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剧移植剧目伴奏音乐的特点分析——以《昭君出塞》为例
1
作者 李时茜 《黄河之声》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闽剧形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剧也不断发挥出新的艺术光芒。大量新编剧目不断涌现的同时,也通过移植京剧、昆曲等其他剧种的经典剧目,在丰富闽剧剧目的同时,也优化了闽剧表演程式、唱腔、念白和伴奏音乐。《昭君出... 闽剧形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剧也不断发挥出新的艺术光芒。大量新编剧目不断涌现的同时,也通过移植京剧、昆曲等其他剧种的经典剧目,在丰富闽剧剧目的同时,也优化了闽剧表演程式、唱腔、念白和伴奏音乐。《昭君出塞》作为京剧的传统经典剧目,同时声腔又是以昆腔为主,通过对京剧和闽剧版本《昭君出塞》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在进行移植剧目改编时如何既能全面展示“原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等内在精髓,又要充分体现“现剧种”的声腔、音乐等外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目移植 《昭君出塞》 曲牌 闽剧
下载PDF
论地方剧种趋同和剧目移植
2
作者 吕灵芝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2期51-53,共3页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剧团长时间、大规模地进行搬演性剧目移植,从而使各剧种艺术表现内容和主题雷同,表演技艺、导演手段、舞台美术由此高度趋同,地方剧种的剧目因而消减了剧种个性,呈现“泛剧种化”。
关键词 剧种 趋同 剧目移植 创造性 搬演性
下载PDF
“编新不如述旧”:谈黄梅戏剧目移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相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0-83,共4页
剧目移植是中国戏曲传承的传统。在长期实践中,黄梅戏的剧目移植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坚守抒情性、民间性的风格,二是坚持兼收并蓄、吸纳创新的精神。黄梅戏的未来发展,仍需做好剧目移植工作,在"再创作"中坚守自身的民间属性... 剧目移植是中国戏曲传承的传统。在长期实践中,黄梅戏的剧目移植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坚守抒情性、民间性的风格,二是坚持兼收并蓄、吸纳创新的精神。黄梅戏的未来发展,仍需做好剧目移植工作,在"再创作"中坚守自身的民间属性和艺术特色,充分借鉴其它剧种优秀剧目的艺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剧目移植 再创作
下载PDF
浅谈剧目移植过程中的“仿”与“化”——我演越剧《华子良·下山》中的华子良
4
作者 何梦莱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3期9-11,共3页
在不同剧种之间进行经典剧目移植搬演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在移植过程中必须将善“仿”和活“化”进行有机地兼容,只有做到“仿”“化”合一,才能在延续原版剧目优势的同时突出本剧种的优势,使移植剧目焕发出新的活力。笔者以自身移植搬演... 在不同剧种之间进行经典剧目移植搬演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在移植过程中必须将善“仿”和活“化”进行有机地兼容,只有做到“仿”“化”合一,才能在延续原版剧目优势的同时突出本剧种的优势,使移植剧目焕发出新的活力。笔者以自身移植搬演《华子良·下山》的实践过程为例,谈一谈戏曲演员在剧目移植过程中的“仿”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目移植 京剧 越剧 华子良
下载PDF
从《小二姐做梦》看地方戏移植趋同现象
5
作者 安芳 《黄河之声》 2016年第9期92-93,共2页
在研究灵丘罗罗腔的过程中,发现它的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大有来头,该剧目竟然在豫剧、秦腔、丝弦、评剧、曲剧、晋剧、东北单出头里都有演出。《小二姐做梦》在各剧种的主题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反映古代少女反抗封建礼教,渴望婚姻自由... 在研究灵丘罗罗腔的过程中,发现它的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大有来头,该剧目竟然在豫剧、秦腔、丝弦、评剧、曲剧、晋剧、东北单出头里都有演出。《小二姐做梦》在各剧种的主题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反映古代少女反抗封建礼教,渴望婚姻自由。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各有千秋,剧本流传中除受到当地生活语言习惯的影响而改动之外,还受到剧种本身很大的影响。到底谁是源谁是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同现象?如何看待地方戏的移植问题?现以罗罗腔、丝弦、豫剧、晋剧里《小二姐做梦》为例,进行比较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二姐做梦》 罗罗腔 丝弦 豫剧 晋剧 传统剧目 移植剧目
