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抑制剂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曾飞 卢洁 +4 位作者 孙仁浩 房义康 禹雯怡 杨芳 赵璐 《口腔疾病防治》 2021年第10期706-710,共5页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necksquamouscellcarcinoma,HNSCC)是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随着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receptor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receptor...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necksquamouscellcarcinoma,HNSCC)是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随着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receptor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receptorligand 1,PD⁃L1)参与肿瘤免疫逃逸已被证实,主要作用机制是PD⁃1募集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使下游的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kinase,Sy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去磷酸化,从而抑制下游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B,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proteinkinases,ERK)等重要信号通路,最终抑制T细胞活化,介导免疫逃逸。近年来,PD⁃1/PD⁃L1抑制剂成为免疫治疗研究热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纳武单抗(Nivolumab)和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作为HNSCC治疗药物;度伐单抗(Durvalumab)和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目前仍在临床试验阶段,已发表数据显示二者均具有一定安全性和疗效性,但仍需大量临床数据支持。同时,PD⁃1/PD⁃L1抑制剂联合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尚存在争议,仍需进一步研究。虽然PD⁃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疗效可观,但其副作用限制了其广泛使用,更安全有效的PD⁃1/PD⁃L1新型抑制剂及其上下游信号转导机制以及稳定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 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抑制剂 纳武单抗 派姆单抗 度伐单抗 阿特珠单抗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通过外泌体miR⁃26a⁃5p调控PTEN/AKT通路促进巨噬细胞PD⁃L1表达
2
作者 焦鹏飞 王泽宇 +6 位作者 武和明 姚思玥 王慧琳 姚恩惠 张雨垚 袁毅 钟旖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细胞分泌的外泌体miRNA表达变化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机制。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通过蛋白...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细胞分泌的外泌体miRNA表达变化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机制。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RT⁃qPCR)检测HNSCC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ERS相关蛋白,包括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的表达水平;以500 U/mL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处理人喉鳞癌细胞系HN4细胞48 h,诱发HN4细胞产生内质网应激反应,收集HN4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外泌体的miRNA种类,预测miRNA的靶基因,将巨噬细胞转染miRNA、与收集的外泌体共培养、并敲低巨噬细胞PTEN表达,以WB和RT⁃qPCR检测外泌体miRNA调控的下游信号通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hosphat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some ten,PTEN)/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 1,PD⁃L1)表达变化。结果HNSCC肿瘤组织相比癌旁组织ERS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RNA测序及实验验证表明ERS的HN4细胞分泌的外泌体miR⁃26a⁃5p表达上调(P<0.05);PTEN是miR⁃26a⁃5p的靶基因,miR⁃26a⁃5p升高巨噬细胞PD⁃L1表达水平,并下调PTEN表达(P<0.05);巨噬细胞与ERS外泌体共培养,miR⁃26a⁃5p和PD⁃L1表达上升,PTEN表达下降,p⁃AKT表达升高(P<0.05);敲低巨噬细胞PTEN表达,PD⁃L1表达上升(P<0.01)。结论ERS的HNSCC细胞通过外泌体miR⁃26a⁃5p调控PTEN/AKT通路及PD⁃L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内质网应激 miR⁃26a⁃5p 外泌体 巨噬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蛋白激酶B
下载PDF
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抗体治疗不可切除或进展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2
3
作者 徐彬 朱小东 +7 位作者 黄成 沈英皓 诸金金 李美龄 刘洁 周俭 樊嘉 孙惠川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7-204,共8页
目的探讨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治疗不可切除或进展期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9例不可切除或进展期肝癌病人的临床病... 目的探讨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治疗不可切除或进展期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9例不可切除或进展期肝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4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为25~73岁。59例病人均采用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其中43例直接进行一线治疗,16例因仑伐替尼或索拉非尼单药治疗发生肿瘤进展或不耐受后进行二线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2)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情况。(3)随访及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靶病灶肿瘤长径、总体生存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或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临床疗效:59例肝癌病人治疗后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疾病进展率、治疗起效时间、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37.3%(22/59)、11.9%(7/59)、25.4%(15/59)、37.3%(22/59)、25.4%(15/59)、2.6个月(2.1个月,4.0个月)、6.3个月[95%可信区间(CI)为2.2~10.5个月]。43例进行一线治疗肝癌病人的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疾病进展率、治疗起效时间分别为41.9%(18/43)、16.3%(7/43)、25.6%(11/43)、37.2%(16/43)、20.9%(9/43)、2.2个月(2.0个月,3.5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尚未达到。16例进行二线治疗肝癌病人的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疾病进展率、治疗起效时间、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4/16、0、4/16、6/16、6/16、3.8个月(3.6个月,4.1个月)、4.2个月(95%CI为2.0~6.3个月)。59例肝癌病人中,6例肿瘤转化为可切除肝癌,行R0手术切除,转化切除率为10.2%(6/59)。其中一线治疗病人5例,转化切除率为11.6%(5/43);二线治疗病人1例,转化切除率为1/16。(2)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情况:59例肝癌病人中,25例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4%(25/59)。其中10例病人γ-谷氨酰转移酶>5倍正常值上限(一线治疗、二线治疗病人各5例);9例病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倍正常值上限(一线治疗病人4例、二线治疗病人5例);5例病人消化道出血(一线治疗病人4例、二线治疗病人1例);4例一线治疗病人白细胞计数<2.0×109/L;4例病人总胆红素>3倍正常值上限(一线治疗病人1例、二线治疗病人3例);3例一线治疗病人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3例病人腹腔积液(一线治疗病人2例、二线治疗病人1例);2例病人血小板计数<50.0×109/L(一线治疗、二线治疗病人各1例);2例一线治疗病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倍正常值上限;2例一线治疗病人低钠血症;2例病人肺部感染(一线治疗、二线治疗病人各1例);2例病人1型糖尿病(一线治疗、二线治疗病人各1例);低钾血症、心肌炎、垂体炎、大疱性皮炎、高血压病各1例,均为一线治疗病人。3例发生5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59)。其中1例一线治疗病人为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肠炎各1例,均为二线治疗病人。部分病人同时合并多种药物不良反应。25例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经药物减量、停药、对症处理和激素治疗后均缓解。3例发生5级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经大剂量激素冲击和保肝等治疗后仍死亡。(3)随访及生存情况:59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3个月。其中一线治疗病人的随访时间为1.9~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5个月,随访期间20例病人死亡,病死率为46.5%(20/43);二线治疗病人的随访时间为1.5~2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8个月,随访期间10例病人死亡,病死率为10/16。截至末次随访,59例病人、一线治疗病人、二线治疗病人靶病灶肿瘤长径分别为75 mm(38 mm,125 mm)、74 mm(36 mm,116 mm)、84 mm(48 mm,150 mm),与基线靶病灶肿瘤长径比率分别为-9.05%(-27.3%,19.7%)、-16.1%(-28.8%,13.6%)、13.2%(-24.7%,23.5%)。一线治疗病人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二线治疗病人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7.1个月(95%CI为11.0~23.2个月)、10.8个月(95%CI为5.0~16.6个月)和10.8个月(95%CI为9.2~12.4个月)、3.0个月(95%CI为1.6~4.4个月)。结论对于不可切除或进展期肝癌,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一线或二线治疗均可获得有效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不可切除肝细胞癌 联合治疗 仑伐替尼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