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汉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1
作者 罗鹏蓉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3期1256-1263,共8页
运动事件的相关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移动又是运动事件的核心概念,其词汇化形式是移动动词。大多数移动动词不仅表示“移动”,还包含“移动方式”、“移动原因”和“移动路径”等信息,不同语言的移动动词表现出不同的词汇... 运动事件的相关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移动又是运动事件的核心概念,其词汇化形式是移动动词。大多数移动动词不仅表示“移动”,还包含“移动方式”、“移动原因”和“移动路径”等信息,不同语言的移动动词表现出不同的词汇化模式。因此,本文基于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及词汇化模式理论,探讨英汉移动动词的共性与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英汉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共性在于两者都具有相似的认知域且方式移动动词的使用频率均偏高。差异表现在英语中方式移动动词的种类较汉语多,并且有很多拟声动词来表达移动概念,而汉语则用副词短语来表达;英语中的路径移动动词在描述运动事件时只能用作主要动词,而汉语中的路径动词不仅能单独作为主要动词来使用,还可以作为方式动词的准动词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词汇化模式 移动动词 方式动词 路径动词
下载PDF
现代汉语时间移动动词的隐喻表达与意象图式
2
作者 李雪莲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3年第1期71-83,共13页
该文通过认知模式的意象图式来研究现代汉语表时间移动的动词是如何引用隐喻机制来表征的。通过隐喻机制,该文把抽象概念的“时间”认知为可移动的物体,并通过意象图式来观察“时间”的移动事件。现代汉语表时间移动的动词可分类为“时... 该文通过认知模式的意象图式来研究现代汉语表时间移动的动词是如何引用隐喻机制来表征的。通过隐喻机制,该文把抽象概念的“时间”认知为可移动的物体,并通过意象图式来观察“时间”的移动事件。现代汉语表时间移动的动词可分类为“时间主体移动动词”和“时间对象移动动词”。“时间主体移动动词”在句中投射的主体成分,通过隐喻机制可被认知为移动的主体;“时间对象移动动词”在句中投射的对象成分,通过隐喻机制可被认知为移动所涉及的对象。为探明具有[+时间性]语义特征的名词性成分的移动可能性,该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里的认知工具即意象图式来证明其移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时间移动动词 语义特征 隐喻机制 意象图式
下载PDF
制约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及其虚化假设 被引量:8
3
作者 邵敬敏 张寒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4,163-164,共10页
制约移动动词"来"还是"去"选择的会话策略,主要是说话人的"心理视角策略":会话语体决定于"主观视角",叙述语体决定于"客观视角",后者又可以分为"主体视角"与"客体视... 制约移动动词"来"还是"去"选择的会话策略,主要是说话人的"心理视角策略":会话语体决定于"主观视角",叙述语体决定于"客观视角",后者又可以分为"主体视角"与"客体视角"两种。此外,"会话策略"还包括"前后一致照应策略"、"语用含义理解策略"以及"保持中性平衡策略"。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来"的引申义以及所谓的"代动"用法,提出虚化假设,认为这是语用上的省略以及弱化、泛化、虚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来” 会话策略 心理视角策略 虚化假设
下载PDF
英汉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一项基于语料的调查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雪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39-42,共4页
本文以Talmy提出的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对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英汉样本中移动动词的使用频率、类型及方式状语的使用三个方面的调查和对比,本文阐明了汉语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并对Ta... 本文以Talmy提出的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对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英汉样本中移动动词的使用频率、类型及方式状语的使用三个方面的调查和对比,本文阐明了汉语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并对Talmy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中有关汉语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语料调查 词汇化模式类型
下载PDF
移动动词“来/去”和“行く/来る”的汉日对比研究——基于移动主体人称的考察 被引量:6
5
作者 盛文忠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1,共5页
