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积极道德教育——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新视角
1
作者 罗嘉文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09-112,共4页
积极道德教育是针对传统道德教育的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策略。它提倡采用积极和正面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激发受教育者发展道德的愿望和潜能,使他们的积极道德品质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在形成和发展积极道德... 积极道德教育是针对传统道德教育的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策略。它提倡采用积极和正面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激发受教育者发展道德的愿望和潜能,使他们的积极道德品质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在形成和发展积极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转化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和抑制恶习的萌芽与产生。中小学实施积极道德教育要做到:转变道德教育的思维方式、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和教育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道德教育 消极道德教育 中小学
下载PDF
学前儿童积极道德教育的语言策略研究
2
作者 许可纯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20-221,共2页
学前儿童积极道德教育的语言策略主要体现在"归还话语权""关注动机""认同动机""优化动机"这四个独特的、积极的语言艺术与方法的具体应用上。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说明积极的语言表达如... 学前儿童积极道德教育的语言策略主要体现在"归还话语权""关注动机""认同动机""优化动机"这四个独特的、积极的语言艺术与方法的具体应用上。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说明积极的语言表达如何有效运用于学前儿童道德教育中,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儿童 积极道德教育 语言策略
下载PDF
积极道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3
作者 张进海 《羽毛球》 2023年第22期0135-0137,共3页
积极道德教育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而产生,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的道德问题与解决,而是学生潜能的开发与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学具有开展积极道德教育的独特优势和教学资源,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当前开展情况并不乐观。本... 积极道德教育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而产生,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的道德问题与解决,而是学生潜能的开发与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学具有开展积极道德教育的独特优势和教学资源,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当前开展情况并不乐观。本文在综合分析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积极道德教育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以期为体育教学中积极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道德教育 中小学 体育教学 渗透
下载PDF
扬善与抑恶:积极心理学对当今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围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3-75,共3页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和消极关系的看法对当前中国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道德教育首先和主要是一个发扬积极品质的"扬善"过程,而不是消除消极品质的"抑恶"过程的积极道德教育。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 消极取向的道德教育
下载PDF
论积极取向道德教育视域中的品德形成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围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31,共5页
积极体验、积极认知、积极行为所形成的要素机制,以及道德需要、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共同在美德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取向道德教育倡导在激发积极体验、引导积极认知的基础上,塑造受教育者积极的道德行为,并... 积极体验、积极认知、积极行为所形成的要素机制,以及道德需要、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共同在美德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取向道德教育倡导在激发积极体验、引导积极认知的基础上,塑造受教育者积极的道德行为,并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和内在动机,提升他们道德发展的自信和勇气,以更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和德性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取向道德教育 品德形成机制
下载PDF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积极道德教育
6
作者 谢海岸 《新教育(海南)》 2024年第19期42-43,共2页
根植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道德教育理论所主张的理念及方法,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诉求有很多的契合点,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道德教育理念的发展、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创新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 积极道德教育 传统道德教育
原文传递
思维方式的变革与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的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围 《中国德育》 2014年第1期6-9,共4页
消极取向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优点得不到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自主发展能力受到限制。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针对消极道德教育的弊端,从受教育者已有的积极道德品质出发,采用正面的、积极的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养成。
关键词 积极取向道德教育 消极取向道德教育 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文化再制视阈中的高校德育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卫华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106,共5页
高校德育自身具有的独特文化属性,标明其根本旨归在于通过文化的价值功能启发人、发展人和成长人。"人的文化性存在"不但是高校德育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构成了它的逻辑终点。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得作为社会主导文化重要组... 高校德育自身具有的独特文化属性,标明其根本旨归在于通过文化的价值功能启发人、发展人和成长人。"人的文化性存在"不但是高校德育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构成了它的逻辑终点。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得作为社会主导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德育自然成为社会实现文化控制与规训的途径与工具,表现为:一是参与再制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价值取向,延续了社会对个体德性问题进行控制的传统;二是从规训机制分析,现代社会控制或权力规训机制具有"全景敞视"特征;三是参与了影响现代人道德发展的"生存心态"的文化再制。在合理承认高校德育社会控制功能的基本前提下,还应唤醒高校德育的文化自觉意识,积极探寻高校德育跳脱文化再制的可能路径:警惕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袭;促成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重视积极道德教育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再制 高校 德育 大学生 积极道德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