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1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趋化因子配体9、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预后生存的关系
1
作者 卢晨 宁光耀 +3 位作者 许峰 陈克功 康宁宁 张仁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93-97,共5页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趋化因子配体9(CXCL9)、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收治的98例NSCLC患者(研究组),选取同期肺部良性病变患者50...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趋化因子配体9(CXCL9)、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收治的98例NSCLC患者(研究组),选取同期肺部良性病变患者50例(对照1组)、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2组),比较三组外周血sPD-L1、CXCL9、MMP-9表达水平。随访研究组治疗后1年的预后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与病死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PD-L1、CXCL9及MMP-9对预后生存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sPD-L1、CXCL9、MMP-9水平较对照1组、对照2组高,对照1组较对照2组高(P<0.05);TNM分期为Ⅱ期患者CXCL9、MMP-9表达水平较Ⅰ期高,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sPD-L1、MMP-9表达水平较未发生淋巴结转移高(P<0.05);NSCLC患者TNM分期与CXCL9、MMP-9水平成正相关,淋巴结转移与sPD-L1、MMP-9水平成正相关(P<0.05);sPD-L1、CXCL9、MMP-9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915 ng/ml、1.980 ng/ml、179.030μg/L,且三项指标联合预测NSCLC患者预后生存情况的AUC及特异性均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sPD-L1、CXCL9、MMP-9表达水平上调,且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三者联合对NSCLC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趋化因子配体9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临床特征 预后生存
下载PDF
自然杀伤细胞2组成员A、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表达检测对PD-L1阻断免疫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赵刚刚 张鸿毅 +3 位作者 肖克兵 杨辉 李子峰 赵华才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究自然杀伤细胞2组成员A(NKG2A)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表达检测对PD-L1阻断免疫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PD-L1阻断免疫治疗后,根据治疗反应性将其... 目的:探究自然杀伤细胞2组成员A(NKG2A)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表达检测对PD-L1阻断免疫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PD-L1阻断免疫治疗后,根据治疗反应性将其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对缓解组患者随访3个月,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NKG2A和PD-L1在CD4^(+)和CD8^(+)上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NKG2A和PD-L1预测膀胱癌患者治疗反应性的价值。结果:100例研究对象中,缓解组患者72例(72.00%),未缓解组患者28例(28.00%),两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缓解组患者肿瘤直径小于未缓解组,NKG2A、PD-L1/CD4^(+)和PD-L1/CD8^(+)表达水平均低于未缓解组(均P<0.05)。膀胱癌患者NKG2A、PD-L1/CD4^(+)和PD-L1/CD8^(+)表达预测免疫治疗后缓解的AUC值分别为0.771、0.724、0.710;联合诊断的AUC为0.836。72例缓解患者中,出现复发29例(40.28%),未出现复发43例(59.72%),两组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直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复发组NKG2A、PD-L1/CD4^(+)和PD-L1/CD8^(+)表达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NKG2A、PD-L1/CD4^(+)和PD-L1/CD8^(+)表达预测膀胱癌患者缓解后复发的AUC值分别为0.775、0.740、0.728;联合诊断的AUC为0.874。结论:NKG2A、PD-L1/CD4^(+)和PD-L1/CD8^(+)在不同治疗反应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不同,三者对于膀胱癌患者PD-L1阻断免疫治疗反应性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肿瘤直径 自然杀伤细胞2组成员A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免疫治疗 反应性
下载PDF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肺癌中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董洋洋 洪璇 《当代医学》 2024年第8期187-191,共5页
目前,传统细胞毒性化疗治疗肺癌的疗效进入平台期,近10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成为晚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近30%EGFR基因激活的NSCLC显示出对EGFR-TKI的原发性耐药,几乎所有EGFR-... 目前,传统细胞毒性化疗治疗肺癌的疗效进入平台期,近10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成为晚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近30%EGFR基因激活的NSCLC显示出对EGFR-TKI的原发性耐药,几乎所有EGFR-TKI治疗有效者在治疗后2年内出现获得性耐药。因此,探究影响EGFR突变肺癌患者疗效和预后因素成为研究热点。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与EGFR-TKI治疗临床预后及疗效均具有相关性。本文旨在对EGFR基因敏感突变NSCLC患者中PD-L1的表达情况及PD-L1表达水平对其预后及疗效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EGFR基因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临床预后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RAS突变MSS型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孙子娟 汪海岩 +1 位作者 施慧婕 司悦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850-1855,共6页
目的评估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大鼠肉瘤病毒(RAS)基因突变、微卫星稳定(MSS)型晚期结直肠癌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RAS基因突变MSS型晚... 目的评估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大鼠肉瘤病毒(RAS)基因突变、微卫星稳定(MSS)型晚期结直肠癌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RAS基因突变MSS型晚期结直肠癌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n=32)行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对照组(n=35)行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78.1%和51.4%(P<0.05),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6.9%和77.1%(P<0.05);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较对照组延长,分别为12.9个月和1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90.6%比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可控制,且未发生致死性事件。结论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RAS基因突变MSS型晚期结直肠癌初步显示疗效显著,此类病人在常规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加用PD-1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微卫星稳定 大鼠肉瘤病毒基因突变 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抑制剂 贝伐珠单抗 卡瑞利珠/信迪利
下载PDF
