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2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被引量:7
1
作者 仲琳 张运 +6 位作者 陈文强 张梅 季晓平 丁士芳 陈玉国 李贵双 纪求尚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 2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应用血管内超声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 ,同时测量冠状动...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 2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应用血管内超声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 ,同时测量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及血管重构指数。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脂质斑块占 77.8% (2 8/ 36 ) ,其中 10例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10 % (2 /2 0 ) ,无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两组斑块的特征包括偏心性、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具有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占 72 .2 % (2 6 / 36 ) ,而稳定性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 ,占 75 % (15 /2 0 )。结论 血管内超声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稳定性斑块的影像学特征 血管内超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稳定性斑块 心绞痛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庆 凌文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7期384-386,F003,共4页
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作为急性炎症标志物,其升高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AS斑块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发生和预后方面也有着较高的价值。通过药物... 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作为急性炎症标志物,其升高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AS斑块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发生和预后方面也有着较高的价值。通过药物和膳食干预来减少炎症反应,降低CRP水平将可能成为延长冠心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稳定性斑块 CRP 动脉粥样硬化(AS) 膳食干预 急性冠脉综合症 冠心病患者 手段 价值 延长
下载PDF
不稳定性斑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文强 张运 季晓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3年第6期439-443,共5页
不稳定性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其早期识别的技术手段正日臻完善 ,人们正探索建立不稳定斑块的动物模型及有效的干预手段。
关键词 稳定性斑块 急性冠脉综合征 发病机制 影响因素 斑块破裂
下载PDF
冠心病不稳定性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梁波 王艳霞 张迎春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入院即刻、入院1周、出院时的血清ICAM-1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ACS组血清ICAM-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入院即刻、入院1周、出院时的血清ICAM-1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ACS组血清ICAM-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M-1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呈密切相关,可望作为诊断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斑块切除术 冠心病 稳定性斑块
下载PDF
超声SMI技术评价中西医联合治疗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疗效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冯华 王培 赵莉敏 《中国数字医学》 2020年第3期16-18,2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中西医联合治疗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疗效的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固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治疗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目的: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中西医联合治疗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疗效的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固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治疗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逐瘀通络颗粒。采用超声SMI技术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并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血脂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斑块体积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且稳定斑块数量增加19处,不稳定斑块数量减少25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s-CRP、LDL-C、TG及T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效果显著,有效调节血脂和抗炎,超声SMI技术是评价中西结合治疗颈动脉硬化非稳定性斑块的良好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SMI技术 中西医结合 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 疗效
下载PDF
不稳定性斑块的超声评估现状
6
作者 李淑玲 张小杉 +1 位作者 付文艳 张雷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300-302,共3页
近年来,脑血管病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致死原因,病死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1]。心血管病综合性预防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96-220/10万[2],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医疗费用等特点... 近年来,脑血管病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致死原因,病死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1]。心血管病综合性预防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96-220/10万[2],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医疗费用等特点,所以,对该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约70%-80%)、出血性卒中(约20%-30%),和混合性卒中(约占3%~5%)[3]等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斑块 颈动脉超声
下载PDF
