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洛陀传统文化中稻作文明的生态审美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许莹莹 《品位·经典》 2020年第5期49-50,共2页
稻作文明是布洛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洛陀文化中探讨壮民们从原始社会到当代社会的稻作文明的审美生态,挖掘生态审美系统的对生规律,从而促进稻作文明实现更高层次的整生。整生是审美的系统规律和最高规律,是最理想的审美生态,是... 稻作文明是布洛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洛陀文化中探讨壮民们从原始社会到当代社会的稻作文明的审美生态,挖掘生态审美系统的对生规律,从而促进稻作文明实现更高层次的整生。整生是审美的系统规律和最高规律,是最理想的审美生态,是对可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陀文化 审美生态 稻作文明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曾侯奋笔谱多稼”——曾安止《禾谱》及江西稻作文明的发展
2
作者 虞文霞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243-247,共5页
江西是世界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宋一代是江西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稻作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江西稻作文明的进步表现为水稻的广泛种植、品种的不断丰富、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及《禾谱》等农业著作的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水稻... 江西是世界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宋一代是江西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稻作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江西稻作文明的进步表现为水稻的广泛种植、品种的不断丰富、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及《禾谱》等农业著作的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禾谱》,正是这一时期江西稻作文明的理论结晶,它详细介绍了吉泰盆地水稻的品种特征和栽培方法,对江西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安止 《禾谱》 江西 稻作文明 发展
下载PDF
长江中游是东亚稻作原生文明的发祥地——郭静云教授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述评 被引量:4
3
作者 郭立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9,共9页
在疏理中国上古史研究方法与学术传统形成背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郭静云教授新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并简要评述各界对该书的关注与反响,希望藉此推动中国上古史的研究。
关键词 郭静云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稻作文明 长江中游
下载PDF
“熊龙”辨——兼谈龙的起源与稻作文明
4
作者 蒋明智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3年第1期166-173,共8页
在学界曾引起一时轰动的'熊龙'说,把论述的焦点集中在红山文化的玉雕熊龙和辽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狭小圈子里,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红山文化中的玉雕熊龙比彩陶龙要晚,而后者来源于中原的仰韶文化,更早可追溯到长江流域以南的印... 在学界曾引起一时轰动的'熊龙'说,把论述的焦点集中在红山文化的玉雕熊龙和辽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狭小圈子里,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红山文化中的玉雕熊龙比彩陶龙要晚,而后者来源于中原的仰韶文化,更早可追溯到长江流域以南的印纹陶中。其原型则是虹,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于一体,更包含着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龙的起源与原始稻作文明'靠天吃饭'对水的依赖息息相关。只有从龙的司雨属性及其与稻作文明的密切关系出发,来理解龙的原型及其文化内涵,才能把握中华龙文化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龙 图腾崇拜 巫术 稻作文明
原文传递
骆越花山岩画的稻作文化解读 被引量:4
5
作者 胡宝华 刘立策 《民族学刊》 CSSCI 2017年第3期76-83,121-125,共13页
花山岩画为先秦时期生活于广西左江流域的骆越人所创作。先秦时期,水稻种植已经成为骆越社会主要的经济来源,骆越社会由此形成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生活习俗、信仰仪式皆体现出稻作文化的特征。在花山岩画中,诸多图像元素体现出丰富的稻... 花山岩画为先秦时期生活于广西左江流域的骆越人所创作。先秦时期,水稻种植已经成为骆越社会主要的经济来源,骆越社会由此形成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生活习俗、信仰仪式皆体现出稻作文化的特征。在花山岩画中,诸多图像元素体现出丰富的稻作文化特征,如"蛙形人""日芒纹"强调对青蛙、鸟的崇拜,"饰羽人"、行船图对太阳、江河的敬畏,以及人们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祈愿。而花山岩画的作画地点选取,则直接与稻作生产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花山岩画本身就是一种稻作生产的祭祀仪式。这些稻作文化记忆,有的形成了民间信仰的仪式活动,有的衍生出了民族节日。稻作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宇宙观,在当代社会依然极具生态环境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岩画 骆越 生殖崇拜 稻作文明
下载PDF
基于广西壮族稻作文化的现代大米包装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章鉴烽 王建华 《网印工业》 2020年第9期39-42,共4页
在商品经济时代,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有机融合这一形式成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广西壮族先民作为稻作文明的重要先行者,依托当时的自然环境,发现并训化了野生直立稻,并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逐渐形成其独具魅力的民族稻作文化... 在商品经济时代,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有机融合这一形式成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广西壮族先民作为稻作文明的重要先行者,依托当时的自然环境,发现并训化了野生直立稻,并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逐渐形成其独具魅力的民族稻作文化。历经岁月的洗礼,广西壮族稻作文化不断演化发展至今,通过世世代代的口传身授等形式,让现代的人们也能有幸目睹这一历史悠久的活态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广西壮族 商品经济时代 口传身授 稻作文明 演化发展 壮族先民 活态传承
下载PDF
古堰润江南——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姜席堰
7
作者 沈爱君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第7期34-36,共3页
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心的龙游县,是我的家乡,灵山江是常让我这个游子魂牵梦萦、柔肠百转的母亲河。这不仅因为它常年II类水质、鱼虾丰美,更因为它是一条孕育着近万年文明的美丽河湖。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在2018年被列入世界... 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心的龙游县,是我的家乡,灵山江是常让我这个游子魂牵梦萦、柔肠百转的母亲河。这不仅因为它常年II类水质、鱼虾丰美,更因为它是一条孕育着近万年文明的美丽河湖。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在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产名录前,它名不见经传,深藏于山溪之中680余年。这里,弥漫着新石器时期青碓遗址稻作文明的芬芳;这里,也是方志文化、城池文化、民族文化和灌溉文明等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工程 金衢盆地 新石器时期 稻作文明 农耕文明 方志文化 龙游县 水利工程
下载PDF
略论古蜀文明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殿增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31,共6页
