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法化轮回的研究——以汉语鼻音尾/鼻化小称词为例 被引量:25
1
作者 曹逢甫 《汉语学报》 2006年第2期2-15,共14页
本文以汉语鼻音尾/鼻化小称词为例探讨了语法化过程中的轮回现象。文章通过语意演变、语音演变来具体阐述语法化轮回现象。文章还从轮回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前人对小称词问题的研究,并且指出语法化轮回的研究对解释上古音中的对转与旁转... 本文以汉语鼻音尾/鼻化小称词为例探讨了语法化过程中的轮回现象。文章通过语意演变、语音演变来具体阐述语法化轮回现象。文章还从轮回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前人对小称词问题的研究,并且指出语法化轮回的研究对解释上古音中的对转与旁转现象也富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语法化轮回 鼻音尾 鼻化小称词
下载PDF
面称词美女、姑娘、亲的语义内涵与使用条件
2
作者 汲翔 《科教导刊》 2020年第22期23-25,共3页
在现代汉语的日常使用中,面对年轻的陌生女子应当如何称呼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选取了三个较为常见的面对年轻陌生女子的称呼词,美女、姑娘、亲.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其语义内涵,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其使用情况,具体分析了这三个面称词的语义内... 在现代汉语的日常使用中,面对年轻的陌生女子应当如何称呼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选取了三个较为常见的面对年轻陌生女子的称呼词,美女、姑娘、亲.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其语义内涵,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其使用情况,具体分析了这三个面称词的语义内涵对其包括使用人群、使用场合在内的使用情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女 姑娘 语用 称词
下载PDF
古汉语中的他称词
3
作者 陆精康 《语文知识》 2002年第5期24-26,共3页
古、今汉语人称代词中区别最大的是他称词,即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指称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设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 古、今汉语人称代词中区别最大的是他称词,即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指称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设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54页)如果称呼他人,或者直呼其名,或者于脆省去;另一种方式是用“之”“其”“彼”等词,但却受到相当的限制。“之”是最常见的他称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词 古代汉语 宾语 定语 "之"
下载PDF
关于主题法一个两难问题的解题方案——特称词和类称词的组合运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庄子逸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7-39,共3页
针对实践中查词效率和查目效率难以兼顾的两难问题,提出运用概括性强的类称词替代下属的大量特称词,以控制词表的规模;允许各文献情报机构在标引时根据需要将被替代的专指性强的特称词作为类称词的标识词使用。
关键词 称词 称词 表兼容性 主题法 主题
原文传递
英汉远近称指示词心理距离指示对比研究
5
作者 魏海波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69-71,共3页
英汉远近称指示词用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心理距离指示方面,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了心理距离形成的认知根源,起点——路径——终点意象图式是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篇章话语距离形成的共同认知基础,当观察起点从现在某点向过去或未来... 英汉远近称指示词用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心理距离指示方面,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了心理距离形成的认知根源,起点——路径——终点意象图式是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篇章话语距离形成的共同认知基础,当观察起点从现在某点向过去或未来某点迁移时便形成心理距离。汉语远近称指示词在指称心理距离方面使用范围较广,频率较高,这是由于英语受到严格的形式限制,而汉语无形式束缚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 远近指示 心理距离 对比
下载PDF
他称詞の指示制限に関する日、朝、中の対照研究
6
作者 宋善花 《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 2014年第1期2-13,共12页
本稿では、日、朝、中の他称詞の使用実態を調べ、指示制限という社会言語学的角度から対人的要因もしくは場面的要因が他称詞の用法にどのような影響を及ぼすかについて分析を行う。その要因として、まず、三言語における三人称代名詞... 本稿では、日、朝、中の他称詞の使用実態を調べ、指示制限という社会言語学的角度から対人的要因もしくは場面的要因が他称詞の用法にどのような影響を及ぼすかについて分析を行う。その要因として、まず、三言語における三人称代名詞の使用範囲の広狭は最も基本的な相違点として挙げられる。次に、三人称代名詞における未知の第三者に対する表れ方である。適切に導入された第三者に対し、日朝両言語では話し手と聞き手の知識の共有を条件としているが、中国語ではそのような制限がない。また、第三者を指示するにあたって、’ウチ·ソト’を区別する語彙の有無は、三言語の連体修飾語を用いる頻度の差を生む要因として考えられ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制限三人代名詞 連体修飾語 知識の共有
原文传递
英汉远近称指示词互译对比研究综述
7
作者 刘显才 《柳州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46-49,共4页
