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即传播:多维视角下移动城市的传播研究
1
作者 陶贤都 《传播与版权》 2016年第11期114-115,121,共3页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传播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移动城市和移动传播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趋势。"移动城市"展示了传播与城市相互嵌入的关联,打破了城市与传播的二元对立状态。城市即传播的理念在移动...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传播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移动城市和移动传播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趋势。"移动城市"展示了传播与城市相互嵌入的关联,打破了城市与传播的二元对立状态。城市即传播的理念在移动城市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移动城市的传播需要从多视角来观照。从媒介角度来说,移动城市即为移动媒介化传播。从空间角度而言,移动城市是全方位全空间的传播。从生活方式视角而言,移动城市是城市生活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城市 互联网 媒介 空间 生活
下载PDF
移动城市体系与愿景
2
作者 惠敏 李亦农 《中兴通讯技术》 2007年第4期24-27,共4页
移动城市是对未来信息化城市的典型特征的高度概括,在北京建设移动城市不仅能够影响到信息产业的产业链,而且对城市的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将产生深远的意义。移动城市的体系架构应该是基于以移动网络为核心的普适网络的,它的典型特征包括... 移动城市是对未来信息化城市的典型特征的高度概括,在北京建设移动城市不仅能够影响到信息产业的产业链,而且对城市的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将产生深远的意义。移动城市的体系架构应该是基于以移动网络为核心的普适网络的,它的典型特征包括应用的联动整合、信息资源的广泛整合和深加工以及无所不在的业务覆盖。移动城市的愿景涉及到了城市建设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移动城市的研究工作包括对国内外现状、愿景、技术体系、以及未来规划等若干方面,其成果将会促进城市移动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移动城市的用户带来崭新的城市移动信息化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城市 移动信息化 泛在 智能
下载PDF
基于天地图的移动城市工程地质地理信息系统
3
作者 李敏捷 袁东进 《山西建筑》 2021年第20期188-189,195,共3页
南通市移动城市工程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构建不同格式数据的统一通道,建立一套标准的数据编码体系,通过读取、转换不同格式的基本数据,以此形成统一的城市工程地质基本数据输入格式,真正实现城市意义上的工程地质数据库,搭建完整的... 南通市移动城市工程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构建不同格式数据的统一通道,建立一套标准的数据编码体系,通过读取、转换不同格式的基本数据,以此形成统一的城市工程地质基本数据输入格式,真正实现城市意义上的工程地质数据库,搭建完整的数字地质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图 地质地理信息系统 移动城市
下载PDF
基于公交数据融合的城市人群移动模式识别——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4
作者 张用川 廛惠蓉 +2 位作者 张玉 亢晓琛 王俊秀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揭示城市人群移动模式对理解人群移动行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解决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问卷方式存在数据量少、准确性差、实时性不足等问题,该文融合公交刷卡、公交GPS、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刷卡数据,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的城... 揭示城市人群移动模式对理解人群移动行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解决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问卷方式存在数据量少、准确性差、实时性不足等问题,该文融合公交刷卡、公交GPS、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刷卡数据,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的城市人群移动模式识别方法。首先,对多源公交数据进行匹配融合,提取公交、地铁联运的城市人群移动OD,再进行稳定居住地和稳定工作地识别,最后以稳定职住地匹配判别出行语义,识别居民通勤、购物、聚餐等社会活动出行模式。利用重庆市中心城区连续1周的公交数据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①重庆市中心城区人群出行主要集中在工作日,且出行人数随出行频率的增加而降低;②79.34%的人群出行呈现“两点一线”移动模式,呈现三点、四点和多点移动模式的人群出行占比分别为13.03%、5.99%和1.64%。该文方法可以更全面精细地识别城市人群移动模式,有助于城市管理者、规划者了解城市人群移动方向,优化城市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群移动模式 公共交通大数据 重庆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德国移动性调查与可持续城市移动性规划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涟涟 杨怡 蔡军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3期63-73,共11页
可持续城市移动性规划是全球城市解决城市交通污染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移动性调查是制定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规划的重要数据及基础。本研究首先对移动性和交通概念和区别进行了辨析与讨论,并进一步... 可持续城市移动性规划是全球城市解决城市交通污染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移动性调查是制定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规划的重要数据及基础。本研究首先对移动性和交通概念和区别进行了辨析与讨论,并进一步解析了可持续移动性概念。其后,以德国为例,对比分析其2002年、2008年和2017年三次的移动性调查内容的差异与更新。继而,在概述德国可持续移动性规划的政策发展基础上,以具有高品质城市生活质量的三个代表城市慕尼黑、杜塞尔多夫和法兰克福为例,简述了三个城市的移动性战略规划,并比较了城市移动性规划的改善成果。最后,重点探讨了德国汉堡市的移动性调查与可持续移动性规划。该研究显示德国通过定期、系统的全国移动性调查,为德国各城市制定可持续移动性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信息和指导方向,德国各城市开展的可持续城市移动性规划策略,呈现出显著的数字化时代、全民化和生态化的特征。该研究将为我国城市开展科学与系统的移动性调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城市移动性战略规划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性调查 可持续城市移动 德国
下载PDF
中国国情语境下的城市移动性设计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何颂飞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0,共10页
