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炭协助蚯蚓堆肥条件下污泥中重金属时间性变化特征
1
作者 王兴明 章珍 +3 位作者 储昭霞 董鹏 梁淑英 邓瑞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8-537,共10页
为降低生活污泥中重金属迁移性和有效性,提高其利用率,以某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设置污泥单独堆肥为对照组,添加蚯蚓和不同比例玉米秸秆炭(0%、2%、4%、6%和8%),探究秸秆炭协助蚯蚓堆肥条件下污泥中重金属浓度及其有效... 为降低生活污泥中重金属迁移性和有效性,提高其利用率,以某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设置污泥单独堆肥为对照组,添加蚯蚓和不同比例玉米秸秆炭(0%、2%、4%、6%和8%),探究秸秆炭协助蚯蚓堆肥条件下污泥中重金属浓度及其有效态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堆肥时间增加(0~30 d),污泥pH和总氮(TN)浓度先升高后降低,总有机碳(TOC)浓度逐渐降低,电导率(EC)先降低后升高,总磷(TP)和总钾(TK)浓度逐渐增加,堆肥结束时,pH、TOC浓度和TN浓度分别较初始值平均降低6.38%、20.24%和13.44%;重金属Cd、Zn和Pb浓度先降低后升高,Cu、Ni和Cr浓度先升高后降低;重金属Cd、Cu、Ni和Zn有效态浓度先降低后升高,Cr和Pb有效态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堆肥10 d时,Cd、Cu、Ni和Zn有效态浓度较初始值降低最多,平均降低40.99%、30.65%、16.23%和3.17%。秸秆炭的添加能改善污泥弱酸性环境,提高TK浓度,降低EC和TOC、TN、TP浓度;污泥中重金属(除Pb外)浓度及其有效态(除Cu和Pb外)浓度均随秸秆炭添加比例的增加而降低。通过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秸秆炭协助蚯蚓堆肥主要通过改变污泥pH及EC与TOC、TP浓度影响重金属有效态浓度,且添加8%玉米秸秆炭时污泥中重金属浓度和有效态浓度降低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污泥 蚯蚓堆肥 玉米秸秆炭 重金属
下载PDF
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梁元娜 蒋金平 +2 位作者 陈永山 徐墨馨 叶丽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0-1158,共9页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碳组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3月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温室开展水稻盆栽试验,试验周期120 d。盆栽试验共...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碳组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3月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温室开展水稻盆栽试验,试验周期120 d。盆栽试验共设置19个处理,在仅添加秸秆炭的处理中,分别添加0.5%、1.0%和3.0%(干土质量比)的破碎秸秆、秸秆沤肥和秸秆生物炭;在添加秸秆炭和碳酸钙的处理中,3种秸秆炭添加量均为1.0%,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0、10.0%和20.0%(干土质量比)碳酸钙;同时设置未添加任何外源物质的对照(CK)处理。分析各处理中水稻生长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秸秆炭种类、添加量均会对土壤中有机碳组分含量产生影响。添加0.5%秸秆沤肥土壤中MBC含量最高(235.73 mg/kg),添加1.0%秸秆沤肥土壤中DOC含量最大(221.50 mg/kg),而添加3.0%秸秆生物炭土壤中POC含量最高(36.20 mg/kg)。土壤中碳酸钙添加量也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碳酸钙添加量为20.0%时,添加3种秸秆炭的土壤MBC含量均为最高。10.0%碳酸钙+1.0%秸秆沤肥处理中土壤DOC含量最大(195.60 mg/kg)。添加3种秸秆炭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为秸秆生物炭>秸秆沤肥>破碎秸秆,其中添加0.5%秸秆生物炭的水稻长势最佳,平均株高102 cm,根长50 cm;添加3.0%破碎秸秆处理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随着碳酸钙添加量的增加,添加秸秆沤肥处理的水稻株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添加10.0%碳酸钙对水稻株高的促进作用较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用量与土壤D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与土壤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碳酸钙添加量与土壤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外源秸秆炭对石灰性水稻土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具有正激发效应,能明显提高土壤中MBC、DOC和POC含量,同时添加秸秆炭和碳酸钙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增加具有协同作用。添加低量秸秆炭能促进水稻生长,其中秸秆生物炭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10.0%和20.0%碳酸钙添加量的土壤中添加秸秆沤肥及秸秆生物炭均能促进水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农田土壤 秸秆炭 水稻生长 土壤固碳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秸秆炭改性工艺比较及对污水厂尾水的氮磷吸附特性研究
3
作者 王欣然 唐岩 徐丽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11期1667-1672,共6页
