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李玥 《河北农机》 2024年第6期123-125,共3页
秸秆还田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实践,通过将作物残留物返回土壤,旨在提升土壤肥力和促进农作物增产。该研究聚焦于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具体影响。通过实验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量,观察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微生物活性的差异及... 秸秆还田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实践,通过将作物残留物返回土壤,旨在提升土壤肥力和促进农作物增产。该研究聚焦于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具体影响。通过实验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量,观察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微生物活性的差异及冬小麦的生长表现。研究结果有望揭示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提高冬小麦产量的效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合理的秸秆还田策略,不仅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还有助于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土壤肥力 冬小麦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以及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莉莉 李丹 +3 位作者 李璇 陆文敏 杨克邦 盛力立 《上海农业学报》 2023年第5期115-118,共4页
研究了鲜食玉米不同秸秆还田量(50%还田、75%还田、100%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以及鲜食玉米产量、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中全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 研究了鲜食玉米不同秸秆还田量(50%还田、75%还田、100%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以及鲜食玉米产量、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中全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盐分、EC值等显著下降。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改良土壤效果具有差异,其中75%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明显。与对照相比,75%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率分别增加17.70%、3.26%、14.85%、37.23%、27.65%;土壤p H、盐分、EC值分别下降8.02%、37.70%、37.79%;南方锈病、茎腐病病株率分别减少75.08%、67.00%,蚜虫、玉米螟百株虫量减少14.29%、10.04%;细菌数量下降16.88%,放线菌、真菌数量明显增加;玉米的株高、穗长、穗粗、穗粒数、单穗重和商品率均有所增加,产量增加43.15%。可见,合理的秸秆还田量不仅能使放线菌、真菌数量和土壤养分增加,还可以培肥地力,促进鲜食玉米生长并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鲜食玉米 土壤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春季稻虾田水质、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威 成永旭 +5 位作者 孙颖 刘小飞 刘明明 奚业文 李正友 李嘉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91,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虾田水质、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2019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对照,CK)、秸秆还田量为1500 kg·hm-2(S1N1)、秸秆还田量为3500 kg·...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虾田水质、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2019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对照,CK)、秸秆还田量为1500 kg·hm-2(S1N1)、秸秆还田量为3500 kg·hm-2(S2N2)以及秸秆还田量为4500 kg·hm-2(S3N3)4种处理,对水体水质、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水体溶氧在未使用增氧机充氧状态下为6.68~14.59 mg·L-1;不同秸秆还田处理相较CK处理增加了水体总磷和活性磷含量;还田95 d,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水体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处理下水体亚硝态氮、氨氮含量在还田95 d后总体呈下降趋势。秸秆还田后,S3N3处理土壤总磷含量增幅最大为36.86%;不同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在还田30 d后达到峰值,土壤硝态氮含量随还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S3N3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种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而增加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还田后CK、S1N1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幅较小,S3N3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幅最大(118.30%),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水质无不良影响,秸秆还田量为4500 kg·hm-2的处理在土壤养分、酶活性方面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种养 秸秆还田量 土壤养分 土壤酶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和固碳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3
4
作者 高洪军 彭畅 +3 位作者 张秀芝 李强 朱平 王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4613-4622,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阐明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对外源有机碳累积投入的响应关系,揭示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和土壤有机碳定量提升机理。【方法】于2012年4月在吉林省农安县玉米主产...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阐明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对外源有机碳累积投入的响应关系,揭示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和土壤有机碳定量提升机理。【方法】于2012年4月在吉林省农安县玉米主产区设置了玉米秸秆还田量田间定位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秸秆还田量0(SA0)、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2(SA300)、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SA600)、秸秆还田量13 500 kg·hm-2(SA900)。利用多年试验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投入的数据分析其量化关系和固碳效率。通过湿筛法筛分>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固碳效应。【结果】长期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SAO)、低量秸秆还田(SA300)(P<0.05),并且后3年SA900和SA6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2015—2018年间,SA900处理土壤有机碳较SA0处理分别依次提高了11.0%、15.8%、17.2%、23.1%。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输入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1),其中土壤总固碳效率为12.9%。与秸秆不还田(SA0)相比,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尤其是对大团聚体(>0.25mm)有机碳含量增加贡献更大。高量秸秆还田(SA900)处理的>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较秸秆不还田(SA0)处理分别提高了45.5%和47.7%。