汉语移动动词"来/去"的使用受表达者何时在何地这一因素影响较大,日语移动动词"行く/来る"的使用受移动主体人称的影响较大。汉语表达者的视点比较固定,大都为表达者说话时所在地点;日语表达者的视点可以随移动主... 汉语移动动词"来/去"的使用受表达者何时在何地这一因素影响较大,日语移动动词"行く/来る"的使用受移动主体人称的影响较大。汉语表达者的视点比较固定,大都为表达者说话时所在地点;日语表达者的视点可以随移动主体、表达者何时在何地等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视点较容易移动。汉语移动动词受地点限制比日语大,即汉语的认知场比日语窄,因此汉语较难"自我投射",而日语更容易"自我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汉日对比 人称 主观性
下载PDF
俄汉语移动动词路径语义要素的多维认知 被引量:2
6
作者 徐英平 《中国俄语教学》 2012年第1期34-38,共5页
本文以Talmy框架语言类型理论为切入点,以移动动词基本语义要素"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类型、形式体现、功能及语用灵活度等方面的对比,剖析并论证了俄汉语路径语义要素的异同及其理据。
关键词 俄汉对比 路径 语义 移动动词
下载PDF
以英汉词典为例谈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
7
作者 张雳 王煜 刘丹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年第10期162-165,共4页
隐喻的翻译与概念意义的重新构建密切相关。本文以英汉词典为语料,对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英汉共有的情感物质化隐喻映射构成了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可译性的基础,而英汉隐喻网络层级的分化及语言类型的差异构成了不可译... 隐喻的翻译与概念意义的重新构建密切相关。本文以英汉词典为语料,对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英汉共有的情感物质化隐喻映射构成了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可译性的基础,而英汉隐喻网络层级的分化及语言类型的差异构成了不可译的动因。了解英汉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会提高英汉词典使用者的使用技巧和语言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情感隐喻 翻译 英汉词典
下载PDF
参与构成移动事件的“非移动动词+趋向词”格式——以“‘割’+趋”为个案
8
作者 周领顺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7-103,共7页
非移动动词进入"[-移动]动+趋"格式后可以参与构成移动事件,但由于非移动动词的特殊性,以往排斥在移动域之外,这是移动域的特别之处。移动事件归属移动域,"[-移动]动+趋向词"格式参与构成的移动事件也不例外,这是... 非移动动词进入"[-移动]动+趋"格式后可以参与构成移动事件,但由于非移动动词的特殊性,以往排斥在移动域之外,这是移动域的特别之处。移动事件归属移动域,"[-移动]动+趋向词"格式参与构成的移动事件也不例外,这是应信息处理工作准确提取有关语义信息的需要考虑的。以"‘割’+趋"格式为个案,通过与"‘切’+趋"格式语义差异的对比,讨论非移动动词参与构成移动事件的认知原理,建议将[+移动]趋向词归为移动域,并根据汉语趋向词的实际将表示移动的趋向词称为"趋向小品词",将[-移动]趋向词称为"强势小品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移动]动+趋”格式 “'割’+趋” 移动
下载PDF
移动动词[来る][行く]前的[に]与[て]
9
作者 杨柳 《云梦学刊》 2001年第6期119-120,共2页
分析了移动动词前的「て」与「に」的用法。指出「て」也可用于表示目的 ,并指出它与「に」用来表示目的的时二者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 移动动词 日语 语法 用法
下载PDF
移动动词「おちる」在日语身体部位惯用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硕 《林区教学》 2010年第10期43-44,共2页
日语中存在大量惯用句,其中与人体部位有关的惯用句更是数不胜数,但是从应用移动动词角度来分析的前例还为数不多。把移动动词「おちる」的移动过程按性质特点分类,同时结合日语身体部位惯用句的用例,以明析移动动词「おちる」丰富多彩... 日语中存在大量惯用句,其中与人体部位有关的惯用句更是数不胜数,但是从应用移动动词角度来分析的前例还为数不多。把移动动词「おちる」的移动过程按性质特点分类,同时结合日语身体部位惯用句的用例,以明析移动动词「おちる」丰富多彩的引申含义。期待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惯用句 身体部位
下载PDF
移动动词come和go的语用意义比较研究
11
作者 何婷婷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2年第10期53-55,共3页
英语动词come和go是高频使用的移动动词。对移动动词内在指示意义的研究要结合人称指示关系、地点指示关系和时间指示关系三方面。在实际运用中,come和go存在交叉使用的情况。本文在分析come和go的典型语用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其非典型语... 英语动词come和go是高频使用的移动动词。对移动动词内在指示意义的研究要结合人称指示关系、地点指示关系和时间指示关系三方面。在实际运用中,come和go存在交叉使用的情况。本文在分析come和go的典型语用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其非典型语用意义,并分析主体间社会地位、心理距离和亲密程度等因素对移动动词使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典型语用意义 非典型语用意义
下载PDF
英语方式移动动词课堂教学研究
12
作者 张雳 王煜 《福建茶叶》 2019年第9期130-133,共4页