为解决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脱氮除磷的问题,选取秸秆炭作为吸附材料,对秸秆炭进行不同浓度的酸碱盐单一改性以及锌镧联合改性,通过对比吸附量及脱氮除磷率,来确定脱氮除磷性能最佳的改性工艺。结果表明:当ZnCl_(2)-七水合氯化镧组合改性,... 为解决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脱氮除磷的问题,选取秸秆炭作为吸附材料,对秸秆炭进行不同浓度的酸碱盐单一改性以及锌镧联合改性,通过对比吸附量及脱氮除磷率,来确定脱氮除磷性能最佳的改性工艺。结果表明:当ZnCl_(2)-七水合氯化镧组合改性,ZnCl_(2)的质量浓度为100mg·L^(-1)、七水合氯化镧的浓度为0.5 mol·L^(-1)时,总磷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98.95%和0.990 mg·g^(-1),氨氮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35.86%和2.869 mg·g^(-1),此组合改性为最佳改性方案。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前后秸秆炭,表征图片的结果显示经过ZnCl_(2)-七水合氯化镧组合改性后的秸秆炭孔洞明显增加,孔洞排列规律,比表面积增大,组合改性秸秆炭脱氮除磷效果优于单一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炭 改性工艺 脱氮除磷 锌镧联合改性
下载PDF
水稻秸秆炭施用对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4
作者 吴嘉俊 童文彬 +5 位作者 江建锋 杨海峻 李子川 徐城建 林洲源 柴彦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68,共12页
[目的]水稻长期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研究不同用量水稻秸秆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对水稻土结构和碳、氮分布的影响,探索稻田优化施肥管理方式。[方法]水稻田间试验在浙江衢州进行,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处理(NPK... [目的]水稻长期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研究不同用量水稻秸秆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对水稻土结构和碳、氮分布的影响,探索稻田优化施肥管理方式。[方法]水稻田间试验在浙江衢州进行,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处理(NPK)以及常规施肥基础上添加22.5 t/hm^(2)(NPK+1%B)、45 t/hm(NPK+2%B)和90 t/hm^(2)(NPK+4%B)水稻秸秆炭处理,共5个处理。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2、0.25~2、0.053~0.25和<0.053 m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评价团聚体的稳定性。[结果]与NPK处理相比,施用水稻秸秆炭4年后,土壤>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提高了2.43%~7.99%,<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2.93%~9.63%,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6.40%~45.16%和14.67%~36.69%,各指标的变幅均以NPK+4%B处理最大。与NPK处理相比,秸秆炭处理土壤中>2 m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3.96%~70.87%和19.44%~47.56%,0.25~2 mm粒级团聚体中分别提高了21.87%~49.27%和17.18%~37.47%,增幅均以NPK+4%B处理最高,而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施用水稻秸秆炭4年后,增加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主要积累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中。与NPK处理相比,秸秆炭处理水稻土C/N值提高了2.40%~5.69%,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4个粒级团聚体的土壤C/N值均显著提升,且均以NPK+4%B处理提高效果最好。此外,施用水稻秸秆炭提高了>2和0.25~2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贡献率6.54%~17.43%、3.67%~7.28%和5.16%~11.55%、0.57%~1.83%,降低了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贡献率7.25%~29.27%、15.93%~33.68%和10.26%~26.80%、12.61%~30.78%(P<0.05)。[结论]施用水稻秸秆炭能够迅速显著提高水稻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0.25 mm粒级团聚体质量占比,提高>2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且其影响幅度与水稻秸秆炭施用量呈正比。由此可见,施用水稻秸秆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稻土结构,提高水稻土碳、氮固持潜力,对保证水稻土结构稳定性和维持水稻持续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水稻秸秆炭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土壤碳氮比
下载PDF
