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 被引量:21
1
作者 严山 刘洁琳 +6 位作者 刘雅 王佐广 文杰 楼煜清 刘阔 李志忠 温绍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07-310,共4页
目的:评价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U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NT-proBNP对3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因胸痛住院治疗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评价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U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NT-proBNP对3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因胸痛住院治疗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74例,按NT-proBNP水平分为4个百分位数组,BNP≤P25(490fmol/L)组、P25~P50(490~756fmol/L)组、P51~P75(756~1014fmol/L)组和〉P75(〉1014fmol/L)组。分析各组间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差异,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分析NT-proBNP预测三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的价值。结果:〉P75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狭窄比率显著高于≤P25组、P26~P50组和P51~P75组,而单支病变比率显著低于上述3组;Gensini积分随着4组的NT-proBNP水平升高亦增高,且〉P75组显著高于≤P25组和P26~50组。ROC分析示NT—proBNP用于判断三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T.proBNP水平越高则3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的可能性越大;NT-proBNP水平为780fmol/L时,其预测3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的灵敏度为71.6%,特异度为68.7%。结论:在UA/USTEMI患者中NT-proBNP水平越高,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NT-proBNP可作为预测UA/NSETEMI患者3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的一个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末端钠肽前体 心绞痛 稳定型 心肌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糖尿病患者血浆脑钠素氨基末端前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张勇刚 李玉光 +3 位作者 丁文惠 张宁坤 庞永正 唐朝枢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32-334,共3页
目的 :血浆脑钠素氨基末端前体 [N -terminalpro -brainnatriureticpeptide ,NT - proBNP(1- 76 ) ) ]和脑钠素 (brainnatriureticpeptide ,BNP)来自于同一前体 ,前者水平升高比后者更能反应左室功能不全的程度。本文旨在研究冠心病急... 目的 :血浆脑钠素氨基末端前体 [N -terminalpro -brainnatriureticpeptide ,NT - proBNP(1- 76 ) ) ]和脑钠素 (brainnatriureticpeptide ,BNP)来自于同一前体 ,前者水平升高比后者更能反应左室功能不全的程度。本文旨在研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糖尿病患者血浆NT -ProBNP(1- 76 )水平的变化 ,以探讨NT -ProBNP(1- 76 )在上述疾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清晨空腹抽血 ,分离血浆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浆NT -ProBNP(1- 76 )含量。结果 :健康人血浆NT - proBNP(1- 76 )含量为 (36 0 8± 5 7 3)pg/ml,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NT - proBNP(1- 76 )水平分别为 (5 5 4 1± 195 9)和 (5 2 5 7± 199 1)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 (均为P <0 0 1) ,并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TCA术后 12h血浆NT - proBNP(1- 76 )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 (P <0 .0 5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NT -proBNP(1- 76 )含量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5 5 2 6± 14 1 9pg/mlvs 36 0 8± 5 7 3,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 2糖尿病患者血浆NT -proBNP(1- 76 )含量明显升高 ,提示NT - proBNP(1- 76 )可作为上述疾病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P 血浆钠素 急性心肌 稳定型心绞痛 糖尿病患者 升高 含量 末端 前体 水平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后B型脑钠肽变化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杜迎 刘福颂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2期142-143,共2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出现心肌细胞死亡是导致心功能不全、影响心肌梗死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心肌细胞钝抑也能产生心脏收缩功能的短期下降,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出现心肌细胞死亡是导致心功能不全、影响心肌梗死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心肌细胞钝抑也能产生心脏收缩功能的短期下降,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功能下降差别在国内还没有明确的大规模统计。而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判断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公认的重要指标,对评价心功能提供了量化手段。本研究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4小时、后的变化,具体量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心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绞痛 稳定型 利钠肽
下载PDF
进展型脑梗死与稳定型脑梗死相关因素对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宗彦武 张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9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相较于稳定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从134例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两种患者各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进展型脑梗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感染...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相较于稳定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从134例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两种患者各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进展型脑梗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感染和发热例数较稳定型脑梗死多,除感染和发热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除感染和发热外均为进展型脑梗死危险因素(P<0.05)。结论进展型脑梗死危险因素有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感染以及发热与其也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型 稳定型 相关因素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后B型脑钠肽变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尹希燕 刘子忠 +2 位作者 王晓利 樊富民 吉琳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6期141-142,共2页
