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粒子间势力对单分散稳定系统粒子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浩 温景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48-256,共9页
粒子间势力的存在,对于悬浮粒子系统的沉降过程的影响。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难题是粒子间势的问题。本文对以往围绕此问题的研究工作──包括模型方法和采用势的近似表达式的直接计算方法做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对... 粒子间势力的存在,对于悬浮粒子系统的沉降过程的影响。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难题是粒子间势的问题。本文对以往围绕此问题的研究工作──包括模型方法和采用势的近似表达式的直接计算方法做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对稳定系统中粒子间势力的处理方法,计算了势力对单分散系统沉降系数的影响,并与实验做了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处理方法能够成立,较之以往的方法更为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沉降 沉降系数 气溶胶 粒子间势力 稳定粒子
下载PDF
粒子稳定型泡沫浆料及多孔氧化铝陶瓷的制备 被引量:8
2
作者 杨金龙 林煌 +1 位作者 席小庆 黄勇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23,共4页
采用短链两亲分子戊酸修饰氧化铝颗粒,使其部分具有的疏水性,在机械搅拌的作用下,形成了粒子稳定型泡沫(particle-stabilized foam),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超稳定陶瓷泡沫浆料。研究了这种浆料的pH值对发泡率的影响,发现在pH值为4.8附近,戊... 采用短链两亲分子戊酸修饰氧化铝颗粒,使其部分具有的疏水性,在机械搅拌的作用下,形成了粒子稳定型泡沫(particle-stabilized foam),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超稳定陶瓷泡沫浆料。研究了这种浆料的pH值对发泡率的影响,发现在pH值为4.8附近,戊酸对氧化铝颗粒的表面修饰作用最好,发泡程度最大;通过改变pH值,能够调整浆料的发泡程度,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对发泡率的要求。采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利用粒子稳定型泡沫浆料,成功制备了具有相互连通气孔-窗口(cell-window)结构的多孔陶瓷,由于其致密的支架结构使其具有高抗压强度,对于气孔率为85%的多孔氧化铝,其抗压强度在8 M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稳定 泡沫 凝胶注模 多孔陶瓷 氧化铝
下载PDF
纳米粒子稳定乳液及其在纳米结构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贺拥军 齐随涛 赵世永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43-1448,共6页
本文在介绍常规乳状液、微乳液和固体稳定乳液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纳米粒子稳定乳液的特点及其在纳米结构合成中的应用进展,并对目前该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纳米粒子稳定乳液具有独特的油、水、固三相环境和水油、水固、... 本文在介绍常规乳状液、微乳液和固体稳定乳液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纳米粒子稳定乳液的特点及其在纳米结构合成中的应用进展,并对目前该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纳米粒子稳定乳液具有独特的油、水、固三相环境和水油、水固、油固三个相界面,分散相液滴尺寸可以在微米、亚微米乃至纳米尺度调节,因而可以作为合成组成、结构和性能极为丰富多样的纳米结构的介质。纳米粒子对乳液稳定作用的机理,以及纳米粒子稳定乳液中化学反应的特殊规律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 乳液 微乳液 纳米粒子稳定乳液 界面
下载PDF
新的不稳定基本粒子存在的证据
4
作者 G.D.罗切斯特 C.C.巴特勒 马伯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12期45-49,122-123,共7页
关键词 存在性 粒子物理学 实验研究 云室 稳定基本粒子 证据
下载PDF