三星堆神权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可能是研究古蜀文明形态特征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经济生活——稻作文明、适应自然的文化传统——神话古史是前提条件,而以原始宗教维系的古国——神权国家,则是问题的核心。由此派生出... 三星堆神权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可能是研究古蜀文明形态特征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经济生活——稻作文明、适应自然的文化传统——神话古史是前提条件,而以原始宗教维系的古国——神权国家,则是问题的核心。由此派生出古蜀文明另两个显著特征,即注重人物造型的艺术传统、多元文化的有机融汇的社会构成,进而在神权与王权的统一和矛盾之中,影响着古蜀历史的发展,并因其人神相通的神仙观念,成为道教思想的重要源头。古蜀文明如此鲜明的形态特征,使其在统一的进程中成为汉民族根基之一,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文明 稻作文明 神话古史 神权 艺术
下载PDF
考古发现成都平原最早水稻田
9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第11期74-74,共1页
6月7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新津宝墩遗址最新考古成果——考古人员在2020—2021年度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为人们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提供了珍贵信息。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 6月7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新津宝墩遗址最新考古成果——考古人员在2020—2021年度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为人们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提供了珍贵信息。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的一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成果 稻作文明 考古发掘 成都平原 新津 宝墩遗址 史前城址 古城遗址
下载PDF
古文明圣地 时代芳华
10
作者 杜志远 刘曾路 《时事报告》 2024年第10期38-40,共3页
在人们信奉超自然的远古时期,腾空飞翔的鸟儿,被视作媒介神灵。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稻穗香。落日余晖里,置身远古遗存的圣迹,凝视远处的飞鸟,好似看见先民为它们抬头仰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 在人们信奉超自然的远古时期,腾空飞翔的鸟儿,被视作媒介神灵。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稻穗香。落日余晖里,置身远古遗存的圣迹,凝视远处的飞鸟,好似看见先民为它们抬头仰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良渚古城遗址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而上山文化作为国际公认的稻作文明起源,把中华文化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一万年前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又一生动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稻作文明 文明 上山文化 远古遗存 人类史 良渚古城遗址 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构建的历史逻辑 被引量:12
11
作者 傅才武 程玉梅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2年第2期41-53,共13页
长江不仅仅是壮阔的自然地理景观,更是支撑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象征。自进入“世界之中国”时代,作为民族栖居地的长江成为了承载着中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的超级文化母体,奠定了长江作为中华民族典型象征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古时... 长江不仅仅是壮阔的自然地理景观,更是支撑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象征。自进入“世界之中国”时代,作为民族栖居地的长江成为了承载着中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的超级文化母体,奠定了长江作为中华民族典型象征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古时期的长江依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提供了栖息之所,并孕育了对东亚文化圈具有强影响力的稻作文明;中古时期的长江与黄河一起哺育了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和北方麦作文化两大亚文化圏,与黄河文明一起带领中华文化领先于世界,形成了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家建构;进入近代社会之后,长江流域作为最早迎受“欧风美雨”的核心区,继续引领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前进基地。2022年,国家正式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将长江流域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及族群记忆、国家记忆以文化公园为载体进行保护、传承与内化,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与中华民族的典型象征,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文化 稻作文明 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符号 文化记忆
下载PDF
“熊龙”再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明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5,共5页
在学界曾引起一时轰动的"熊龙"说,把论述的焦点集中在红山文化的玉雕熊龙和辽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狭小圈子里,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红山文化中的玉雕熊龙比彩陶龙要晚,而后者来源于中原的仰韶文化,更早可追溯到长江流域以南的... 在学界曾引起一时轰动的"熊龙"说,把论述的焦点集中在红山文化的玉雕熊龙和辽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狭小圈子里,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红山文化中的玉雕熊龙比彩陶龙要晚,而后者来源于中原的仰韶文化,更早可追溯到长江流域以南的印纹陶。其原型则是虹,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于一体,更包含着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龙的起源与原始稻作文明"靠天吃饭"对水的依赖息息相关。只有从龙的司雨属性及其与稻作文明的密切关系出发,来理解龙的原型及其文化内涵,才能把握中华龙文化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龙 图腾崇拜 巫术 稻作文明
下载PDF
中华文明探源:何以良渚
13
作者 方向明 《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 2023年第8期77-79,共3页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东亚地区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早期都市文明和区域性国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肯定,也意味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在国际上...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东亚地区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早期都市文明和区域性国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肯定,也意味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良渚遗址不仅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考古更为世界早期文明、早期国家和早期复杂社会的传统观念注入了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大会 稻作文明 新石器时代晚期 良渚遗址 早期文明 都市文明 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
原文传递
越南的蟾蜍文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韦凡州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39-42,共4页
