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化学冷采技术室内评价与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兆海 王忠华 王少武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8年第6期94-95,98,共3页
针对欢喜岭油田欢127区块已处于蒸汽吞吐开发后期,产量递减严重、部分油井达到蒸汽吞吐成本极限等问题,开展了稠油化学冷采注剂配方及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冷采注剂具有较好地降低稠油粘度、稳定的分散性能和较好的洗... 针对欢喜岭油田欢127区块已处于蒸汽吞吐开发后期,产量递减严重、部分油井达到蒸汽吞吐成本极限等问题,开展了稠油化学冷采注剂配方及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冷采注剂具有较好地降低稠油粘度、稳定的分散性能和较好的洗油能力,且不影响稠油的脱水效果。实际应用效果证明,该技术可达到提高油井产量,延长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欢127区块 蒸汽吞吐 稠油化学冷采 室内评价
下载PDF
轮南桑解油田稠油化学降黏新工艺
2
作者 雷腾蛟 崔小虎 +3 位作者 王红标 寇国 王法鑫 苏洲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8-174,共7页
轮南、桑解油田部分储层原油沥青质含量高,生产过程中沥青质析出,造成井筒举升困难及地面集输管线超压,导致油井无法正常生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室内研究与现场试验,研发了一种耐高温、抗高矿化度的水溶性稠油降黏剂JN-1,并设计了... 轮南、桑解油田部分储层原油沥青质含量高,生产过程中沥青质析出,造成井筒举升困难及地面集输管线超压,导致油井无法正常生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室内研究与现场试验,研发了一种耐高温、抗高矿化度的水溶性稠油降黏剂JN-1,并设计了3种针对不同油井管柱、原油物性特征的药剂加注工艺。该稠油化学降黏工艺解决了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高沥青质含量原油的井筒举升及地面集输困难的问题,实现了油井连续生产,现场应用14井次,累计增油16037t,累计增气257×10^(4)m^(3)。稠油化学降黏新工艺的现场应用效果明显,使高沥青质含量的稠油井实现高效连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化学降黏 水溶性降黏剂 耐高温高矿化度 沥青质原油
下载PDF
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雅萍 赵庆辉 +3 位作者 刘宝良 郭丽娜 潘攀 滕倩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1年第5期3-9,共7页
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品种、碱剂与表面活性剂(AS)二元复合体系、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SP)二元复合体系的筛选,选出适合NB35-2油田原油性质的最佳化学驱油体系:1.5%表面活性剂17#的一元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1.0%Na2CO3+0.3%表面活性剂25#的AS... 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品种、碱剂与表面活性剂(AS)二元复合体系、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SP)二元复合体系的筛选,选出适合NB35-2油田原油性质的最佳化学驱油体系:1.5%表面活性剂17#的一元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1.0%Na2CO3+0.3%表面活性剂25#的AS二元复合驱油体系;1.2%表面活性剂17#+0.1%聚合物的SP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考察了这3种化学驱油体系的热稳定性及驱油能力。结果表明,这3种化学驱油体系的热稳定性较好;一元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可提高12.69%,SP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可提高驱油效率15.49%,AS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可提高驱油效率1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35—2油田 稠油油藏化学驱油 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 碱/表面活性剂驱
下载PDF
稠油化学降粘技术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林录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第3期63-63,共1页
当前,由于我国东部的多数管线长期处于低输量或者间歇输送的状态,造成东部地区的稠油在输管中凝固,产量逐年降低,经济效益不高,对此,加强改进我国的稠油化学降粘技术极其重要。本文通过了解及分析稠油的高粘机理,简单阐述了我国相关的... 当前,由于我国东部的多数管线长期处于低输量或者间歇输送的状态,造成东部地区的稠油在输管中凝固,产量逐年降低,经济效益不高,对此,加强改进我国的稠油化学降粘技术极其重要。本文通过了解及分析稠油的高粘机理,简单阐述了我国相关的稠油化学技术及其降粘原理,根据不同降粘剂的降粘效果,适当采用相应的降粘技术,包括水溶性的乳化降粘技术、油溶性稠油化学降粘剂的降粘技术等,确保了我国稠油的顺利开采及输送,不仅有效降低了我国稠油的开采成本,而且为我国的稠油开采工程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化学 降粘技术 探讨
原文传递
稠油热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应用
5
作者 雷宁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1年第4期155-155,共1页
在石油开采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针对稠油的开采中,应用的热复合化学驱技术,是在轻质油化学驱技术应用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开采技术,在当前的稠油油田开采中,经常使用。本文对抽油热化学驱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其提高采收的机理和实践... 在石油开采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针对稠油的开采中,应用的热复合化学驱技术,是在轻质油化学驱技术应用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开采技术,在当前的稠油油田开采中,经常使用。本文对抽油热化学驱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其提高采收的机理和实践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化学 采收率机理 应用
下载PDF
河口采油厂关于化学降粘开采技术的研究
6
作者 张东 刘清 +1 位作者 胡永光 李金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3年第24期136-136,共1页
