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称谓问题——答研究者(之四) 被引量:5
1
作者 周领顺 黄鹂鸣 陈龙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9,共15页
本文探讨并回答了研究者诸多关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称谓问题,包括:为什么“译者行为批评”英译为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而“译者行为”却多用translator's behavior?为什么“行为”用behavior而不用action或act?为什么将... 本文探讨并回答了研究者诸多关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称谓问题,包括:为什么“译者行为批评”英译为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而“译者行为”却多用translator's behavior?为什么“行为”用behavior而不用action或act?为什么将“译者行为批评”称为“理论”而不能称为“观念”?为什么“译者行为研究”能够成为翻译理论话语?为什么“务实”是术语而“超务实”不是术语?“超务实”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成为术语?等等。理论创建者应及时梳理问题、及时释疑,这有助于理论和研究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行为 译者行为批评 术语 称谓 释疑
下载PDF
明清文人笔下的北京记忆--以笔记书名中的北京称谓为中心
2
作者 何卫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4,共10页
明清笔记书名中的北京称谓,成为管窥都城北京书写的一个独特视角。“京师”“帝京”与“旧京”,“长安”“日下”与“春明”,“天府”“宸垣”与“天咫”,“燕都”“燕京”与“燕台”,这四组北京典型称谓,指向不同,蕴意有别,共同凝结成... 明清笔记书名中的北京称谓,成为管窥都城北京书写的一个独特视角。“京师”“帝京”与“旧京”,“长安”“日下”与“春明”,“天府”“宸垣”与“天咫”,“燕都”“燕京”与“燕台”,这四组北京典型称谓,指向不同,蕴意有别,共同凝结成复杂的都城北京意象。这些称谓,既展现出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也体现出北京自明代以来波谲云诡的都城命运。从明清笔记书名中的北京称谓,可探究作者个人身份与遭际、特定时局与政局等因素对都城北京书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笔记 都城书写 北京 称谓
下载PDF
传统建筑营造活动中石匠体系的研究——以晋中地区营造石匠为例
3
作者 王崇恩 李斌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214-216,共3页
传统建筑的营造活动离不开匠人的辛勤劳作,历史上山西晋中地区的石匠较多,在现存的一千一百多通碑碣上有明确记载的石匠有近两千位。其中,以平遥、寿阳、左权的石匠人数居多,他们的活动较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了以家族、师徒为主的传承体... 传统建筑的营造活动离不开匠人的辛勤劳作,历史上山西晋中地区的石匠较多,在现存的一千一百多通碑碣上有明确记载的石匠有近两千位。其中,以平遥、寿阳、左权的石匠人数居多,他们的活动较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了以家族、师徒为主的传承体系。文章对晋中地区现存碑碣上记载的石匠信息进行分析,并找寻其发展及传承规律和活动特点,为研究传统建筑的历史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中地区 石匠 传承 称谓
下载PDF
河东二段仕宦称谓考
4
作者 马红梅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3期50-52,共3页
河东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二人是金元易代之际的遗民代表,正史未见有传,相关记载散见于诗集、方志等。二人仕宦经历可划分为三个时期,金亡前求学读书、应举赴试;金亡后隐居龙门、结社授学;兄亡后克己出任学官,以学入仕。这种“入”与“出... 河东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二人是金元易代之际的遗民代表,正史未见有传,相关记载散见于诗集、方志等。二人仕宦经历可划分为三个时期,金亡前求学读书、应举赴试;金亡后隐居龙门、结社授学;兄亡后克己出任学官,以学入仕。这种“入”与“出”的变化带有儒家“立德”以济世“立功”的文化色彩。广为世人称赞,美誉甚多,以称谓的主体来进行一个归类划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自号,诸如“遁庵”“在家居士”“菊轩”“国朝文人”;二是二人合称(美称),诸如“河东二段”“稷山二段”“二妙”“双飞”“德门二段”“儒林标榜”“秦晋名士”等,体现了二段才学早著,家学渊深,同时表现二人从坚守抱贞守节忠于旧朝的不仕之心,到践行士大夫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的心态变化,彰显出特殊时期下士大夫于“进”“退”间的高尚情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克己 段成己 仕宦 称谓 考述
下载PDF
第三者在场对称谓语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敬 刘振前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0,79,共8页
言语交际中的称谓语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为了揭示其动态规律,本文以扩展的情景语境框架为指导,从第三者在场的角度考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称谓语选择。研究发现,第三者在场改变或强化会话氛围,赋予交际意图“新义”或强化... 言语交际中的称谓语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为了揭示其动态规律,本文以扩展的情景语境框架为指导,从第三者在场的角度考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称谓语选择。研究发现,第三者在场改变或强化会话氛围,赋予交际意图“新义”或强化原来的交际意图,最终影响称谓语的选择。本研究建构了一个适合于会话话语分析的情景语境理论框架,既能够指导语言实践,也适用于日常话语的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者在场 称谓语选择 会话氛围 交际意图