由于语言类型差异,一般而言,英语方式移动动词比汉语丰富,语义区分度更精细。已有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方式移动动词过程中,母语思维方式对学习者方式移动动词产出性词汇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原文... 由于语言类型差异,一般而言,英语方式移动动词比汉语丰富,语义区分度更精细。已有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方式移动动词过程中,母语思维方式对学习者方式移动动词产出性词汇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原文与译文英汉对比的操练方法,训练学习者高质量注意英语方式移动动词特征,促进教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式移动动词 英汉对比 课堂教学 语言意识
下载PDF
英汉移动动词的对比研究——移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 被引量:37
13
作者 李雪 白解红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0,共5页
本文以Talmy所提出的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基本类型为基础,探讨英汉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的共性与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英汉方式动词的共性表现为: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方式动词。英汉方式动词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方式动... 本文以Talmy所提出的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基本类型为基础,探讨英汉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的共性与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英汉方式动词的共性表现为: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方式动词。英汉方式动词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方式动词的类型远没有英语丰富,这是由英汉对“方式”的概念化和词汇化方式不同所决定的。研究还表明,英汉路径动词之间虽然在语义上表现出相似性,但是在来源及用法上却表现出一些差异,其差异也是由英汉民族对“路径”的概念化和词汇化方式不同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移动动词 词汇化模式类型 方式动词 路径动词 概念化 词汇化
原文传递
移动动词对「を」格空间名词的他动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许慈惠 杨敬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25,共4页
动词与“を”格名词的语义关系纷繁复杂。我们认为,“を”之所以能表示多个语义关系,是因为“を”的本义始终贯穿于各个语义关系之间。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阐述“を”的语义从本义到派生义的扩展机制,揭示其内在的关联性。同时... 动词与“を”格名词的语义关系纷繁复杂。我们认为,“を”之所以能表示多个语义关系,是因为“を”的本义始终贯穿于各个语义关系之间。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阐述“を”的语义从本义到派生义的扩展机制,揭示其内在的关联性。同时指出“场所名词+を+主体移动动词”中的“场所”是特殊的三维“空间”。在人的隐喻的思维作用下,这样的空间被隐喻为一般的物体,进而被认知为移动作用的对象,以此论证出移动动词对“を”格空间名词的他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移动动词 隐喻 移动
原文传递
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对运动事件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移动"又是运动事件的核心概念,其词汇化形式是移动动词。大多数移动动词不仅表示"移动",还包含"移动方式"、"移动原因"和"移动路径"... 对运动事件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移动"又是运动事件的核心概念,其词汇化形式是移动动词。大多数移动动词不仅表示"移动",还包含"移动方式"、"移动原因"和"移动路径"等信息,不同语言的移动动词表现出不同的词汇化模式。本文主要探讨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运动事件 词汇化模式 翻译
原文传递
动词类型与简化关系从句加工成效——以英语“移动动词+介词短语”结构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洁 文旭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7-559,640,共13页