云模型改进惯性权重的混沌交替粒子群算法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纪真 孟相如 +1 位作者 崔文岩 杨婷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61,共6页
标准粒子群算法通过线性减小惯性权重系数来调整寻优性能,但缺乏智能化机制易导致算法后期产生早熟或陷入局部最优而产生僵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云模型改进惯性权重的混沌交替粒子群优化算法。根据粒子迭代变化关系,采用云模... 标准粒子群算法通过线性减小惯性权重系数来调整寻优性能,但缺乏智能化机制易导致算法后期产生早熟或陷入局部最优而产生僵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云模型改进惯性权重的混沌交替粒子群优化算法。根据粒子迭代变化关系,采用云模型理论对惯性权重ω进行智能化调整,以平衡其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防止算法产生局部僵局;另外,判定粒子稳定性,对于可能陷入局部僵局的稳定粒子进行混沌扰动,促使其跳出僵局进而向最优位置更新。实验与分析表明,基于云模型改进惯性权重的混沌交替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跳出局部僵局且具有较高的寻优精度,算法接近完全收敛时的平均迭代次数,较现有相关研究分别降低了13.73%~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 云模型 惯性权重 稳定粒子 混沌交替
下载PDF
超声速等离子喷涂氧化锆粒子时的加热熔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赵伟涛 吴九汇 +1 位作者 白宇 韩志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2,共6页
应用格林函数法求解超声速等离子喷涂(SAPS)过程中氧化钇稳定二氧化锆(YSZ)粒子的加热熔化时间问题,得到了一个解析解;对SAPS过程中粒子熔化时间和熔化界面推移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熔化过程的模拟结果显示:粒子... 应用格林函数法求解超声速等离子喷涂(SAPS)过程中氧化钇稳定二氧化锆(YSZ)粒子的加热熔化时间问题,得到了一个解析解;对SAPS过程中粒子熔化时间和熔化界面推移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熔化过程的模拟结果显示:粒子的初始温度对熔化速率有一定的影响,喷涂前预热粒子可以加快它的熔化;减小粒子半径可以缩短粒子的熔化时间,提高粒子的扁平化程度.在SAPS过程中,通过过筛控制粒子半径有助于获得结构精细、致密的典型细密柱晶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等离子喷涂 氧化钇稳定二氧化锆粒子 格林函数 熔化时间
下载PDF
空间尘埃等离子体的K-H不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路立 李中元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305-310,共6页
本文对空间尘埃等离子体的K-H不稳定性的研究现状作了概要的综述.总结了尘埃等离子体K-H不稳定性研究的多元等离子体模型和尘埃粒子充电涨落情况下的尘埃等离子体模型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在空间研究领域的应用,并讨论了该课题的研究前景... 本文对空间尘埃等离子体的K-H不稳定性的研究现状作了概要的综述.总结了尘埃等离子体K-H不稳定性研究的多元等离子体模型和尘埃粒子充电涨落情况下的尘埃等离子体模型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在空间研究领域的应用,并讨论了该课题的研究前景.指出,尘埃等离子体的MHD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目前对尘埃等离子体K-H不稳定性的研究仅局限于简单物理模型的线性理论探讨.当尘埃带电变化的阻尼效应很强时,其非线性效应的数值模拟将变得更有意义.尘埃颗粒的带电涨落与质量和体积变化也将使得这门学科更具有挑战性.随着对彗星大气和行星环等空间环境的卫星探测资料的积累,尘埃等离子体K-H不稳定性研究的理论模型将更接近空间物理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埃等离子体K-H不稳定性尘埃粒子充电涨落
下载PDF
Kelvin-Hemholtz不稳定流动的格子气仿真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雪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3期29-40,共12页
简单介绍格子气方法及发展概况,提出一种实数型格子气模型,并给出用FHP—2模型及实效型模型模拟二维Kelvin-Hemholtz不稳定流动的方法及结果,从而看到格子气方法模拟非定常自由边界问题的优点.