目的对中国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城市移动性问题,以及问题所产生的背景和国情特色进行梳理与分析,找寻中国城市移动性设计发展的方向。方法通过对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目前共存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对城市化过程中,生活方式... 目的对中国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城市移动性问题,以及问题所产生的背景和国情特色进行梳理与分析,找寻中国城市移动性设计发展的方向。方法通过对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目前共存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对城市化过程中,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性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结论中国深厚的农耕文化社会基础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市模式多元、社会结构多元和社会文化多元并存的情况,中国城市移动性问题不同于西方国家,需要依据自身的客观现状,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国情出发,从中国城市的历史文脉出发,从中国的文化与生活需求出发,解析中国城市化的变化和特点,针对移动性的问题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移动 智慧城市 移动互联网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珠海城市移动阅读体系的建设思路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娟 白晗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年第4期28-32,共5页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阅读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它推动了相关的服务不断发展。通过珠海市移动阅读现状的调研分析,提出了建立珠海特色,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的移动阅读体系,以期找到适合珠海市的移动阅读服务的解...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阅读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它推动了相关的服务不断发展。通过珠海市移动阅读现状的调研分析,提出了建立珠海特色,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的移动阅读体系,以期找到适合珠海市的移动阅读服务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阅读 新媒体环境 城市移动阅读体系的建设
下载PDF
基于移动APP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关键岗位技能考核系统设计
8
作者 尹然然 《电脑与电信》 2021年第10期27-31,共5页
为提升职业化教育考核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短缺的问题,提出基于移动APP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关键岗位技能考核专用系统设计。通过分析功能需求,设计了岗位技能考核系统的硬件运行平台配置最低标准,分解系统功能,分别设计了系统管理模块等6大... 为提升职业化教育考核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短缺的问题,提出基于移动APP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关键岗位技能考核专用系统设计。通过分析功能需求,设计了岗位技能考核系统的硬件运行平台配置最低标准,分解系统功能,分别设计了系统管理模块等6大功能模块以及首页欢迎页面等人机交互界面。通过系统测试,表明所设计的岗位技能考核系统在功能、性能、适应性等方面满足地铁司机订单班的实际需求,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APP: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技能考核 系统设计
下载PDF
Ad Hoc网络中城市街道移动模型的概率模型检测
9
作者 文英 董荣胜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52-255,共4页
应用概率模型检测技术,在M anhattan移动模型和街道单元移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街道移动模型,将其建模成离散时间马尔可夫链DTM C s,然后运用概率模型检测工具PR ISM分析节点位置及移动情况对A d Hoc网络通信的影响。
关键词 AD HOC网络 城市街道移动模型 PRISM 概率模型检测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的北京城市道路移动源CO_2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云燕 宋伊迪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1年第3期113-120,共8页
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研究北京城市道路移动源CO_(2)和大气污染物(CO、NO_(x)、PM_(2.5))的协同减排效应。本文以2016年为基准年,建立CO_(2)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LEAP模型,设计三种政策情景,预测到2060年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并通过减... 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研究北京城市道路移动源CO_(2)和大气污染物(CO、NO_(x)、PM_(2.5))的协同减排效应。本文以2016年为基准年,建立CO_(2)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LEAP模型,设计三种政策情景,预测到2060年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并通过减排效应坐标系分析和减排弹性系数法研究不同措施下CO_(2)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结果显示,综合政策情景的减排作用最好,且协同减排效应最显著,但在2060年无法实现碳中和目标;单一措施情景下,严格排放标准措施的协同减排效果有限,但对各污染物的减排协同性最优,推广公共交通减排协同性次之,发展新能源车辆措施具有较好的协同减排效果,但对CO_(2)—CO和CO_(2)—PM_(2.5)的减排协同度较差。对此,本文提出应加快推动交通能源结构转型,在新能源车取代燃油类机动车的同时,要不断减少天然气类车型的比例,尽可能实现"电能+新能源汽车"的零排放能源结构;还要加严机动车排放标准限值以加强CO_(2)和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协同度;制定相应的机动车CO_(2)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排放限值标准目标,构建CO_(2)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管理体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市道路移动 二氧化碳 大气污染物 协同减排效应 碳中和
下载PDF
考虑旅客到达准时性的城市值机移动站点动态分布模型
11
作者 张铭霞 周航 胡小兵 《交通信息与安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7-175,共9页
