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稻作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杜永林 王强盛 +1 位作者 王绍华 丁艳锋 《北方水稻》 CAS 2009年第6期1-6,共6页
系统调查分析了江苏省机插稻、手插稻、抛秧稻、直播稻、套播稻五种不同稻作技术方式的应用面积、成本、产量、效益等综合表现,对不同稻作技术方式理论研究与技术体系发展以及演变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要求... 系统调查分析了江苏省机插稻、手插稻、抛秧稻、直播稻、套播稻五种不同稻作技术方式的应用面积、成本、产量、效益等综合表现,对不同稻作技术方式理论研究与技术体系发展以及演变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出发,提出稳定发展江苏水稻生产的稻作技术方式发展思路、措施与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稻作技术 评价 趋势 对策
下载PDF
日本水稻增产因素分析与稻作技术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林兴军 林贤青 Takeshi Horie 《中国稻米》 2006年第3期57-58,共2页
文章分析了日本水稻产量增长的原因,认为提早播种和机械化程度高是日本水稻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因素,是通过改善作物和资源管理水平来实现的。并对日本稻作技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增产因素 稻作技术 日本 机械化
下载PDF
黑龙江省2010-2019年水稻生产碳中和概况及低碳稻作技术对策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董文军 张俊 +5 位作者 唐傲 刘猷红 徐英哲 王文龙 来永才 王玉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84-90,共7页
稻田固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措施。为推动我国寒地水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了解我国寒地稻田系统2010-2019年碳排放及碳中和概况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寒地稻田系统固碳减排的对策,包括选用氮素利用率高的水稻品种、... 稻田固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措施。为推动我国寒地水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了解我国寒地稻田系统2010-2019年碳排放及碳中和概况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寒地稻田系统固碳减排的对策,包括选用氮素利用率高的水稻品种、适宜的水分管理模式、综合考虑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种类及比例、翻耕和旋耕每年交替的轮耕制度等。并提出今后寒地稻田固碳减排应重点考虑加强寒地稻田温室气体产生、排放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强化寒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准确估算,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寒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生产 碳中和 温室气体排放 固碳减排 低碳稻作技术
下载PDF
江苏秸秆全量还田少免耕稻作技术及其应用探讨 被引量:19
4
作者 杜永林 《耕作与栽培》 2005年第5期47-50,共4页
从促进江苏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了秸秆全量还田少免耕稻作技术发展的背景及现实意义,重点介绍了江苏省近几年研究并应用的超高茬麦田套播稻、秸秆全量还田浅旋耕抛秧及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抛秧等少免耕稻作技术体系,提出了秸秆还田... 从促进江苏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了秸秆全量还田少免耕稻作技术发展的背景及现实意义,重点介绍了江苏省近几年研究并应用的超高茬麦田套播稻、秸秆全量还田浅旋耕抛秧及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抛秧等少免耕稻作技术体系,提出了秸秆还田少免耕稻作技术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少免耕 稻作技术 江苏省 全量 应用 免耕抛秧 可持续发展 超高茬麦田 角度分析
下载PDF
古代日本传统稻作技术研究:兼与中国方面的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叶磊 《古今农业》 2020年第4期48-58,共11页
古代日本传统稻作相比中国方面具有发展周期长、精细化水平高、环境适应性强、注重生态保护等特点。就其技术内容而言,历史上选育种技术的进步极大丰富了日本的水稻品种,同时也为日本特有的"换种种植"提供了可能;育秧移栽技... 古代日本传统稻作相比中国方面具有发展周期长、精细化水平高、环境适应性强、注重生态保护等特点。就其技术内容而言,历史上选育种技术的进步极大丰富了日本的水稻品种,同时也为日本特有的"换种种植"提供了可能;育秧移栽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播种量与插秧密度由密到疏的转变,人们对于水稻秧龄已能进行合理调控,并且建立起了能够充分适应暖地与寒地、山地与平原等不同地域环境的技术体系;其肥料技术、田间管理技术以及收获加工技术与古代中国相比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仍不乏日本古人对相关技术的改良与创新,其深海鱼肥施用、暗渠排水技术、寒地水温调控、鲸鱼油防治虫害、多样化中耕方法等措施极具日本地方特色。实践证明,日本的传统稻作技术是富有成效的,其基于"稀播、长育、疏植、少本栽插"等核心理念构建起来的传统稻作技术对于发展现代有机农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日本 古代中国 传统稻作技术 比较
下载PDF
包世臣视野中的稻作技术与生态环境
6
