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端固定椎-矢状面稳定椎位置关系对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亮 孙旭 +7 位作者 史本龙 陈忠辉 陈曦 李松 秦晓东 朱泽章 邱勇 钱邦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4-531,共8页
目的:探讨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和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位置关系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和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位置关系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行后路主胸弯选择性融合术的Lene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临床资料。SSV定义为骶骨后上角垂线接触的最远端下终板所在的椎体。根据术后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与SSV的关系分为两组:LIV位于SSV近端椎体为LIV<SSV组,LIV位于SSV或其远端椎体为LIV≥SSV组。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JK的发生率以及发生DJK与未发生DJK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和SRS-22评分。结果:LIV<SSV组31例,LIV≥SSV组1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Risser征、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融合节段数、随访时间、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24~69个月,共有13例患者发生DJK,发生率为8.4%,LIV<SSV组患者DJK发生率(25.8%)高于LIV≥SSV组(4.1%)(χ~2=12.320,P<0.001)。发生DJK患者与未发生DJK患者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发生DJK患者的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矢状面轴向距离、远端交界角均高于未发生DJK患者,且SRS-22疼痛评分低于未发生DJK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固定椎-矢状面稳定椎位置关系显著影响Lenke 1A型AIS患者术后DJK的发生率,远端融合至SSV或其远端椎体可以显著降低术后DJK的发生率,更好地维持矢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脊柱侧凸 矢状面稳定椎 远端交界性后凸 远端固定
下载PDF
休门氏病后凸畸形下端椎、首个前凸椎与矢状面稳定椎的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泽章 邱勇 +5 位作者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马薇薇 朱锋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LEV)、首个前凸椎(first lordotic vertebra,FLV)与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的相互关系。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休门氏病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 目的:探讨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LEV)、首个前凸椎(first lordotic vertebra,FLV)与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的相互关系。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休门氏病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4~53岁,平均22.1岁;胸椎后凸17例,胸腰椎后凸9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LEV、FLV和SSV。根据测量结果,统计分析LEV、FLV和SSV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7例胸椎后凸中,LEV=FLV3例,LEV=FLV-112例,LEV=FLV-22例;FLV=SSV6例,FLV=SSV-18例,FLV=SSV-23例;LEV=SSV1例,LEV=SSV-14例,LEV=SSV-211例,LEV=SSV-31例。9例胸腰椎后凸中,LEV=FLV3例,LEV=FLV-16例;FLV=SSV3例,FLV=SSV-16例;LEV=SSV-16例,LEV=SSV-23例。结论:休门氏病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远端融合水平延至SSV与固定到FLV相比,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增加融合节段或仅增加1个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后凸 下端 前凸 稳定椎
下载PDF
基于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判定退变性腰椎侧凸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性验证
3
作者 梁晓 王辉 +4 位作者 徐佳欣 孙家元 刘庆涛 杨大龙 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10期662-666,共5页
目的探讨在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不同观察者对主弯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一致率。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DLS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在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不同观察者对主弯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一致率。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44例,年龄51~78(61.5±8.1)岁。由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观察者1)、主治医师(观察者2)、住院医师(观察者3)各1位分别对70例患者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中腰椎主弯的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进行判定,每位观察者判定2次,2次判定间隔2 d。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以第1次判定结果为准。记录3位医师判断DLS患者腰椎主弯的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判定结果及一致率。采用Cohen’s Kappa相关系数评价3位观察者内判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Fleiss’s Kappa相关系数评价观察者之间判断结果的一致性。观察者内判定结果一致率为前后2次判定完全一致的百分比,观察者间一致率为3位观察者判定结果完全一致的百分比。结果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一致性:观察者1的Kappa值分别为0.766、0.807和0.837,一致率分别为87.1%、90.1%和92.9%;观察者2的Kappa值分别为0.733、0.701和0.727,一致率分别为87.1%、84.3%和88.5%;观察者3的Kappa值分别为0.661、0.639和0.671,一致率分别为82.5%、81.4%和81.4%。3位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的一致性均为良好;判定中立椎、稳定椎,观察者1均为优秀,观察者2、观察者3均为良好。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观察者1>观察者2>观察者3。观察者间判定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448、0.200和0.353,一致率分别为58.6%、38.6%和54.3%。观察者间判定上端椎一致性一般,稳定椎一致性较差,中立椎一致性差;判定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上端椎>稳定椎>中立椎。结论在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判定DLS患者腰椎主弯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观察者内判定的一致性均较好,一致率均较高;而观察者间判定的一致性和一致率均不理想,可能与不同观察者的经验、水平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退行性变 上端固定 中立 稳定椎 一致性检验
原文传递
后路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椎体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30
4