英汉远近称指示词互译时既对等又不对等。据统计,在汉语语篇中"这"使用的频率要高于"那",英语语篇却与此相反。究其原因,有的学者从语篇照应用法上做出解释,有的从心理因素的视角去探讨。然而,语言受文化的制约,应... 英汉远近称指示词互译时既对等又不对等。据统计,在汉语语篇中"这"使用的频率要高于"那",英语语篇却与此相反。究其原因,有的学者从语篇照应用法上做出解释,有的从心理因素的视角去探讨。然而,语言受文化的制约,应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来剖析产生在汉语语篇中"这"使用频率高于"那"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远近指示 翻译 对比研究 文化因素
下载PDF
论古汉语同义词的识同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金贵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45,共7页
识同是决定同义词辨释优劣高下的首要问题。在认识“一义相同”是同义词识同的标准后,就要解决如何识别一群词“一义相同”的问题。不少的研究者曾提出许多识同方法,但都由于不明同义词的正确界说和误解等义词而不能成功。事实上,从... 识同是决定同义词辨释优劣高下的首要问题。在认识“一义相同”是同义词识同的标准后,就要解决如何识别一群词“一义相同”的问题。不少的研究者曾提出许多识同方法,但都由于不明同义词的正确界说和误解等义词而不能成功。事实上,从词义的相同程度,同义词可分理性意义等同而附加意义有异的异称词和理性意义有同中之异的一般同义词。对前一类,可围绕异名别称,用“同一概念”和“同一对象”两种识同法;对后一类,可围绕一个词义的主要、基本部分相同,用“浑言通义”识同法;还应该运用可共用于这两类的文献训诂材料识同法、古人替换使用识同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同 古汉语同义 等义 称词 同一概念 同一对象 浑言通义 "替换"法
下载PDF
试论《四时纂要》中的农业俗语词
9
作者 化振红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11,共11页
韩鄂《四时纂要》中的大多数农业俗语词,是由普通民众根据农业事物特点对其重新命名的异称词,通常采用核心语素加特征语素的构成方式,构词语素倾向于选用形体简单、意义明晰、口语性强的常用语素,最常见的命名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 韩鄂《四时纂要》中的大多数农业俗语词,是由普通民众根据农业事物特点对其重新命名的异称词,通常采用核心语素加特征语素的构成方式,构词语素倾向于选用形体简单、意义明晰、口语性强的常用语素,最常见的命名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命名,大部分异称词是共时因素、历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少数农业俗语词是由普通民众根据农业事物特点对其直接命名而产生,历代文献中不存在其他异称,是对民间习俗、思想观念的概括,词汇性质介于词和词组之间,词语形式不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语 称词 形义变化 《四时纂要》 古农书
下载PDF
称名类型与意义特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曦 《中国俄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1,共11页
称名学研究在俄国有着深厚的传统 ,其基本原理揭示了语言行为与认知过程的紧密关系。以之为参项可以为观察语言个性、探究中介语规律开辟新的视角。本文分析、归纳了词汇称名的两大类型 ,认为称名类型是一个关系到词语意义特点的重要因... 称名学研究在俄国有着深厚的传统 ,其基本原理揭示了语言行为与认知过程的紧密关系。以之为参项可以为观察语言个性、探究中介语规律开辟新的视角。本文分析、归纳了词汇称名的两大类型 ,认为称名类型是一个关系到词语意义特点的重要因素 ,也是形成中介语某些词语使用规律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性 二性 特定语言 义特点 中介语 名类型 意义特点 名学 俄语 汉语
下载PDF
事物异名义类词典的编纂
11
作者 张履祥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88-96,共9页
1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的序列。语言就是由符号和符号序列根据语言的组合规则构成的系统。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词,从语法角度来说,是句法结构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它具有“组合关系”,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成分... 1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的序列。语言就是由符号和符号序列根据语言的组合规则构成的系统。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词,从语法角度来说,是句法结构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它具有“组合关系”,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成分同别的单位组合成句子;从词汇角度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书 尔雅 类编 说文解字 释名 称词 社会风尚 异名
下载PDF
英汉远近指示词的语篇衔接功能对比分析
12
作者 南二丽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07-310,共4页
英汉远近称指示词在指示照应的语篇衔接方面具有主观性,同时英汉认知方式和语言形式的不同,造成了其对心理距离远近确定的不同,从而导致了汉语远近称指示词在指称心理距离方面使用范围较广,频率较高。
关键词 英汉远近指示 主观性 心理距离 对比
下载PDF
北京话里的小称变调 被引量:1
13
作者 温昌衍 温美姬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5-117,共13页
北京话里存在小称变调,其根本形式是阴平式小称变调(由非阴平调变来),补充形式是阳平式小称变调和去声式小称变调(主要由阴平调变来),它们都有“指小”义和/或“表爱”义,在表达上有“轻松”色彩。它们一般见于小称词,构成的小称词主要... 北京话里存在小称变调,其根本形式是阴平式小称变调(由非阴平调变来),补充形式是阳平式小称变调和去声式小称变调(主要由阴平调变来),它们都有“指小”义和/或“表爱”义,在表达上有“轻松”色彩。它们一般见于小称词,构成的小称词主要表现为“儿”缀词、“子”缀词和不带“儿”缀、“子”缀的轻声词。本文主要描写其中的阴平式小称变调,并介绍《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相关的阴平式小称变调词,对相关的几个问题也一并进行了讨论。文章建议,鉴于小称变调及其衍生出来的强化变调已经进入了普通话,相关教材宜稍作介绍,交代性质、作用和所见词语类别,使普通话的变调介绍更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话 变调 变调 强化变调 普通话变调介绍
下载PDF
广西平南大成话小称“儿”尾的基本类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静丽 《柳州师专学报》 2014年第2期25-27,共3页
