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唇鱼仔稚幼鱼肠道菌群与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珊珊 张伟佳 +2 位作者 高阳 储张杰 李海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3-1322,共10页
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系统研究了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仔鱼、稚鱼和幼鱼肠道菌群组成及与同时期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光唇鱼仔鱼、稚鱼和幼鱼的肠道菌群中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没有显著变化(P>... 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系统研究了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仔鱼、稚鱼和幼鱼肠道菌群组成及与同时期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光唇鱼仔鱼、稚鱼和幼鱼的肠道菌群中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随着光唇鱼幼体的发育,养殖水体中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光唇鱼仔鱼和稚鱼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门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而同时期养殖水体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光唇鱼幼鱼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门为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变形菌门,同时期养殖水体中优势菌门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组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光唇鱼幼体发育,在光唇鱼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的时序变化趋势与其在养殖水体中相同。在属水平上,光唇鱼仔鱼、稚鱼肠道菌群中优势菌属均为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而幼鱼肠道菌群中优势菌属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稀有菌群和条件稀有菌群是光唇鱼肠道菌群和养殖水体细菌群落中的主要细菌分类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光唇鱼肠道菌群与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组成相关性不显著(P>0.05)。研究揭示了光唇鱼仔鱼、稚鱼、幼鱼肠道菌群及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及演替变化,为深入研究光唇鱼仔稚幼鱼肠道菌群及健康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养殖水体 细菌群落 光唇 稚幼鱼
下载PDF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鳀鱼卵和仔稚幼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30
2
作者 万瑞景 黄大吉 张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1-330,共10页
1999年夏季鳀鱼卵和仔稚幼鱼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122°00′~123°45′E、34°00′~35°15′N与122°15′E以西海域分别为鳀鱼卵与鳀鱼仔稚幼鱼的密集分布中心,其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别为25.5~26.9℃和27.11~31.81... 1999年夏季鳀鱼卵和仔稚幼鱼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122°00′~123°45′E、34°00′~35°15′N与122°15′E以西海域分别为鳀鱼卵与鳀鱼仔稚幼鱼的密集分布中心,其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别为25.5~26.9℃和27.11~31.81与26.4~27.0℃和31.31~32.05。鳀鱼卵和仔稚幼鱼分布的最适表层水温分别为25.5~26.4℃和25.9~27.0℃;全长为20mm以上的鳀鱼稚鱼已初步形成广盐性分布的习性,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分布对盐度的要求并不非常严格,水温是影响鱼卵和仔稚幼鱼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分布与叶绿素a的分布也有密切的关系,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密集分布中心正是叶绿素a的高值区。随着季节的变化,黄海南部鳀鱼产卵场由青岛外海逐渐向深水区转移。黄海南部鳀鱼活卵所占的比例为45.76%,胚胎发育状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黄海南部 Ti 区域分布 稚幼鱼 数量 环境条件
下载PDF
人工育苗条件下银鲳仔稚幼鱼摄食与生长特性 被引量:51
3
作者 施兆鸿 马凌波 +4 位作者 高露姣 于宏 柳敏海 陈波 傅荣兵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46,共9页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50d银鲳仔稚幼鱼的摄食行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0~24.0℃时,初孵仔鱼~12d为仔鱼期,13~40d为稚鱼期,41d起转为幼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489%、3.228%和5.371%。45d银鲳幼鱼全...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50d银鲳仔稚幼鱼的摄食行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0~24.0℃时,初孵仔鱼~12d为仔鱼期,13~40d为稚鱼期,41d起转为幼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489%、3.228%和5.371%。45d银鲳幼鱼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虽有差异,但不会造成相互间的残杀。鱼苗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4.6233-0.0352x-0.0088x2+0.0003x3,R2=0.996;全长与肛前长的关系式为y=1.6929+0.0927x+0.0018x2,R2=0.978;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8424+0.0168x+0.0053x2,R2=0.990。银鲳孵化后3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60%~88%。银鲳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延长。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稚幼鱼 摄食 生长