目的:总结分析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临床类型将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9例,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为... 目的:总结分析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临床类型将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9例,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为阴性的39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脑钠肽水平,并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数据计算左室短轴缩短率(FS)值和射血分数(EF)值。结果:检测结果显示,STEMI组、UAP组的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5),STEMI组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UAP组患者(P值<0.05);3组间的左室射血分数与短轴缩短率的差异不明显(P值>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脑钠肽浓度明显升高,检测脑钠肽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稳定型心绞痛 钠肽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后B型脑钠肽变化分析
6
作者 袁园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后B型脑钠肽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资料选自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30例,并设为A组及B组,另同期收治的冠状动脉阴性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后B型脑钠肽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资料选自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30例,并设为A组及B组,另同期收治的冠状动脉阴性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B型脑钠肽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A组及B组患者的B型脑钠肽总体水平显著比对照组高;且A组的B型脑钠肽总体水平明显比B组高,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B型脑钠肽的浓度会不断上升,对B型脑钠肽变化情况给予严密观察,有利于ACS患者的诊断,提高ACS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 心肌 稳定型心绞痛 B型钠肽
下载PDF
基于一项大型随机试验的患者队列,预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评分
7
作者 Clayton T. C. Lubsen J. +2 位作者 Pocock S. J. 王亭忠(译) 杜媛(校)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6年第3期19-20,共2页
Objective: To derive a risk score for the combination of death from all cause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isabling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symptomatic angina who require treatment for angina and have preserve... Objective: To derive a risk score for the combination of death from all cause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isabling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symptomatic angina who require treatment for angina and have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Design: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large multicentre trial. Setting: Outpatient cardiology clinics in western Europe, Israel, Canad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Participants: 7311 patients with all required data available. Main outcome measure: Death from any cause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disabling stroke during a mean follow-up of 4.9 years. Results: 1063 patients either died from any cause or sustain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disabling stroke. The five year risk of this composite ranged from 4% for patients in the lowest tenth of risk to 35% for patients in the highest tenth. The risk score combines 16 routinely available clinical variables(in order of decreasing contribution): ag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smoking, white blood cell count, diabetes, casual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 creatinine concentration, previous stroke, at least one angina attack a week, coronary angiographic findings(if available), lipid lowering treatment, QT interv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 155 mm Hg, number of drugs used for angina, previou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ex. Fitting the same model separately to all cause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gave similar results. The risk score did not seem to predict the nature of the event(death in 39% ,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46% , and disabling stroke in 15% ) or the incidence of angiography or revascularisation, which occurred in 29% of patients. Conclusion: This risk score is an objective aid in deciding on furthe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with the aim of reducing serious outcome events. The score can also be used in planning future t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患者 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 随机试验 卒中 风险 评分 COX回归分析 队列 预测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AMI的影响因素及NT-proBNP对AMI的预测价值分析
8
作者 贺骞 黄婷 +1 位作者 刘善湖 刘裕忠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3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因素,以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AMI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3年2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检测NT-proBN...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因素,以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AMI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3年2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检测NT-proBNP水平,并比较不同严重程度UAP患者NT-proBNP水平。随访1年,记录UAP患者AMI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AMI将其分为两组:发生组(n=23)和未发生组(n=97)。对发生AMI的UAP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T-proBNP对UAP患者AMI发生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不同严重程度UAP患者NT-proBNP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NT-proBNP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度组NT-proBNP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UAP患者中有23例(19.17%)发生AMI。