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释培养基结合添加诺氟沙星挖掘塔克拉玛干沙漠微生物资源
1
作者 文凤 刘淑芳 +5 位作者 吴佳敏 吴思源 扎米拉·吐尔江 李丽霞 罗晓霞 夏占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10-2126,共17页
【背景】塔克拉玛干沙漠属于典型高温干旱极端环境,该地区的微生物经过长期的环境适应,物种分布极具地域特色。【目的】获得塔克拉玛干沙漠极端环境可培养微生物资源,并探索不同稀释浓度培养基结合添加诺氟沙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微生物... 【背景】塔克拉玛干沙漠属于典型高温干旱极端环境,该地区的微生物经过长期的环境适应,物种分布极具地域特色。【目的】获得塔克拉玛干沙漠极端环境可培养微生物资源,并探索不同稀释浓度培养基结合添加诺氟沙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稀释浓度的高氏一号培养基、LB培养基和R2A培养基,添加诺氟沙星终浓度为0.015μg/mL,分离培养塔克拉玛干沙漠微生物并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鉴定246株菌,分属于4个门6个纲21个目29个科58个属221个种。优势菌门为Firmicutes、Actinobacteria;优势菌纲为Bacilli、Actinomycetia;优势菌目为Bacillales、Streptomycetales;优势菌科为Bacillaceae、Streptomycetaceae;优势菌属为Streptomyces、Bacillus和Nocardiopsis。其中有80株菌最大相似度低于98.65%为疑似潜在新物种,2株菌最大相似度低于95.00%为疑似潜在新属。对分离获得的221个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43株菌对诺氟沙星表现出抗药性,其中Streptomyces占主导;25株菌对诺氟沙星表现出中等耐药性。【结论】不同稀释浓度培养基结合添加诺氟沙星有利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经分离培养获得了大量的极端环境微生物菌种资源,发现了大量微生物新物种及耐药性菌株,为后续挖掘耐药性菌株和探索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微生物 稀释培养 诺氟沙星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用培养基稀释法和离心薄膜过滤法检查蒲地蓝消炎颗粒微生物限度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华 徐晓霞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16期2425-2426,共2页
目的:观察蒲地蓝消炎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采用培养基稀释法(0.2 ml/皿)和离心薄膜过滤法,消除蒲地蓝消炎颗粒中抑菌成分,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的回收率均达到70%以上... 目的:观察蒲地蓝消炎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采用培养基稀释法(0.2 ml/皿)和离心薄膜过滤法,消除蒲地蓝消炎颗粒中抑菌成分,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的回收率均达到70%以上。结论:所建立方法检查蒲地蓝消炎颗粒的微生物限度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地蓝消炎颗粒 培养稀释 离心薄膜过滤法
下载PDF
改良琼脂培养基稀释法在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思敏 何巧 谌立巍 《中药与临床》 2012年第6期40-41,55,共3页
目的:初步观测改良琼脂培养基稀释法和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在测定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体外敏感性上的差异。方法:采用CLSI M27-A2推荐的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和改良琼脂培养基稀释法同时测定20株临床近期分离无重复白色念珠菌对伊曲... 目的:初步观测改良琼脂培养基稀释法和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在测定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体外敏感性上的差异。方法:采用CLSI M27-A2推荐的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和改良琼脂培养基稀释法同时测定20株临床近期分离无重复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体外敏感性。结果:两种方法对检测的20株真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一致。结论:改良琼脂培养基稀释法有可能成为一种评价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的一种直观、简单、快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琼脂培养稀释 抗真菌 白色念珠菌
下载PDF
应用培养基稀释法测定正露丸等4个品种的细菌总数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玉兰 林丽英 《广东药学》 1995年第2期12-14,共3页
“药品卫生标准”规定,非规定灭菌的药品制剂需测定活细菌的数量,以表示药品受到细菌污染情况.但如正露丸等品种由于含有抑菌成分,造成测得结果无法依“菌数报告规则”发报告.本文应用简单的培养基稀释法,消除抑菌成分对细菌生长影响,... “药品卫生标准”规定,非规定灭菌的药品制剂需测定活细菌的数量,以表示药品受到细菌污染情况.但如正露丸等品种由于含有抑菌成分,造成测得结果无法依“菌数报告规则”发报告.本文应用简单的培养基稀释法,消除抑菌成分对细菌生长影响,使测得结果符合“菌数报告规则”,可依法发出结果报告,其结果能真实反映样品污染细菌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稀释 正露丸 细菌总数 牛黄解毒片 健脾开胃贴 药物检验 中药制剂
下载PDF
轮虫连续培养稀释率的研究
5
作者 杨家新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16,共2页
