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4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菌肽基因转化大白菜获得抗病转基因植株及稳定遗传(英文)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关林 方宏筠 +2 位作者 王火旭 李洪艳 魏毓堂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8期951-955,共5页
软腐病是大白菜 (BrassicapekinensisRupr.)的三大病害之一。抗菌肽对软腐病菌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建立了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EHA10 5 (pMOG4 10 )工程菌的高频转化载体系统 ,将抗菌肽基因导入目前推广种植的大白菜A... 软腐病是大白菜 (BrassicapekinensisRupr.)的三大病害之一。抗菌肽对软腐病菌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建立了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EHA10 5 (pMOG4 10 )工程菌的高频转化载体系统 ,将抗菌肽基因导入目前推广种植的大白菜AB_81自交系 ,获得了转基因植株。PCR及Southernblotting分子杂交鉴定表明抗菌肽基因已整合到白菜基因组。转基因植株提取液的体外抑菌实验、试管苗及盆栽转基因植株的病原菌接种抗病测试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具有明显的抗病特性 ,并且能稳定遗传 ,转基因植株R1自交分离比为 3∶1,R5的转基因植株保持抗Km和抗病特性 ,可望以其为亲本选育出大白菜抗软腐病的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基因转化 大白菜 抗病转基因植株 稳定遗传 软腐病
下载PDF
水稻无融合生殖与早代稳定遗传判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庭木 谷长先 迟铭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无融合生殖 稳定遗传 早代 水稻 杂种稻 一系法 三系法 杂交稻
下载PDF
含高活性植酸酶并稳定遗传的转基因玉米问世
3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32-532,共1页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消息称,由中国工程院范云六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在第一代植酸酶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酸酶基因(ZL97121731.9),“利用玉米种子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研究取得巨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培...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消息称,由中国工程院范云六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在第一代植酸酶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酸酶基因(ZL97121731.9),“利用玉米种子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研究取得巨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富含高活性植酸酶并稳定遗传的转基因玉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酶基因 转基因玉米 稳定遗传 高活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 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工程院 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含高活性植酸酶并稳定遗传的转基因玉米问世
4
作者 梁冰 《粮油食品科技》 2008年第6期73-73,共1页
《食品科学》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领导的课题组在第一代植酸酶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酸酶基因(ZL97121731.9),“利用玉米种了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研究取得巨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富含高活... 《食品科学》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领导的课题组在第一代植酸酶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酸酶基因(ZL97121731.9),“利用玉米种了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研究取得巨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富含高活性植酸酶并稳定遗传的转基因玉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酶基因 转基因玉米 稳定遗传 高活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 《食品科学》 自主知识产权 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 耐低温特性可稳定遗传
5
《海洋与渔业》 2019年第10期34-35,共2页
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8)是由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联合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中洋1号"与未经选育的暗纹东方鲀相比,具有... 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8)是由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联合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中洋1号"与未经选育的暗纹东方鲀相比,具有较强耐低温特性,并且可稳定遗传,经养殖户试验养殖,效益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 品种登记 淡水渔业 养殖条件 稳定遗传 中洋 耐低温 试验养殖
下载PDF
转基因棉花耐除草剂鉴定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6
作者 马克鹤 郑凯 陈全家 《种子科技》 2024年第6期6-8,共3页
