大都取材于底层民众最真实的生活,反映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思想,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文学特色。在故事叙述上有直线式... "汾阳磕板秧歌"是"汾阳地秧歌"的文场部分。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少自主型创作的秧歌剧本。这些剧本大都取材于底层民众最真实的生活,反映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思想,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文学特色。在故事叙述上有直线式叙述、双线式叙述、非故事型叙述;在叙事手法上打破了故事本身的单一结构,并在切割、重组、交叉中完成叙述,表现出民间叙事文本独特的叙事美学价值,使"汾阳磕板秧歌"剧本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阳磕板秧歌 叙事 汾阳地秧歌 秧歌小戏
下载PDF
胶州秧歌档案管理研究
10
作者 相颖 《山东档案》 2023年第2期40-40,共1页
胶州秧歌是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以民间舞蹈和秧歌小戏相结合为特色的北方秧歌,以“男刚女柔、三弯九动十八态”的动律特色闻名于世,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我国民间的艺术瑰宝,2006年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以民间舞蹈和秧歌小戏相结合为特色的北方秧歌,以“男刚女柔、三弯九动十八态”的动律特色闻名于世,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我国民间的艺术瑰宝,2006年胶州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胶州秧歌作为非常传统的地方戏曲,其目前的传承状况并不乐观,随时面临失传甚至消亡的危险,因此对其档案进行挖掘和有效管理便显得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秧歌 鼓子秧歌 海阳秧歌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秧歌小戏 山东胶州 民间舞蹈 艺术瑰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