关键词 格子 仿真 粒子速度/Kelvin—Hemholtz不稳定 FHP—2模型
下载PDF
引力、球形、椭球形星体的起源探讨
9
作者 张宝盈 《科学咨询》 2023年第7期87-99,共13页
宇宙中的大型天体,无论是恒星——类日恒星、巨星、矮星、中子星,还是行星,甚至一些大型的卫星(如月球),以及木星、土星的众多卫星,都是球形或椭球形的。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自然力使然,这个自然力就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怎样使大型... 宇宙中的大型天体,无论是恒星——类日恒星、巨星、矮星、中子星,还是行星,甚至一些大型的卫星(如月球),以及木星、土星的众多卫星,都是球形或椭球形的。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自然力使然,这个自然力就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怎样使大型星体成为球体或椭球体的呢?要探究这个奥秘,首先要对万有引力的物理机制有正确的认识。引力是一种稳恒之力,起源于稳定粒子。本文旨在通过对稳定粒子的深入剖析,力图找到引力之源,试析引力的物理机制。引力起源于物质,物质由原子组成,组成原子的稳定粒子事实上只有两种:质子和电子(中子是质子和电子的复合粒子)。一方面,质子与电子之间存在异号电荷相吸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原子和原子核中,电子总是围绕质子高速旋转,因而产生原子磁场和原子核磁场。原子中的各个质子与电子形成的磁场之间由于电流方向相同而发生磁场合并,即相互吸引。质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及质子与电子之间的磁场合并力都是长程力,这两种力延伸到原子以外形成的合力就是万有引力。质子与电子之间的异号电荷相吸作用常常被质子与质子、电子与电子之间的同号相斥作用抵消,因此,引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磁场合并力。质子与电子之间的磁场磁感线是球形或椭球形的,当大量星云物质因磁场合并而凝聚在一起时,就会受到磁感线的塑形作用形成球形或椭球形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之源 稳定粒子 电磁场合并 球形星体
下载PDF
食品级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海明 杨盛 +5 位作者 韦何雯 阙斐 徐广伟 董晓尉 张辉 冯凤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265-270,共6页
Pickering乳液是指由纳米/微米级粒子稳定的乳液。近年来,Pickering乳液因其独特的稳定性,以及在食品、药品中的包埋、载运和质地改良等方面的潜在应用,逐渐成为食品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结合食品级Pickering粒子的相关性质解释了其稳... Pickering乳液是指由纳米/微米级粒子稳定的乳液。近年来,Pickering乳液因其独特的稳定性,以及在食品、药品中的包埋、载运和质地改良等方面的潜在应用,逐渐成为食品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结合食品级Pickering粒子的相关性质解释了其稳定机制,包括三相接触角理论、吸附理论和空间屏障理论等,并分析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和盐浓度等对乳液制备及稳定性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开发的一系列食品级Pickering粒子的制备方式、性质及其实际应用情况,以期推动Pickering乳液在食品领域的研发及工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乳液 纳米粒子 粒子稳定 缓释 载运体系
下载PDF
量子力学中的复哈密顿量
11
作者 赵金土 《大学物理》 1984年第7期47-48,44,共3页
关键词 哈密顿量 厄米算符 力学量 微观体系 态函数 稳定粒子 波矢量 内部自由度 希尔伯特空间 量子化
下载PDF
论时间-能量测不准关系的意义
12
作者 J.Rayski J.M.Rayski +1 位作者 JR. 张安邦 《大学物理》 1987年第4期48-49,F0004,20,共4页
关键词 测不准 算符 哈密顿量 共轭动量 相对论性 稳定粒子 特殊相对论 量子化 广义动量 德布罗意波长
下载PDF
首现等差相邻素数与物质结构——试揭物质质量量子数之谜
13
作者 陈志 《三明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12-17,共6页
1 首邻素数及其基本性质 众所周知,任意两个素数之差是偶数,相邻两个素数之差也必定是偶数。但是否所有偶数都存在相邻素数对,以及同一差值的相邻素数对是否有无穷多个,则都是至令尚未得到证明的问题。就现在所知,同一差值的相邻素数对... 1 首邻素数及其基本性质 众所周知,任意两个素数之差是偶数,相邻两个素数之差也必定是偶数。但是否所有偶数都存在相邻素数对,以及同一差值的相邻素数对是否有无穷多个,则都是至令尚未得到证明的问题。就现在所知,同一差值的相邻素数对确实有许多,我们将同一差值而最先出现的相邻素数对称为首邻素数对,而将其中更小的那个素数称为“首邻素数”。由此,我们得到一个数集——首邻素数数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数集合 物质结构 正整数 稳定粒子 量子化 精细结构常数 物质质量 则都 数对 物理常数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掺杂高内相乳液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先先 阮贵华 +2 位作者 张文娟 原华美 杜甫佑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3-459,共7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掺杂型多孔复合材料,并应用于苏丹红染料分离富集。以修饰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氧化石墨烯为粒子稳定剂,二乙烯基苯和丙烯酸异辛酯为油相,氯化钙及过硫酸钾溶液为水相形成油包水型高内相乳液, 65℃下热聚合得到掺杂氧... 合成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掺杂型多孔复合材料,并应用于苏丹红染料分离富集。以修饰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氧化石墨烯为粒子稳定剂,二乙烯基苯和丙烯酸异辛酯为油相,氯化钙及过硫酸钾溶液为水相形成油包水型高内相乳液, 65℃下热聚合得到掺杂氧化石墨烯的多孔复合材料,并应用于苏丹红染料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聚合材料多孔互通,渗透性好,对苏丹红Ⅰ-Ⅳ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量分别为304.23、328.09、371.43和382.80 ng/mg,苏丹红染料解脱率范围为86.26%~94.54%。该材料可应用于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分离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粒子稳定高内相乳液 多孔材料 样品前处理 苏丹红
下载PDF
Power system stabilizer design using hybrid 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with chaos 被引量:9
15
作者 Mahdiyeh Eslami Hussain Shareef Azah Mohame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1579-1588,共10页
