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新颗粒物生成事件与PM_(2.5)污染形成关系
1
作者 赵奎锋 彭艳 《干旱气象》 2021年第4期593-602,共10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Model 3034)观测的2017年11月1—30日颗粒物粒径谱数据,给出西安9次新颗粒物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事件... 利用中国气象局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Model 3034)观测的2017年11月1—30日颗粒物粒径谱数据,给出西安9次新颗粒物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事件的统计特征,并结合3次PM_(2.5)污染过程,讨论NPF事件与西安PM_(2.5)污染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1)NPF事件一般发生在中午到下午,新颗粒物生成后峰值粒径增长速率平均值为5.1±1.8 nm·h^(-1),凝结核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最大净增长量(net maximum increase in nucleation mode particles number concentration,NMINP)平均值为0.63×10^(4)cm^(-3),NPF事件不仅增加了大气中凝结核模态颗粒物数浓度,还增加了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NPF事件有67%存在粒径的持续增长,其中3次事件峰值粒径增长最为显著,最大值增长至175 nm附近。(2)NPF事件发生后,大气中PM_(2.5)质量浓度随颗粒物峰值粒径增大呈增高趋势。(3)3次NPF事件到PM_(2.5)污染过程中PM_(2.5)质量浓度与峰值粒径、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和凝结汇均呈现指数正相关关系,当峰值粒径为100~120 nm时,PM_(2.5)质量浓度高于75μg·m^(-3),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持续高于其他两个模态颗粒物数浓度,出现PM_(2.5)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F事件 PM_(2.5)污染 峰值粒径 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 凝结汇
下载PDF
2014年APEC期间北京市空气颗粒物粒谱分布特征研究
2
作者 李刚 吴丽萍 +2 位作者 杨文 韩斌 白志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295-4302,共8页
为了研究APEC减排期间不同模态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特征,使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分析仪(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3936,TSI,4~737 nm)和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erodynamic Particle Sizer,3321,TSI,0.54~19.81μm)对2014年APEC会议期... 为了研究APEC减排期间不同模态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特征,使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分析仪(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3936,TSI,4~737 nm)和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erodynamic Particle Sizer,3321,TSI,0.54~19.81μm)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市空气颗粒物进行观测.根据核模态、爱根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粒子模态颗粒物的数浓度变化和粒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PEC会议期间(减排第2阶段,11月6日—12日)空气颗粒物主要以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颗粒物为主,其数浓度分别为9.96×103cm^(-3)和9.19×103cm^(-3),其次是核模态颗粒物,其数浓度为1.16×103cm^(-3),粗粒子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相对较低,为13 cm^(-3),其中11月2、6和12日颗粒物总数浓度均出现最低谷值,分别为1.1×104cm^(-3)、1.0×104cm^(-3)和6.3×103cm^(-3).相比减排前,减排期核模态颗粒物浓度降低最多,平均降低39.1%,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缓慢降低,但与往年同期相比各模态颗粒物数浓度均有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颗粒物 粒谱分布 APEC会议 颗粒物模态 浓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