作者 刘凤松 王凯 +3 位作者 景成伟 张亮 刘宾 杨亚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53-558,共6页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重要方法是椎间盘切除,但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现象。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植入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的脊柱稳定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重要方法是椎间盘切除,但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现象。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植入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的脊柱稳定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应用后路减压cage植入椎间融合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情况以及腰椎稳定性。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分析后路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体稳定性。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后腰腿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椎间融合良好,优良率96.2%。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椎间不融合现象。后路减压cage椎间融合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症状缓解快、内固定坚强、椎间融合确切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间盘突出症 弓根螺钉 骨钉 稳定 复发性腰间盘突出症 CAGE 内固定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腰椎椎弓根钉动态稳定装置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3
5
作者 吴青坡 孙国绍 王林杰 《中医正骨》 2015年第10期42-43,46,共3页
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腰椎椎弓根钉动态稳定装置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腰椎椎弓根钉动态稳定装置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2例,男9例、... 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腰椎椎弓根钉动态稳定装置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腰椎椎弓根钉动态稳定装置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48-59岁,中位数53岁。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病变节段位于L4-58例、L3-44例。所有患者均经3个月以上的正规非手术疗法治疗后无效或效果不理想。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69%-88%,中位数82%。病程7-27个月,中位数13个月。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0-125 min,中位数107 min;术中出血量150-270 mL,中位数20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中位数5个月。均无感染、脊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1%-44%,中位数37%。结论: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腰椎椎弓根钉动态稳定装置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退行性变 管狭窄 间盘移位 减压术 外科 弓根螺钉动态稳定装置
下载PDF
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滑脱腰椎的椎体稳定性 被引量:7
6
作者 朱瑜琪 王金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339-6344,共6页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滑脱症 稳定 前凸角 间隙高度 植入物内固定 融合
下载PDF
椎体螺纹融合器治疗伴有椎间不稳定颈椎病
7
作者 胡思斌 崔青 +4 位作者 王华柱 杨中华 陶晓水 王红梅 董占引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8期504-504,共1页
关键词 体螺纹融合器 治疗 间不稳定
下载PDF
影响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效果和椎间不稳定性的因素
8
作者 白跃宏 季新民 +4 位作者 马燕红 曹曼林 沈晓艳 董薇红 程安龙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9期1474-1475,共2页
关键词 管狭窄症 手术治疗 间不稳定 骨再生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呼艳立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7期1019-1021,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13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分组,对照组56例采用PVP术治疗,观察组57例联合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13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分组,对照组56例采用PVP术治疗,观察组57例联合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Cobb角、脊柱后凸角、疼痛评分等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Cobb角、ODI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PVP能够有效恢复老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椎体高度,提升脊柱稳定,减轻疼痛,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更适用于体质较佳的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短节段内固定 PVP 老年 骨质疏松 体不稳定骨折
下载PDF
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
10
作者 金占萍 司全明 《现代实用医学》 2013年第5期590-591,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慢性顽固性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青壮年多发,常需手术治疗“’。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是现代非融合技术代表,能保留治疗段椎间的正常活动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固定所引起的并发症。近年来,宁波市第...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慢性顽固性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青壮年多发,常需手术治疗“’。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是现代非融合技术代表,能保留治疗段椎间的正常活动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固定所引起的并发症。近年来,宁波市第一医院采用椎管减压Dynesys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现将该手术护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症 青年 壮年 弓根动态稳定系统 围手术期 护理
下载PDF
增液承气汤加味治疗稳定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胃肠道功能障碍42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龙波 邵国强 苏新平 《中医药导报》 2012年第12期30-31,共2页