除<0.053 mm团聚体外,其他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增加量与累积碳投入量增加量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大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显著高于小粒级团聚体,>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分别为4.9%和13.6%。依据秸秆还田下土壤固碳效率,预测未来10年内土壤有机碳储量要提升10%、20%、30%,每年需额外分别投入风干玉米秸秆约5.99、11.98、17.97 t·hm-2。【结论】玉米秸秆还田能显著促进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累积,并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秸秆还田量和试验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有机碳主要集中固持在大团聚体中。表明秸秆还田是黑土区土壤肥力提升的重要培育措施,大团聚体有机碳可作为评价土壤有机碳变化对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快速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黑土区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固碳效率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8
5
作者 陈新红 叶玉秀 +2 位作者 许仁良 周青 吴冬梅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7,共4页
以华粳6号和两优培九为材料,通过小麦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比较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不同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后,明显提高了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 以华粳6号和两优培九为材料,通过小麦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比较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不同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后,明显提高了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了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增大,表明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得到改善。小麦秸秆还田后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量 水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侯慧芝 张绪成 +6 位作者 尹嘉德 方彦杰 王红丽 于显枫 马一凡 张国平 雷康宁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7-464,共8页
为了解半干旱区秸秆还田量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2018年在甘肃中部半干旱旱作区(35°35′N,104°36′E)开展大田试验,以陇春35号为供试品种,设置1500 kg·hm^(-2)秸秆还田(SRL)、3000 kg·hm^(-2)... 为了解半干旱区秸秆还田量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2018年在甘肃中部半干旱旱作区(35°35′N,104°36′E)开展大田试验,以陇春35号为供试品种,设置1500 kg·hm^(-2)秸秆还田(SRL)、3000 kg·hm^(-2)秸秆还田(SRM)、4500 kg·hm^(-2)秸秆还田(SRH)和无秸秆还田(CK)4个处理,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300 cm土壤贮水量、0~300 cm土层阶段耗水量和WUE的特点。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量的秸秆还田均可提高春小麦播种到抽穗期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和拔节到灌浆期春小麦对0~300 cm土层的耗水量,降低拔节到成熟期冠层温度,显著增加春小麦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SRM处理的产量较SRH和SRL处理分别增加4.0%和17.4%,WUE分别提高4.8%和16.0%。因此,在甘肃中东部半干旱旱作区,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的适宜秸秆还田量为3000 kg·hm^(-2);秸秆还田能够改善春小麦生育前中期土壤墒情,有利于中后期水分利用,促进春小麦叶片光合物质生产,最终实现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旱地 全膜覆土 春小麦 水分利用 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中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董亮 田慎重 +6 位作者 王学君 孙泽强 郑东峰 刘盛林 董晓霞 郭洪海 罗加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9期107-109,共3页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量对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玉轮作体系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养...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量对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玉轮作体系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50%、100%和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容重降幅为1.41%~9.1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2~0.04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含量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40.00~120.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均能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7.57%~13.16%、16.29%~26.06%。[结论]秸秆还田量达到150%时,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方面出现转折,建议不超过100%秸秆还田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土壤养分库容量
下载PDF
紫色土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东海 乔艳 +4 位作者 李晓 李双来 张智 李菲 胡诚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7-113,共7页
为了探明长期秸秆不同还田量下紫色土区土壤酶活性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以持续12年的四川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秸秆不还田(CK)、30%还田(RMW30)、50%还田(RMW50)和100%还田(RMW100)4个处理,测定了土壤各种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 为了探明长期秸秆不同还田量下紫色土区土壤酶活性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以持续12年的四川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秸秆不还田(CK)、30%还田(RMW30)、50%还田(RMW50)和100%还田(RMW100)4个处理,测定了土壤各种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显示,与CK处理比较,RMW100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pH。秸秆不同还田量处理均降低了β-纤维二糖苷酶(CBH)、纤维素酶(CL)、酚氧化酶(PhOx)和过氧化物酶(Perox)活性,提高了磷酸酶(Phos)、硫酸酯酶(Sul)、β-葡糖苷酶(βG)、α-葡糖苷酶(αG)、β-木糖苷酶(βX)、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β-纤维二糖苷酶(CBH)活性呈现降低趋势。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pH是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控因子,解释了方差变异的60.20%,达到显著水平。因此,紫色土区秸秆还田主要是通过土壤pH对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秸秆100%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土壤pH,是提升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最优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秸秆还田量 土壤酶 速效养分