作者 周邦君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1-194,共4页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传统社会开始发生重大衰变的历史时期,一大批爱国的经世学者应运而生。其中,包世臣(1775—1853或1855)堪称一位突出的代表,其传见于《清史稿》。(1)他生于安徽泾县,主要活动在江淮地区,同林则徐、魏源等有过从...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传统社会开始发生重大衰变的历史时期,一大批爱国的经世学者应运而生。其中,包世臣(1775—1853或1855)堪称一位突出的代表,其传见于《清史稿》。(1)他生于安徽泾县,主要活动在江淮地区,同林则徐、魏源等有过从。包氏学术口径宽阔,而以《郡县农政》(2)奠定了他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众所周知,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而在种植业中,水稻长期稳居各种作物榜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稻作技术 视野 《清史稿》 科学技术 鸦片战争 江淮地区 种植业
下载PDF
干旱胁迫条件下稻作技术的改进措施
7
作者 闫志利 王本亮 林瑞敏 《垦殖与稻作》 2001年第3期12-14,共3页
关键词 干旱协迫 稻作技术 改进 节水栽培
下载PDF
麦秸全量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
8
作者 邓建平 《农家致富》 2009年第15期47-47,共1页
一、主要方式 在小麦机械化收获后,将麦秸全量还田.上水泡田后浅水旋耕整平.再进行播栽水稻的一种技术体系,集秸秆还田、免(少)耕、抛秧、机插、直播等于一体.具有多重优势。主要有3种方式:(1)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 一、主要方式 在小麦机械化收获后,将麦秸全量还田.上水泡田后浅水旋耕整平.再进行播栽水稻的一种技术体系,集秸秆还田、免(少)耕、抛秧、机插、直播等于一体.具有多重优势。主要有3种方式:(1)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后机插。(2)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抛秧。(3)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后直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还田 稻作技术 全量 麦秸 机械化收获 秸秆还田 旋耕 切碎
下载PDF
江苏丘陵地区麦秸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规范与效果 被引量:3
9
作者 薛菊金 项忠兰 +1 位作者 王建军 谭长乐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75,共2页
对江苏丘陵稻麦两熟地区麦秸机械还田轻简稻作的埋草技术措施、水浆管理和肥料运筹技术规范进行了阐述,总结了该技术应用效果,分析了江苏丘陵稻麦地区麦秸还田技术推广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 丘陵地区 麦秸 旋耕还田 稻作技术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寒地稻作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强 王秀英 +1 位作者 刘庆海 安光日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0年第2期36-37,共2页
立足于寒地稻作特征 ,从世界稻作的角度 ,概述了当前稻作研究的新进展 ,分析了寒地稻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趋势 。
关键词 寒地 精准栽培 稻作技术研究 育种 东北
下载PDF
豫南稻区稻作技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1
作者 柳世君 郭祯 +4 位作者 马铮 卢兆成 段昊 蓝黎明 张应香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2-46,共5页
以文物、典藉为凭依,考述了豫南稻区建国前稻作技术的源流演进;以品种利用、耕作改制为脉络,把建国后稻作技术的历史变迁划分为4大发展阶段,梳理为4大技术主题;并按照现代稻作的要求,论述了豫南稻区稻作技术发展所面临的6个重大技术课题。
关键词 豫南 稻作技术 历史变迁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滨海稻区稻作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12
作者 贺琳 付立东 《北方水稻》 CAS 2015年第2期67-69,共3页
以盘锦滨海盐碱稻区水稻生产发展为主线,介绍了盐碱地改良、水稻品种更新、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与水稻高标准条田建设、耐盐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推广及与品种配套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水稻机械化栽培、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 以盘锦滨海盐碱稻区水稻生产发展为主线,介绍了盐碱地改良、水稻品种更新、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与水稻高标准条田建设、耐盐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推广及与品种配套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水稻机械化栽培、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阐明了发展集约型稻作、环保安全型稻作、复合型稻作是提高水稻产量与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技术 发展 成就 展望 滨海盐碱
下载PDF
壮族稻作技术发展述略(下) 被引量:5
13
作者 白耀天 《百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0-27,共8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米国之一 ,壮族是我国将普通野生稻种驯化成栽培稻的民族之一。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交迭之际 ,壮族的直系先人岭南越人就已经在采集和渔猎的时候驯化了野生稻为人工栽培稻 ,开始了原始的稻作农业 ,成为世界上...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米国之一 ,壮族是我国将普通野生稻种驯化成栽培稻的民族之一。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交迭之际 ,壮族的直系先人岭南越人就已经在采集和渔猎的时候驯化了野生稻为人工栽培稻 ,开始了原始的稻作农业 ,成为世界上较早的稻作的人类群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稻作技术 发展史
下载PDF