下载PDF
哲罗鱼胚胎至仔稚幼鱼期主要免疫指标和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 被引量:15
4
作者 丰程程 张颖 +2 位作者 张永泉 佟广香 尹家胜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5-38,50,共5页
为探索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至仔稚幼鱼期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了哲罗鱼胚胎至仔稚幼鱼期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鱼体过氧化反应... 为探索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至仔稚幼鱼期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了哲罗鱼胚胎至仔稚幼鱼期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鱼体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显示,ACP、AKP和GSH随发育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平稳,在受精35 d,即出膜期都出现一个高峰值;SOD和CAT在整个发育期间活性接近于0;MDA含量随时间增加持续升高。表明在哲罗鱼早期发育阶段,鱼体随发育时间的延长受到的过氧化损伤持续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罗(Hucho taimen) 胚胎 稚幼鱼 免疫指标 抗氧化酶
下载PDF
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仔稚幼鱼肠道菌群结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增新 柳学周 +2 位作者 史宝 徐永江 刘权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19,共9页
采用MiSeq 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构建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工厂化人工育苗模式下仔稚幼鱼阶段6个不同发育时期18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共获得7462个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类为4... 采用MiSeq 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构建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工厂化人工育苗模式下仔稚幼鱼阶段6个不同发育时期18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共获得7462个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类为42个菌门972个菌属。对肠道菌群的形成过程及结构多样性变化分析显示,牙鲆初孵仔鱼的菌群组成多样性丰富,体内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9日龄和21日龄摄食轮虫(Rotifer)和卤虫(Artemia sp.)幼体样品中,肠道的优势菌群结构较单一,变形菌门成为此时期肠道的优势菌群;45日龄摄食配合饲料后,肠道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大,成为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群。在属水平的菌群结构中发现,牙鲆仔稚幼鱼肠道优势菌群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9日龄和21日龄时期肠道中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最高,到45日龄后相对丰度锐减到最低水平;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普氏菌属(Prevotella)在80日龄后达到较高水平,成为肠道优势菌属;厚壁菌门的8个菌属在80–115日龄时期均发展成为优势菌属,定植于牙鲆的肠道。本研究揭示了工厂化人工育苗模式下牙鲆仔稚幼鱼肠道菌群结构及演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稚幼鱼 肠道菌群 16S rRNA测序
下载PDF
黄、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幼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被引量:52
6
作者 万瑞景 孙珊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44,共17页