不同阈值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在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肺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5
作者 宋开放 李桂芳 孙江涛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7期1087-1092,1096,共7页
目的 评估不同阈值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对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接受PD-L1免疫治疗的非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患者中不同阈值下... 目的 评估不同阈值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对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接受PD-L1免疫治疗的非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患者中不同阈值下PD-L1的表达水平。分析比较不同阈值PD-L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75例患者中,PD-L1<1%和PD-L1≥1%组中,PD-L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ECOG评分、TNM分期、Ki-67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关(P>0.05);PD-L1<5%和PD-L1≥5%组中,PD-L1的表达与Ki-67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D-L1<1%和PD-L1≥1%组中,PD-L1的表达与化疗客观有效率、PFS及OS均无统计学差异(ORR 58.5%vs 38.2%,P=0.106;mPFS 18.4个月vs 21.2个月,P=0.158;mOS 28.1个月vs 32.7个月,P=0.156)。PD-L1<5%和PD-L1≥5%组中,PD-L1的表达与化疗客观有效率、PFS有统计学差异(ORR 36.8%vs 61.1%,P=0.013;mPFS 17.1个月vs 23.2个月,P=0.020)。以TPS 5%为界,单因素分析Ki-67≥15%、淋巴结转移及PD-L1表达阳性是影响非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PFS的危险因素(P=0.031,P=0.003,P=0.004);多因素分析中PD-L1表达阳性是影响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不同阈值PD-L1的表达在非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中存在较大差异,提示不同阈值界定的PD-L1的表达可作为该类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腺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治疗效果 预后
下载PDF
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酯酶1、程序性死亡因子-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水平检测的意义
6
作者 李素燕 范川朋 刘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5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酯酶1(PON1)、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对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017年5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12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统...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酯酶1(PON1)、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对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017年5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12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百草枯中毒患者30 d内死亡与生存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及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与中毒剂量、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随访期间共35例患者死亡(29.17%)。死亡患者中毒剂量、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外周血IP-10、PD-1水平均高于生存患者,外周血PON1水平低于生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PON1水平与中毒剂量、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呈负相关,PD-1、IP-10水平与中毒剂量、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PON1、PD-1、IP-10预测百草枯中毒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8、0.774、0.770,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22,三者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PON1、PD-1、IP-10联合检测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对氧磷酯酶1 程序性死亡因子-1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在脊髓损伤小鼠模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7
作者 董文旭 郭守玉 胡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33,共7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体组(SCI+Ab)和SCI+PD-L1蛋白组(SCI+PRO)。C57BL/6小鼠和PD-L1基因敲除小鼠进行SCI造模,分为假手术组(Sham WT)、PD-L1敲除假手术组(Sham PD-L1 KO)、SCI模型组(SCI WT)、PD-L1敲除SCI模型组(SCI PD-L1 KO)。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SCI后不同时间点脊髓组织中PD-L1的表达;通过Basso小鼠运动量表(BMS)评估小鼠运动功能;利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析SCI后炎症因子水平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小鼠经SCI造模后脊髓组织中PD-L1表达上调,于第7天达峰值。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的小鼠在SCI后7 d、14 d和28 d时BM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7天炎症因子IL-1α、IL-2、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CI+PBS组相比,SCI+PRO组Foxp3水平显著升高,Th1和Th17细胞水平显著降低,Th2和Treg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小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与SCI+PBS组和SCI+Ab组相比,SCI+PRO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PD-L1通过调节Th1、Th17、Th2和Treg细胞平衡,并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CI后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PD-L1有望成为治疗SCI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SCI)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T细胞 炎症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下载PDF
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多肽类放射性核素标记分子探针研究进展
8
作者 朱诗宇 梁蓓蓓 +2 位作者 付加煜 林建国 邱玲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91-496,共6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是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密切相关。由于肿瘤的时空异质性,临床上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是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密切相关。由于肿瘤的时空异质性,临床上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PD-L1的表达水平,而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可在分子水平上无创、实时、动态、可视化监测机体内PD-L1的表达水平。本文主要针对靶向PD-L1多肽类放射性分子探针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寻找新型免疫成像的多肽类分子探针及免疫治疗适宜患者的筛选和疗效评估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多肽类分子探针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下载PDF