玉米秸秆炭化产物的性能及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周建斌 邓丛静 +1 位作者 陈金林 张齐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9-61,共3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最终炭化温度为450℃、平均升温速度为150℃/h的条件下对其进行炭化,研究了炭化产物的成分和性质。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炭的灰分和固定碳质量分数分别为13.23%和77.05%,比表面积为158m2/g,并富含作物生长必需的多种营...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最终炭化温度为450℃、平均升温速度为150℃/h的条件下对其进行炭化,研究了炭化产物的成分和性质。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炭的灰分和固定碳质量分数分别为13.23%和77.05%,比表面积为158m2/g,并富含作物生长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其中氮、磷、钾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9.24×10-3、4.38×10-3、2.90×10-2;玉米秸秆醋液是一种组分复杂的混合物,主要有机成分是酸类、酚类、酮类和醛类物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1.76%、19.62%、15.87%和14.24%。以玉米秸秆炭为材料,以蛭石、煤渣和鸭粪基质为对照(V(蛭石)∶V(煤渣)∶V(鸭粪)=1∶1∶1),研究了玉米秸秆炭、蛭石、煤渣、鸭粪不同配比的复合基质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长势(尤其是前期)较好的基质配比为V(玉米秸秆炭)∶V(蛭石)∶V(煤渣)∶V(鸭粪)=6∶1∶1∶1,且在定植20d时,番茄株高、最大叶面积和茎粗指标分别提高了11.11%、57.21%、32.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秸秆炭 基质
下载PDF
玉米秸秆炭还田对黑土土壤肥力特性和氮素农学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郭俊娒 姜慧敏 +7 位作者 张建峰 李玲玲 张水勤 谢义琴 李先 刘晓 周贵宇 杨俊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5,共9页
【目的】探索玉米秸秆炭对东北黑土土壤肥力特性和氮素农学效应的影响,可为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基础。【方法】本研究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春玉米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原位试验... 【目的】探索玉米秸秆炭对东北黑土土壤肥力特性和氮素农学效应的影响,可为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基础。【方法】本研究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春玉米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原位试验,研究了添加500℃厌氧条件热解的玉米秸秆炭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及玉米秸秆炭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农学效应的影响。试验设三个处理:1)PK+4 t/hm2秸秆还田(CK);2)NPK+4 t/hm2秸秆还田;3)NPK+4 t/hm2秸秆还田+2 t/hm2秸秆生产秸秆碳,在玉米成熟期取0—20 cm土壤样品和植株样品,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相关项目的测定。【结果】1)土壤养分分析结果。与秸秆还田相比,秸秆炭处理在2013和2014年土壤碱解氮含量(AN)分别提高了10.1%和9.7%,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速效磷含量(AP)分别提高了13.7%和27.3%,在2014年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SMBC)分别提高了13.5%和26.9%,土壤脲酶活性(URE)分别提高了22.3%和31.8%,2014年SMBC和URE升高均达显著(P<0.05)。秸秆炭对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速效钾(AK)、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和蔗糖酶活性(SUC)的提升效果在两年试验中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2)氮素农学效应影响结果。与处理2相比,处理3肥料氮偏因子生产力(PFPN)分别提高了3.3%和9.6%,肥料氮经济效益(EBN)分别提高了12.9%和27.5%,均在2014年表现出显著提高(P<0.05);而两年间处理3的玉米产量分别提高3.3%和9.5%、肥料氮利用率(UEN)分别提高了3.9%和14.0%、肥料氮农学效率(AEN)分别提高了11.6%和23.9%,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结论】2年试验初步表明施用玉米秸秆炭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调节土壤与作物之间的养分供需,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对提升氮素农学效应有作用。因此,玉米秸秆炭可作为秸秆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形式,其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炭 土壤肥力 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氮素农学效应
下载PDF
施用小麦秸秆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云舒 唐光木 +2 位作者 龙晓双 葛春辉 徐万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77-1683,共7页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改良效果。【方法】以灌耕风沙土为供试土壤,小麦秸秆炭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炭(CK);(2)67.5t/hm2生物炭;(3)112.5t/hm2生物炭;(4)225.0t/hm2生物炭。玉米生长后期测...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改良效果。【方法】以灌耕风沙土为供试土壤,小麦秸秆炭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炭(CK);(2)67.5t/hm2生物炭;(3)112.5t/hm2生物炭;(4)225.0t/hm2生物炭。玉米生长后期测定产量,采集土壤分析相关养分指标。【结果】0~20cm和20~40cm土层,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pH值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显著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在0~20cm土层分别增加了14.5%~29.6%,、48.9%~89.5%、28.7%~93.5%、6.9%~31.3%。在20~40cm土层分别增加了38.1%~56.0%、24.9%~40.1%、30.8%~68.1%、15.6%~45.2%。施用小麦秸秆炭处理能够明显增加玉米产量,增产了28.7%~49.2%。【结论】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提高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炭 灌耕风沙土 养分含量 玉米产量