报道了褶皱臂尾轮虫连续培养的培养液和藻类稀释率。结果显示:在不添加藻类时,稀释率为50%时种群能维持较长的高峰期(5d),且种群密度超过200个/mL的时间维持7d。连续培养过程,介质中NO3-N、PO4-P总体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轮虫 连续培养稀释 培养 藻类稀释 种群密度 介质
下载PDF
培养基稀释法和常规法检验养血通络胶囊微生物种类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敏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1X期61-62,共2页
[目的]观测培养基稀释法和常规法检验养血通络胶囊微生物种类效果。[方法]采用常规法和培养基稀释法对养血通络胶囊金进行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黑曲霉回收率试验,判断抑菌成分。[结果]两种方法回收率均>70.00%,组间无明显差异(P&... [目的]观测培养基稀释法和常规法检验养血通络胶囊微生物种类效果。[方法]采用常规法和培养基稀释法对养血通络胶囊金进行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黑曲霉回收率试验,判断抑菌成分。[结果]两种方法回收率均>70.00%,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方法均未检出含有细菌和霉菌。[结论]培养基稀释法和常规法检测养血通络胶囊微生物种类具有等效性,均可获得良好效果,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通络胶囊 微生物种类 培养稀释 常规法 检验分析 等效性研究
下载PDF
水华蓝藻噬藻体对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细胞感染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高恶斌 李三华 +1 位作者 吕波 张奇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0-425,共6页
在从武汉东湖水样中培养分离水华蓝藻噬藻体(Planktothrix agardhii Virus from Lake Donghu,PaV-LD)的基础上,对在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蓝藻细胞中,PaV-LD增殖效率及裂解作用进行了测定分析。分别将PaV-LD接种到生长期、半连续培养更新... 在从武汉东湖水样中培养分离水华蓝藻噬藻体(Planktothrix agardhii Virus from Lake Donghu,PaV-LD)的基础上,对在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蓝藻细胞中,PaV-LD增殖效率及裂解作用进行了测定分析。分别将PaV-LD接种到生长期、半连续培养更新率或光照不同的宿主蓝藻液中,并采用稀释培养计数(Mostprobable number,MPN)方法与电镜观察,测定子代PaV-LD释放量及宿主细胞的裂解作用。结果显示:对数生长期宿主蓝藻单个细胞中子代PaV-LD的平均释放量为350感染单位(Infectious Units,IU/cell),显著高于稳定生长期的平均释放量110 IU/cell。在用新鲜培养基更新率为0%、35%、50%和65%的半连续培养宿主蓝藻中,接种PaV-LD 5d之后,噬藻体的释放量分别约为50 IU/cell、70 IU/cell、220 IU/cell或310 IU/cell,表明子代PaV-LD释放率随培养基更新率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在光照条件下感染3—4d后,宿主蓝藻细胞充分裂解,并释放大量子代PaV-LD,滴度可由初始7.00×103IU/mL快速增加到8.56×107IU/mL;但在遮光条件下,同样感染的蓝藻细胞未见裂解,也检测不到释放的子代噬藻体。电镜观察显示,在光照条件下感染的蓝藻细胞类囊体膜结构消失,而大量子代PaV-LD颗粒主要分布在原有类囊体的部位。显然,宿主蓝藻细胞的培养条件和状态可能对获得噬藻体纯培养有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蓝藻病毒(PaV-LD) 噬藻体感染性 蓝藻细胞裂解 半连续培养 稀释培养计数(MPN)
下载PDF
复方银唑散的含量测定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
8
作者 吴坤林 沈秋莲 +1 位作者 黄燕鹏 杨八十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532-1536,共5页
目的建立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银唑散中磺胺嘧啶银和酮康唑的含量并探讨其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0.07%三乙胺(A,冰醋酸调节pH至5.07)-甲醇(B),梯度洗脱:0~6 min,A... 目的建立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银唑散中磺胺嘧啶银和酮康唑的含量并探讨其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0.07%三乙胺(A,冰醋酸调节pH至5.07)-甲醇(B),梯度洗脱:0~6 min,A80%;6~8 min,A80%~22%;8~21 min,A保持22%;21~22 min,A22%~8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采用培养基稀释法作为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并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控制菌检查法进行验证。结果磺胺嘧啶银在0.02964~0.06915 g/L浓度范围下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酮康唑在0.03054~0.07126 g/L浓度范围下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磺胺嘧啶银和酮康唑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5%(n=6,RSD=0.33%)和98.8%(n=6,RSD=0.65%)。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各试验菌的回收率均在0.5~2.0。结论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准确、专属性良好,可用于同时测定复方银唑散中磺胺嘧啶银和酮康唑的含量。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对复方银唑散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嘧啶银 酮康唑 复方药 质量控制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微生物限度 培养稀释