以农杆菌介导喷花法将海岛棉中的纤维发育优异的目的基因GbHCT与耐草铵膦除草剂基因Bar导入到陆地棉中,经过体积分数梯度筛选,确定了非抗性植株在800μL/L体积分数下死亡,由于除草剂筛选可能会有假阳性结果,对除草剂抗性植株还需目的基... 以农杆菌介导喷花法将海岛棉中的纤维发育优异的目的基因GbHCT与耐草铵膦除草剂基因Bar导入到陆地棉中,经过体积分数梯度筛选,确定了非抗性植株在800μL/L体积分数下死亡,由于除草剂筛选可能会有假阳性结果,对除草剂抗性植株还需目的基因及标记基因的进一步鉴定。PCR鉴定结果显示,抗除草剂基因Bar与目的基因GbHCT连续两代稳定遗传,分析其农艺性状,2个转基因棉花的株高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升高,有效铃数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初步判断这些农艺性状的改变与目的基因GbHCT的插入有关。试验为后续研究GbHCT基因在纤维发育的功能研究进一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PCR 转基因棉花 稳定遗传
下载PDF
转基因玉米2HVB5的性状鉴定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圣彦 李香银 +3 位作者 李鹏程 张明俊 张杰 郎志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30,共10页
为了明确转基因玉米2HVB5的目标性状及遗传稳定性,对回交转育郑58的BC5S1、BC5S2代转基因玉米2HVB5分别进行了Southern blot、ELISA、室内和田间生物活性测定、靶标除草剂草铵膦耐受性分析及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2HVB5中目的基因cry2... 为了明确转基因玉米2HVB5的目标性状及遗传稳定性,对回交转育郑58的BC5S1、BC5S2代转基因玉米2HVB5分别进行了Southern blot、ELISA、室内和田间生物活性测定、靶标除草剂草铵膦耐受性分析及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2HVB5中目的基因cry2Ah-vp和bar都是以单拷贝的形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并稳定遗传,Cry2Ah-vp和PAT蛋白在2HVB5植株的不同时期、不同组织部位均有表达,其中在叶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分别达到2-3.5μg/g FW(鲜重)和8-17μg/g FW(鲜重)。室内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2HVB5转基因玉米对东方粘虫和棉铃虫有很高的抗性,接虫后4-5 d幼虫死亡率达100%,对草地贪夜蛾有明显的体重抑制。田间抗虫性鉴定结果也表明,2HVB5转基因玉米对东方粘虫和棉铃虫均达到高抗水平,平均抗性级别分别为1.19-1.29和0.60-0.73。2HVB5转基因玉米可耐受田间使用中剂量4倍量的草铵膦,农艺性状与对照郑58相比无显著差异。转基因玉米2HVB5遗传稳定,高抗虫耐除草剂,可用于玉米害虫尤其是夜蛾科害虫的防治,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虫耐除草剂 转基因玉米 性状鉴定 遗传稳定
下载PDF
耐除草剂棉花GGK2的遗传稳定性分析及性状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梁成真 臧有义 +7 位作者 孟志刚 王远 MUBASHIR Abbas 何海焱 周琪 魏云晓 张锐 郭三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251-3260,I0001,共11页
【目的】明确转基因耐除草剂棉花GGK2的遗传稳定性和营养品质等性状,为其产业化应用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方法】针对实验室培育的新型耐除草剂棉花GGK2,选取其T3、T4、T5代开展试验研究。利用特异性PCR和Southern blot开展基因组... 【目的】明确转基因耐除草剂棉花GGK2的遗传稳定性和营养品质等性状,为其产业化应用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方法】针对实验室培育的新型耐除草剂棉花GGK2,选取其T3、T4、T5代开展试验研究。利用特异性PCR和Southern blot开展基因组整合稳定性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开展表达稳定性分析;通过田间喷施草甘膦测试其除草剂耐受稳定性,以及依据相关国际或国内行业标准进行棉籽营养成分分析等。【结果】抗除草剂基因GR79 EPSPS和GAT,以及筛选标记基因NPTⅡ以单拷贝形式整合到棉花GGK2基因组D10染色体,且能够在T3、T4、T5代转基因棉花中稳定遗传,同时发现基因组中不含有遗传转化载体的骨架片段。表达分析发现GR79 EPSPS、GAT和NPTⅡ3个基因在棉花GGK2的不同时期、不同组织部位均有表达,其中,叶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四叶期、盛花期、吐絮期3个蛋白在叶片中表达量分别介于128.7—192.4μg·g^(-1)、24.4—35.0μg·g^(-1)和17.0—23.9μg·g^(-1)鲜重,利用GR79 EPSPS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可以对田间棉花GGK2叶片实现快速鉴定。除草剂耐受性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棉花GGK2可耐受4倍生产使用剂量的草甘膦除草剂。T3—T5不同世代棉花喷施除草剂后均未发现受害症状,而且整个生育期的生长发育未受影响。棉籽营养成分分析表明,来源于新疆、河北和河南种植的GGK2棉籽中,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维生素及脂肪酸含量与非转基因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各指标的含量水平均位于ILSI数据库报道的范围内。【结论】转基因棉花新种质GGK2的耐除草剂性状遗传稳定性好、除草剂耐受能力强、籽粒营养成分与非转基因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耐除草剂棉花生物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且产业化前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GGK2 耐除草剂 草甘膦 遗传稳定
下载PDF
抗除草剂棉花GV-2的分子特征和遗传稳定性分析
9
作者 陆国清 马彩霞 +2 位作者 孙国清 郭惠明 程红梅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49,共8页
