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夏季移出型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我国降雨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黄楚惠 李国平 +3 位作者 牛金龙 赵福虎 张虹 何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7-838,共12页
利用近30年(1981—2010年)历史天气图、MICAPS资料以及台站降雨资料,对6—8月移出型高原低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我国降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不同路径移出型高原低涡的环流形势及降雨分布。结果表明:近30年来平均每年有9个... 利用近30年(1981—2010年)历史天气图、MICAPS资料以及台站降雨资料,对6—8月移出型高原低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我国降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不同路径移出型高原低涡的环流形势及降雨分布。结果表明:近30年来平均每年有9个高原低涡能够移出高原而发展,移出型高原低涡涡源主要在西藏改则、安多和青海沱沱河以北以及曲麻莱附近,并以东移为主,占移出型高原低涡的58.2%,而东北移和东南移的分别占25.5%和13.8%,其它路径占2.5%。东移路径移出型高原低涡频次与长江流域中上游、黄河流域上游及江淮地区的降雨有较好的正相关;东北移路径移出型低涡频次与长江流域上游、黄河流域以及东北降雨相关较好;东南移路径移出型低涡频次与高原东南侧及长江流域的降雨有较好正相关。各路径移出型低涡的降雨合成分析距平异常大值区分布与各路径正相关分布一致,且降雨异常大值中心与正相关大值中心相对应。利于高原低涡移出并发生降雨的500 h Pa异常环流形势为:东移路径,中高纬异常环流型为"西高东低"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强度偏弱且位置偏东、偏南,低涡降雨带维持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东北移路径,中高纬异常环流型仍为"西高东低"型,西太副高强度偏强且位置偏北、偏东,雨带维持在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东南移路径,为"两高夹一低"异常型环流,西太副高强度较强且位置偏西、偏南,降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出型高原 降雨 环流特征 西太副高指数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65
2
作者 王鑫 李跃清 +1 位作者 郁淑华 蒋兴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71,共8页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低涡出现频次较之80年代有下降趋势,7月份是夏季高原低涡的活跃期;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四个源地分别为:申扎-改则之间、那曲东北部地区、德格东北部和松潘附近;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主要有四个涡源:那曲东北部、曲麻莱地区、德格附近和玛沁附近,也存在季节内变化,与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涡源不同;部分高原低涡形成后,能在高原上生存36h以上并发展东移,移动路径主要有东北、东南和向东三条,其中向东北移动的低涡数量最多;而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的路径与在高原上的移动路径并不相同,移出高原后的低涡多数是向东移动的,其次才向东北、东南移动;高原低涡移出高原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为东北路径,主要移向河西、宁夏和黄土高原一带;另一条是东南路径,主要移向四川盆地附近,其中,移向黄土高原的低涡最多;移出低涡也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特征;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多数在12h内减弱消亡,有些可持续60h,极少数能存活100h以上,最长可达192h,不仅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的降水,甚至可能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初生时,暖性涡比斜压涡多近两倍,而移出青藏高原后12h内的低涡性质却发生了很大改变,以斜压涡居多;与60、70年代相比,80年代中期以后高原低涡的发生源地、移动路径和性质等特征都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源地 移出低涡 发生频数 移动路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唐信英 周长艳 王鸽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3期41-44,共4页
利用1998-2011年《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的资料,统计分析了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4年共出现高原低涡561次,其中高原东部低涡466次,高原西部低涡95次;2000-2009年,高原低涡出现次数逐年升高;高原低涡主要出现在夏季,月变... 利用1998-2011年《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的资料,统计分析了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4年共出现高原低涡561次,其中高原东部低涡466次,高原西部低涡95次;2000-2009年,高原低涡出现次数逐年升高;高原低涡主要出现在夏季,月变化明显,其中7月出现次数最多,2月出现最少;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包括低槽类和切变类,分别占28.8%,7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移出低涡 影响系统
下载PDF
2003~2012年高原低涡活动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凯荣 肖天贵 +2 位作者 魏海宁 黄作顺 崔曜鹏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5年第3期106-115,共10页
本文以高原低涡资料为基础,统计分析了2003~2012年高原低涡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高原低涡主要生成于高原东部,生涡高频区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杂多、德格、曲麻莱和柴达木五个地区。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主要生成于高原东部,高原移出低涡... 本文以高原低涡资料为基础,统计分析了2003~2012年高原低涡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高原低涡主要生成于高原东部,生涡高频区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杂多、德格、曲麻莱和柴达木五个地区。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主要生成于高原东部,高原移出低涡高频生成源地在曲麻莱最为集中。高原低涡出现次数的年际变化在2003~2009年呈明显增加趋势,2010年出现转折次数减少,2011~2012年继续增加。高原低涡集中出现在每年的4~9月,其中6月份最多。93.0%的高原低涡持续时间在60h以内。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高原低涡的出现次数显著减少。高原移出低涡的路径主要集中在东北、东南、东三个方向,移入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陕西和宁夏四个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移出低涡 生成源地 持续时间 移动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