下载PDF
强还原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南繁水稻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曹明 张雪彬 +2 位作者 陶凯 杨小锋 柯用春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95-99,共5页
在强还原条件下,设置不同水稻秸秆量还田,按照0、2.5、5.0和7.5 t/hm^2水稻秸秆还田,淹水覆膜后,测定水稻土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指标变化,研究秸秆还田量对水稻土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南繁水稻土秸秆还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强还原条件下,设置不同水稻秸秆量还田,按照0、2.5、5.0和7.5 t/hm^2水稻秸秆还田,淹水覆膜后,测定水稻土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指标变化,研究秸秆还田量对水稻土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南繁水稻土秸秆还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淹水覆膜(强还原处理)可有效提高酸性土壤pH值,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水平,同时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提高土壤中细菌数量,对杀灭土壤中真菌效果明显。秸秆还田量仅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真菌数量。在南繁水稻土壤保护和改良时,按7.5 t/hm^2水稻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细菌数量最大、真菌数量最小,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繁水稻土 秸秆还田量 强还原 土壤肥力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持水性质影响的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程东娟 齐鸣 刘淙琮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32,38,共4页
为探求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持水特性影响,在室内将扰动土和玉米秸秆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试验以秸秆不还田处理为对照(CK),其他秸秆还田量处理分别为干土质量的1.0、3.0、5.0、7.0。结果表明:相同土壤水吸力下,土壤含水... 为探求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持水特性影响,在室内将扰动土和玉米秸秆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试验以秸秆不还田处理为对照(CK),其他秸秆还田量处理分别为干土质量的1.0、3.0、5.0、7.0。结果表明:相同土壤水吸力下,土壤含水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大而增大,尤其在低、高吸力段范围内;秸秆还田使得土壤中的多余水量、难有效水量增加,但减小了易有效水量;秸秆还田没有改变比水容量随土壤水吸力的变化规律,但使得其比水容量的数值大小降低。试验研究结果可以为秸秆还田下合理地利用土壤水分、改善灌溉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土壤持水特性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水分有效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初报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珍 王依明 《上海农业科技》 2013年第1期101-101,共1页
为验证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秸秆半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两种方式对后茬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半量还田对水稻的增产作用较好。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水稻 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穆心愿 赵霞 +8 位作者 谷利敏 冀保毅 丁勇 张凤启 张君 齐建双 马智艳 夏来坤 唐保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41,共13页
【目的】科学客观评价秸秆直接还田的综合效应,对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在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设置大田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对秸秆还田量的响应,为该区秸秆还田技术的综合评... 【目的】科学客观评价秸秆直接还田的综合效应,对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在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设置大田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对秸秆还田量的响应,为该区秸秆还田技术的综合评价和秸秆还田量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河南原阳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秸秆还田量和基因型两个因素。秸秆还田因素为主区,设置4个秸秆还田量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半量秸秆还田(S1)、全量秸秆还田(S2)和倍量秸秆还田(S3);基因型为副区,供试品种分别为浚单20(XD20)和郑单958(ZD958)。分析2个品种在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能维持玉米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基因型与秸秆还田量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玉米开花期,XD20和ZD958的LAI均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S3处理下最高。玉米成熟期,XD20和ZD958的LAI降幅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呈先降后升的趋势,XD20在S1处理下最低,ZD958在S2处理下最低;且2个品种成熟期LAI随秸秆还田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XD20在S1处理下最高,ZD958在S2处理下最高。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玉米花后维持较高的干物质生产能力,从而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优化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基因型和秸秆还田量互作显著影响花前营养器官的干物质转运量(DMR)和转运率(DMRE)、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DMRCG)、花后干物质积累量(DMAA)及其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DMAACG)。随秸秆还田量增加,XD20花前营养器官(茎鞘+叶片)的DMR、DMRE和DMRCG呈先降后升趋势,均在S1处理下最低,而花后DMAA和DMAACG则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S1处理下达到最高值;ZD958花前营养器官(茎鞘+叶片)的DMR、DMRE和DMRCG以及花后DMAA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S2处理最高。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加粒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与S0处理相比,S1、S2和S3处理均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但玉米籽粒产量并未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XD20在S1处理下2年籽粒产量最高,2年平均高于其他处理3.5%-17.7%,ZD958在S2处理下2年籽粒产量最高,2年平均高于其他处理0.4%-16.8%。【结论】在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潮土区,适量秸秆还田可延缓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进程,优化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粒重,进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但不同基因型玉米对秸秆还田量的响应有很大差异,在推广秸秆还田时,不仅要考虑秸秆还田量,还要考虑作物遗传因素对秸秆还田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夏玉米 基因型 干物质 转运