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北斗号”生物资源调查船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用表层水平拖网的调查方式对黄、东海鱼卵、仔稚幼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秋季和春季分别设置66个(黄海26个,东海40个)和98个(黄海46个,东海52个)调查站... 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北斗号”生物资源调查船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用表层水平拖网的调查方式对黄、东海鱼卵、仔稚幼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秋季和春季分别设置66个(黄海26个,东海40个)和98个(黄海46个,东海52个)调查站。每站拖网10min,拖网速度为3.0nmile/h。调查结果表明:秋季和春季所采集到的鱼卵和仔稚幼鱼样品共62种以及鳗鲡目和飞鱼类两大类,鉴定到种的44种,隶属于9目33科40属;还有10种仅能鉴定到属,6种和飞鱼类仅能鉴定到科,1种和鳗鲡目一大类仅能鉴定到目以及1种不能识别。优势种为、鲐、带鱼、棱、黑鳃梅童鱼、绿鳍鱼以及多鳞、鼠、大泷六线鱼、细纹狮子鱼等。2000年秋季,从黄海和东海分别采集到16粒鱼卵、107尾仔稚幼鱼和495粒鱼卵、116尾仔稚幼鱼。鱼卵、仔稚幼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6.92%、38.46%和65.00%、40.46%,平均密度分别为0.6粒/站、3.6尾/站和12.4粒/站、2.8尾/站。2001年春季,从黄海和东海分别采集到3粒鱼卵、61尾稚幼鱼和17587粒鱼卵和1560尾仔稚幼鱼,鱼卵、仔稚幼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17%、39.13%和57.69%、48.08%,平均密度仅分别为0.07粒/站、1.3尾/站和338.2粒/站、30.0尾/站。秋季,黄海区的硬骨鱼类进入产卵末期,而东海区才刚刚进入产卵末期。春季,黄海区的硬骨鱼类刚刚进入产卵初期,而东海区已进入产卵盛期。此外,对秋季和春季鱼卵和仔稚幼鱼的数量分布以及鼠、、棱、多鳞、少鳞、黑鳃梅童鱼、小黄鱼、鲐、带鱼、绿鳍鱼、大泷六线鱼和细纹狮子鱼等优势种类的鱼卵和仔稚幼鱼数量分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2000年和2001年黄海区鱼卵、仔稚幼鱼的种类组成与1985年和1986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与黄海区渔业资源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是相符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稚幼鱼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下载PDF
东海和黄海南部近岸海域小黄鱼稚幼鱼耳石元素指纹特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徐浩 黎雨轩 +3 位作者 张翼 张辉 刘尊雷 李圣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2-309,共8页
采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东海和黄海南部近岸五个海域(芦潮港、象山、三门湾、温岭、吕四)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稚幼鱼耳石核区元素指纹进行了测定。运用方差分析方法(MANOVA和ANOVA)检验不同海域小黄鱼群体耳石元素比值的差... 采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东海和黄海南部近岸五个海域(芦潮港、象山、三门湾、温岭、吕四)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稚幼鱼耳石核区元素指纹进行了测定。运用方差分析方法(MANOVA和ANOVA)检验不同海域小黄鱼群体耳石元素比值的差异显著性,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DFA)方法对不同海域的小黄鱼群体进行了群体属性判别,并运用留一交叉验证法(LOOCV)评估了模型的判别成功率。M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采样点小黄鱼耳石核区的元素比值呈极显著差异(Wilk’s Lambda检验,F4,131=28.00,P<0.01)。各元素比值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除了Zn∶Ca呈显著性差异外(P<0.05),Li∶Ca、Mg∶Ca、Mn∶Ca、Sr∶Ca、Na∶Ca和Ba∶Ca呈极显著差异(P<0.01)。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小黄鱼群体的总体判别成功率为70.6%,其中吕四小黄鱼群体的判别成功率最高,为86.2%;温岭最低,为58.3%。黄海南部的吕四小黄鱼群体可以与东海几个群体区分开来,而东海的几个小黄鱼群体难以有效区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LA-ICP-MS的耳石元素指纹分析技术能够对不同的鱼类群体进行识别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 稚幼鱼 元素指纹 东海和黄海南部 近岸海域
下载PDF
消化酶在半滑舌鳎成鱼体内的分布及仔稚幼鱼期的活性变化 被引量:14
8
作者 马爱军 柳学周 +1 位作者 吴莹莹 徐永江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3-48,共6页
研究了半滑舌鳎仔、稚、幼鱼期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变化及其在成鱼肝脏、前肠、中肠和后肠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受精卵时期就有了一定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淀粉酶活力在30日龄和60日龄最高,2日龄最低;蛋白酶活力在8日龄最... 研究了半滑舌鳎仔、稚、幼鱼期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变化及其在成鱼肝脏、前肠、中肠和后肠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受精卵时期就有了一定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淀粉酶活力在30日龄和60日龄最高,2日龄最低;蛋白酶活力在8日龄最高,14日龄仔鱼、30日龄稚鱼和60日龄幼鱼略低,2日龄最小。成鱼体内淀粉酶的比活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肝脏>后肠>前肠>中肠,肝脏与各肠段内淀粉酶比活力差异极为显著(P<0.01);蛋白酶比活力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脏>后肠>中肠>前肠。肝脏内的两种酶比活力都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稚幼鱼 淀粉酶 蛋白酶 比活力
下载PDF
不同生物饵料对赤点石斑鱼稚幼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楼宝 史海东 柴学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270-273,共4页
关键词 生物饵料 赤点石斑 稚幼鱼 生长 存活率
下载PDF
达氏鳇稚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文龙 韩英 +5 位作者 石振广 王云山 刘建魁 鲁宏申 韩骥 邱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28,共4页