A novel technique for the optimal tuning of power system stabilizer (PSS) was proposed,by integrating the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MPSO) with the chaos (MPSOC).Firstly,a modification in the particle swarm... A novel technique for the optimal tuning of power system stabilizer (PSS) was proposed,by integrating the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MPSO) with the chaos (MPSOC).Firstly,a modification in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was made by introducing passive congregation (PC).It helps each swarm member in receiving a multitude of information from other members and thus decreases the possibility of a failed attempt at detection or a meaningless search.Secondly,the MPSO and chaos were hybridized (MPSOC) to improve the global searching capability and prevent the premature convergence due to local minima.The robustness of the proposed PSS tuning technique was verified on a multi-machine power system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PSOC was compared to the MPSO,PSO and GA through eigenvalue analysis,nonlinear time-domain simulation and statistical tests.Eigenvalue analysis shows acceptable damping of the low-frequency modes and time domain simulations also show that the oscillations of synchronous machines can be rapidly damped for power systems with the proposed PSS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ted algorithm has a faster convergence rate with higher degree of accuracy than the GA,PSO and MP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ive congregation CHAOS power system stabilizer penalty functi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下载PDF
Efficient and Stable Optimization of Multi‑pass End Milling Using a Cloud Drop‑Enabl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被引量:1
16
作者 CAI Xulin YANG Wenan HUANG Chao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1年第3期462-473,共12页
Optimization of machining parameter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multi-pass end milling because machining parameters adversely or positively affect the time and quality of production.This paper develops a second-order ... Optimization of machining parameter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multi-pass end milling because machining parameters adversely or positively affect the time and quality of production.This paper develops a second-order fulldiscretization method(2ndFDM)-based 3-D stability prediction model for 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spindle speed,axial cutting depth and radial cutting depth.The optimal machining parameters in each pass are obtained to achieve the minimum production time comprehensive considering constraints of 3-D stability,machine tool performance,tool life and machining requirements.A cloud drop-enabl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DPSO)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developed machining parameter optimization,and 13 benchmark problems are used to evaluate CDPSO algorithm.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DPSO algorithm has a certain advantage in computational cost as well as comparable search quality and robustness.A demonstrative example is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ining parameter multi-pass end milling chatter stabilit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 cloud model
下载PDF
Facet-dependent anchoring of gold nanoparticles on TiO2 for CO oxidation 被引量:5
17
作者 Bin Shao Wenning Zhao +4 位作者 Shu Miao Jiahui Huang Lili Wang Gao Li Wenjie She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34-1539,共6页
The interfacial perimeter of gold nanocatalysts is popularly viewed as the active sites for a number of chemical reactions,while the geometric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face at atomic scale is less known.Here,TiO2-nanos... The interfacial perimeter of gold nanocatalysts is popularly viewed as the active sites for a number of chemical reactions,while the geometric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face at atomic scale is less known.Here,TiO2-nanosheets and nanospindles were adapted to accommodate Au particles(~2.2 nm),forming Au-TiO2{001}and Au-TiO2{101}interfaces.Upon calcination at 623 K in air,HAADF-STEM images evidenced that the Au particles on TiO2{101}enlarged to 3.1 nm and these on TiO2{001}remained unchanged,suggesting the stronger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on TiO2{001}.Au/TiO2{001}was more active for CO oxidation than Au/TiO2{101}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 nanoparticles Titanium dioxide Stability Interfacial perimeter CO oxidation
下载PDF
Effect of Charge, Size and Temperature on Stability of Charged Colloidal Nano Particles 被引量:1
18
作者 A.Golchoobi A.Khosravi +1 位作者 H.Modarress A.Ahmadzadeh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617-624,I0004,共9页