目前,河口采油厂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通过改变稠油性质来降粘)以及化学降粘等四种,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 目前,河口采油厂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通过改变稠油性质来降粘)以及化学降粘等四种,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而化学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而且许多油藏因区块分散,含油面积小,油层薄等原因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或者不能经济地用蒸汽吞吐或电热等方法开采,因此,为了提高稠油开采的经济效益,化学降粘开采稠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化学降粘 油层解堵 蒸汽吞吐 井筒降粘 输油管降粘
下载PDF
渤海辽东湾绥中36-1油田稠油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7
作者 董长友 卢显赫 +4 位作者 洪鑫 李莹华 闫雪晖 赵海涛 李永强 《化工管理》 2018年第7期219-221,共3页
运用族组分、色谱,色谱——质谱等地化测试手段,总结了渤海辽东湾绥中36-1油田稠油物性、母质类型及成熟度等地化特征。并分析了稠油成因。认为绥中36-1油田为典型的低凝、低蜡、密度大、粘度高、高沥青质,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为主,属典... 运用族组分、色谱,色谱——质谱等地化测试手段,总结了渤海辽东湾绥中36-1油田稠油物性、母质类型及成熟度等地化特征。并分析了稠油成因。认为绥中36-1油田为典型的低凝、低蜡、密度大、粘度高、高沥青质,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为主,属典型的淡水湖相沉积有机质,此类油属低成熟生物降解型稠油,同时伴随有水洗氧化作用。经油源对比认为,辽西低凸起中南高点稠油具有不同性质。南部高点稠油为同一来源,与正常油具有亲缘关系,来自于辽中凹陷沙三段的早起生烃早期排烃,而中高点稠油是一种混合来源的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分析 绥中36-1油田
下载PDF
二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碱-桩西原油的动态界面张力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娜 刘海涛 +2 位作者 付欣 刘高文 张贵才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80,共4页
以壬基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二壬基酚为原料,合成了氧丙烯平均链节数为5.01的二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DNPPS).界面张力测定表明:DNPPS/桩西稠油的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为0.13mN/m,比以壬基酚为原料合成的具有相似氧乙烯链节的其他非离子... 以壬基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二壬基酚为原料,合成了氧丙烯平均链节数为5.01的二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DNPPS).界面张力测定表明:DNPPS/桩西稠油的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为0.13mN/m,比以壬基酚为原料合成的具有相似氧乙烯链节的其他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动态平衡界面张力都低.为进一步降低DNPPS/桩西稠油的界面张力,将DNPPS与碳酸钠进行了复配.发现当体系中Na2CO3与DNPPS质量比为10∶1左右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在Na2CO3质量分数为0.1%的复配体系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0.010%的DNPPS,可使界面张力降低到10-4mN/m以下.研究对稠油化学驱有指导意义,也为二壬基酚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DNPPS) 表面活性剂 稠油化学 超低界面张力
下载PDF
Effects of Reservoir Minerals and Chemical Agents on Aquathermolysis of Heavy Oil during Steam Injection 被引量:5
9
作者 Zhang Xian Liu Yongjian +1 位作者 Fan Yingcai Che Hongcha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0年第3期25-31,共7页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heavy oil during steam injection, a catalyst system, consisting of reservoir minerals, nickel sulfate, and formic acid, was used to exert catalytic effect on aquathermol...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heavy oil during steam injection, a catalyst system, consisting of reservoir minerals, nickel sulfate, and formic acid, was used to exert catalytic effect on aquathermolysis of heavy crude oil extracted from the Liaohe oilfiel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 reservoir mineral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had catalytic effect on aquathermolysis and the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rate ranged from 24% to 36% after the aquathermolysis reaction. If nickel sulfate was used as the catalyst and added to the reaction system, the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rate could reach 50%. If formic acid was used as the hydrogen donor, the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rate could increase further, and could reach up to 71.8%. The aquathermolysis reaction of heavy oil under steam injection condi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the reaction time, the dosage of minerals, the catalyst concentration, and the hydrogen dono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minerals, catalyst and hydrogen donor could work together to enhance aquathermolysis reaction of heavy oil in the presence of the high-temperature water vap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AQUATHERMOLYSIS CATALYSIS viscosity redu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