下载PDF
蒙古族“普斯·贺”称谓考证及造型探究
6
作者 呼斯乐 安蕊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4-413,共10页
目的“普斯·贺”是蒙古族人民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纹样,然而对“普斯·贺”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且人们对其认知较为模糊,梳理“普斯·贺”这一称谓的历史时间线,印证其来源,明晰其造型,解析其文化内涵,为传承并创新蒙古族... 目的“普斯·贺”是蒙古族人民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纹样,然而对“普斯·贺”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且人们对其认知较为模糊,梳理“普斯·贺”这一称谓的历史时间线,印证其来源,明晰其造型,解析其文化内涵,为传承并创新蒙古族传统纹样提供设计参考。方法建立在个案研究、田野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对附着于蒙古族衣、食、住、行上的“普斯·贺”进行系统考证。选取典型样本进行分类、编码,从图案学和类型学角度出发,提取纹样的造型轮廓、构成方式并进行归纳分析。结论“普斯·贺”这一称谓自清代就已开始使用,一直延续至今,其造型来源于汉字“寿”,通过纺织品等载体传入蒙古族,因其自身具有的结构、内涵与蒙古族的审美意蕴高度契合,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圆满和生命永生的精神诉求,成为蒙古族物质载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装饰纹样之一。通过本研究,以期更好地传承蒙古族传统纹样,为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传统纹样 “普斯•贺” 称谓考释 造型特征
下载PDF
“黎峒”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与海南黎族形成研究
7
作者 赵龙成 阎根齐 《学术探索》 2024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唐宋以前海南黎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黎峒”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奴隶社会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才占统治地位。自然岩洞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居所。海南岛的黎族历史悠久,始于居住在自然岩洞“黎峒”的早期人类。“黎峒”便是早... 唐宋以前海南黎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黎峒”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奴隶社会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才占统治地位。自然岩洞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居所。海南岛的黎族历史悠久,始于居住在自然岩洞“黎峒”的早期人类。“黎峒”便是早期黎族居住地的总称。海南岛的“黎峒”社会历史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旧石器时代,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秦汉时期并奠定了海南黎族称谓产生的基础,繁荣于唐宋时期并形成了海南黎族称谓,至明末以后逐渐衰落,直至民国时期才消失,并催生了“黎族”和黎族文化。本文就唐宋以前的中国古代“黎峒”社会历史文化与海南黎族产生形成作初步探讨,以期对进一步开展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域特征生态环境条件下黎族先民的“黎峒”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峒 社会历史文化 海南黎族 黎族称谓
下载PDF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称谓语语义泛化与成因考察——以“大兄弟”为例
8
作者 杨普 夏迪娅·伊布拉音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8期245-251,共7页
称谓语,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变迁,称谓语有了使用范围扩大或词义转移的现象。本文立足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大兄弟”这一称谓语为例进行剖析。本文共分三部分对称谓语“大兄弟”进行深入考察。首先对“大兄弟”进行... 称谓语,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变迁,称谓语有了使用范围扩大或词义转移的现象。本文立足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大兄弟”这一称谓语为例进行剖析。本文共分三部分对称谓语“大兄弟”进行深入考察。首先对“大兄弟”进行语义解释,目前受隐喻机制的影响,其语义中的贬义色彩日渐显豁,其次分析“大兄弟”语义泛化的表现;最后从语言内部变化和外部演变入手探讨“大兄弟”称谓词的泛化动因。