下载PDF
民国西安易俗社秦腔媒介传播考述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有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7-165,共9页
作为由陕西近代知识分子主导,陕西军政、教育、文化各界共同发起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西安易俗社一经出现便引发了民国初期秦腔剧坛的新变。与传统秦腔班主制不同,易俗社全新的生产运行体制和模式在省内外催生了大批秦腔新兴班社,剧社新... 作为由陕西近代知识分子主导,陕西军政、教育、文化各界共同发起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西安易俗社一经出现便引发了民国初期秦腔剧坛的新变。与传统秦腔班主制不同,易俗社全新的生产运行体制和模式在省内外催生了大批秦腔新兴班社,剧社新编经典秦腔剧目被省内外戏曲班社广泛移植;剧社"毕业"学员和因故脱离剧社的演员流动于西北五省,成为各大秦腔班社的"台柱子";尤其民国中后期,易俗社组织最佳演出阵容前往汉口办分社和二进北平,更将西北地方剧种秦腔的传播推向民国剧坛中心区域。易俗社全新的艺术生产范型形成的秦腔传播效应,无疑对20世纪上半叶秦腔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易俗社 秦腔传播 剧目移植 演员流动 省外巡演
下载PDF
不同剧种剧目移植表演规律之探索——以从昆到越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孙丽萍 《艺术学界》 2015年第2期61-73,共13页
从表演艺术特征上来说,中国戏曲剧种可分为三大系统:一为表演高度写意的以昆曲、京剧为代表的一批古老剧种;二为表演比较写实的、贴近于生活的沪剧、甬剧、姚剧之类滩簧戏等;三为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的越剧等。本文试从昆曲与越剧的剧目题... 从表演艺术特征上来说,中国戏曲剧种可分为三大系统:一为表演高度写意的以昆曲、京剧为代表的一批古老剧种;二为表演比较写实的、贴近于生活的沪剧、甬剧、姚剧之类滩簧戏等;三为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的越剧等。本文试从昆曲与越剧的剧目题材、生旦戏、看点的选择等方面,结合剧种风格、特色、结构等,探索从昆曲到越剧移植剧目的表演规律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越剧 剧目移植 戏曲表演
原文传递
从《桃李梅》谈地方戏曲剧种的优秀剧目移植——观“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有感
8
作者 丁彦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1-27,共7页
吉剧《桃李梅》首演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一部行当齐全、声腔丰富、妙趣横生的吉剧经典保留剧目,曾先后被评剧、豫剧、唐剧、沪剧等众多剧种移植。本文以剧目《桃李梅》为例,结合"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活... 吉剧《桃李梅》首演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一部行当齐全、声腔丰富、妙趣横生的吉剧经典保留剧目,曾先后被评剧、豫剧、唐剧、沪剧等众多剧种移植。本文以剧目《桃李梅》为例,结合"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活动,探讨地方戏曲剧种的优秀剧目移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李梅》 地方戏 剧种 剧目移植
原文传递
南戏北移 老剧新貌 从《新亭泪》《目连之母》浅谈评剧剧目移植改编
9
作者 谢娜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8-50,共3页
同一题材的故事内容被不同剧种争相改编、搬演,形成极具地方剧种特色的不同剧目,是中国戏曲上千年的岁月长河里极为常见的情况。可以说,剧目移植改编一直是梨园百花齐放、繁盛发展的一种必要手段。借此手段,观众得以看到韵味不同、情态... 同一题材的故事内容被不同剧种争相改编、搬演,形成极具地方剧种特色的不同剧目,是中国戏曲上千年的岁月长河里极为常见的情况。可以说,剧目移植改编一直是梨园百花齐放、繁盛发展的一种必要手段。借此手段,观众得以看到韵味不同、情态各异的戏剧人物,也可以见到同一题材在不同剧种的演绎下所诠释的世间百态。在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方面,评剧的表现极为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评剧院团纷纷向兄弟剧种取经,如沈阳评剧院先后移植改编了甬剧《半把剪刀》、晋剧《孝庄长歌》,天津评剧院移植改编了晋剧《梨花情》、越剧《五女拜寿》等或经典、或具有良好口碑和观众基础的剧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人物 移植改编 剧目移植 晋剧 剧种特色 甬剧 评剧 中国戏曲