儿尾词作为汉语小称的一种主要形式,始于汉魏,发展至今天,南北方言已经大不相同。广西平南大成话小称后缀主要是"儿",从词根属性、词根词性两方面分析平南大成话小称儿尾的基本类型;并总结小称"儿"尾在大成话的语... 儿尾词作为汉语小称的一种主要形式,始于汉魏,发展至今天,南北方言已经大不相同。广西平南大成话小称后缀主要是"儿",从词根属性、词根词性两方面分析平南大成话小称儿尾的基本类型;并总结小称"儿"尾在大成话的语法功能及特点,以期对平南大成话小称"儿"尾词的概貌做一个基本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南大成话 “儿”尾 类型 语法功能
下载PDF
法文中的词义配合
15
作者 唐佩群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1999年第2期30-34,共5页
法文和中文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词的形态变化。法文词的形态变化表现在联词造句时的配合上。配合问题是学习法语者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法文中存在着形式配合和词义配合的区别,词义配合包括性、数和人称的词义配合。
关键词 形式配合 义配合 性的意配合 数的意配合 意配合
下载PDF
20世纪自由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9,共5页
自由逻辑作为一个新兴的哲学逻辑分支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经过近50年的发展,自由逻辑已经在证明论和语义学发展方面达到较为完善的形态,但是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很少。通过对自由逻辑在20世纪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介绍,指出自由逻... 自由逻辑作为一个新兴的哲学逻辑分支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经过近50年的发展,自由逻辑已经在证明论和语义学发展方面达到较为完善的形态,但是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很少。通过对自由逻辑在20世纪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介绍,指出自由逻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逻辑 存在预设 空单称词
下载PDF
部分逻辑的缘起及其思想解析
17
作者 高航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1-73,共3页
部分逻辑作为一个新兴的哲学逻辑分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部分逻辑已经在语言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形态,但是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很少。通过对部分逻辑在20世纪产生、发展和基本思想的介绍,指... 部分逻辑作为一个新兴的哲学逻辑分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部分逻辑已经在语言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形态,但是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很少。通过对部分逻辑在20世纪产生、发展和基本思想的介绍,指出部分逻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逻辑 空单称词 存在预设 真值间隙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Korean and Myanmar Personal Pronouns
18
作者 Myat Thida Oo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7年第12期730-737,共8页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ronouns in Korean and Myanmar. In other words, we try to help Korean and Myanmar learners to study personal pronouns by comparing the p...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ronouns in Korean and Myanmar. In other words, we try to help Korean and Myanmar learners to study personal pronouns by comparing the personal pronoun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Personal pronouns are used in Myanmar as “pronouns referring to people” as in Korean. The two languages are divided into first person, second person, and third person pronoun. However, looking at functions and usage, there seem to b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For example, in the case of Myanmar language, personal pronouns a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gender and personal pronouns are used differently for general people and monks. Myanmar also uses the personal pronouns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colloquial and written language. In the case of Korean language, there is no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xe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ople and monks in terms of Myanmar language. However, Korean people have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personal pronouns because their usage differs according to their status and social status. Therefore,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meaningful to identify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by comp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rative study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FUNCTIONS USAGE social status