发生组重度UAP占比、NT-proBNP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UAP[OR=3.550,95%CI(1.213,10.387)]、NT-proBNP[OR=3.991,95%CI(1.364,11.676)]均是UAP患者发生AM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预测UAP患者AMI发生的敏感度为69.57%,特异度为79.81%,AUC为0.721[95%CI(0.635,0.797)]。结论:UAP严重程度及NT-proBNP水平均是UAP患者发生AMI的影响因素,NT-proBNP对UAP患者AMI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N末端钠肽前体 急性心肌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Mg^(2+)、Ca^(2+)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吕祥兄 丁美萍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6年第5期281-283,共3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镁(Mg2+)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h、24h、72h及10d时血清Mg2+、Ca2+含量,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型...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镁(Mg2+)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h、24h、72h及10d时血清Mg2+、Ca2+含量,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型脑梗死组,同时检测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Mg2+、Ca2+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发病6h、24h、72h时的血清Mg2+、Ca2+含量与对照组和脑梗死组发病10d时比较显著减少(P<0.01),Ca2+/Mg2+明显增加(P<0.01),发病后10d血清Mg2+、Ca2+含量及Ca2+/Mg2+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进展型脑梗死组与稳定型脑梗死组血清Mg2+含量在发病72h、10d比较显著减少(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g2+、Ca2+含量显著降低,Mg2+/Ca2+明显增加,提示Mg2+、Ca2+可能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清Mg2+、Ca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sci) 进展型(PCI)
下载PDF
活血化痰方联合氢氯吡格雷对脑梗死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神经损伤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曾望远 纪新博 王雅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2年第22期3143-3146,3186,共5页
目的探讨活血化痰方联合氢氯吡格雷对脑梗死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神经损伤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28例脑梗死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4例在西医内科常... 目的探讨活血化痰方联合氢氯吡格雷对脑梗死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神经损伤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28例脑梗死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4例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氢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组6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痰方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肢体麻木、胸痛、胸闷、心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及心功能指标[每搏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变化情况,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NIHSS评分、心绞痛发作频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MSE评分、BI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SV、LVEF、FS均明显升高(P均<0.05),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60/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5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活血化痰方联合氢氯吡格雷能够减少脑梗死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短期内未发现联合治疗对心功能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痰方 氢氯吡格雷 稳定型心绞痛 神经功能 心功能
下载PDF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华丕虹 杨宇 +1 位作者 王湘萍 崔龙封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9年第4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SCI的危险因素、合并疾病、影像学表现及TCD上的改变及特点。方法选择确诊的老年脑梗死患者332例,分为SCI组和CI组,检查血生化,根据CT和MRI将病灶分度,用TCD检查血液动力学改变,比较二者特点。结果二组中脑梗主要集中在(7... 目的探讨老年人SCI的危险因素、合并疾病、影像学表现及TCD上的改变及特点。方法选择确诊的老年脑梗死患者332例,分为SCI组和CI组,检查血生化,根据CT和MRI将病灶分度,用TCD检查血液动力学改变,比较二者特点。结果二组中脑梗主要集中在(70~80)岁,大都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和DM,但SCI组中DM多于CI组,CI组中TIA多于SCI组,P<0.05,影像学上SCI以单发小病灶,Ⅰ度和Ⅱ度为主;CI以多发大病灶Ⅲ度和IV度为主,有统计学意义。TCD方面SCI组和CI组中首次诊断为脑梗者,各条血管血流速度均普遍增快,而CI组中既往有脑梗史者,除VA,BA减慢外,其余血管流速基本正常,二组有显著差异。结论SCI的危险因素是高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和冠心病。多发生在不影响运动的"静区",单发的小病灶,Ⅰ度和Ⅱ度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sci) 有症状性(CI) 经颅超声多普勒(TCD) 老年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
12
作者 曲淑彦 胥桂华 +3 位作者 刘洪雨 崔杨 何金婷 莽靖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9期1475-1477,共3页
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及普及,近年来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的确诊率逐年提高,并且 SCI已成为国内外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一,临床上由于 SCI 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容易被忽视,SCI 与症状性脑梗死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其有并发... 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及普及,近年来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的确诊率逐年提高,并且 SCI已成为国内外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一,临床上由于 SCI 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容易被忽视,SCI 与症状性脑梗死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其有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并发展成为血管性痴呆的可能。因此,对SCI 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 认知功能障碍 患者 影像检查技术 临床症状 sci 血管性痴呆 血管病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13