Molecular simulation of charged colloidal suspension is performed in NVT canonical ensemble using Monte Carlo method and primitive model. The well-known Derjaguin-Landau-Verwey- Overbeek theory is applied to account f... Molecular simulation of charged colloidal suspension is performed in NVT canonical ensemble using Monte Carlo method and primitive model. The well-known Derjaguin-Landau-Verwey- Overbeek theory is applied to account for effec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icles. Effect of temperature, valance of micro-ions and the size of colloidal particles on the phase stability of the solution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spension is more stable at higher temperatures. On the other hand, for a more stable suspension to exist, lower micro- ion valance is favorable. For micro-ions of higher charge the number of aggregates and the number of particle in each of aggregate on average is higher. However for the best of our results larger colloidal particle are less stable. Comparing the results with theoretical formula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curvature shows qualitative consist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ulation COAGULATION Colloidal phenomenon STABILITY Electrostatic force Dispersion force
下载PDF
论电子、质子半径的新计算方法及其延伸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荣培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4-16,50,共4页
本文从γ射线在重原子核附近可产生正负电子对这一物理现象出发,分析了电子经典半径的由来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电子与质子内部本质上就是量子化的涡旋闭合电磁场的观点。再由麦克斯韦方程组导出的电磁场能量密度公式以及质能公式、电磁... 本文从γ射线在重原子核附近可产生正负电子对这一物理现象出发,分析了电子经典半径的由来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电子与质子内部本质上就是量子化的涡旋闭合电磁场的观点。再由麦克斯韦方程组导出的电磁场能量密度公式以及质能公式、电磁强度公式三个公式结合推导出电子、质子半径公式及电荷量子化与粒子稳定条件常数God=mr等系列新公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根据系列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描述电子、质子的有关物理特征的新参数,从全新的角度统一地解释了物质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质子半径 电荷量子化与粒子稳定条件常数God=mr 黑洞物理 宇宙物理
下载PDF
ZrO2/PMMA Nanocomposites: Preparation and Its Dispersion in Polymer Matrix 被引量:4
20
作者 FAN Fangqiang XIA Zhengbin LI Qingying LI Zhong CHEN Huanqi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13-120,共8页
ZrO2/PMMA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are synthesized through an in-situ free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based on the silane coupling agent (Z-6030) modified ZrO2 nanoparticles, and the morphology, size and its dis... ZrO2/PMMA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are synthesized through an in-situ free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based on the silane coupling agent (Z-6030) modified ZrO2 nanoparticles, and the morphology, size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are investigat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images demonstrate that the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feeding rat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article size and morphology. When the MMA feeding rate decreases from 0.42 ml-min-1 to 0.08 ml. min-1, large particles (about 200-550.nm) will not form,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become narrow (36-54 nm). The average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size increases from 34 nm to 55 nm, as the MMA/ZrO2 nanoparticles mass ratio increased from 4 : 1 to 16 : 1. Regular spherical ZrO2/PMMA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are synthesized when the emulsifier OP-10 concentration is 2 mg.m1-1. The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could be mixed with VAc-VeoVa10 polymer matrix just by magnetic stirring to prepare the ZrOE/PMMA/VAc-VeoVal0 hybrid coatings. SEM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photos reveal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ZrO2/PMMA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in the VAc-VeoVal0 polymer matrix is homogenous and stable. Here, the grafted-PMMA polymer on ZrO2 nanoparticles plays as a bridge which effectively connects the ZrO2 nanoparticles and the VAc-VeoVal0 polymer matrix with improved comparability. In consequence, the hybrid coating with good dispersion stability is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2 nanoparticles core-shell structure monomer feeding rate dispersion stabi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