阻断程序性死亡配体-1改善糖尿病脓毒症小鼠免疫状态并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9
作者 杨黎 高倩 +1 位作者 杨铁城 郭树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8期683-689,共7页
目的探讨阻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对糖尿病脓毒症小鼠免疫状态的改变及肾功能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四组:非糖尿病鼠假手术组(Sham组)、糖尿病鼠假手术组(DMS组)、糖尿病鼠脓毒症模型组(DMCLP组)和PD-L1抗... 目的探讨阻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对糖尿病脓毒症小鼠免疫状态的改变及肾功能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四组:非糖尿病鼠假手术组(Sham组)、糖尿病鼠假手术组(DMS组)、糖尿病鼠脓毒症模型组(DMCLP组)和PD-L1抗体治疗组(anti-PD-L1组),每组6只。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注射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模型建立后继续饲养28 d,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PD-L1抗体治疗组于小鼠CLP后1 h腹腔注射抗PD-L1抗体50μg/只。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小鼠经典单核细胞亚型及其表面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IL-10表达,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损伤情况。结果与Sham组和DMS组比较,DMCLP组小鼠经典单核细胞(Ly6C hi单核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其表面MHCⅡ表达明显减少,外周血炎症因子IL-6、TNF-α、IL-10水平升高,BUN和SC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脏病理损害加重。与DMCLP组比较,anti-PD-L1治疗组小鼠Ly6C hi单核细胞百分比减少,其表面MHCⅡ表达明显增加,外周血炎症因子IL-6、TNF-α、IL-10水平下降,BUN和SCr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脏病理损害减轻。结论PD-L1抗体通过改善经典单核细胞功能而改变糖尿病脓毒症小鼠免疫状态,进而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脓毒症 单核细胞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盲肠结扎穿孔术 血清肌酐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在垂体腺瘤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魏凯敏 胡玲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874-878,共5页
垂体腺瘤是垂体最常见的疾病,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癌对常规诊疗方式效果欠佳,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肿瘤免疫治疗新的选择,在垂体腺瘤中的应用受到关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 垂体腺瘤是垂体最常见的疾病,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癌对常规诊疗方式效果欠佳,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肿瘤免疫治疗新的选择,在垂体腺瘤中的应用受到关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目前研究得较为广泛,现重点阐述PD-L1/PD-L1抑制剂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垂体腺瘤 侵袭性
下载PDF
血清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水平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1
作者 张亚娟 牛阳 白晶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4期1570-1572,160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PDCD5)、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水平与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68例CSCC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CSCC组和健康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及不同临床特征CSCC...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PDCD5)、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水平与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68例CSCC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CSCC组和健康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及不同临床特征CSCC患者血清PDCD5、STAT1水平。C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CSCC组患者血清PDCD5、STAT1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低分化、临床分期为Ⅲ+Ⅳ期CSCC患者血清PDCD5、STAT1水平分别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68例CSCC患者中,生存62例,死亡6例。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DCD5﹤0.75 ng/ml、STAT1﹤54.69μg/L、淋巴结转移均是CS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SCC患者血清PDCD5、STAT1水平较低,血清PDCD5﹤0.75 ng/ml、STAT1﹤54.69μg/L、淋巴结转移均是CS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状细胞癌 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病理切片辅助诊断系统研究
12
作者 夏晨洋 李光昌 +1 位作者 陶奕成 汤发源 《中国数字医学》 2024年第8期48-54,59,共8页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对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病理切片的辅助诊断。方法:通过开发细胞级深度学习定位、分类、识别算法,实现PD-L1病理切片中恶性肿瘤区域的定位与肿瘤细胞的精确检测,开发PD-L1病理切片辅助诊断阅片平台,为病理...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对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病理切片的辅助诊断。方法:通过开发细胞级深度学习定位、分类、识别算法,实现PD-L1病理切片中恶性肿瘤区域的定位与肿瘤细胞的精确检测,开发PD-L1病理切片辅助诊断阅片平台,为病理医生提供快速、准确的PD-L1辅助诊断信息。结果:基于该辅助诊断系统对200例PD-L1病理切片进行测试,系统与病理医师人工判读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ICC相关系数值为0.927),同时解决了现有PD-L1染色结果辅助判读方法准确性、稳定性与鲁棒性较差的问题。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PD-L1病理切片辅助诊断系统性能整体表现良好,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辅助诊断 神经网络 图像匹配
下载PDF
恩沃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复发/转移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阳性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效果
13