作为一种以水稻耕作为主的农业社会常见的、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的动物,蟾蜍成为人们敬畏和崇拜的对象,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使蟾蜍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意向,承载着悠久的远古意识,融入了越南的俗语、民歌、神话传说中,嵌入了人们日常... 作为一种以水稻耕作为主的农业社会常见的、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的动物,蟾蜍成为人们敬畏和崇拜的对象,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使蟾蜍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意向,承载着悠久的远古意识,融入了越南的俗语、民歌、神话传说中,嵌入了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词汇中,形成蟾蜍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蟾蜍文化 稻作文明 生殖崇拜
下载PDF
岭南文化的起源与壮族经济史——壮族经济史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被引量:3
15
作者 覃乃昌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4-79,共6页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是稻作文明类型,这里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先民适应岭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了稻作农业,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总之,岭南早期文化是由这里的原住民族的...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是稻作文明类型,这里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先民适应岭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了稻作农业,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总之,岭南早期文化是由这里的原住民族的先民创造的。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是壮族开始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生存和发展的时期。但是,从秦到清中期,岭南壮族及其先民的人口一直占绝大多数,因此,这一时期我们仍然把岭南视为壮族或壮族先民地区。清中期后直到民国时期岭南汉族人口增多,我们才将岭南的一部分壮族人口比例较大的地区称为壮族地区,并以此为依据来了解和研究壮族经济。一个纯粹的壮族经济是不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文化 起源 稻作文明
下载PDF
Study on The Ecology System of Hani Terraced Paddy Fields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晓迪 赵荣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0期1793-1796,共4页
The ecology system of Hani Terraced Paddy Fields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our country. After long-term development, Hani ecology system has ... The ecology system of Hani Terraced Paddy Fields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our country. After long-term development, Hani ecology system has developed, cored by"forest-vil age-terrace-river", including paddy cultivation system, forests and ecologi-cal maintenance, folk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water facilities.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ecology system of Hani ter-raced fields. And il ustrates that the system is a new model of agricul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eserves further study and mor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i terrace PADDY Ecology syste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下载PDF
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文化中的香禾糯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江波 杨涛 +1 位作者 雷启义 严红光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8,共5页
贵州黔东南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这里主要聚集着苗族侗族传统村落。居住在黔东南的苗族侗族人民由于长期适应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饮食文化特色。黔东南素... 贵州黔东南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这里主要聚集着苗族侗族传统村落。居住在黔东南的苗族侗族人民由于长期适应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饮食文化特色。黔东南素有“中国百节之乡”之称,在这里节日众多,而很多节日里,具有特色的食物之一就是糯食。糯禾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黔东南苗侗人民的生活中,它具有生育期长、耐冷、耐贫瘠、高秆、抗病虫害,且熟食糯而不腻等特点。香禾糯在苗侗民俗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深远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禾糯 民俗文化 苗族侗族 稻作文明 苗侗节日。
下载PDF
序三
18
作者 柳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3期5-6,共2页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实证中华5 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1936年12月,施昕更先生在其家乡杭县良渚镇的发掘,拉开了良渚遗址考古研究的序幕。80多年来,大量考古学物证充分证实:良渚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区域性早期国家,是...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实证中华5 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1936年12月,施昕更先生在其家乡杭县良渚镇的发掘,拉开了良渚遗址考古研究的序幕。80多年来,大量考古学物证充分证实:良渚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区域性早期国家,是迄今发现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国家形态和东亚地区最早的文明遗迹,代表中国5 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明 施昕更 良渚遗址 考古研究 环太湖流域 考古学 长江下游 文化瑰宝
下载PDF
大地风物 何以中国
19
作者 胡华强 《旗帜》 2024年第6期92-93,共2页
中华民族是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形成的?长江为何成为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南北和东西的分界线是如何确定的?中国省制有何来龙去脉?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哪些影响?郑和下西洋和早期全球化有什么关联?……这些颇受关注的问题... 中华民族是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形成的?长江为何成为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南北和东西的分界线是如何确定的?中国省制有何来龙去脉?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哪些影响?郑和下西洋和早期全球化有什么关联?……这些颇受关注的问题,在由中华书局与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学术普及读物《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里都能找到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出版 普及读物 郑和下西洋 稻作文明 自然环境 孕育形成 中华书局 品读
原文传递
“时代楷模”徐利民:“人总要为什么而燃烧”
20
作者 丁杰群(综合整理) 《法律与生活》 2024年第8期58-60,共3页
2021年冬天,一粒不足4毫米长的炭化稻米,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这粒在浙江上山遗址被发现的“万年稻米”,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农业文明之一——稻作文明起源于中国的有力佐证。
关键词 国家博物馆 稻作文明 上山遗址 炭化 考古发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