下载PDF
夏玉米秸秆还田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红星 高飞 +3 位作者 任佰朝 赵斌 刘鹏 张吉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60-1270,共11页
【目的】研究夏玉米秸秆还田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为提高秸秆和氮肥利用效率,实现冬小麦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9—202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分别在夏玉米秸秆全量还田(S)、半量还田(1/... 【目的】研究夏玉米秸秆还田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为提高秸秆和氮肥利用效率,实现冬小麦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9—202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分别在夏玉米秸秆全量还田(S)、半量还田(1/2S)和不还田(CK)条件下,设施氮量为N 210 kg/hm^(2)(N)和178.5 kg/hm^(2)(−15%N),即SN、S−15%N、1/2SN、1/2S–15%N、CKN和CK–15%N,共6个处理。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素营养指数(NNI)、氮素吸收效率(UPE)、吸收氮素利用效率(UTE)和氮素利用率(NUE)。【结果】与CKN处理相比,SN、S–15%N和1/2SN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2.79%、11.24%和12.63%,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4.45%、22.81%和23.51%(P<0.05)。SN和1/2SN处理小麦成熟期土壤无机态氮累积量分别较CKN处理显著增加了4.81%和3.19%,S–15%N和1/2S–15%N处理较CK–15%N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8.28%和5.15%。小麦拔节期,CKN处理的NNI为0.90,其余处理较CKN显著降低8.14%~25.56%。小麦开花后,SN处理的NNI大于1,且比CKN显著增加了28.66%;S–15%N和1/2SN的NNI分别为0.98和1.08,分别较CKN处理显著增加20.66%和17.45%。SN、S–15%N和1/2SN处理的UPE较CKN分别显著增加16.99%、42.65%和27.15%。与CKN相比,SN和S–15%N处理的UTE分别显著降低10.68%和8.29%。SN、S–15%N和1/2SN处理的NUE较CKN分别显著增加10.41%、29.55%和14.19%。【结论】不减少氮肥用量(N 210 kg/hm^(2)),夏玉米秸秆半量还田与全量还田的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与施氮量210 kg/hm^(2)相比,减施15%氮肥,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不会显著降低小麦产量,且获得更高的氮肥利用效率,而半量还田小麦产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玉米秸秆还田量 施氮量 氮素营养指数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陇中旱作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永栋 武均 +1 位作者 蔡立群 张仁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2-239,249,共9页
为探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和作用机制,依托2019年布设于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秸秆还田试验,设置两种秸秆类型: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秸秆还田量分别为:0(CK)、3500(低量)、7000(中量)、14000 kg·hm^(-2)(... 为探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和作用机制,依托2019年布设于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秸秆还田试验,设置两种秸秆类型: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秸秆还田量分别为:0(CK)、3500(低量)、7000(中量)、14000 kg·hm^(-2)(高量),研究了秸秆还田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0.25 mm团聚体为主,且随土层加深粒径逐渐增大,水稳性团聚体均与之相反;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分别降低了3.53%~21.74%和2.73%~8.95%,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的提升幅度最大分别达到16.29%、30.12%和20.93%、12.12%,团聚体破碎率PAD降低了2.53%~13.23%,在中量秸秆还田时效果最好,且玉米秸秆比小麦秸秆效果更明显。秸秆还田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且在表层土壤秸秆还田量越高,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越显著,其中玉米秸秆高量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CK显著提高了31.37%;下层土壤小麦和玉米秸秆分别在中量和高量还田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幅度最大,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29.85%和36.31%。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与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指数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PAD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与GMD的拟合方程更适合描述土壤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性间的关系。综上,本研究认为在玉米秸秆还田量为7000 kg·hm^(-2)时最适宜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和提升土壤固碳潜力,有效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旱作麦田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鹏飞 红梅 +5 位作者 美丽 赵巴音那木拉 德海山 白雪原 李志新 马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5-243,共9页
为考察玉米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研究了0(CK)、9000(SR1)、10500(SR2)、12000(SR3)、13500(SR4) kg/hm25个梯度对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结果表明: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1... 为考察玉米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研究了0(CK)、9000(SR1)、10500(SR2)、12000(SR3)、13500(SR4) kg/hm25个梯度对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结果表明: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1820只,隶属于16个类群; SR4处理显著提高了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P<0.05),SR3处理显著提高了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P<0.05)。各处理样地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类群数则出现在7月; SR4处理显著提高了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P<0.05),SR1处理显著提高了地面节肢动物优势度指数(P<0.05),对照CK的均匀度指数最高(P>0.05)。相关分析表明: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的个体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平均入渗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类群数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丰富度指数与平均入渗率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地面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多样性指数、蟋蟀总科、跳甲科和步甲科5个特征指标对玉米秸秆还田最为敏感,初步认为是衡量黑土区土壤玉米秸秆还田后肥力状况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量 地面节肢动物 土壤环境