简化关系从句(RRC)造成的花园路径效应与动词词汇类型有关。本文以英语中"移动动词+介词短语"为例,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类型动词所在RRC句的加工成效。研究发现浅加工时,动词类型主效应显著,非作格动词RRC句可接受率最... 简化关系从句(RRC)造成的花园路径效应与动词词汇类型有关。本文以英语中"移动动词+介词短语"为例,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类型动词所在RRC句的加工成效。研究发现浅加工时,动词类型主效应显著,非作格动词RRC句可接受率最低。深加工时,三类动词RRC句解歧阅读时间具有显著差异,斜坡递减;RRC动词类型与形态标记性存在交互作用。无形态标记时,三类RRC句正确解歧率具有等级差异,斜坡递增;有形态标记时,非作格动词RRC句正确解歧率显著低于非受格和一般及物动词RRC句。动词类型是造成非作格动词与其他动词类型RRC句解歧正确率显著差异的主要动因,不受形态标记性影响。本文认为动词类型对RRC句加工成效的影响为基于限制模型提供了证据;RRC结构义对词汇义的压制受制于动词词库义;动词词汇信息(包括结构频率和内在结构特征)是影响RRC解歧成效的主要原因;竞争挂靠模型对动词类型效应有一定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RC歧义句 词汇类型 移动动词 加工复杂性
原文传递
从翻译看日汉移动动词「来ゐ/行く」和“来/去”的差异——以译者观察事物的角度 被引量:11
17
作者 彭广陆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年第4期7-14,共8页
本文以世界名著《雾都孤儿》日译本和中译本中的移动动词「来ゐ/行く」和"来/去"为考察对象,重点对用例中表现出的观察事物的角度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力求搞清其大致的对应规律。
关键词 翻译 移动动词 来ゐ/行く 来/去 视点
原文传递
“方式移动动词”还是“动作动词”——英语移动事件表达中方式动词的成份意义与构式意义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4,共6页
Talmy把世界语言按照移动事件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类型:附加语构架语和动词构架语,前者主要用[方式移动动词+路径附加语]结构表达移动事件,通常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后者主要用[路径移动动词]结构表达移动事件,没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 Talmy把世界语言按照移动事件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类型:附加语构架语和动词构架语,前者主要用[方式移动动词+路径附加语]结构表达移动事件,通常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后者主要用[路径移动动词]结构表达移动事件,没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英语是较典型的附加语构架语。关于汉语的类型划分,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汉语既表现出附加语构架语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动词构架语的特征,如汉语多用附加语构架模式表达移动事件,但方式移动动词类型远不如英语丰富。本文以此为研究问题的起点,对英语中的方式移动动词范畴的定位问题作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英语中的方式移动动词范畴构成一个等级性链条,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些类型表达的是移动发生的内在方式或常规方式,是典型的方式移动动词;有些类型的动词本身表达的只是动作,但是在和路径短语连用后却可以获得移动意义,这是由构式对动词的压制作用而产生的意义,动词本身不是方式移动动词。同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表明,语言使用会影响进入自主移动构式的动词用法的规约性,造成它们之间等级性的差异,并且会引起词类范畴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事件 方式移动动词 动作动词 构式
原文传递
移动动词的指示性——俄、英、汉移动动词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蕾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9,共4页
在移动动词语义成分中 ,既有表示“移动”这一行为的客观特征的成份 ,又有表示方向意义的成份。表示方向的意义既可以表示向 (或离开 )一个客观方向的运动 ,也可以表示向 (或离开 )说话人主体所在方向 ,即主观方向的运动。当使用移动动... 在移动动词语义成分中 ,既有表示“移动”这一行为的客观特征的成份 ,又有表示方向意义的成份。表示方向的意义既可以表示向 (或离开 )一个客观方向的运动 ,也可以表示向 (或离开 )说话人主体所在方向 ,即主观方向的运动。当使用移动动词强调的是移动这个行为或表示向 (或离开 )一个客观方向运动时 ,移动动词不具有指示性 ;当使用移动动词 ,强调其方向意义 ,而且方向由主体定位来确定时 ,该移动动词具有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说话人主体 指示性
原文传递
“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靖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3,共7页
本文重点探讨"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当场所指代其"内容物"时,移动的目标就是场所中的"内容物"。主体通过移动达到目标,实现移动的目的(如"逛商场")。当场所是某一路径时,主体从... 本文重点探讨"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当场所指代其"内容物"时,移动的目标就是场所中的"内容物"。主体通过移动达到目标,实现移动的目的(如"逛商场")。当场所是某一路径时,主体从一系列移动路径的选项中选出一项,作为移动的方式、手段(如"走小路")。介词结构的主要功能是限定移动发生的场所或经过的地点,此场所或地点往往也是后续行为发生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处所宾语 语义功能 介词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