壮族稻作技术发展述略(上) 被引量:2
14
作者 白耀天 《百色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1-5,共5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米国之一 ,壮族是我国将普通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的民族之一。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交迭之际 ,壮族的直系先人岭南越人就已经在采集和渔猎的时候驯化野生稻为人工栽培稻 ,开始了原始的稻作农业 ,成为世界上最早...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米国之一 ,壮族是我国将普通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的民族之一。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交迭之际 ,壮族的直系先人岭南越人就已经在采集和渔猎的时候驯化野生稻为人工栽培稻 ,开始了原始的稻作农业 ,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稻作的人类群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稻作技术 发展史
下载PDF
豫南稻区稻作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柳世君 郭祯 +3 位作者 段仁周 马铮 段昊 蓝黎明 《种业导报(麦类文摘)》 2006年第8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豫南 稻作技术 杂交籼
下载PDF
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俞禄 《上海农业科技》 2008年第1期27-27,17,共2页
为全力推进麦草旋耕轻简稻作技术的示范推广,走农业生态化、资源节约化、稻作轻简化、操作规范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我局进行了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研究,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 为全力推进麦草旋耕轻简稻作技术的示范推广,走农业生态化、资源节约化、稻作轻简化、操作规范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我局进行了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研究,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技术 旋耕 麦草 还田 全量 可持续发展道路 规范化 农村建设
下载PDF
稻麦两熟地区麦秸秆全量还田稻作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世林 李群 +1 位作者 潘志文 陈德辉 《耕作与栽培》 2007年第5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秸秆直接还田 麦秸秆 稻作技术 熟地 全量 耕地质量 土壤有机质
下载PDF
《水稻在北方:10世纪至19世纪南方稻作技术向北方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雄生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第5期130-130,共1页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480千字定价:120元栽培稻源自中国南方,并且很早就进入到了北方,但中国北方的稻作一直处在时断时续的不稳定状态。10世纪以后,先期已注入北方因素而发展起来的南方稻作技术,在有识之士倡导和国家政策鼓励之下...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480千字定价:120元栽培稻源自中国南方,并且很早就进入到了北方,但中国北方的稻作一直处在时断时续的不稳定状态。10世纪以后,先期已注入北方因素而发展起来的南方稻作技术,在有识之士倡导和国家政策鼓励之下,经过由文本、移民和屯田等多种方式和路径传入北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技术
下载PDF
连云港市不同稻作技术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正球 胡曙鋆 +3 位作者 范郁尔 杜永 逄孝云 罗拥兵 《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2年第12期112-113,共2页
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城镇化、农民就业非农化步伐加快,连云港市水稻种植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主要介绍了连云港市近年来的稻作方式演变、不同稻作方式的优缺点,并根据稻作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城镇化、农民就业非农化步伐加快,连云港市水稻种植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主要介绍了连云港市近年来的稻作方式演变、不同稻作方式的优缺点,并根据稻作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为连云港市未来稻作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技术 现状 对裳口 nrl’
下载PDF
麦秸秆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才兴 《农业装备技术》 2012年第1期39-40,共2页
麦草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具有"秸秆禁烧、保护环境、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特点,是一项可持续的、生态环保的新型稻作技术。该技术是将麦草合理切碎分散、旋耕还田、配套应用机插秧栽培方式,形成新的轻简稻作技... 麦草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具有"秸秆禁烧、保护环境、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特点,是一项可持续的、生态环保的新型稻作技术。该技术是将麦草合理切碎分散、旋耕还田、配套应用机插秧栽培方式,形成新的轻简稻作技术体系,符合当前节约型、高效性农业和水稻轻简栽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技术 机械还田 麦秸秆 全量 秸秆禁烧 保护环境 培肥土壤 生态环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