于2010年7月10日至8月31日,在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养殖基地,在水温为16.5~21.0℃的养殖条件下,对全长为(7.60±0.58)cm、体质量为(2.42±0.45)g的43日龄达氏鳇Husodauricus稚鱼进行人工饲养,研究了达氏鳇稚幼鱼的生... 于2010年7月10日至8月31日,在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养殖基地,在水温为16.5~21.0℃的养殖条件下,对全长为(7.60±0.58)cm、体质量为(2.42±0.45)g的43日龄达氏鳇Husodauricus稚鱼进行人工饲养,研究了达氏鳇稚幼鱼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经过50 d人工饲养,达氏鳇稚幼鱼全长达到(22.16±1.34)cm,体质量达到(38.85±5.23)g;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289t-4.7875,R2=0.9984,其全长日均增长量为0.278 cm,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52%;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2808 e0.0554t,R2=0.9644,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729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2.081%;体质量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111L2.6495,R2=0.9978,幂指数小于3,表明达氏鳇稚幼鱼体质量生长慢于全长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稚幼鱼 生长特性
下载PDF
高体鰤胚胎及仔稚幼鱼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昌生 黄佳鸣 +2 位作者 何华武 廖志强 郁军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25-29,共5页
本文报道了高体(Serioladumerili)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特征。在水温22~27℃范围内,受精卵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缩短。水温23℃,经过35h10min,仔鱼破膜而出。初孵仔鱼全长为2.92~... 本文报道了高体(Serioladumerili)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特征。在水温22~27℃范围内,受精卵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缩短。水温23℃,经过35h10min,仔鱼破膜而出。初孵仔鱼全长为2.92~3.12mm;孵化后3天仔鱼开口,全长为3.88~3.98mm;孵化后23天,稚鱼全长为1.00~1.30mm,鳞片开始形成,鳍棘、鳍条均已分化形成;孵化后32天,全长为2.05~2.56mm,幼鱼发育完全,体形和成鱼基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体SHI 胚胎 稚幼鱼 形态发育
下载PDF
渤海湾浮性鱼卵和仔稚幼鱼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被引量:5
12
作者 房恩军 于洁 +2 位作者 李文雯 宓慧菁 陈卫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0-62,共3页
渤海湾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成为多种经济鱼类主要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育肥场。在1983年前曾进行过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而这二十多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使渤海湾渔业资源和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习性和生态发生... 渤海湾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成为多种经济鱼类主要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育肥场。在1983年前曾进行过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而这二十多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使渤海湾渔业资源和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习性和生态发生了变化。鱼卵、仔稚鱼是鱼类资源进行补充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鱼类产卵习性和生态调查研究对把握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于2008年5月~8月进行了渤海湾产卵场调查,并就该海域鱼卵、仔稚幼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做专题研究,为今后研究该海域渔业资源数量变动和分布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分布 种类组成 稚幼鱼 渤海湾 浮性 经济 渔业资源
下载PDF
花鲈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态习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竺俊全 李明云 +1 位作者 邵全利 贾定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8-42,共5页
对人工育苗条件下花鲈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及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孵后7~9日龄 ,卵黄囊消失 ;36日龄左右 ,奇鳍膜开始分化 ;56日龄左右 ,开始出现鳞片 ;85日龄左右 ,鳞片覆盖全身。随着形态特征的变化 ,与... 对人工育苗条件下花鲈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及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孵后7~9日龄 ,卵黄囊消失 ;36日龄左右 ,奇鳍膜开始分化 ;56日龄左右 ,开始出现鳞片 ;85日龄左右 ,鳞片覆盖全身。随着形态特征的变化 ,与之相适应的生态习性也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稚幼鱼 形态特征 生态习性
下载PDF