目的:观察增液承气汤加味治疗稳定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分别应用增液承气汤加味及四磨汤口服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5%,对照组为71.4%。治疗组疗... 目的:观察增液承气汤加味治疗稳定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分别应用增液承气汤加味及四磨汤口服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5%,对照组为71.4%。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结论:增液承气汤加味治疗稳定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液承气汤 稳定性胸腰段体骨折 胃肠道功能障碍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K-Rod动态稳定系统与腰椎融合在多节段腰椎退变中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雁春 刘军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6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 K-Rod 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与腰椎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的56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 K-Rod 组(融合辅助以相邻退变节段非融合)28... 目的:比较分析 K-Rod 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与腰椎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的56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 K-Rod 组(融合辅助以相邻退变节段非融合)28例和融合组28例,分析比较 K-Rod 组和融合组手术前后 Oswestry 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术后腰椎 X 射线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2种手术方式近期临床疗效。结果56例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K-Rod 组和融合组术后12个月 Oswestry 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K-Rod 组和融合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失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K-Rod 组优于融合组。结论K-Rod 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与腰椎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前者具有术中失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对腰椎活动度影响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退行性疾病 K-Rod 弓根动态固定稳定系统 多节段
下载PDF
后路椎间自体植骨加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节不稳定或Ⅰ度椎体滑脱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利洲 谢文伟 李再学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6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自体植骨加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节不稳定或Ⅰ度椎体滑脱的疗效。方法 28例保守治疗无效、合并椎节不稳定或Ⅰ度椎体滑脱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后路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自体植骨融合、钉棒系...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自体植骨加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节不稳定或Ⅰ度椎体滑脱的疗效。方法 28例保守治疗无效、合并椎节不稳定或Ⅰ度椎体滑脱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后路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自体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方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随访观察患者骨性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手术时间115 min;出血量50~600 ml,平均出血量350 ml;所有切口甲级愈合,术后1周内患者根性痛明显缓解, 1例使用椎间融合器患者术后即出现单侧L4神经根损伤、足下垂,经康复治疗6个月后恢复。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6.0个月,最长2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9个月,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证实椎间患者均顺利骨性融合,获得骨性融合时间最短4.0个月,最长12.0个月,平均骨性融合时间5.7个月,无内固定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出现,且无一例发生椎间隙高度丢失下沉。优20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89.29%。结论保守治疗无效、合并椎节不稳定或Ⅰ度滑脱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椎间自体植骨加钉棒系统固定治疗效果较好,可使神经根充分减压及恢复椎节稳定性,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为椎间融合提供良好的稳定环境,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与应用椎间融合器同样有较高的融合率,该方法神经根损伤发生率低,并且有效减少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植骨 间融合 体滑脱 间盘突出症 节不稳定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胸腰段不稳定性椎体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宇坤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4年第3期192-192,共1页
不稳定性脊柱骨折最常采用前侧入路手术,这种方法适用于颈、胸和腰椎骨折的病人,而胸腰段椎体正好位于胸腹腔的交界处,该区域的暴露相当困难。前外侧入路途径虽然能够很好地显露胸腰椎,但是操作复杂且对组织的损伤较大。该研究探讨后外... 不稳定性脊柱骨折最常采用前侧入路手术,这种方法适用于颈、胸和腰椎骨折的病人,而胸腰段椎体正好位于胸腹腔的交界处,该区域的暴露相当困难。前外侧入路途径虽然能够很好地显露胸腰椎,但是操作复杂且对组织的损伤较大。该研究探讨后外侧入路手术(PLA)在治疗儿童胸腰段不稳定性椎体骨折中的价值、适应证和临床效果。自1990年至2000年采用PLA对14例儿童胸腰段不稳定性椎体骨折进行手术,术中采用单侧或双侧椎管减压和C-D器械内固定。将病人分为四组:第1组4例(Frankel E级),均无神经损害的表现,其中2例T_(12)骨折,1例L_1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入路 手术治疗 儿童 胸腰段 稳定体骨折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
下载PDF
Intraspine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番 杜云峰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2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Intraspine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LDH患者,男48例,女32例;年龄(51.67±4.89)岁,L_(3~4)10例,L_(4~5)48例,L_(5)~S_... 目的探讨Intraspine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LDH患者,男48例,女32例;年龄(51.67±4.89)岁,L_(3~4)10例,L_(4~5)48例,L_(5)~S_(1)22例,均采用髓核摘除联合Intraspine治疗,随访(34.12±6.35)个月。结果8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出血量(41.82±8.71)mL,手术时间(58.71±9.29)min,住院时间(4.88±0.68)d;术中无硬脊膜、神经损伤,随访期无残留腰腿痛;2例患者复发。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患病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ISH)和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患者末次随访时的ISH、ROM与术后3个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raspine治疗LDH操作简便,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确切,能够提升并维持椎间隙高度,降低术后LDH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 Intraspine板间动态稳定系统 间盘突出症 间隙高度
下载PDF
脊柱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的研制与评价
16