Appellation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phenomenon. With the social change, appellations have the phenomenon of expanding the scope of use or transferring the mean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the appellation “Da Xiongdi”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investigate the symmetric predicate “Da Xiongdi”. Firstly, the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of “Da Xiongdi” is carried out. At presen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etaphor mechanism, the derogatory meanings in its semantics are increasingly clear. Secondly, the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of “Da Xiongdi” is analyzed. Finally, from the internal change and external evolution of langu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ralization motivation of “Da Xiongdi” appellation words. Appellation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phenomenon. With the social change, appellations have the phenomenon of expanding the scope of use or transferring the mean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the appellation “Da Xiongdi”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investigate the symmetric predicate “Da Xiongdi”. Firstly, the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of “Da Xiongdi” is carried out. At presen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etaphor mechanism, the derogatory meanings in its semantics are increasingly clear. Secondly, the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of “Da Xiongdi” is analyzed. Finally, from the internal change and external evolution of langu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ralization motivation of “Da Xiongdi” appellation w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 “大兄弟” 称谓语泛化
下载PDF
推动中国共产党“同志”称谓成为习惯
9
作者 杨玉华 《党政干部论坛》 2024年第6期14-16,共3页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在党纲中使用了“同志”一词,长期的革命斗争赋予了“同志”称谓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深厚的患难与共情感,由此,“同志”称谓也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闪亮符号。新时代推动中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在党纲中使用了“同志”一词,长期的革命斗争赋予了“同志”称谓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深厚的患难与共情感,由此,“同志”称谓也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闪亮符号。新时代推动中国共产党“同志”称谓成为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斗争 无产阶级立场 患难与共 党纲 称谓 习惯 中国共产党 革命理想信念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同志”称谓的大团结意蕴考察
10
作者 杨玉华 《学习月刊》 2024年第5期51-53,共3页
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中,“同志”是使用极为频繁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同志”称谓不仅获得了共产党员的认同,也助力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 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中,“同志”是使用极为频繁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同志”称谓不仅获得了共产党员的认同,也助力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征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统一战线 全面建成 政治话语 新征程 共产党员 称谓 大团结
下载PDF
汉语方言亲属排行最末的词及其用字略论
11
作者 张青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排行最末的词主要有四大类:“末”类、“幺”类、“■”类、“细”类。“末”类词包括末、蔑、灭、晚(满、颟、蛮)、■、尾、屘,等等;“幺”类词只有一个成员,即幺(夭);“■”类词包括■、孻(拉),等等;“细”类词包括... 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排行最末的词主要有四大类:“末”类、“幺”类、“■”类、“细”类。“末”类词包括末、蔑、灭、晚(满、颟、蛮)、■、尾、屘,等等;“幺”类词只有一个成员,即幺(夭);“■”类词包括■、孻(拉),等等;“细”类词包括细、碎,等等。这四类词在使用上各有特色,其中“末”类词的成员最多,使用范围也最广;“幺”类成员最少,但使用范围比较广;“■”类词与“细”类词的成员比较少,使用范围也比较窄。从这四类词的用字来看,“末”“蔑”“灭”属于同源通用字;“■”“屘”“孻”是分别为“晚”“尾”“■”的引申义而造的方言俗字;“满”“颟”“蛮”是“晚”的同音借字,“夭”是“幺”的同音借字,“拉”是“孻”的同音借字;“■”是“■”的讹字。由此可见,现代汉语方言的用字情况值得我们全面清理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方言 称谓 排行 俗字