下载PDF
15种医院口腔抑菌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9
作者 赵慧雯 冯斌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8期75-79,共5页
目的建立15种医院口腔抑菌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以醋酸氯己定口崩片、醋酸氯己定洗剂、复方替硝唑溶液、碘甘油、甲醛甲酚涂剂、硼酸甘油涂剂、人工唾液、脱敏糊剂、干髓糊剂、锌麝酚醛糊剂、牙周塞糊剂、甲硝唑膜、复方克林... 目的建立15种医院口腔抑菌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以醋酸氯己定口崩片、醋酸氯己定洗剂、复方替硝唑溶液、碘甘油、甲醛甲酚涂剂、硼酸甘油涂剂、人工唾液、脱敏糊剂、干髓糊剂、锌麝酚醛糊剂、牙周塞糊剂、甲硝唑膜、复方克林霉素膜、多聚甲醛新失活剂、多聚甲醛牙髓失活剂为样品(制剂1-15),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05,1106,1107项下方法,采用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培养基稀释法,对5种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进行回收试验,并进行控制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制剂1-5、9-11、14-15需氧菌总数检查均采用薄膜过滤法,其余制剂均采用平皿法;制剂1-3、6-8、12-13霉菌和酵母菌检查均采用平皿法,其余制剂均采用薄膜过滤法,试验菌回收比均在0.5~2.0范围内;控制菌检查,制剂1-3、5、9-11、14-15均采用薄膜过滤法,其余制剂均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试验组相应阳性菌均能正常检出。结论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此15种医院口腔抑菌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限度检查 口腔抑菌制剂 方法适用性试验 平皿法 薄膜过滤法 培养稀释
下载PDF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多元回归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秦晓波 李玉娥 +6 位作者 石生伟 万运帆 纪雄辉 廖育林 Hong Wang 刘运通 李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11-1819,共9页
为揭示多种田间管理措施综合影响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通量与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多元回归关系,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稀释培养计数法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土壤产气微生物菌群数量的连续观测。2a研究结果显示,稻田甲烷排放通... 为揭示多种田间管理措施综合影响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通量与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多元回归关系,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稀释培养计数法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土壤产气微生物菌群数量的连续观测。2a研究结果显示,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微生物总活性和产甲烷菌数量关系密切,甲烷排放通量与二者的关系可分别由指数和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一元回归分析表明,仅产甲烷菌数量就能单独解释96.9%的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变异(R2=0.969,P<0.001),但考虑两种因素的二元回归拟合优度高于一元回归(R2=0.975,P<0.001)。氧化亚氮排放通量与土壤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也密切相关(P<0.05),氧化亚氮排放通量与二者的二元非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可以解释至少70.4%的稻田氧化亚氮排放通量(R2≥0.704,P<0.001),其拟合优度也高于一元回归。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受多种影响因素控制,土壤产气微生物活性和数量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直接响应,因此二者与温室气体排放存在显著相关,基于田间试验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客观的揭示了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双季稻田 稀释培养计数法 产甲烷菌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 多元回归
下载PDF
黄、东海春季和秋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武昌 张翠霞 +1 位作者 王荣 肖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39,共4页