原文传递
荀慧生移植梆子剧目的启示
10
作者 刘威利 《当代戏剧》 2020年第5期14-17,共4页
当前的戏曲创作中,移植的剧目出现了很多本不该有的问题。唱词和念白照抄照搬,误读剧目所处的文化语境,一味用当下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尺度评判。表演技艺和程式的运用显示不出剧种的个性特征,表演趋同化给表演艺术体系的构建带来伤害。音... 当前的戏曲创作中,移植的剧目出现了很多本不该有的问题。唱词和念白照抄照搬,误读剧目所处的文化语境,一味用当下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尺度评判。表演技艺和程式的运用显示不出剧种的个性特征,表演趋同化给表演艺术体系的构建带来伤害。音乐唱腔的设置随意挪用,导致剧种声腔个性淡化。而这些最终可以归结为根本没把握住剧种气质。剧种的气质,深受该剧种所流布区域的地域文化、集体人格、历史积淀和艺术积累的熏染。在剧目移植中,荀慧生乃行家里手,其移植梆子剧目的理念和技法,以及对剧种气质的熟稔和深谙,给当今戏曲创作中的剧目移植问题带来诸多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慧生 剧目移植 剧种气质
原文传递
从《华子良》谈北路梆子的移植经验
11
作者 孙敬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68,共2页
移植是中国戏曲领域极为常见的题材和内容共享模式,是丰富一个剧种之剧目最常见的手段之一。正因为移植的存在,才使同一题材或同一剧目在不同剧种的表现上不一而足、精彩纷呈。从古至今,剧目移植的成功案例诸多。近年来,北路梆子在剧目... 移植是中国戏曲领域极为常见的题材和内容共享模式,是丰富一个剧种之剧目最常见的手段之一。正因为移植的存在,才使同一题材或同一剧目在不同剧种的表现上不一而足、精彩纷呈。从古至今,剧目移植的成功案例诸多。近年来,北路梆子在剧目移植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如从京剧移植《廉吏于成龙》、从河北梆子移植《清风亭》、从昆曲移植《朱买臣休妻》等,均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认可。从京剧新编剧目移植的《华子良》更是个中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编剧目 北路梆子 河北梆子 剧目移植 《清风亭》 中国戏曲 共享模式 昆曲
原文传递
从越剧《香莲案》想到的
12
作者 刘连群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6-47,共2页
剧目移植与改编一直以来都是戏曲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不同剧种和艺术形式之间共同推动和促进的重要手段,也是繁荣戏曲创作的一条捷径。它传递着不同作者的时代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反映着不同剧种在表达同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艺术规律与审... 剧目移植与改编一直以来都是戏曲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不同剧种和艺术形式之间共同推动和促进的重要手段,也是繁荣戏曲创作的一条捷径。它传递着不同作者的时代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反映着不同剧种在表达同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艺术规律与审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影射了大众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最新视角,从而带给我们超越剧目本身的更多层次的思考。可以说,对剧目移植改编的研究与关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新时代下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剧目建设与创作人才培养大有裨益。从本期起,本刊特开辟【剧目移植】专栏,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关于剧目移植改编的现象与案例研究,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目建设 剧目移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观念 戏曲创作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