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但是”,“不过”和“只是”的程序意义 |
周琳
邹立志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2
|
驳Blakemore的程序意义理论 |
陈家晃
刘成萍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3
|
叹词的概念意义与程序意义 |
黄弋桓
黄兰堞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1
|
|
4
|
程序意义当事人视角下的公诉人和被害人 |
余茂玉
曾新华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5
|
不动产盗窃之否定与程序意义被害人之提倡——就龚某盗卖房屋案对杨兴培教授商榷的回应 |
吴加明
|
《犯罪研究》
|
2013 |
3
|
|
6
|
隐喻表达的是程序意义还是概念意义?——关于认知学派隐喻研究局限性的思考 |
曲卫国
|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0
|
|
7
|
侦查讯问的程序意义——一个审判中心主义的视角 |
梁玉霞
|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3
|
|
8
|
刑事诉讼程序意义上的“犯罪”定义 |
陈卫东
|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9
|
形式正义的合理诉求——对死刑复核程序意义的两种角度分析 |
徐阳
|
《当代法学》
北大核心
|
2005 |
7
|
|
10
|
论公诉的程序意义 |
姜伟
|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11
|
译者对话语标记语程序性意义认知与产出的语用视角 |
李占喜
|
《外文研究》
|
2015 |
1
|
|
12
|
习惯法的程序意义:是事实还是法?——历史传统及其在19世纪的变化 |
沃尔夫冈·魏甘德
樊文
|
《中德私法研究》
|
2012 |
0 |
|
13
|
程序辨义——《法律程序的意义》一文之解读① |
赵颂平
|
《研究生法学》
|
2000 |
0 |
|
14
|
公证程序意义应不止于外部对抗 |
刘媛媛
|
《中国公证》
|
2014 |
0 |
|
15
|
论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 |
杜睿哲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2
|
|
16
|
国内外叹词意义研究现状述评 |
黄弋桓
黄兰堞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1
|
|
17
|
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 |
李柯
王扬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10 |
8
|
|
18
|
实践呼唤程序法法律责任理论 |
曾玉兰
|
《律师世界》
|
1998 |
1
|
|
19
|
诉权是一项程序性权利─—诉权性质新探 |
李丽峰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0 |
|
20
|
编制企业标准的方法和意义 |
董宁
|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
200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