作者 任雅芳 禹萌 +3 位作者 张道培 张洪涛 嵇朋 付胜奇 《中外医疗》 2014年第10期56-57,共2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的危险因素,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头颅磁共振检查,将患者为A组急性脑梗死组和B组非急性脑梗死组,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别,并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结果男...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的危险因素,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头颅磁共振检查,将患者为A组急性脑梗死组和B组非急性脑梗死组,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别,并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结果男性、吸烟史、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13)。结论男性、吸烟史、空腹血糖值较高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此外,急性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检出比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稳定型斑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金属基质蛋白酶9对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预测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曲美娜 金永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7-278,282,共3页
目的探讨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对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稳定型脑梗死组20例,进展型脑梗死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院时血清中MMP-9含量,分析其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进展型脑梗死组MMP-... 目的探讨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对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稳定型脑梗死组20例,进展型脑梗死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院时血清中MMP-9含量,分析其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进展型脑梗死组MMP-9含量高于稳定型脑梗死组,MMP-9高值组进展率明显高于低值组。结论入院时血清MMP-9含量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质蛋白酶-9 稳定型 进展型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吕扬勋 王圣槐 赵红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3期20-22,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镁(Mg2+)含量变化,探讨在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健康对照组和66例脑梗死惠者早期血清Mg2+、Ca2+含量,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型脑梗死...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镁(Mg2+)含量变化,探讨在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健康对照组和66例脑梗死惠者早期血清Mg2+、Ca2+含量,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型脑梗死组。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g2+、Ca2+含量显著减少(P<0.01),Ca2+/Mg2+比率明显增加(P <0.01);而进展型脑梗死组与稳定型脑梗死组比较血清Mg2+含量显著减少(P<0.01),Ca2+/Mg2+比率显著增加(P<0.01); 而血清Ca2+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g2+、Ca2+含量降低,且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清Mg2+下降明显, 提示Mg2+、Ca2+参与了脑梗死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 Mg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 进展型
下载PDF
血活素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奚新胜 胡昌武 全茜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6期655-656,共2页
目的 :观察血活素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 8例经常规抗心绞痛和抗血栓治疗 4~ 5d ,心绞痛未控制 ,心电图仍有ST段偏移的UAP患者 ,在原有治疗的基础 ,加用血活素针剂 12mL静滴 ,每日 1次 ,疗程为 2周。结... 目的 :观察血活素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 8例经常规抗心绞痛和抗血栓治疗 4~ 5d ,心绞痛未控制 ,心电图仍有ST段偏移的UAP患者 ,在原有治疗的基础 ,加用血活素针剂 12mL静滴 ,每日 1次 ,疗程为 2周。结果 :2周后总有效率为 92 9% ,观察半年无 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结论 :在常规治疗UAP无效时 ,加用血活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血活素针剂 不良反应 胎牛血胎牛超滤物 心肌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1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葛雅香 沈美芳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4期303-,308,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110例病变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分为病情稳定组和病情加重组。纳入分析因素为:年龄、发病时的血糖、入院时血压、进食情况、合并症的发生、梗死后出血发生情况等对病情的影响。结果:年龄大,发病时...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110例病变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分为病情稳定组和病情加重组。纳入分析因素为:年龄、发病时的血糖、入院时血压、进食情况、合并症的发生、梗死后出血发生情况等对病情的影响。结果:年龄大,发病时血压高、血糖高,合并感染、进食障碍及梗死后出血等因素与病情进展有关(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维持内环境稳定与改善预后稳定病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型 稳定型 相关因素
下载PDF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阳慧林 韦志宏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2期38-38,共1页
2006年6月-2008年5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60-89岁,平均74.5岁;心绞痛病程3~22年,平均8.3年;心绞痛程度:轻度17例,中度33例,重度6例;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19例,高... 2006年6月-2008年5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60-89岁,平均74.5岁;心绞痛病程3~22年,平均8.3年;心绞痛程度:轻度17例,中度33例,重度6例;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19例,高黏血症40例,高血压痫17例,高血脂症10例,陈旧性脑梗死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治疗组 疗效观察 生脉胶囊 陈旧性心肌 老年 灯盏 陈旧性
下载PDF
脑出血后静止性脑梗死43例临床分析
19
作者 安连玉 《泰山卫生》 2004年第6期17-18,共2页
静止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etion,SCI)又称无症状性脑梗死,指临床上无症状性或与临床症状和既往率中史不相关的梗死灶。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SCI的检出率增加,并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文献报道亦较常见,但脑出血后SCI... 静止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etion,SCI)又称无症状性脑梗死,指临床上无症状性或与临床症状和既往率中史不相关的梗死灶。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SCI的检出率增加,并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文献报道亦较常见,但脑出血后SCI却少见报道。本文收集2000年9月~2003年9月间43例脑出血后出现SCI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静止性 sci 常见 无症状性 病人 文献 收集 应用
下载PDF
无症状脑梗死28例临床分析
20
作者 倪文军 《基层医学论坛(B版)》 2007年第6期488-488,共1页
近年来,随着CT、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无症状脑梗死(SCI)被发现。现将我院2002年-2005年145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的28例SCI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关键词 无症状 临床分析 影像学检查技术 患者 临床资料 MRI sci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