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过云峰 郭素峡 +2 位作者 杨颖 羊镇宇 王强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6期576-58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确定为稳定性斑块的135例患者,分为3组:辛伐他汀20 mg组47例,阿托伐他汀20 mg组45例,瑞舒伐他汀10 mg组43例。随访3~6个月,观察给予不同他...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确定为稳定性斑块的135例患者,分为3组:辛伐他汀20 mg组47例,阿托伐他汀20 mg组45例,瑞舒伐他汀10 mg组43例。随访3~6个月,观察给予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的3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浓度变化及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斑块体积的动态变化。结果3组血清LDL-C、HDL-C、hs-CRP浓度及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斑块体积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个月后,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治疗的3组血清LDL-C浓度与基线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均达标(P<0.01),且瑞舒伐他汀最优,阿托伐他汀其次,辛伐他汀最后(P均<0.01)。辛伐他汀组血清HDL-C浓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明显高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8),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2)。辛伐他汀组血清hs-CRP浓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ntravascular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IVUS-VH)检测,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在辛伐他汀组明显高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3%±15.38%vs.7.87%±1.04%,P<0.01);阿托伐汀组治疗后与基线相比,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4%±3.25%vs.7.91%±1.27%,P=0.007);瑞舒伐他汀组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斑块体积在辛伐他汀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斑块体积明显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65±10.77)mm3vs.(33.31±10.75)mm3,P=0.041;(30.69±8.12)mm3vs.(36.337±12.15)mm3,P=0.013],且治疗后两组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2)。结论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疗效不同:对于LDL-C,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标准剂量治疗后均可达标;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能升高HDL-C,降低hs-CRP;辛伐他汀无遏制斑块向不稳定进展的作用,阿托伐他汀有促进斑块稳定,逆转斑块的作用,瑞舒伐他汀可阻止斑块进展及逆转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斑块 辛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血脂 高敏C反应蛋白 斑块体积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
下载PDF
血清TBIL、Hcy、hs-CRP、UA水平与老年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间的关系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倩 袁静 +2 位作者 徐小英 范家伟 吴发国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2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Hcy、hs-CRP、UA与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98例CHD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组(n=54)与稳定组(n=144)。对比...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Hcy、hs-CRP、UA与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98例CHD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组(n=54)与稳定组(n=144)。对比2组基线资料信息及血清学指标水平,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性别、年龄、BMI、心率(HR)、SBP、DBP、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血清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组血清TBIL水平显著低于稳定组(P<0.05),血清Hcy、hs-CRP、U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BIL、Hcy、hs-CRP、UA均能用于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预测,AUC分别为0.956、0.647、0.870、0.8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TBIL≤7.985μmol/L、Hcy≥12.725μmol/L、hs-CRP≥3.895 mg/L、UA≥340.645μmol/L为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与血清TBIL、Hcy、hs-CRP、UA水平关系密切,TBIL≤7.985μmol/L、Hcy≥12.725μmol/L、hs-CRP≥3.895 mg/L、UA≥340.645μmol/L是预测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最佳截断值,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老年人 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 尿酸 总胆红素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TBIL、HCY、Hs-CRP、UA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25
9
作者 蒋薇 闵祖良 +1 位作者 刘杰杰 陈锡创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304-308,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总胆红素(TBIL)、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冠心病患者186例,根据颈动脉...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总胆红素(TBIL)、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冠心病患者186例,根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斑块回声特征分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组51例,无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组135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心率(HR)、肱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BIL、HCY、Hs-CRP、UA],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TBIL、HCY、Hs-CRP、UA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将有差异信息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量化赋值,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明确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BMI、HR、SBP、DBP、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TC、TG、LDL-C、HDL-C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TBIL水平显著低于无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HCY、Hs-CRP、UA水平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组(P<0.05)。经ROC分析血清TBIL、HCY、Hs-CRP、UA水平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0.825、0.832、0.768。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证实血清TBIL≤10.700、HCY>14.810、Hs-CRP>2.630、UA>337.990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TBIL、HCY、Hs-CRP、UA水平是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形成的可行性指标,测定这些指标可以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冠心病 尿酸 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 风险
下载PDF