作者 田芳 冯勇 林忠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期70-74,共5页
目的评价自主发明设计的脊柱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验证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活动度和疲劳强度。方法有限元方法优化关键结构参数;并根据F1717和12189要求验证系统静态压缩、扭转、压缩疲劳性能。结果有限元分析、物理性能测试均达到预设标... 目的评价自主发明设计的脊柱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验证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活动度和疲劳强度。方法有限元方法优化关键结构参数;并根据F1717和12189要求验证系统静态压缩、扭转、压缩疲劳性能。结果有限元分析、物理性能测试均达到预设标准。结论该系统既具有给予病变节段以足够的稳定,又有使该节段保留一定的活动度,这样可以减轻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弓根动态稳定 动态棒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相关病椎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温科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18-021,共4页
探讨胸腰椎骨折相关病椎经皮椎弓根钉病锥置钉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特别是在提高患者功能恢复和椎体稳定性方面的作用以及该手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优势。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6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探讨胸腰椎骨折相关病椎经皮椎弓根钉病锥置钉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特别是在提高患者功能恢复和椎体稳定性方面的作用以及该手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优势。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6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置钉,上下锥体置钉而病椎不置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病椎置钉,直接加压复位及固定,比较两组研究指标差异。结果 实验组在疼痛缓解情况、椎体复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功能恢复方面,实验组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在椎体稳定性方面,实验组的椎体固定成功率和椎体间隙变化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钉病锥置钉固定手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椎体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经皮弓根钉固定 临床疗效 功能恢复 稳定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与预防策略 被引量:26
18
作者 吕游 赵汉平 +2 位作者 李佩佳 刘宁 罗永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和评价,为预防提供策略。[方法]16例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住院接受再手术患者,对本次手术术前和前一次手术术前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和评价,为预防提供策略。[方法]16例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住院接受再手术患者,对本次手术术前和前一次手术术前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并进行手术探查。[结果]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稳定性;前次手术术后下地时间;患者体重等。[结论]除医源性因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与椎间盘和腰椎本身性质以及患者医从性有关。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以及加强患者医从性能够有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复发 间盘退变 稳定 再手术治疗
下载PDF
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中华 崔青 董占引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85-487,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per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VCF)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2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共28个椎体。CT检查明确病椎椎体后壁的完整,应用C型...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per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VCF)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2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共28个椎体。CT检查明确病椎椎体后壁的完整,应用C型臂X光机手术前和手术中定位,采用经单侧椎弓根手术入路,平均骨水泥注射量2~4ml左右。术前后应用国际通用术前疼痛目测分级(VAS)评分。结果23例患者28个椎体操作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术后3d疼痛开始缓解15例;术后1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8例(1823),显著缓解5例(523)。VAS评分平均2.01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1年随访,患者完全满意16例,满意5例,较满意2例。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平均2.13分;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VP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微创手术,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维持椎体稳定性,是一种有价值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经皮穿刺体成型术 稳定 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
下载PDF
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胸椎症状性血管瘤 被引量:2
20
作者 晏雄伟 张洪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52期8993-8998,共6页
背景:自从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技术成功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后,一直在尝试用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例胸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患者,男2例,女7例,均... 背景:自从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技术成功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后,一直在尝试用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例胸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患者,男2例,女7例,均有背部疼痛等症状,其中2例有神经根刺激症状。采用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与结论:操作成功率100%,均未出现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示均无椎管内或椎间孔渗漏。治疗后24 h症状均有缓解,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显示原有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血管瘤无复发。结果可见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安全有效,它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预防压缩性骨折、防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穿刺 血管瘤 脊柱 体成形术 骨水泥 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