2000年秋季(10月21日-11月7日)和2001年春季(4月30日-5月15日)用稀释培养法在黄海和东海测定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结果表明:(1)秋季表层浮游植物叶绿素a(Chl a)的内禀生长率为0.40~0.59 d?1,微型浮游动物对Chl a... 2000年秋季(10月21日-11月7日)和2001年春季(4月30日-5月15日)用稀释培养法在黄海和东海测定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结果表明:(1)秋季表层浮游植物叶绿素a(Chl a)的内禀生长率为0.40~0.59 d?1,微型浮游动物对Chl a的摄食率为0.21~0.63 d?1,对Chl a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19%~47%d?1,对Chl a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59%~108%d?1。深层Chl a的内禀生长率为0.25~0.65 d?1,微型浮游动物对Chl a的摄食率为0.29~0.53 d?1,对浮游植物Chl a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25%~41%d?1,对Chl a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86%~114%d?1。(2)春季表层Chl a的内禀生长率为0.01~0.81 d?1,微型浮游动物对Chl a的摄食率为0.13~0.54 d?1,对Chl a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12%~42%d?1,对Chl a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21%~3920%d?1。深层Chl a的内禀生长率为0.55~0.60 d?1,微型浮游动物对Chl a的摄食率为0.57%~0.63 d?1,对Chl a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44%~47%d?1,对Chl a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103%~104%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动物 稀释培养 摄食压力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三高茶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杜娟 范兵 +1 位作者 付汶 冯慰民 《中国药事》 CAS 2006年第3期156-158,共3页
建立三高茶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在样品1∶10、1∶50、1∶100的稀释级中加入已知的阳性菌,观察其回收率来确定适宜的检验方法。样品在1∶10的稀释级有一定抑菌作用,稀释至1:50后抑制消除。三高茶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 建立三高茶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在样品1∶10、1∶50、1∶100的稀释级中加入已知的阳性菌,观察其回收率来确定适宜的检验方法。样品在1∶10的稀释级有一定抑菌作用,稀释至1:50后抑制消除。三高茶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测定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培养稀释 抑菌作用
下载PDF
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邱权 陈雯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20,共6页
采用平板稀释分离培养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区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随沿程变化较为明显,同时受到时间变化影响;5个采样点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能力随时间的变化... 采用平板稀释分离培养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区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随沿程变化较为明显,同时受到时间变化影响;5个采样点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能力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大;大多数采样点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优势度不随时间变化且采样点之间的丰富度和优势度差异不明显,随时间的变化个别采样点微生物群落的均匀度受到了影响且不同采样点之间差异较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5个采样点土壤微生物在利用碳源方式上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区 微生物多样性 平板稀释分离培养 BIOLOG-ECO法
下载PDF
土壤中辣椒疫霉菌诱集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海燕 甄艳 刘惕若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5-19,共5页
比较了土壤稀释液培养法、埋茎法和叶饵诱集法检测土壤中辣椒疫霉菌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用植物叶片诱集土壤中的疫霉菌,诱集速度快,可直接判断土壤内的存活菌量,并可根据诱集的土壤菌量判断当年辣椒幼苗疫病的病情。从11种植物叶... 比较了土壤稀释液培养法、埋茎法和叶饵诱集法检测土壤中辣椒疫霉菌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用植物叶片诱集土壤中的疫霉菌,诱集速度快,可直接判断土壤内的存活菌量,并可根据诱集的土壤菌量判断当年辣椒幼苗疫病的病情。从11种植物叶片对辣椒疫霉菌的诱集能力和检测的准确性中选出以灰绿藜叶饵的诱集效果最好,叶饵着生孢子囊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疫霉菌 诱集方法 土壤环境 稀释培养 埋茎法 叶饵诱集法 诱集速度 存活菌量
下载PDF
三种具有抑菌成分的外用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被引量:11
15
作者 施敏 管敏 周琴妹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2314-2316,共3页
目的建立皮炎洗剂、黄芩油膏及烫伤药水这三种具有抑菌成分的外用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测定三种制剂对5种规定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并对其控制菌检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皮炎洗剂采用薄膜过滤法,... 目的建立皮炎洗剂、黄芩油膏及烫伤药水这三种具有抑菌成分的外用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测定三种制剂对5种规定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并对其控制菌检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皮炎洗剂采用薄膜过滤法,黄芩油膏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烫伤药水采用预滤过和培养基稀释法联用,5种菌回收率均可达到70%以上,控制菌检查采用常规方法和培养基稀释法。结论该文建立了皮炎洗剂、黄芩油膏及烫伤药水这三种不同剂型的、具有抑菌成分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过滤法 培养稀释 外用制剂 微生物限度