分子特征和遗传稳定性是我国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流程所需考察的重要数据。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抗除草剂棉花GV-2的T-DNA插入位点、拷贝数及侧翼序列进行解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分子特征和遗传稳定性是我国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流程所需考察的重要数据。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抗除草剂棉花GV-2的T-DNA插入位点、拷贝数及侧翼序列进行解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Southern杂交、胶体金试纸及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方法对连续3代(T3~T5)GV-2转化体中目的基因的表达的稳定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转化体GV-2中T-DNA以单拷贝形式插入到陆地棉A06染色体2 092 124~2 092 194 bp之间,造成棉花基因组中70 bp DNA的缺失。转化体特异性PCR及Sanger测序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插入位点的正确性。此外,目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不同世代转化体中均可稳定遗传,为转基因棉花GV-2转化体的安全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抗除草剂 G10evo 分子特征 遗传稳定
下载PDF
细胞源猪瘟活疫苗E2基因遗传稳定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10
作者 吴华伟 陈晓春 +8 位作者 黄小洁 刘丹 邓永 秦义娴 高金源 薛青红 孙淼 陈建 陈延飞 《中国兽药杂志》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测定了中国4个细胞源猪瘟活疫苗(C株)E2基因全序列,将其与GenBank上13个猪瘟病毒的E2基因序列(含C株原始毒株、7个猪瘟病毒C株以及国际上5个主要猪瘟活疫苗毒株的E2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通... 测定了中国4个细胞源猪瘟活疫苗(C株)E2基因全序列,将其与GenBank上13个猪瘟病毒的E2基因序列(含C株原始毒株、7个猪瘟病毒C株以及国际上5个主要猪瘟活疫苗毒株的E2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预测的E2蛋白N-糖基化位点、E2蛋白磷酸化位点和理化特性以及模拟的蛋白空间结构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免疫攻毒试验对4个细胞源猪瘟疫苗(C株)的免疫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猪瘟病毒C株原始种毒相比,尽管中国4个细胞源猪瘟活疫苗的E2基因核苷酸序列、推导的E2蛋白氨基酸序列或模拟的三维结构等发生个别核苷酸变异、个别氨基酸位点突变或缺失,但均不影响猪瘟C株的免疫原性,猪瘟疫苗C株仍然是防控猪瘟的最有效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 细胞源 活疫苗 E2基因 遗传稳定 同源性 免疫原性
下载PDF
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连续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
11
作者 黄天 刘凯龙 +2 位作者 刘晓晔 姚国强 孙天松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35,共12页
目的:探究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在连续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方法:以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为研究对象,对其传代过程中第0,25,50,75,100代的菌株形态变化、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以及菌株代谢特性进行比较,同时应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其... 目的:探究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在连续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方法:以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为研究对象,对其传代过程中第0,25,50,75,100代的菌株形态变化、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以及菌株代谢特性进行比较,同时应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其在连续培养100代过程中基因组水平的变化。结果: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在连续培养100代过程中,其菌体形态、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等表型特征及代谢特性均无显著性(P>0.05)变化,表型特征稳定。同时以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原始菌株基因组作为参考序列,对不同代时15株菌进行测序,基因组大小及GC含量表明15株连续培养的菌株与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原始菌株基因组均无明显差异。系统发育关系表明15株菌与原始基因组具有较近的亲缘性。从识别到的SNP位点来看,每两个代时菌株间均未发现稳定遗传的突变位点,且菌株共线性良好,从基因组水平编码基因的突变水平证实了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在连续培养100代过程中具有稳定表型特征及代谢特性。结论: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在连续传代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为其进一步开发研究以及产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 连续传代 表型 代谢 比较基因组学 遗传稳定
下载PDF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连续传代过程中遗传稳定性评价
12
作者 刘凯龙 黄天 +2 位作者 刘晓晔 玉霞 姚国强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22,共11页
目的:以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为研究对象,对其连续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在TPY培养基中连续培养100代,对其0,25,50,75,100代的菌体形态、碳水化合物利用情况以及结合比较基因组... 目的:以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为研究对象,对其连续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在TPY培养基中连续培养100代,对其0,25,50,75,100代的菌体形态、碳水化合物利用情况以及结合比较基因组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在连续传代过程中不同代时的菌体形态、碳水化合物利用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并以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原始基因组作为参考序列,研究发现不同代时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的基因组大小和GC含量与原始基因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不同代时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与原始基因组亲缘关系较近,通过识别SNP突变位点发现不同代时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基因组保守,均未发现稳定遗传的突变位点,进一步进行碳水化合物代谢活性酶注释,结果发现不同代时菌株具有相似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遗传特征高度相似。结论:本研究从表型特性和基因组层面综合评估了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的遗传稳定性,可为其进一步开发研究及产业化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 连续传代 遗传稳定