下载PDF
利用轻度炭化的玉米秸秆炭脱除沼气中硫化氢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史风梅 裴占江 +3 位作者 王粟 高亚冰 孙彬 刘杰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39-1245,共7页
利用专利方法制得轻度炭化的玉米秸秆生物炭,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玉米秸秆生物炭的微观结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生物炭的表面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较好地保持了玉米秸秆原有的生物结构;生物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纤维素... 利用专利方法制得轻度炭化的玉米秸秆生物炭,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玉米秸秆生物炭的微观结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生物炭的表面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较好地保持了玉米秸秆原有的生物结构;生物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少量的未被酸解的半纤维素;碱改性的生物炭主要含有纤维素和碱不溶的木质素,碱处理可改变碱改性生物炭的有机构成和微观结构。采用固定床吸附装置研究了生物炭对沼气中硫化氢的脱除效果,研究发现,水洗炭的脱硫效果较好,高p H值有利于碱改性生物炭对硫化氢的吸附。生物炭对硫化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可用Bangham速率方程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炭 轻度 脱硫 沼气
下载PDF
热解条件对农作物秸秆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冯小江 伊松林 张齐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82-184,共3页
该文通过对棉秆炭、稻草炭、玉米秆炭的含碳量、比表面积、热值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热解条件与秸秆炭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秸秆炭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热解终点温度分别为450、600、750℃,平均升温速率为150℃/h,升至终点温... 该文通过对棉秆炭、稻草炭、玉米秆炭的含碳量、比表面积、热值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热解条件与秸秆炭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秸秆炭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热解终点温度分别为450、600、750℃,平均升温速率为150℃/h,升至终点温度的保温时间为1 h的热解条件下获得上述秸秆炭。结果表明:在试验选定的热解条件下,棉秆炭、稻草炭、玉米秆炭含碳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8.14%、60.01%、69.91%;比表面积的平均值分别为219、1191、73 m2/g;热值的平均值分别为31 471.552、6 490.282、2 816.82 J/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热解条件 秸秆炭
下载PDF
纳米SiO_2/氨基淀粉黏合剂秸秆炭的结构及除磷特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恩惠 钱玉婷 +4 位作者 靳红梅 黄慧 武国峰 常志州 黄红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1-218,共8页
将秸秆粉用氨基淀粉黏合剂均相包覆,并掺杂纳米二氧化硅(nano SiO_2),采用原位发泡、炭化处理技术制备成纳米SiO_2/氨基淀粉黏合剂秸秆炭(掺杂纳米SiO_2秸秆多孔颗粒炭,nano SiO_2/AR-biochar)。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 将秸秆粉用氨基淀粉黏合剂均相包覆,并掺杂纳米二氧化硅(nano SiO_2),采用原位发泡、炭化处理技术制备成纳米SiO_2/氨基淀粉黏合剂秸秆炭(掺杂纳米SiO_2秸秆多孔颗粒炭,nano SiO_2/AR-biochar)。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热稳定性(thermogravimetry,TG)、扫描电镜-能谱扫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SEM-EDS)、比表面积与孔分析(Brunauer,Emmett and Teller,BET)、氮气吸附和压缩测试等技术手段对nano SiO_2/AR-biochar的孔结构特征、比表面积、微观形貌及压应力进行系统表征,并研究了nano SiO_2/AR-biochar对磷酸根吸附过程等温线及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掺杂nano SiO_2/AR-biochar孔结构分布匀称、比表面积大幅改善;TEM和SEM发现,掺杂nano SiO_2秸秆多孔颗粒炭材料的表面可形成类似海绵絮状结构,为炭材料提供较高的吸附位点;掺杂nano SiO_2可显著提高炭材料的机械压缩性能,当掺杂量为秸秆粉质量的6%时,压缩强度由3.89 MPa增加到7.96 MPa,增幅达104.6%。由于纳米SiO_2的掺杂,nano SiO_2/AR-biochar具有了更强除磷效果,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短时间内(5 min)其吸附率可高达18.42 mg/g,体现了该掺杂纳米二氧化硅秸秆多孔颗粒炭具有良好的除磷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黏合剂 秸秆炭 表面性质 多孔性