作者 万晶晶 韩永清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0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 探讨恩沃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复发/转移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70例复发/转移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n=39,恩沃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和对照组(... 目的 探讨恩沃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复发/转移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70例复发/转移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n=39,恩沃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和对照组(n=31,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水平、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SCCA、CD8^(+)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CD3^(+)、CD4^(+)水平及CD4^(+)/CD8^(+)均高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VEGF、SCCA、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3^(+)、CD4^(+)水平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沃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复发/转移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患者,能够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沃利单抗 阿帕替尼 宫颈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二线治疗
下载PDF
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患者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张朝浩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期127-129,共3页
目的:分析微卫星不稳定型(MSI)胃癌患者癌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MSI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1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病理标本作为研... 目的:分析微卫星不稳定型(MSI)胃癌患者癌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MSI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1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病理标本作为研究样本,对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根据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情况,分为MSI组(26例)与非MSI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胃癌组织PD-L1阳性表达率;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MSI胃癌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SI胃癌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的相关因素;比较MSI胃癌患者PD-L1阳性与阴性表达的3年总生存率。结果:MSI组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为61.54%(16/26),非MSI组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为37.38%(37/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3,P<0.05);MSI胃癌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Ⅰ~Ⅱ期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期患者(P<0.05)。以MSI胃癌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分期情况、分化程度等观察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是MSI胃癌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6,P<0.05);MSI患者PD-L1阳性表达3年总生存率为37.50%(6/16),低于MSI患者PD-L1阴性表达3年总生存率为70.00%(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2,P<0.05)。结论:MSI型胃癌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D-L1阳性表达的MSI胃癌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卫星不稳定型 程序性死亡-配体1 预后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与微卫星状态在低分化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峰 吴会芳 +2 位作者 牛跃平 李哲 高健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与微卫星状态(microsatellite status, MS)在低分化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与微卫星状态(microsatellite status, MS)在低分化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9例CRC患者临床资料及石蜡标本,其中低分化腺癌49例(试验组);中高分化腺癌4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RC组织的MS和PD-L1表达情况,评估低分化CRC MS及PD-L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分化CRC患者MS及PD-L1表达水平与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间关系,并利用Cox多因素分析对DFS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CRC中MSI为17例,发生率为19.10%(17/89),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肿瘤位置、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MS及PD-L1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CRC组织中MS在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T分期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CRC组织中PD-L1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CRC的MSI患者DFS明显长于MSS患者(P=0.016),低分化CRC的PD-L1-患者DFS明显长于PD-L1+患者(P=0.002),PD-L1+/MSS亚组DFS短于PD-L1-/MSS亚组和PD-L1-/MSI亚组(P<0.05)。结论 MS与PD-L1表达是评估CRC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MSI的低分化CRC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PD-L1阳性表达是影响低分化CR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微卫星状态 低分化结直肠癌 预后 独立危险因素
下载PDF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16
作者 郑永 刘杰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2207-2211,共5页
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CMTM6)、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与脑胶质瘤病人预后状况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三中心收治的脑胶质瘤病人95例(观察组)和颅脑外伤病人89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CMTM6)、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与脑胶质瘤病人预后状况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三中心收治的脑胶质瘤病人95例(观察组)和颅脑外伤病人89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的CMTM6、PD-L1蛋白表达。比较两组CMTM6、PD-L1蛋白表达的差异。采用电话、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获取术后5年生存相关数据。分析CMTM6、PD-L1与脑胶质瘤病人预后状况的关系。结果观察组CMTM6、PD-L1阳性表达率为85.11%、5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97%、13.48%(P<0.05)。高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95.24%、73.81%,明显高于低病理级别的71.70%、39.62%(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MTM6阳性表达组的4、5年累积总生存率较CMTM6阴性表达组的降低(P<0.05)。PD-L1阳性表达组的2、3、4、5年累积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较PD-L1阴性表达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CMTM6、PD-L1与脑胶质瘤病人病理学分级具有紧密的关系,且两者阳性表达往往提示预后状况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预后
下载PDF