下载PDF
Wolbachia在螟黄赤眼蜂种群内的分布及其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月 沈佐锐 +1 位作者 王哲 李振宇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8-193,共6页
本文通过对Wolbachia的wsp及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及克隆测序,明确了Wolbachia在华南、华北不同作物田间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chilonis种群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所有检测的螟黄赤眼蜂个体内都存在着Kue和Pip两组Wolbachia,双重... 本文通过对Wolbachia的wsp及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及克隆测序,明确了Wolbachia在华南、华北不同作物田间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chilonis种群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所有检测的螟黄赤眼蜂个体内都存在着Kue和Pip两组Wolbachia,双重感染率达到了100%。在不同温度下用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饲养多代后,螟黄赤眼蜂体内的Wolbachia类型及感染率未发生改变,表明Wolbachia能够在螟黄赤眼蜂体内稳定遗传,不受环境温度的直接影响。本研究中螟黄赤眼蜂为两性生殖或孤雌产雄生殖,Wolbachia未能引起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生殖。首次报道了Wolbachia在我国螟黄赤眼蜂野生种群内的分布情况及其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螟黄赤眼蜂 WOLBACHIA 稳定遗传 WSP 16S RDNA
下载PDF
虞美人花部性状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福林 姜淑俠 李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991-5992,共2页
[目的]探究虞美人花部性状的稳定遗传性。[方法]以10个花部性状不同的虞美人植株为试材,2008和2009年观察了各植株花部性状的变化情况;2009年进行套袋试验,观察套袋对虞美人花部性状的影响。[结果]2008年有2个材料的花部性状未发生变化... [目的]探究虞美人花部性状的稳定遗传性。[方法]以10个花部性状不同的虞美人植株为试材,2008和2009年观察了各植株花部性状的变化情况;2009年进行套袋试验,观察套袋对虞美人花部性状的影响。[结果]2008年有2个材料的花部性状未发生变化,但至2009年,这2个材料的花部性状均有较大变化;套袋对于花部性状的变化无任何影响。[结论]虞美人的花部性状不能稳定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虞美人 花部性状 稳定遗传
下载PDF
研究证实无融合生殖杂交水稻的遗传稳定性
15
《农家致富》 2023年第14期21-21,共1页
日前,中国水稻研究所基因组编辑及无融合生殖创新团队将无融合生殖杂交水稻材料繁殖至第4代,证实了无融合生殖杂交稻在不同世代间的遗传稳定性,为未来人工无融合生殖体系在作物中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人员用连续四个水稻种植季将人... 日前,中国水稻研究所基因组编辑及无融合生殖创新团队将无融合生殖杂交水稻材料繁殖至第4代,证实了无融合生殖杂交稻在不同世代间的遗传稳定性,为未来人工无融合生殖体系在作物中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人员用连续四个水稻种植季将人工无融合生殖杂交水稻材料加代繁殖至第3代,然后借助流式细胞仪鉴定了第0代、第1代、第2代和第3代无融合生殖杂交水稻材料植株结实种子的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遗传稳定 中国水稻研究所 无融合生殖 水稻种植 基因组编辑 加代繁殖 创新团队
下载PDF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鹏 王少林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0-94,共5页
肠杆菌科细菌是社区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相继出现极大地增加了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难度,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耐药性的维持通常会对细菌造成一定的适应性代价,表现为细菌生长速率、毒性和传播的减... 肠杆菌科细菌是社区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相继出现极大地增加了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难度,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耐药性的维持通常会对细菌造成一定的适应性代价,表现为细菌生长速率、毒性和传播的减弱,而补偿性进化[1]、无适应性代价和适应性增加的耐药突变的出现[2]、耐药基因与其他基因的遗传连锁和协同选择[3]以及质粒的稳定性机制[4]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稳定遗传。本文综述了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现状和传播现状、耐药基因适应性代价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以及耐药性稳定遗传的驱动因素,以期为解决肠杆菌科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持续存在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耐药性 耐药基因 肠杆菌科细菌 稳定遗传 医院获得性感染 遗传稳定 多重耐药 协同选择
下载PDF