下载PDF
《吐蕃大事纪年》中的“btsan mo”称号考
12
作者 旦知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8,共12页
敦煌古藏文文献P.T.1288、IOL TibJ 750、B.M.Or8212(187)中,关于姻亲女性称谓词存在四类不同词汇,分别是“■”“■”“■”“■”。文章基于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纪年》中的实例,对四种称谓词进行了统计与分类。重点从吐蕃政治语... 敦煌古藏文文献P.T.1288、IOL TibJ 750、B.M.Or8212(187)中,关于姻亲女性称谓词存在四类不同词汇,分别是“■”“■”“■”“■”。文章基于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纪年》中的实例,对四种称谓词进行了统计与分类。重点从吐蕃政治语言■(赞蒙)的属性与概念着手,从语文学角度分析了《吐蕃大事纪年》载及8位具■头衔者的身份用法,归纳■称谓的语用和实际意涵。通过综合分析,文章初步认为《纪年》所载■是指吐蕃政治联姻中具特殊政治贡献的王室女性,即吐蕃外嫁公主和赞普所娶外域公主之尊称。该称号的使用时间跨度为吐蕃政权建立初期至鼎盛前夕,反映了其与吐蕃政治联姻之间的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大事纪年》 吐蕃姻亲称谓
下载PDF
由明清小说看“称谓之不古”现象
13
作者 樊瑞冬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78-83,共6页
在称呼语的使用方面,古人往往会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并表现出鲜明的阶级属性或文化阶层属性。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也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 在称呼语的使用方面,古人往往会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并表现出鲜明的阶级属性或文化阶层属性。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也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批判“称谓之不古”现象,而在《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中,也出现了不顾现实身份而任意改变称呼语的描写。称呼语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属性,与整个社会文化、思想背景息息相关。在古典小说中,称谓具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分析不同阶层、地位之间使用称呼语的差别,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探寻其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呼语 “称谓之不古” 明清小说 社会属性 民族心理
下载PDF
称谓语与社会空间关系的构建
14
作者 张欣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39-45,共7页
社会称谓语在社会空间关系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社会称谓语主要有“职业/职务”类称谓语、“姓名”类称谓语等。在构建“上对下”社会空间关系时,常用“名+职务”及“姓名”类称谓语;在构建“下对上”社会空间关系时,常用“职... 社会称谓语在社会空间关系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社会称谓语主要有“职业/职务”类称谓语、“姓名”类称谓语等。在构建“上对下”社会空间关系时,常用“名+职务”及“姓名”类称谓语;在构建“下对上”社会空间关系时,常用“职务”“姓+职务简称”称谓语。“名+职务”“称名”称谓语都有拉近关系的作用。具有“下对上”特征的称谓语一般带有“表敬”色彩,“职业/职务”类称谓语一般具有“正式”色彩。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社会称谓语的部分差异与认知的可及度、距离象似性等相关。从社会学角度看,“职业/职务”类称谓语的“正式、表敬”特征源于社会对职业的评价;低权势者对高权势者称名的禁忌与原始巫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称谓语 权势高低 关系亲疏 语言认知 社会文化
下载PDF
归有光对“项脊轩”的不同称谓刍议
15
作者 童志国 章俊 《学语文》 2024年第1期74-76,共3页
归有光经典散文《项脊轩志》从生活中取材,书写身边的人和事,感情真挚,故能打动一代代读者。从文中作者对书斋“项脊轩”四个不同的称谓入手,指导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立足文本语境,探析不同称谓所承载的异样情意,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 归有光经典散文《项脊轩志》从生活中取材,书写身边的人和事,感情真挚,故能打动一代代读者。从文中作者对书斋“项脊轩”四个不同的称谓入手,指导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立足文本语境,探析不同称谓所承载的异样情意,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与作者对话、触摸作者澎湃心跳之目的,进而找到一条快速解读文本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脊轩志》 不同称谓
下载PDF