彩超对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覃哲微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7年第3期56-58,共3页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进行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016年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53例患者发现颈动脉斑块,7例患者未发...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进行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016年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53例患者发现颈动脉斑块,7例患者未发现颈动脉斑块。按斑块稳定性分析,53例患者其中11例考虑稳定性斑块,42例考虑非稳定性斑块;按血管狭窄率分析,53例患者狭窄率>70%的合计9例,狭窄率低于70%的患者合计44例。结论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引发的脑卒中,较斑块管腔狭窄引发的脑卒中更多。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非稳定性斑块并作出评估,对于干预患者的发病以及预后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基于巨噬细胞自噬探讨畅脉乐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稳定性及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松雄 张玉琴 +3 位作者 刘巧婷 李志 吴帮发 何洪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1-876,共6页
目的基于巨噬细胞自噬探讨畅脉乐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稳定性及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CO)组,模型(MO)组,低剂量畅脉乐胶囊(LC)组,高剂量畅脉乐胶囊(HC)组,每组10只,对MO、LC、HC组采用... 目的基于巨噬细胞自噬探讨畅脉乐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稳定性及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CO)组,模型(MO)组,低剂量畅脉乐胶囊(LC)组,高剂量畅脉乐胶囊(HC)组,每组10只,对MO、LC、HC组采用饲喂高脂饲料、维生素D3和尼古丁灌胃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CO组不建立模。建模成功后,LC组灌胃5 mg/kg的畅脉乐胶囊,HC组灌胃15 mg/kg的畅脉乐胶囊,CO组、MO组同期给予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凝血检测仪检测血清凝血功能指标,油红O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泡沫化情况;电镜观察巨噬细胞中脂滴及自噬体形成,免疫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中斑块稳定相关蛋白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及自噬相关蛋白螯合体(SQSTM)1、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LC)3的蛋白表达。结果CO组主动脉组织结构正常完整且排列整齐,内、中、外膜层清晰可见,分界清楚,可见数层弹力膜和平滑肌细胞,未见泡沫细胞及明显斑块形成;MO组主动脉结构紊乱,内膜可见明显增厚及脂质斑块弥漫,斑块内有大量泡沫细胞形成,并可见典型的不稳定斑块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MO组比较,LC、HC组病理结构明显改善,主动脉可见典型的稳定斑块及较少的泡沫细胞,炎性细胞明显减少;与CO组比较,MO组血清中PT、INR、巨噬细胞中LC3显著降低(P<0.05),FIB、巨噬细胞中EMMPRIN及SQSTM1显著升高(P<0.05);与MO组比较,LC、HC组血清中PT、INR、巨噬细胞中LC3显著升高,FIB、巨噬细胞中EMMPRIN及SQSTM1明显降低(P<0.05),且HC组比LC组变化显著(P<0.05);CO组巨噬细胞染色较淡,未见巨噬细胞泡沫化及明显脂滴颗粒;MO组巨噬细胞被染成红色的区域数量明显增加,可见巨噬细胞出现泡沫化;与MO组比较,LC组、HC组脂滴数量明显减少,巨噬细胞泡沫化程度明显减轻;电镜结果显示,与CO组相比,MO组脂滴数量明显增多,自噬体数量明显减少;与MO组相比,LC组、HC组脂滴数量明显减少,自噬体数量明显增多,且HC组比LC组变化明显。结论畅脉乐胶囊可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稳定性及凝血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巨噬细胞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自噬 畅脉乐胶囊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微小RNA-140-3p、Krüpple样因子5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12
作者 张静 李宇辉 李芳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1101-1107,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微小RNA-140-3p(miR-140-3p)、Krüpple样因子5(KLF5)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2年10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285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超声结果将患...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微小RNA-140-3p(miR-140-3p)、Krüpple样因子5(KLF5)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2年10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285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易损组(196例)、斑块稳定组(53例)以及无斑块组(36例);将患者依据斑块狭窄程度分为狭窄重度组(42例)、狭窄中度组(57例)、狭窄轻度组(150例)以及无狭窄组(3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血清miR-140-3p、KLF5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40-3p、KLF5水平检测对A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诊断价值;分析不同狭窄程度血清miR-140-3p、KLF5水平;Pearson法和Spearman法相关性分析血清miR-140-3p、KLF5水平的相关性及二者与AIS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斑块易损组患者高血压人数、糖尿病人数、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膀抑素C(Cys-C)及KLF5水平高于斑块稳定组及无斑块组(P<0.05),血小板(PLT)及miR-140-3p水平低于斑块稳定组及无斑块组(P<0.05),斑块稳定组LDL-C、FIB、D-D、Cys-C及KLF5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PLT及miR-140-3p水平低于无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D-D、FIB、Cys-C、miR-140-3p、KLF5是AIS患者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miR-140-3p、KLF5联合诊断A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miR-140-3p单独诊断的AUC(Z=4.617,P<0.001),KLF5单独诊断的AUC(Z=3.473,P=0.001);随着患者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血清miR-140-3p水平降低(F=341.819,P<0.001),血清KLF5水平升高(F=152.186,P<0.001);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miR-140-3p水平与血清KLF5水平及斑块稳定性、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536,-0.529,-0.601,P<0.001),血清KLF5水平与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11,0.634,P<0.001)。结论AIS患者血清miR-140-3p水平降低,血清KLF5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微小RNA-140-3p Krüpple样因子5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狭窄
下载PDF
知信行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治疗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患者期间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姚明松 程贺勤 谭秋荣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757-761,共5页
目的:探讨知信行护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干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月医院诊治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知信行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所有... 目的:探讨知信行护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干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月医院诊治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知信行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都给予瑞舒伐他汀干预,连续口服用药24周。对照组在用药期间给予常规舒适护理,知信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知信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主要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知信行组服药依从性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知信行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知信行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知信行组主要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知信行护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干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中能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主要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信行护理干预 舒适护理 瑞舒伐他汀 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 服药依从性 自我护理能力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基于变换AUC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预测模型