下载PDF
Probing Personal Pronouns in English Speeches to Actuate
19
作者 Wang An-qi Yu Zhi-h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8年第4期239-247,共9页
Professor Cheryl Hamilton of American Tarrant County divided speeches into two types: One is informative speeches, and the other is persuasive speeche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speech to actuate should be more inspir... Professor Cheryl Hamilton of American Tarrant County divided speeches into two types: One is informative speeches, and the other is persuasive speeche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speech to actuate should be more inspired and motive than the speech to convince. So the language of the speech to actuate should have some special features. Personal pronoun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language. It is widely used in our daily speaking, and for a speaker,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emotion of listeners. Different personal pronoun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in a speech, and this thesis ha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pronouns in the speech to actuate respectively with the examples of “I Have a Dream” made by Martin Luther King and “My Education, My Future” made by Barack Hussein Obama Jr., the president of America. From the analysis, we can see the concrete role every pronoun played in the speeches of different styles, and how it impacts the success of a speech. Such an analysis and probe lead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art of English speaking, which can help the learners of English make these skills in their ch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onal pronoun English speech actuate calling-on style advising style
下载PDF
On the Conceptual Shift and Collocation Between Concreteness and Abstractness——Analysis of The Mill by a New Poet in China
20
作者 LAI Pe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7期769-774,共6页
This is a poem review which analyzes The Mill that was written by a new poet in China, looking at it from the conceptual perspective. The conceptual shift and collocation between concreteness and abstractness enable h... This is a poem review which analyzes The Mill that was written by a new poet in China, looking at it from the conceptual perspective. The conceptual shift and collocation between concreteness and abstractness enable her poems to carry both linguistic power and emotional strength; the conceptual images created by her abstract thinking and unique perception make her poems achieve originality and readability; her conceptual self built by the use of first person pronouns is actually not that of a person but that of a personified mule who was indignant about its heavy workload yet unable to speak against its predestined destiny. Although suffering from brain paralysis, the poet is shown by this review to be a sensible manipulator of words, which reveal the unique beauty in her language and show the suppressed sadness in her he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em review conceptual shift conceptual collocation CONCRETENESS ABSTRACTNE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