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西他滨对裸鼠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冉红 王雪萍 刘辉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3-847,共5页
目的探究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对裸鼠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地西他滨组(AZA组)、顺铂组(DDP组)、醋酸甲羟孕酮组(MPA组)、AZA+DDP组、AZA+MPA组、DDP+MPA组、模型组,每组3只,各... 目的探究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对裸鼠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地西他滨组(AZA组)、顺铂组(DDP组)、醋酸甲羟孕酮组(MPA组)、AZA+DDP组、AZA+MPA组、DDP+MPA组、模型组,每组3只,各实验组给予相应药物(1μg/g单用或各1μg/g联合),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每3d一次尾静脉注射给药,共给药8次。处理后观察各组裸鼠瘤体生长情况;取出瘤体后,计算抑瘤率;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Western blot和TUNEL染色法分别检测移植瘤组织细胞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蛋白表达及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AZA+DDP组抑瘤率最高,而AZA组抑瘤率最低。AZA组、AZA+DDP组、AZA+MPA组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显示明显的非甲基化条带,其余组则主要显示甲基化条带。AZA组、AZA+DDP组、AZA+MPA组这三组之间RASSF1A蛋白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模型组(P<0.05);DDP组、MPA组、DDP+MPA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指数为模型组<3个单药组<3个联合用药组(P<0.05)。结论地西他滨可逆转内膜癌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异常甲基化,恢复RASSF1A蛋白生物学功能,增强DDP与MPA的药效,对临床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移植瘤子宫内膜癌 去甲基化 RASSF1A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