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a_2O_3阴极热电子发射稳定性研究
1
作者 周文元 张久兴 +2 位作者 万小峰 周美玲 左铁镛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5-335,共1页
本文研究了碳化工艺及其对Mo La2 O3阴极热电子发射性能的影响 ,同时探讨Mo La2 O3阴极FU 6 0 5 1电子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发射性能和发射电流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温时 ,随碳化温度升高 ,碳化度增加 ,在 172 3K碳化度最高 ,为 19 7... 本文研究了碳化工艺及其对Mo La2 O3阴极热电子发射性能的影响 ,同时探讨Mo La2 O3阴极FU 6 0 5 1电子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发射性能和发射电流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温时 ,随碳化温度升高 ,碳化度增加 ,在 172 3K碳化度最高 ,为 19 7%。当碳化温度超过 172 3K后 ,碳化温度升高 ,碳化度反而下降。在碳化初期 ,Mo La2 O3阴极碳化度随碳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刚开始时 ,碳化度增加幅度较大 ,随着碳化时间的增加 ,碳化增加越来越少。当碳化时间超过 6min后 ,碳化时间增加 ,Mo La2 O3阴极的碳化度基本不变。苯压强较低时随着苯压强增加 ,Mo La2 O3阴极碳化度随之提高 ;而当苯压强达到 1 5× 10 - 2 Pa时 ,得到阴极的碳化度最高 ,为 19 7% ,当苯压强超过 1 5× 10 - 2 Pa以后 ,随着苯压强进一步增加 ,碳化度反而降低 ,Mo La2 O3阴极电子管FU 6 0 5 1在 170 0~ 180 0K温度范围内工作时 ,才具有良好稳定的发射电流。碳化度为 18 7%的Mo La2 O3阴极FU 6 0 5 1在 1773K工作温度下 ,具有优异的稳定发射电流 ,其寿命超过30 0 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氧化镧阴极 电子发射稳定 碳化工艺 碳化度 寿命
下载PDF
六角密排多迭层碳纳米管阴极的大电子发射电流和高电子发射稳定性(英文)
2
作者 李玉魁 刘云朋 +1 位作者 武超 杨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115,共9页
研制了一种六角密排多迭层碳纳米管阴极.在这种结构中,衬底银电极由烧结的银浆制作在透明锡铟氧化物电极上,且具有六角形边缘,相邻衬底银电极交错排列于阴极面板上.用ZnO和SnO_2颗粒作为掺杂材料,在衬底银电极和单一碳纳米管层之间制作... 研制了一种六角密排多迭层碳纳米管阴极.在这种结构中,衬底银电极由烧结的银浆制作在透明锡铟氧化物电极上,且具有六角形边缘,相邻衬底银电极交错排列于阴极面板上.用ZnO和SnO_2颗粒作为掺杂材料,在衬底银电极和单一碳纳米管层之间制作了底部混杂层;单一碳纳米管层中的碳纳米管主要被用于发射阴极电子.给出了六角密排多迭层碳纳米管阴极的制作工艺,并研究了六角密排多迭层碳纳米管阴极用于电子源的可行性.将氮气作为保护气体,采用烧结方法除掉制备浆料中的有机粘合剂及其它有机杂质.将六角密排多迭层碳纳米管阴极真空密封进三极场发射显示器中,能够形成稳定的电子发射电流.测试结果表明,与普通碳纳米管阴极相比,六角密排多迭层碳纳米管阴极具有更优的电子发射特性,其开启电场为1.83V/μm,最大电子发射电流为2 718.6μA;且其具有良好的电子发射曲线趋势,当电场强度从2.17V/μm增强到3.06V/μm时,电子发射电流的增幅约为1 410.3μA.对电子发射电流随时间的波动变化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六角密排多迭层碳纳米管阴极具有可靠且稳定的电子发射电流.绿色发射图像表明六角密排多迭层碳纳米管阴极具有良好的电子发射均匀性及高的电子发射亮度.鉴于其简单的制作结构和制作工艺,六角密排多迭层碳纳米管阴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阴极 制作工艺 发射电流 发射稳定 银电极 结构
下载PDF
四针状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发射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陈捷 雷威 +2 位作者 狄云松 储开荣 穆辉 《纳米科技》 2007年第3期26-28,40,共4页
采用四针状氧化锌纳米材料作为阴极发射体制作了真空场发射二极管,观察其阴极发射电流的稳定性。在实验过程中,阴极发射电流的波动幅度在2%以下,说明四针状氧化锌纳米发射体具有较好的发射稳定性。
关键词 场致发射器件 四针状纳米氧化锌 发射稳定
下载PDF
提高钼尖锥场致发射阵列阴极发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兴辉 冯进军 +3 位作者 白国栋 丁明清 张甫权 廖复疆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43-348,共6页
在利用微细加工技术和双向薄膜沉积工艺制得的钼尖锥场致发射阵列阴极进行实用化的过程中,目前存在的两个主要障碍是,阴极发射电流密度低和工作不稳定。通过对阴极发射失效机理和失效阴极的SEM照片进行研究认为,导致电流密度较低的原因... 在利用微细加工技术和双向薄膜沉积工艺制得的钼尖锥场致发射阵列阴极进行实用化的过程中,目前存在的两个主要障碍是,阴极发射电流密度低和工作不稳定。通过对阴极发射失效机理和失效阴极的SEM照片进行研究认为,导致电流密度较低的原因是由于尖锥阵列的不均匀性造成只有部分尖锥发射电子;引起发射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尖锥表面的微凸起和毛刺以及它吸附的各种影响有效功函数的污染物。采用电阻限流技术提高了阵列发射的均匀性,同时通过阴极老炼技术增强了场发射的稳定性,使其电流发射密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电流波动也大为减小。研究结果对于该阴极在射频功率和平板显示等器件上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致发射阵列阴极 限流电阻 发射均匀性 发射稳定