黄鳍东方鲀人工育苗技术及胚胎、仔稚幼鱼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建兴 刘波 +2 位作者 郑惠东 李雷斌 钟晨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3-51,共9页
为开展黄鳍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批量全人工育苗、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特征研究,作者使用地欧酮(DOM)、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性成熟黄鳍东方鲀进行人工催产。结果表明黄鳍东方鲀亲鱼效应时间... 为开展黄鳍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批量全人工育苗、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特征研究,作者使用地欧酮(DOM)、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性成熟黄鳍东方鲀进行人工催产。结果表明黄鳍东方鲀亲鱼效应时间为39-60h,获产率为55.0%-92.5%;卵受精率为35.5%-84.7%,3年产卵7400 g;受精卵在海水水温17.0-23.2℃、盐度21-30、pH8.0-8.2人工条件下孵化,孵化率为33.6%-91.7%,孵出仔鱼499万尾;2005年、2006年经前期培育,共培育出黄鳍东方鲀后期仔鱼394.5万尾,成活率为68.2%-94.3%;室内水泥池后期培育出平均全长2.6 cm±0.2 cm幼鱼3100尾,成活率为15.5%;池塘生态培育出平均全长3.7 cm±0.5 cm幼鱼53.3万尾,成活率为11.2%-13.8%。黄鳍东方鲀受精卵为沉性黏性卵,近椭球形,乳白色,卵膜厚且不透明,卵径0.9-1.0mm,在海水水温18.2-22.2℃条件下,3 h分裂为2细胞;3 h 20 min 4细胞;3 h 45 min 8细胞;10 h 10 min多细胞;17 h 30 min囊胚出现;28 h原肠期;57 h 15 min胚体形成期;69 h 20 min心跳出现;130 h 50 min出膜期;144 h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2.2-2.4 mm,体圆而粗短,尾部细长、透明;孵出后第20天,胸鳍、臀鳍、背鳍基本形成,进入稚鱼期;孵出后第45天,上下颌门齿发达,各鳍发育完整,小刺基本形成,进入幼鱼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 育苗 胚胎 稚幼鱼
下载PDF
pH对真鲷仔稚幼鱼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重刚 陈品健 郑森林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21-123,共3页
本文研究了pH对真鲷仔、稚、幼鱼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仔鱼期α-淀粉酶在不同pH条件下的活性曲线呈“倒钟”形,最适pH为4.5~5.0;稚鱼期α-淀粉酶的最适pH为4.0,在pH为25和5.0~60时出现小的活性峰值;幼鱼期α-... 本文研究了pH对真鲷仔、稚、幼鱼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仔鱼期α-淀粉酶在不同pH条件下的活性曲线呈“倒钟”形,最适pH为4.5~5.0;稚鱼期α-淀粉酶的最适pH为4.0,在pH为25和5.0~60时出现小的活性峰值;幼鱼期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为3.0,在pH为2.5、5.5、7.5时也出现小峰值。真鲷仔、稚、幼鱼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下降,是消化系统不断发育完善的结果,也说明消化系统中,胃分泌的淀粉酶的作用为最重要。这一结果在真鲷人工育苗中应予以注意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 稚幼鱼 Α-淀粉酶活性 PH
下载PDF
丁仔稚幼鱼期的摄食与生长 被引量:4
16
作者 凌去非 乔德亮 +2 位作者 殷建国 蔡晓琴 李岩平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2,共2页
丁鱼岁仔、稚、幼鱼期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其中,仔、稚鱼最大饱食率出现在16∶00到20∶00,00∶00到04∶00时有停食现象。幼鱼最大饱食率出现在14∶00到22∶00,昼夜无明显的停食现象。仔鱼食谱中主要是轮虫,稚鱼食谱渐丰富,幼鱼期食... 丁鱼岁仔、稚、幼鱼期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其中,仔、稚鱼最大饱食率出现在16∶00到20∶00,00∶00到04∶00时有停食现象。幼鱼最大饱食率出现在14∶00到22∶00,昼夜无明显的停食现象。仔鱼食谱中主要是轮虫,稚鱼食谱渐丰富,幼鱼期食谱更为扩大,且出现了一定量的底栖动物。仔、稚鱼体重、全长瞬时增长率要高于幼鱼期,而且,体重快速增长期要先于全长快速生长期。仔、稚和幼鱼阶段是匀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GUI 稚幼鱼 摄食性能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双斑东方鲀亲鱼、受精卵、胚胎及仔稚幼鱼毒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雷斌 钟建兴 +1 位作者 苏捷 刘波 《渔业研究》 2016年第4期295-301,共7页
采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制的"河豚毒素半定量快速检测试剂盒",在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过程中,对不同繁殖群体亲种,不同繁殖群体交配所得受精卵、胚胎及仔稚幼鱼的河豚毒素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繁殖群体亲鱼组... 采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制的"河豚毒素半定量快速检测试剂盒",在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过程中,对不同繁殖群体亲种,不同繁殖群体交配所得受精卵、胚胎及仔稚幼鱼的河豚毒素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繁殖群体亲鱼组织器官毒性差异大,亲鱼眼珠、精巢为阴性,皮肤、肌肉、肝脏、卵巢呈现不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4%、16.2%、40.5%、40.5%;养殖繁殖群体亲鱼皮肤、肝脏为阳性,野生繁殖群体亲鱼肝脏和雌性性腺河豚毒性阳性检出率比养殖繁殖群体亲鱼高;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受精卵河豚毒素均为阳性,早期胚胎为阳性,后期胚胎为阴性;养殖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受精卵、胚胎河豚毒素皆为阴性;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稚鱼河豚毒素为阳性,早期幼鱼为阳性,后期幼鱼为阴性;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鱼河豚毒素为阴性,稚鱼、早期幼鱼为阳性,后期幼鱼为阴性;养殖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稚鱼河豚毒素皆为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东方鲀 河豚毒素 受精卵 胚胎 稚幼鱼