‘神马’菊花的离体保存及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艳芳 房伟民 +2 位作者 陈发棣 赵宏波 刘灶长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41-1348,共8页
用添加不同蔗糖与甘露醇配比的培养基对切花菊品种'神马'(Jinba)试管苗进行离体保存,并对保存材料再生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23±2)℃、光照强度2 000~3 000 lx、光照时间12 h/d的培养条件下,MS+0.3 ... 用添加不同蔗糖与甘露醇配比的培养基对切花菊品种'神马'(Jinba)试管苗进行离体保存,并对保存材料再生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23±2)℃、光照强度2 000~3 000 lx、光照时间12 h/d的培养条件下,MS+0.3 mg·L^-1 6-BA+0.1 mg·L^-1NAA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0 g·L^-1蔗糖和10 g·L^-1甘露醇、1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2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或30 g·L^-1蔗糖和10 g·L^-1甘露醇均能使菊花试管苗连续保存12个月,其中1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2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组合处理保存12个月后成活率较高,分别达到50.00%和60.00%,且均保持最高的增殖倍数2.67.保存12个月的试管苗在增殖、生根培养基上均能正常恢复生长,且其再生后代的田间生物学性状、过氧化物酶(POD)及酯酶(EST)同工酶酶谱、ISSR扩增图谱与对照株无差异,保持了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说明利用上述方法保存'神马'种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离体保存 遗传稳定
下载PDF
桤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择研究——生长的适应性和遗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95
18
作者 王军辉 顾万春 +2 位作者 李斌 郭文英 夏良放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9-66,共8页
对 5个地点 1 3个桤木种源 ,6年生试验林的生长性状作了方差分析及G×E互作分析 ,证实树高、材积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F =7 93 和F =4 83 ) ,种源内家系间差异不显著 ,种源×环境的互作显著(F =2 70 和F =2 2 1... 对 5个地点 1 3个桤木种源 ,6年生试验林的生长性状作了方差分析及G×E互作分析 ,证实树高、材积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F =7 93 和F =4 83 ) ,种源内家系间差异不显著 ,种源×环境的互作显著(F =2 70 和F =2 2 1 )。用bi 和s2 di,Wrick生态价和AMMI模型 3种方法对遗传稳定性和生长适应性作了评价 ,AMMI分析与生态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较一致。 6年生和 1 4年生的树高生长相关显著 (r =0 75 80 ) ,表明桤木早期选择的可靠性。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种源遗传力及其标准误分别为 0 8738± 0 0 482、0 796 1± 0 0 71 8、0 792 9± 0 0 72 7。运用指数选择 ,若各地点选择本地点最好的 1个种源 ,预期增益为39 0 3% ;若各地点选择本地点最好的 2~ 3个种源 ,5个地点材积的平均育种增益为 2 7 5 7%。根据主效应值和稳定性参数分析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桤木 种源 互作 遗传稳定 适应性 遗传参数
下载PDF
滇黄芩器官发生与不同继代次数遗传稳定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岑举人 步怀宇 +2 位作者 王英娟 赵宇玮 贾敬芬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9-292,共4页
本研究以滇黄芩不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不同配比激素的MS培养基建立了滇黄芩器官发生,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茎段在MS+6-BA 2mg/L+NAA 0.5mg/L培养基上培养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100%;以相同培养基进行分化,并在MS+6-BA 2mg/L+NAA ... 本研究以滇黄芩不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不同配比激素的MS培养基建立了滇黄芩器官发生,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茎段在MS+6-BA 2mg/L+NAA 0.5mg/L培养基上培养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100%;以相同培养基进行分化,并在MS+6-BA 2mg/L+NAA 0.2mg/L培养基上扩繁丛生芽。在1/2MS+IBA 0.2mg/L培养基诱导生根,扦插继代。利用RAPD分析不同继代次数再生植株,所用的39条随机引物中只有1条引物带型发生变化。说明经组织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遗传稳定,可多次继代培养,为滇黄芩进一步遗传操作和扩大药材资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芩 植物再生 继代次数 遗传稳定 RAPD
下载PDF
茶树优异资源评价与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3
20
作者 杨亚军 虞富莲 +15 位作者 陈亮 曾建明 杨素娟 李素芳 束际林 舒爱民 章志芳 王玉书 王海思 王平盛 许玫 宋维希 郭吉春 杨如兴 张文锦 陈志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6期1-8,共8页
鉴定评价了200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生化成分、抗寒性等。筛选出品质超过国家品种的优异资源6份、茶多酚含量>38%的资源4份、咖啡碱含量>5.2%的资源6份、咖啡碱含量<1.0%的资源2份。对资源扦插后代的DNA多态性... 鉴定评价了200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生化成分、抗寒性等。筛选出品质超过国家品种的优异资源6份、茶多酚含量>38%的资源4份、咖啡碱含量>5.2%的资源6份、咖啡碱含量<1.0%的资源2份。对资源扦插后代的DNA多态性、同工酶酶谱特征以及花粉形态结构研究表明,无性后代的遗传性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资源评价 遗传稳定 种质资源 优异种质 特异种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