下载PDF
橄榄的抑菌效应及其药效成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16
作者 袁剑刚 刘昕 汤展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2-84,共3页
采用MTT法和培养板连续稀释法研究了橄榄对几种常见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效应,并对其药效成分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橄榄对所试菌株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黄酮类物质及没食子酸可能是其抑菌防腐的主要药效成分。
关键词 橄榄 MTTI地 培养板连续稀释 抑菌作用 药效成分 食品防腐剂
下载PDF
3种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验证 被引量:6
17
作者 余俊 屈慧 +1 位作者 邬梅 欧阳素英 《中南药学》 CAS 2007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建立合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对银黄颗粒、清喉利咽颗粒、柴黄颗粒3种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的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进行菌回收率比较试验。结果3种药品在常规法检测金黄色葡萄... 目的建立合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对银黄颗粒、清喉利咽颗粒、柴黄颗粒3种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的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进行菌回收率比较试验。结果3种药品在常规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回收率均低于70%。采用培养基稀释法,金黄色葡萄球菌回收率均>70%。符合验证要求。结论3种中成药在常规法检测时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3种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检测才得到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限度检查 抑菌作用 培养稀释
下载PDF
紫茎泽兰提取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梁晓华 梁晓东 +2 位作者 徐成东 范树国 杨应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6-118,共3页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平板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对紫茎泽兰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提取液对供试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的顺序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平板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对紫茎泽兰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提取液对供试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的顺序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枯草芽孢杆菌.因此,紫茎泽兰提取液在抑菌方面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提取液 纸片琼脂扩散法 平板培养基连续稀释
下载PDF
莲芝消炎分散片等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丽英 陆广欣 湛文青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建立莲芝消炎分散片等10种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测定各品种对5个规定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对必检控制菌的检查法进行验证。结果复方天麻颗粒、当归南枣颗粒、复方南板蓝根颗粒无抑菌作用;安胃片、银黄颗粒、消渴片、金佛止... 目的建立莲芝消炎分散片等10种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测定各品种对5个规定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对必检控制菌的检查法进行验证。结果复方天麻颗粒、当归南枣颗粒、复方南板蓝根颗粒无抑菌作用;安胃片、银黄颗粒、消渴片、金佛止痛颗粒和鼻咽灵颗粒等对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莲芝消炎分散片和七叶神安片对细菌的抑菌作用很强。结论无抑菌作用品种用常规法检查微生物限度;有一定抑菌作用的品种可用培养液稀释法检查;抑菌作用较强的品种用沉降法+薄膜过滤法检查;各个品种的控制菌检查均用常规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微生物限度检查 培养稀释 薄膜过滤法
下载PDF
具有抑菌成分的中药制剂细菌数、霉菌数的检验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吕晓英 龙子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1-482,共2页
关键词 常规法 培养稀释 培养时间延长法 抑菌成分 中药制剂 细菌数 霉菌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