下载PDF
钼尖场致发射阵列阴极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冯进军 丁明清 +4 位作者 张甫权 李兴辉 白国栋 彭自安 廖复疆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9-43,共5页
利用微细加工技术和双向薄膜沉积技术对钼尖场发射阵列阴极的工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并在专用的真空系统中对所得阵列阴极的发射性能进行了测试 ,得到了一定的场致发射电流密度值。测试中采用数据采集系统监测栅极电压、阳极电压、... 利用微细加工技术和双向薄膜沉积技术对钼尖场发射阵列阴极的工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并在专用的真空系统中对所得阵列阴极的发射性能进行了测试 ,得到了一定的场致发射电流密度值。测试中采用数据采集系统监测栅极电压、阳极电压、阳极电流和栅极电流 ,测量了阴极阵列的发射稳定性和发射噪声。对发射的失效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 ,认为发射失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栅极和基底之间的漏电 ,尖锥和栅极孔间的暗电流 ,电极间的放电和放气 ,以及环境真空度和尖锥的不均匀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显示 钼尖场致发射阵列阴极 发射稳定 失效机理 射频器件 显示器件
下载PDF
远距离捕捉网弹设计与仿真研究
6
作者 邹攀攀 刘加凯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26,共4页
为了对远距离捕捉网弹的发射稳定性进行分析,基于LS-DYNA平台建立远距离捕捉网弹弹体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爆炸后能量传递规律,评估了捕捉网弹的性能。结果表明,弹体在应力集中处能够完全扩爆撑开,在凹槽处最先产生较大的变形,然后能量逐... 为了对远距离捕捉网弹的发射稳定性进行分析,基于LS-DYNA平台建立远距离捕捉网弹弹体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爆炸后能量传递规律,评估了捕捉网弹的性能。结果表明,弹体在应力集中处能够完全扩爆撑开,在凹槽处最先产生较大的变形,然后能量逐步递减。该研究可为捕捉网弹的拓展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捕捉网弹 设计 发射稳定 爆炸 有限元模型 仿真
下载PDF
航天发射火箭尾焰冲击流场三维数值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宋华 蔡体敏 李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6716-6719,共4页
航天发射时火箭燃烧尾焰冲击干扰效应对发射稳定性和发射架、导流槽等地面设施有重要影响。采用压力隐式算子分裂算法,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对火箭外流场、发动机燃烧室内与尾焰流场进行了一体化三维数值计算。得到了火箭发射后... 航天发射时火箭燃烧尾焰冲击干扰效应对发射稳定性和发射架、导流槽等地面设施有重要影响。采用压力隐式算子分裂算法,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对火箭外流场、发动机燃烧室内与尾焰流场进行了一体化三维数值计算。得到了火箭发射后尾焰与地面撞击产生的冲击流场。结果表明:尾焰流场计算模型、方法与结果合理;尾焰冲击干扰效应会大幅提高地面附近的压力和温度。火箭尾焰撞击地面后,高温区出现在离地面一定距离的高温层内,此时地面附近为低速区。尾焰对其正下面的地面区域产生冲击最大,主要干扰区域集中于半径为15 m的圆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尾焰 发射稳定 冲击干扰效应 三维数值计算
下载PDF
基于ADAMS的某无后坐炮发射动态仿真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蒋潇蓉 郁家耀 +3 位作者 周君涛 何永 张陈曦 薛滨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21,共5页
根据以炮架为三脚架的某82无后坐炮发射的特点,建立起无后坐炮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通过建立多刚体接触模型以及无后坐炮内弹道模型,并赋予弹-炮-架体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相应的参数,完成了对无后坐炮发射稳定性的仿真分析。
关键词 无后坐炮 动力响应 虚拟样机 仿真分析 发射稳定
下载PDF
四旋翼无人机特种弹药悬停发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林涛 王健 《弹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4,共7页