满语和锡伯语亲属称谓及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16
作者 何姗姗 《满族研究》 2024年第1期120-124,共5页
亲属称谓特点能够体现制度文化特征。满语和锡伯语有特殊的亲缘关系。本文在描写满语和锡伯语血亲称谓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满语和锡伯语血亲称谓的结构和语义特点,探究二者制度文化内涵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
关键词 满语 锡伯语 亲属称谓 制度文化 比较
下载PDF
中学语文教材中方所用作称谓的词语及其解释
17
作者 胡平 蒋启泓 《学语文》 2024年第3期70-73,共4页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本来是方所词,却可用于称谓人。以方所词为桥梁,能将其同称谓词建立起引申(语义演变)关联,并且可以从动因和机制的角度对方所词引申出称谓词用法的原因予以解释。如此,可以把众多零碎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帮助...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本来是方所词,却可用于称谓人。以方所词为桥梁,能将其同称谓词建立起引申(语义演变)关联,并且可以从动因和机制的角度对方所词引申出称谓词用法的原因予以解释。如此,可以把众多零碎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一批词语的正确用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为教材注释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促使教材释义彰显语义演变源流,以便更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材释义 处所词 称谓
下载PDF
1928年阜阳武装起义称谓问题新探
18
作者 杨新宇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6-22,共7页
1928年4月9日由中共皖北特委领导和发动的阜阳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后时间较早、规模较大的一次武装起义,毛泽东同志曾给予高度评价。关于这次起义的称谓,文献中有“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皖北暴动”“阜阳暴动... 1928年4月9日由中共皖北特委领导和发动的阜阳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后时间较早、规模较大的一次武装起义,毛泽东同志曾给予高度评价。关于这次起义的称谓,文献中有“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皖北暴动”“阜阳暴动”“四九暴动”“四九起义”和“阜阳起义”等多种表述。当下党史著作和宣传教育中广泛使用的“四九起义”称谓没有遵循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称谓“地名+起义”的一般原则,不利于革命精神的传承弘扬。使用“阜阳起义”这一称谓,既体现了称谓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又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化拓展、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和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阳起义 称谓 中共皖北特委 四九起义
下载PDF
亲属称谓语的意义衍生过程及其机理探究
19
作者 曹韵之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9-56,共8页
词语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衍生之中,只是快慢与数量有异。亲属称谓语属于词汇单位,其意义始于指称,随后衍生出其它不同的意义。亲属称谓语意义的衍生和演化是符号化过程。根据Saussure,Barthes,Peirce等的符号观,符号的意义... 词语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衍生之中,只是快慢与数量有异。亲属称谓语属于词汇单位,其意义始于指称,随后衍生出其它不同的意义。亲属称谓语意义的衍生和演化是符号化过程。根据Saussure,Barthes,Peirce等的符号观,符号的意义是动态的,开放的。亲属称谓语的意义也是开放的。文章从符号学视角切入,探讨了亲属称谓语意义的衍生过程(社会过程、心理过程和语用过程),揭示出亲属称谓语意义衍生的不同机理,以期加深人们对亲属称谓语意义演化的理解,从而在交际中更加得体而有效地使用亲属称谓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属称谓语 意义衍生 社会规约 心理联想 认知加工
下载PDF
跟着《鸿门宴》学习人物形象塑造之法
20
作者 周霞桥 《华夏教师》 2024年第6期90-92,共3页
《鸿门宴》作为《史记》中一个极为精彩的片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现场,给人带来阅读的快感,同时还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启发,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借助精彩纷呈的细节刻画、独具匠心的留白艺术、别有巧思的称谓使... 《鸿门宴》作为《史记》中一个极为精彩的片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现场,给人带来阅读的快感,同时还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启发,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借助精彩纷呈的细节刻画、独具匠心的留白艺术、别有巧思的称谓使用、大量有效的纵横对照,以及巧妙合理的矛盾冲突,让一个个历史人物穿过岁月的风沙,再次鲜活了起来,这也为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门宴》 细节 称谓 留白 对照 冲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