现有城市值机移动服务站点设施分布模型在优化中未考虑旅客到达服务站点的时间不确定性,其优化结果通常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导致无法对提前或延误到达的旅客进行服务。为解决时间不确定性对优化求解造成的不利影响,研究基于旅客准时性... 现有城市值机移动服务站点设施分布模型在优化中未考虑旅客到达服务站点的时间不确定性,其优化结果通常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导致无法对提前或延误到达的旅客进行服务。为解决时间不确定性对优化求解造成的不利影响,研究基于旅客准时性概率函数的动态设施分布模型。针对城市值机移动服务站点布局优化问题,构建完整的数学模型,并提出动态设施分布的优化评价指标。采用正态分布型旅客准时性概率函数,用以预估旅客实际到站时间与申报到站时间的差异。基于不同服务时段客源点的位置分布,采用涟漪扩散算法和遗传算法优化服务站点位置并计算所有旅客与站点间的最优路径。基于天津市路网和旅客分布的真实数据,对旅客准时到站和考虑旅客到站时间不确定2种场景进行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旅客到站时间概率模型优化结果优于旅客准时到站模型,动态设施分布评价指标提升4.31%。其中,旅客到达站点的平均路径长度减少0.35%,旅客可接受距离总超出量减少6.26%,站点服务容量总超出量减少4.13%。旅客到站时间概率模型能够充分考虑到站时间不确定性,并基于旅客实际到站时间更好地优化设施布局。基于旅客准时性概率函数的城市值机移动服务站点动态分布模型具有可移植性,可应用于物流服务的动态选址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城市候机楼 城市值机移动服务站点 涟漪扩散算法 遗传算法 正态分布 到站时间概率
下载PDF
基于云平台城市移动智能停车系统研究
12
作者 聂荣登 《门窗》 2020年第11期179-180,共2页
由于我国汽车保有量快速地提升,停车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使用先进的停车系统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化地利用车位资源,但是现阶段我国汽车停车系统存在诸多的问题,使得人们无法准确地获得停车信息,这就造成... 由于我国汽车保有量快速地提升,停车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使用先进的停车系统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化地利用车位资源,但是现阶段我国汽车停车系统存在诸多的问题,使得人们无法准确地获得停车信息,这就造成大量违规停车现象地出现。因此,城市管理者应该对停车系统进行改进,建立一个先进的移动智能停车系统,从而更好地提升城市停车位的利用率,方便人们进行车辆停放,同时也会大大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本文就城市移动智能停车系统进行一个简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平台 城市移动 智能停车系统 探究
下载PDF
城市现有公共交通适老化服务设计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甘为 胡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9-201,共3页
老龄化社会不等于社会老化。本文基于城市移动活动分析法,通过对老龄用户的体验洞察和行为分析,构建出移动触点-出行情境的适老交通服务设计框架,提出了适老共享、助老专享的服务设计策略,延展出系列适老产品-信息-环境-服务设计提案,... 老龄化社会不等于社会老化。本文基于城市移动活动分析法,通过对老龄用户的体验洞察和行为分析,构建出移动触点-出行情境的适老交通服务设计框架,提出了适老共享、助老专享的服务设计策略,延展出系列适老产品-信息-环境-服务设计提案,为以服务设计驱动老龄化研究创新提供设计学维度的思考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移动活动系统 适老化出行 用户体验 服务设计
下载PDF
Ad Hoc网络中移动节点相邻概率的模型检测分析
14
作者 陈立斌 文英 董荣胜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2期8-10,18,共4页
在Ad Hoc网络中,两个节点的相邻概率对路由选择和网络性能分析及预测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概率模型栓测技术,基于城市区域移动模型,将其建模为离散时间马尔可夫链,然后用概率模型检测工具PRISM分析了Ad Hoc网络中移动节点在不... 在Ad Hoc网络中,两个节点的相邻概率对路由选择和网络性能分析及预测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概率模型栓测技术,基于城市区域移动模型,将其建模为离散时间马尔可夫链,然后用概率模型检测工具PRISM分析了Ad Hoc网络中移动节点在不同的拓扑结构中不同时刻、不同有效传输半径时相邻概率的变化情况,从而有助于在移动节点间建立有效路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 HOC网络 相邻概率 城市区域移动模型 概率模型检测 PRISM
下载PDF
基于AHP-BP神经网络的城市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优化模型构建 被引量:20
15
作者 储昭辉 储文静 +1 位作者 徐立祥 许小超 《图书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27,共9页
应用AHP-BP神经网络优化模型构建了一套城市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在界定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信息资源、服务环境、交互质量和服务效果5个方面选取了15个二级指标,进而利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专家权重,然后利... 应用AHP-BP神经网络优化模型构建了一套城市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在界定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信息资源、服务环境、交互质量和服务效果5个方面选取了15个二级指标,进而利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专家权重,然后利用实际调查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优化并确立指标体系,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精准。结果发现信息资源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评价指标,其次是服务环境、服务效果和交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移动图书馆 AHP-BP神经网络 服务质量评价 优化模型构建
原文传递
海上浮城 中国上海
16
作者 黄绮莉 《世界建筑导报》 2000年第3期40-43,共4页
关键词 城市设计 移动城市 建筑 上海 海上浮城
下载PDF
城市移动式绿化的安全保障措施与实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文悦 叶子易 《上海建设科技》 2012年第2期43-46,共4页
强调必须保障城市绿化建设的安全。在执行既有法规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在移动式绿化发展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若干安全保障要点,并列举采取的安全措施实例,为设计、营建安全的移动式绿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移动式绿化 绿化法规 安全保障 实例
原文传递
STUDY ON GIS BASED PREDICTION SYSTEM FOR RADIO WAVE PROPAGATION IN URBAN REGION 被引量:1
18
作者 Lai Jin Huang Chang Zhu Shouzheng(Dept. of E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 2002年第3期296-298,共3页
In this letter, an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the prediction for radio wave propagation with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presented and a real prediction system based on GIS is implemented.