下载PDF
镉污染土壤中施用秸秆炭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伟明 张庆忠 陈温福 《北方水稻》 CAS 2009年第2期4-7,11,共5页
本研究以北方粳稻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轻度镉污染土壤中施用不同量炭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镉污染土壤中施用炭能够提高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对水稻生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水稻生... 本研究以北方粳稻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轻度镉污染土壤中施用不同量炭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镉污染土壤中施用炭能够提高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对水稻生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水稻生长发育前期,不同施炭量处理对水稻茎、叶等干物质积累影响不显著,但至水稻抽穗期以后,这种影响初步显现,各不同施炭量处理均与对照(CK)有较大差异,表现为茎、叶、穗干物质增加,且在完熟期C1处理与其它处理均差异显著;不同施炭量处理对水稻净光合速率影响显著,各处理在不同发育时期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在灌浆期以后,水稻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提高,可促进水稻的物质积累与籽粒成熟,增加千粒重,提高结实率;在最终产量形成上,C1与C2处理均与对照达到极显著差异,分别比对照提高产量18.4%和2.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炭 净光合速率
下载PDF
玉米秸秆炭和木屑炭催化裂解焦油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孟凡彬 孟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2-476,共5页
针对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产生焦油的诸多不利影响,利用催化裂解法将焦其化为小分子燃气,可达到双效降低焦油含量并提高燃气热值的目的。本研究利用500℃条件下慢速热解获得的玉米秸秆炭和木屑炭作为催化剂,在自制的焦油催化裂解装置... 针对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产生焦油的诸多不利影响,利用催化裂解法将焦其化为小分子燃气,可达到双效降低焦油含量并提高燃气热值的目的。本研究利用500℃条件下慢速热解获得的玉米秸秆炭和木屑炭作为催化剂,在自制的焦油催化裂解装置中,研究裂解温度为700、750、800、850、900、950和1000℃时,两种催化剂对焦油的催化裂解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对焦油裂解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随着裂解温度升高,裂解气中H_2含量逐渐增加,CO、CH_4、C_2H_4、C_2H_6等含量均逐渐减少,裂解气热值和密度逐渐降低;比较来看,木屑炭对焦油的催化性能优于玉米秸秆炭;焦油裂解产气率随裂解温度升高而增加,在反应温度为1000℃时,玉米秸秆炭和木屑炭催化裂解焦油的产气率分别为91.98%和94.11%。总体来看,玉米秸秆炭和木屑炭既对生物质焦油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又为催化裂解反应提供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炭 木屑 焦油 催化裂解 产气率
下载PDF
改性秸秆炭及吸附废水中苯酚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建利 杜美利 于春侠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5-257,共3页
秸秆炭系由植物秸秆(玉米,小麦等)在1200℃高温下气化干馏所得。探讨了不同条件(时间、用量、温度和pH值)下秸秆炭吸附苯酚性能,并对秸秆炭做了不同的改性处理,以提高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秸秆炭吸附苯酚的最佳条件为:苯酚与秸秆炭用量... 秸秆炭系由植物秸秆(玉米,小麦等)在1200℃高温下气化干馏所得。探讨了不同条件(时间、用量、温度和pH值)下秸秆炭吸附苯酚性能,并对秸秆炭做了不同的改性处理,以提高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秸秆炭吸附苯酚的最佳条件为:苯酚与秸秆炭用量比例为0.84mg/g,温度35℃,pH=9,最佳吸附时间为5h;用双氧水改性后的秸秆炭吸附过的模拟废水中苯酚含量仅为0.47mg/L。符合GB 8978—1996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炭 吸附 改性 苯酚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炭制备速燃炭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建斌 邓丛静 张齐生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13-16,共4页