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评价
17
作者 成国顺 赵坤 +1 位作者 孙干 单珊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20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予PD-1抑制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加服盐酸安...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予PD-1抑制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加服盐酸安罗替尼胶囊。两组均以3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观察组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4.15%及73.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20%及46.3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242、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_(4)^(+)水平及CD_(4)^(+)/CD_(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_(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VEGF及T淋巴细胞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安罗替尼 肿瘤标志物 细胞生长因子 T淋巴细胞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
18
作者 李言冰 蔡玲玉 左宏波 《癌症进展》 2024年第8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2例ML患者分为CHOP组(n=39,单纯CHOP方案治疗)和PD-1联合治疗组(n=43,PD-1单抗联合CHOP...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2例ML患者分为CHOP组(n=39,单纯CHOP方案治疗)和PD-1联合治疗组(n=43,PD-1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CD4^(+)、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相关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乳酸脱氢酶(LDH)]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D-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IgG、Ig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D-1联合治疗组患者CD4^(+)水平高于CHOP组,IgG和IgA水平均低于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α、VEGF、iNOS、LDH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D-1联合治疗组患者IL-6、TNF-α、VEGF、iNOS、LDH水平均低于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ML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单抗 CHOP方案 恶性淋巴瘤 免疫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东 邸吉廷 熊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9-342,共4页
目的: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克隆号E1L3N、22C3、SP263)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方法:第一步,筛选最优流程: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分别按推荐流程、自建流程①、自建流... 目的: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克隆号E1L3N、22C3、SP263)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方法:第一步,筛选最优流程: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分别按推荐流程、自建流程①、自建流程②与自建流程③,对5例扁桃体组织完成平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专科病理医生对全部切片进行质量评分(0~6分),筛选出评分最高的流程;第二步,用最优流程与两种标准流程的评分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选取近两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最终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标本共32例,用筛选出的自建流程①、与SP263标准流程及22C3标准流程对32病例各自进行平行染色,全部染色片由专科病理医师行阳性肿瘤细胞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评分结果按<1%,≥1%至<10%,≥10%至<50%,≥50%分组,分析PD-L1检测抗体克隆号E1L3N与22C3、SP263染色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扁桃体染色切片质量评分(0~6分)如下:推荐流程为5、5、5、5、5分;自建流程①为5、6、6、5、6分;自建流程②为4、4、4、4、4分;自建流程③为3、3、3、3、3分。自建流程①的结果总体评分最高,选用自建流程①完成32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免疫组组织化学染色,TPS评分为:自建流程①,<1%共6例,≥1%至<10%共5例,≥10%至<50%共10例,≥50%共11例;22C3标准流程,<1%共5例,≥1%至<10%共3例,≥10%至<50%共13例,≥50%共11例;SP263标准流程,<1%共7例,≥1%至<10%共4例,≥10%至<50%共11例,≥50%共10例。一致性检验结果为:自建流程①和22C3标准流程,κ值为0.736(P<0.001),一致性好;自建流程①和SP263标准流程,κ值为0.914(P<0.001),一致性极好。结论: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在罗氏Ventana Benchmark GX平台,通过自建染色流程①完成,可获得良好质量的染色切片;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检测中,自建染色流程①与22C3标准流程和SP263标准流程一致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 克隆号E1L3N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结肠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与核转录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陈燕枝 张可丽 方义湖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15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究结肠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核转录因子(SOX9)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6月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0例结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与病变组织相距>5 cm的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回顾... 目的:探究结肠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核转录因子(SOX9)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6月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0例结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与病变组织相距>5 cm的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回顾性分析。200例结肠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PD-1、PD-L1和SOX9检测,观察各项指标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其与肠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00例结肠癌患者的癌组织PD-1、PD-L1、SOX9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NM分期Ⅲ~Ⅳ期的PD-1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的阳性表达率、SOX9的高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有密切联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1和SOX9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与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密切联系,可将其通路靶点的免疫治疗作为患者的潜在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核转录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