14
作者 李翔宇 杨建萍 吴炯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29-536,共8页
为了准确识别颈动脉斑块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在改进生物标志物所包含信息量的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向前逐步回归建立了基于变换AUC(Transformed area under curve)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预测模型。首先,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 为了准确识别颈动脉斑块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在改进生物标志物所包含信息量的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向前逐步回归建立了基于变换AUC(Transformed area under curve)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预测模型。首先,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空间提出变换AUC,并给出该指标在双正态分布模型和自由分布模型下的估计方法;然后,使用R统计软件,对比分析变换AUC与AUC等常用评估指标对非传统生物标志物的评估性能;最后,基于浙江医院提供的影像数据,利用变换AUC度量生物标志物的信息量,使用向前逐步回归筛选模型的方法建立高精度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预测模型的AUC值达到0.9以上,能够准确识别斑块的稳定性,为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诊疗提供更精准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AUC 向前逐步回归 斑块稳定性 生物标志物 模型筛选
下载PDF
股总动脉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
15
作者 张卉 段开诚 +1 位作者 胡启飞 马海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探讨股总动脉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根据ICVD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ICVD组(19例)与非ICVD组(61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斑... 目的:探讨股总动脉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根据ICVD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ICVD组(19例)与非ICVD组(61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行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并评估股总动脉斑块稳定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ICVD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ICVD的预测价值。结果:年龄、高血压、高血脂、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及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与ICVD有关(均P<0.05)。ESRS评分、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以及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为发生ICVD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预测ICV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4、0.745,而两者联合预测的AUC(0.874)更高(均P<0.05)。结论: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是发生ICVD的影响因素,两者联合对ICVD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股总动脉斑块稳定性 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 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 影响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SE-CAD、PDGF-B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慧 田臻 +1 位作者 杨扬 纪岩松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观察组,并根...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观察组,并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3例)、稳定斑块组(59例),选择同期我院体检的1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E-CAD、PDGF-BB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SE-CAD、PDGF-BB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SE-CAD、PDGF-BB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SE-CAD、PDGF-B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病人血清SE-CAD、PDGF-BB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E-CAD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AUC、截断值、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0.848、8.22 ng/mL、93.02%、61.02%;PDGF-BB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AUC、截断值、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0.858、60.68 pg/mL、93.02%、66.10%;SE-CAD联合PDGF-BB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AUC、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0.905、86.05%、88.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E-CAD、PDGF-BB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SE-CAD、PDGF-BB水平均升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紧密相关,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17
作者 杨妍妍 刘力源 李晓晖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66-68,共3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不同急性脑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3年7月于河南...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不同急性脑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3年7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126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分为稳定组71例和不稳定组55例。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分为小动脉闭塞性(small artery occlusive,SAO)组4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组24例,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组23例,其他原因(stri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组9例和原因不明(stroke of other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组51例。比较不同TOAST分型和不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的Hcy水平和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并采用Spearman分析Hcy水平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不稳定组Hcy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稳定组(P<0.05);LAA组患者的Hcy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SAO组、CE组、SOE组和SUE组(P<0.05);血清Hcy水平与TOAST分型呈正相关(r=0.316,0.452,0.398,0.363,0.322;P<0.05);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0.446;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具有相关性,Hcy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越差、TOAST分型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TOAST分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微血流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特征及稳定性的价值