下载PDF
星洲红鱼仔稚幼鱼抗寒特性的初步研究
18
作者 黄永春 许洪玉 +6 位作者 李文静 陈一通 彭瑞宗 梁改进 汤理思 吴承 熊庆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31-1433,共3页
研究了在人工降温条件下,星洲红鱼仔稚幼鱼对温度渐变及突变的耐受性。结果表明,不同规格的星洲红鱼对温度渐变(降温)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基本上能适应在1d内下降2~4℃。但温度1d内渐变降低6℃,即20℃→14℃时,1.0~1.5cm规格组星洲... 研究了在人工降温条件下,星洲红鱼仔稚幼鱼对温度渐变及突变的耐受性。结果表明,不同规格的星洲红鱼对温度渐变(降温)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基本上能适应在1d内下降2~4℃。但温度1d内渐变降低6℃,即20℃→14℃时,1.0~1.5cm规格组星洲红鱼死亡率为6.67%;4.0~5.0cm组死亡率为10.0%;8~10g组死亡率为16.6%;温度1d内渐变降低8℃,即20℃→12℃时,1.0~1.5cm规格组星洲红鱼死亡率为10.0%;4.0~5.0cm规格组死亡率为16.6%;8~10g规格组死亡率为23.3%。温度1d内渐变降低10℃,即20℃→10℃时,1.0~1.5cm规格组星洲红鱼死亡率为20.0%;4.0~5.0cm规格组死亡率为26.7%,8~10g规格组死亡率33.3%。另外,温度突然降低2℃,3种规格的星洲红鱼无死亡现象,但随温度突然降低加剧,3种规格的星洲红鱼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温度的突变和渐变对星洲红鱼存活的影响大致相同,死亡趋势也基本一致,且在10℃时仍保持一定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洲红 稚幼鱼 抗寒特性
下载PDF
饵料对真鲷稚幼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谢仰杰 郑金宝 林锦宗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A12期29-33,共5页
采用6种饵料分别投喂秋冬季生殖真鲷的稚鱼,12d后测定其成活率、全长、体重和捕苗操作后1d的死亡率。结果表明,投喂鲜活轮虫或枝角类,真鲷稚、幼鱼的成活率最高、生长快、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低;投喂冰冻的枝角类,真鲷稚、幼鱼的成... 采用6种饵料分别投喂秋冬季生殖真鲷的稚鱼,12d后测定其成活率、全长、体重和捕苗操作后1d的死亡率。结果表明,投喂鲜活轮虫或枝角类,真鲷稚、幼鱼的成活率最高、生长快、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低;投喂冰冻的枝角类,真鲷稚、幼鱼的成活率也较高,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也很低,但生长较慢;采用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作饵料,稚、幼鱼生长快,但成活率最低,且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最高。投喂经乳化鱼肝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则稚、幼鱼的成活率较高,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也较低。投喂鱼糜,鱼苗成活率较低。可以认为,枝角类和轮虫是真鲷稚、幼鱼的优质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 种苗 饵料 枝角类 稚幼鱼 存活率
全文增补中
黄条仔稚幼鱼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正荣 柳学周 +6 位作者 于毅 史宝 张言祥 徐永江 王滨 姜燕 孙冉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68,共8页
为了解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了黄条胚胎、仔稚幼鱼阶段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黄条仔鱼出膜前胚胎阶段,即能检测到脂肪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初孵仔鱼... 为了解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了黄条胚胎、仔稚幼鱼阶段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黄条仔鱼出膜前胚胎阶段,即能检测到脂肪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初孵仔鱼体内(1 d)初次检测出胰蛋白酶的活性。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后迅速增强(P<0.05),在4 d开口时,2种酶比活力达最高值;淀粉酶比活力在7 d时达最大值;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阶段缓慢上升,15 d时比活力最大。稚鱼阶段内脏团中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基本维持稳定,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都呈现上升趋势;稚鱼和幼鱼阶段内脏团中淀粉酶活性下降并基本稳定于较低水平。研究表明,黄条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各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明显,且与其发育阶段和食性密切相关。在尚未摄食饵料的早期仔鱼体内已存在消化酶,认为其是母源传递而来,不是由外源性饵料所致;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比活力明显提高,这反映出随苗种生长发育,其肠道结构和消化机能逐渐完善,并且对脂肪、蛋白质的需求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条 胚胎 稚幼鱼 消化酶 比活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