关键词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Radio wave Urban reg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ropagation prediction
下载PDF
Athens in Crisis, Sustainable Mobility and Climate Change
19
作者 Efthimios Bakogiannis Maria Siti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年第6期352-360,共9页
Athens, a metropolis characterized by agglutination and compactness, but at the same time facing numerous urban and transport issues, saw its population swell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which led to extensive urbanizatio... Athens, a metropolis characterized by agglutination and compactness, but at the same time facing numerous urban and transport issues, saw its population swell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which led to extensive urbanization phenomena. This continued urbanization increases profoundly all urban activities with transportation being the key driver in energy consumption. Theories for sustainable cities prerequisite are the integration of a number of acts in order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mobility being the first consideration among other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ritically explore implemented policies and plans as well as forthcoming strategic plans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mobility as imposed in large scale regeneration plans in contemporary Athens. Research focuses on strategic interventions since the 1980s, such as the Athenian Daktylios (ring road for circulation management) and its later adjustments, the upcoming pedestrianiz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the commercial triangle and its subsequent tram line extension as well as the notabl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ropolitan cycling network. Moreover, the discussion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Greek economic crisis in mobility choices, as aimless travels have been reduced to a minimum, several cars have been abandoned and cyclists seem to tentatively claim some space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What will likely be the next day in the Athenian historic centre? Considering the transformations that are expected in the immediate future, this research paper explores their potential to enhance urban environment, reduc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mplify resil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ATHENS economic crisis sustainable mobility.
下载PDF
The Human Capital Retur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in China
20
作者 谢桂华 《China Economist》 2013年第2期80-91,共12页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grants 'self-selection and skill transferability theories, this paper compares human capital return rates of different migrant groups in urban China and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economic 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grants 'self-selection and skill transferability theories, this paper compares human capital return rates of different migrant groups in urban China and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economic status identified by migrants as local labors. Results suggest that positive self-selection works for all types of migrant labors. Migrant workers with non-agricult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r feinong hukou have no trouble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labor market of destination. They even have higher income and human capital return rates than local urban workers. Newly-arrived migrant peasants earn less than local labors. However, after a certain period, the skilled migrant workers catch up with local labors and are econom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labor market while the low-skilled migrant group still earns less. Therefore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labors in urban labor market is yet a kind of segregated inte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grant labor SELF-SELECTION skill transfer rate income differ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