以农作物秸秆炭为主要原料制备速燃炭,研究了秸秆炭与引燃剂的比例及成型方式对速燃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炭与引燃剂质量比为4:3,块状成型方式制备的速燃炭性能较好,其燃烧热为21289.76J/g,且24g该速燃炭燃烧时火... 以农作物秸秆炭为主要原料制备速燃炭,研究了秸秆炭与引燃剂的比例及成型方式对速燃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炭与引燃剂质量比为4:3,块状成型方式制备的速燃炭性能较好,其燃烧热为21289.76J/g,且24g该速燃炭燃烧时火焰持续13 min 55s,火星持续113min,燃烧残渣13.19%。并通过燃烧实验表明,24g速燃炭能使50mL蒸馏水持续沸腾17 min,且水温在60~80℃之间保持90min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秸秆炭 速燃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炭理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文轩 杨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136-4138,共3页
选取新疆南疆极旱地区当年的3种农作物秸秆炭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质原料测试方法研究了秸秆炭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3种秸秆炭的含水率均在10%左右,易于加工成型;稻秸炭的堆积密度最大;3种秸秆炭的堆积角均较大,属于流动性较差的物料;... 选取新疆南疆极旱地区当年的3种农作物秸秆炭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质原料测试方法研究了秸秆炭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3种秸秆炭的含水率均在10%左右,易于加工成型;稻秸炭的堆积密度最大;3种秸秆炭的堆积角均较大,属于流动性较差的物料;棉秆炭的外摩擦系数最大;棉秆炭发热量和固定炭含量最高;玉米秆炭挥发分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秸秆炭 理化特性
下载PDF
我国南方3种主要作物秸秆炭的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曾理 王翠红 +2 位作者 邝美娟 周伟军 石敏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39-42,共4页
以我国南方水稻(D)、棉花(M)和玉米(Y)3种主要作物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00、450、500℃温度下制备的作物秸秆炭的主要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的出产率因热解温度和秸秆种类而异,一般低温出产率高,高温趋于稳定,3种物料灰分含量... 以我国南方水稻(D)、棉花(M)和玉米(Y)3种主要作物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00、450、500℃温度下制备的作物秸秆炭的主要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的出产率因热解温度和秸秆种类而异,一般低温出产率高,高温趋于稳定,3种物料灰分含量是D>Y>M;生物炭p H值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均呈碱性;比表面积总体上随温度增加而增加;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降低,总磷和钾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同秸秆炭所含官能团基本相同,-OH随温度升高呈减弱趋势,而芳香性结构增加。经综合对比,推选500℃下制备的生物炭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秸秆炭 热解温度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粘合剂对秸秆炭的结构及脱臭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李芬 葛宝财 +1 位作者 王奇飞 孟繁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60-2366,共7页
针对粉末炭材料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气阻较大,易造成粉尘污染的问题,以及环境恶臭治理成本高的现状,该研究以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为原料、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粘合剂制备出成型秸秆炭,以H2S为目标污染物,探讨了CMC的添加量和成型温度等... 针对粉末炭材料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气阻较大,易造成粉尘污染的问题,以及环境恶臭治理成本高的现状,该研究以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为原料、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粘合剂制备出成型秸秆炭,以H2S为目标污染物,探讨了CMC的添加量和成型温度等工艺条件对秸秆炭脱臭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再利用SEM、FT-IR、孔结构和比表面积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CMC后秸秆粉末炭可压制成型,随着CMC添加量从10%增加到30%,其抗压强度从19 N·cm^(-2)升高到32 N·cm^(-2),但其脱臭性能下降了25%~50%;随着成型温度从200℃升高到350℃,秸秆炭的脱臭性能和抗压强度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2S穿透时间在40~55min范围内波动;最终确定的工艺参数为成型温度250℃、CMC添加量20%,该条件下制备的秸秆炭抗压强度可达29 N·cm^(-2),对H2S的吸附时间超过50 min,脱臭效果优于商品活性炭。结构分析显示,添加CMC后的秸秆炭表面均呈现管状结构,且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虽然与未添加的样品相比比表面积下降了24.5%,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微孔及中孔数量,这是成型秸秆炭仍具有较好脱臭性能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制备的成型秸秆炭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脱臭性能,成本低,可应用于环境中恶臭气体的吸附,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炭 脱臭 羧甲基纤维素 成型
下载PDF
模拟铬鞣废水中的Cr(Ⅲ)在玉米秸秆炭上的界面去除行为
18