18
作者 江慧 刘华 +1 位作者 陈晓春 高星星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0期75-79,共5页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超微血流技术(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特征及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DFI和SMI检查,分析CDFI、SMI检查下颈动脉...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超微血流技术(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特征及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DFI和SMI检查,分析CDFI、SMI检查下颈动脉斑块的影像特征。以光学断层成像(OCT)为金标准,比较CDFI、SMI及CDFI联合SMI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根据OCT检查结果将患者所测得的86个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组(稳定性斑块)55与易损组(易损性斑块)31个,比较两组SMI检查结果[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绘制ROC曲线评估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结果CDFI和SMI检查下,颈动脉斑块特征均以可见增强信号,提示伴有新生血管(CDFI:77.91%;SMI:82.56%),新生血管位置均以近心端底部为主(CDFI:85.07%;SMI:90.14%),两种检查信号类型均以单数或双数较短的线样增强信号为主(CDFI:38.37%;SMI:40.70%)。TTP、PI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情况评估效果良好,Cut-off值分别为8.20 db、12.93 s。CDFI、SMI及CDFI联合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FI联合SMI评估的灵敏度高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和SMI检查下,多数颈动脉斑块均有位于近心端底部的新生血管生成,多表现单数或双数的较短的线样增强信号,上述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血管稳定性均有良好的评估效能,其联合诊断评估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微血流技术 颈动脉斑块特征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CT冠脉成像、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
19
作者 罗华 范艳 陈巧一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4期104-107,共4页
目的:分析CT冠脉成像(CTA)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围绕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一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A、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以上两组检查冠... 目的:分析CT冠脉成像(CTA)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围绕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一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A、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以上两组检查冠心病的检出率、诊断效能、左心室功能、冠脉斑块稳定性。结果:CTA冠心病检出率与超声心动图相比较高(P<0.05),分别为90.00%、77.50%;金标准确诊结果为阳性73例,阴性7例,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阳性例数为62例,阴性18例,CTA检查诊断阳性72例,阴性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1.25%、82.19%、71.42%,CTA检查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25%、92.31%、85.71%,两组检查准确度、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功能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超声心动图脂质斑块、纤维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超声心动图,冠脉CTA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更高,但二者对左心室功能、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结果相近,均可作为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冠脉成像 超声心动图 冠心病 左心室功能 冠脉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锌指样转录因子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分析
20
作者 仉达 费彦达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6期17-20,3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锌指样转录因子2(KLF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分院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28例ACI患...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锌指样转录因子2(KLF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分院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28例ACI患者作为ACI组,根据ACI患者CAS斑块的特性,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19例,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4例,另选取12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TRP1、KLF2水平;Spearman法分析ACI组患者血清CTRP1、KLF2水平与CAS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CTRP1、KLF2水平对ACI患者CAS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I组血清CTRP1水平较高、KLF2水平较低(t=15.949、78.545,P<0.01)。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TRP1、中性粒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依次升高(F=49.819、27.014、17.143、335.582,P<0.01);KLF2水平依次降低(F=127.385,P<0.01)。ACI组患者CTRP1水平与CAS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0.532,P<0.01);KLF2水平与CAS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r=-0.61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RP1、KLF2、LDL-C、中性粒细胞计数、NIHSS评分是ACI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OR(95%CI)=3.154(1.533~6.488)、0.763(0.648~0.898)、2.373(1.328~4.239)、2.148(1.278~3.611)、2.723(1.355~5.471),P<0.01]。CTRP1、KLF2两者联合预测ACI患者CAS斑块不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敏感度为90.62%,特异度为75.56%,优于单独预测(Z=2.585、2.237,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CTRP1水平较高,KLF2水平较低,两者均与ACI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相关,且两者联合对ACI患者CAS斑块不稳定性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 锌指样转录因子2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