以某挂载多管发射器的小型四旋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为研究特种弹药发射对四旋翼无人机飞行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建立了特种弹药发射内弹道模型,通过内弹道编程计算获得了该发射器发射某特种弹药产生的后坐冲量。基于牛顿-欧拉方程建立了无... 以某挂载多管发射器的小型四旋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为研究特种弹药发射对四旋翼无人机飞行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建立了特种弹药发射内弹道模型,通过内弹道编程计算获得了该发射器发射某特种弹药产生的后坐冲量。基于牛顿-欧拉方程建立了无人机及多管发射器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通过Simulink建模计算,获得了四旋翼无人机及多管发射器的姿态与位置变化数据,计算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研究表明:在多种发射工况下,基于PID控制器控制下的四旋翼无人机皆能安全实现特种弹药悬停发射;改变四旋翼无人机机身受到的后坐冲量大小进行数值计算,可得到四旋翼无人机悬停状态下实现安全发射所受到的后坐冲量理论阈值;为四旋翼无人机及挂载多管发射器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旋翼无人机 数值计算 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发射稳定
下载PDF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综述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同玉 彭昆雅 《中国航天》 2019年第6期6-12,共7页
2019年6月5日12时06分,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在黄海海域顺利实施。“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飞行正常,成功将“捕风”一号A、B卫星及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次试验突破了海上发射稳定性、安全... 2019年6月5日12时06分,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在黄海海域顺利实施。“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飞行正常,成功将“捕风”一号A、B卫星及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次试验突破了海上发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关键技术,考核了海上发射火箭、卫星、发射平台、测发控等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兼容性,验证了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的可行性和发射流程的合理性,探索形成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试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试验 海上发射 固体运载火箭 综述 中国 商业卫星 发射稳定 黄海海域
下载PDF
新型多路高低压微抛射系统
11
作者 杨卫 张皎 +1 位作者 王聪 李飞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6-198,共3页
为了实现同一点火信号控制多路高低压微抛射器同时发射,在总结各种抛射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储、运、发一体化设计,使多套相同的发射器呈对称分布,并通过合理的气路设计使得战斗部受力均匀,这样就无需增加驻地措施,并会减小炮口初速的散布... 为了实现同一点火信号控制多路高低压微抛射器同时发射,在总结各种抛射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储、运、发一体化设计,使多套相同的发射器呈对称分布,并通过合理的气路设计使得战斗部受力均匀,这样就无需增加驻地措施,并会减小炮口初速的散布和发射质量。并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抛射器 高低压 无驻地措施 稳定发射
下载PDF
液体火箭燃烧尾焰冲击干扰效应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华 蔡体敏 李彬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2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火箭发射时其燃烧尾焰的冲击干扰效应对发射稳定性和发射架、导流槽等地面设施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压力隐式算子分裂算法,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对氢氧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燃烧过程与尾焰流场进行了一体化数值计算,得到了火箭... 火箭发射时其燃烧尾焰的冲击干扰效应对发射稳定性和发射架、导流槽等地面设施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压力隐式算子分裂算法,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对氢氧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燃烧过程与尾焰流场进行了一体化数值计算,得到了火箭发射后尾焰与地面撞击产生的冲击流场。结果表明:尾焰流场计算模型、方法与结果合理;尾焰冲击干扰效应会大幅度提高地面附近的压力和温度;火箭尾焰撞击地面后,高温区出现在离地面一定距离的高温层内,此时地面附近为低速区;尾焰对其正下面的地面区域产生冲击最大,主要干扰区域集中于半径为15m的圆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尾焰 发射稳定 冲击干扰效应 数值计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