下载PDF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的土壤大型动物夏季群落动态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鹏飞 红梅 +3 位作者 美丽 王文东 赵乌英嘎 李志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0-772,共13页
调查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下的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动态特征,于2016年6-9月玉米生育期内进行,采用手拣法捕获土壤动物。结果表明: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2681只,隶属于41个类群。方差分析显示,13500 kg·hm^-2还田处理(SR4)显著提高了大... 调查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下的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动态特征,于2016年6-9月玉米生育期内进行,采用手拣法捕获土壤动物。结果表明: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2681只,隶属于41个类群。方差分析显示,13500 kg·hm^-2还田处理(SR4)显著提高了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12000kg·hm^-2还田处理(SR3)显著提高了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多样性表明: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随玉米生长季总体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均匀度指数随玉米生长季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与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相反,随玉米生长季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垂直分布表明:随玉米的生长时期的推移,表层0~10 cm土层的大型土壤动物有向10~20 cm土层下移的趋势。功能群特征表明:捕食性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随玉米生长季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植食性和腐食性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随玉米生长季呈现增加的趋势;杂食性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在玉米生长季无明显变化。RDA分析表明:受农田土壤环境因子影响较大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主要是研究区的优势类群,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关系紧密。总体上,玉米秸秆还田影响地表土壤的微环境,进而影响了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特征和功能群,玉米秸秆还田有益于农田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量 大型土壤动物 土壤环境
下载PDF
不同氨化秸秆还田量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因子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小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8-121,共4页
为了探明不同的氨化秸秆还田量对中度盐碱地土壤水盐、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于2018年在山西省小店区进行了田间试验,设计了4种不同氨化秸秆还田量(1.2、0.9、0.6、0.3 kg/m^2),并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组(CK),在玉米生长发育期内对土... 为了探明不同的氨化秸秆还田量对中度盐碱地土壤水盐、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于2018年在山西省小店区进行了田间试验,设计了4种不同氨化秸秆还田量(1.2、0.9、0.6、0.3 kg/m^2),并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组(CK),在玉米生长发育期内对土壤含盐量、土壤含水率、玉米生长发育性状指标及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盐分表聚作用强烈呈现“厂”字形,不同处理盐分淋洗效果不同且与CK差异显著(P<0.05),可为农作生长创造少盐的环境;保水效果随着农作物的生长越来越明显,不同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各生长指标都呈现出生育前期快速增长,到后期逐渐放缓直至稳定,其中叶面积指数到后期有下降的发展趋势,处理F1.2与F0.9对各个指标的影响差异较小。综合考虑节水保水效益与产量,中度盐碱地建议氨化秸秆还田量0.9 kg/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氨化秸秆还田量 玉米 水盐因子 生长发育指标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袁晓明 赵田芬 +4 位作者 杜斌 沈庆雷 韩根成 王美娥 林天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期207-208,共2页
以水稻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较秸秆半量还田水稻产量有所提升,但差异不显著;2种秸秆还田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有所提升,但秸秆全量还田效果较... 以水稻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较秸秆半量还田水稻产量有所提升,但差异不显著;2种秸秆还田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有所提升,但秸秆全量还田效果较好,有机质、速效磷含量提升率达10%以上,可有效培肥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量 产量 土壤养分 培肥地力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冷明珠 金月 +2 位作者 童喻浩 侯建军 裴惠民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4期679-681,共3页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在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下,稻作季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及麦作季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对下茬麦田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供肥、保肥水平。不同水稻秸秆...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在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下,稻作季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及麦作季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对下茬麦田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供肥、保肥水平。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的效应对比分析明确,在水稻-小麦二熟制条件下,经过两年秸秆全量还田后,水稻秸秆还田1/3(即每667 m^(2)227 kg)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土壤养分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小麦 籽粒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和稻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雯 周焕成 +2 位作者 陈可伟 陈俊义 钱伟杰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第6期52-54,59,共4页
为探索适宜小麦生产的种植方式和稻秸秆还田量,以春性小麦品种"宁麦14"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稻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中,以稻秸秆还田播后浅旋方式播种最均匀、最省工... 为探索适宜小麦生产的种植方式和稻秸秆还田量,以春性小麦品种"宁麦14"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稻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中,以稻秸秆还田播后浅旋方式播种最均匀、最省工省力,生产成本最低,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在试验采用的3种种植方式中,随着稻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小麦成苗率、基本苗数和成穗数均呈直线下降趋势,特别是稻秸秆还田量达一半以上时,对小麦出苗、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方式 秸秆还田量 生长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