作者 范春辉 张颖超 +1 位作者 马宏瑞 王家宏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22,共4页
通过批次试验研究玉米秸秆炭(CCS)对模拟铬鞣废水中Cr(Ⅲ)的去除特性,分析吸附过程的等温线方程和动力学特性。结果发现:CCS对Cr(Ⅲ)的去除更符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CCS对Cr(Ⅲ)的理论最大吸附量qm为7.936 5mg/g。... 通过批次试验研究玉米秸秆炭(CCS)对模拟铬鞣废水中Cr(Ⅲ)的去除特性,分析吸附过程的等温线方程和动力学特性。结果发现:CCS对Cr(Ⅲ)的去除更符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CCS对Cr(Ⅲ)的理论最大吸附量qm为7.936 5mg/g。反应过程自发、吸热,反应后体系自由度略有降低。吸附过程分为快速和慢速2个阶段,反应30min后吸附量(5.91mg/g)达到120min反应结束时的85.53%。相比于蒸馏水,HCl的解吸效果更好,解吸率R最高为61.29%。在Cr(Ⅲ)—共存离子复混体系中,CCS对Cr(Ⅲ)的吸附量降低到3.88mg/g。推测CCS对Cr(Ⅲ)的吸附可能为范德华力、氢键、偶极键的共同作用,且化学吸附为反应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炭(CCS) Cr(Ⅲ) 吸附 解吸
下载PDF
水稻秸秆炭不同用量对黄瓜育秧的成苗及产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亚柏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03-107,共5页
为解决秸秆去向,把秸秆制成生物炭,在黄瓜生产中施用生物炭,对改良土壤有很好的效果.以纯土、纯基质(耶渣)为对照,土∶秸秆炭分别为5∶1、10∶1、15∶1的配比制作营养土,开展盆栽试验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秸秆炭处理2(土∶秸秆炭... 为解决秸秆去向,把秸秆制成生物炭,在黄瓜生产中施用生物炭,对改良土壤有很好的效果.以纯土、纯基质(耶渣)为对照,土∶秸秆炭分别为5∶1、10∶1、15∶1的配比制作营养土,开展盆栽试验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秸秆炭处理2(土∶秸秆炭为5∶1)土壤孔隙度增加32.19%,土壤容重降低31.34%,土壤抗张力强度减少,有利于种子萌发;黄瓜苗株高、茎径、真叶数与秸秆炭用量成正相关,瓜形与秸秆炭用量成反比;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1,产量随秸秆炭用量增加而增加,与纯基质相比,纯基质产量最优,但基质生产的成本远远高于秸秆炭配比基质.秸秆炭有利于黄瓜生产,同时解决了秸秆的去向问题,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炭 基质 黄瓜 成苗 产量
下载PDF
秸秆和秸秆炭对黑土肥力及氮素矿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朱兴娟 李桂花 +6 位作者 涂书新 杨俊诚 郭康莉 冀拯宇 刘晓 张建峰 姜慧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85-2792,共8页
为实现我国典型黑土区玉米秸秆有效还田与协同提高肥料氮素养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东北黑土区春玉米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在4年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基础上,利用15N示踪技术结合淹水培养试验,研究秸秆和秸秆炭对土壤肥力与氮素矿化的影响。... 为实现我国典型黑土区玉米秸秆有效还田与协同提高肥料氮素养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东北黑土区春玉米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在4年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基础上,利用15N示踪技术结合淹水培养试验,研究秸秆和秸秆炭对土壤肥力与氮素矿化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照、单施化肥(N1)、N1+50%玉米秸秆(N2)、N1+100%玉米秸秆(N3)、N1+相当于50%玉米秸秆还田的玉米秸秆炭(N4)、N1+相当于100%玉米秸秆还田的玉米秸秆炭(N5)。结果表明:与N1处理相比较,N2、N3、N4、N5处理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且等量秸秆还田处理高于相当于等量秸秆还田的秸秆炭处理,其中100%秸秆还田分别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15.1%和23.1%(P<0.05);不同处理方式综合土壤肥力指数(IFI)由高到低依次为N3>N5>N4=N2>N1,秸秆、秸秆炭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综合肥力(P<0.05);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和矿化率随着秸秆和秸秆炭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N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23.4%和22.9%,N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53.0%和35.8%(P<0.05);N2、N3、N4、N5处理下外源肥料15N的矿化量和矿化率分别显著提高了66.5%和50.0%、213.3%和279.0%、39.4%和36.3%、92.0%和40.0%(P<0.05),且随着秸秆炭还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氮素矿化指标与土壤有机质、总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都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玉米秸秆、秸秆炭还田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可协同提高土壤氮素矿化水平,且提高来自外源化肥氮占土壤矿化总氮的比重,其中以100%秸秆还田处理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秸秆炭 黑土 肥力指标 氮素矿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