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类作物的蚜虫种类及生物学研究简况 被引量:2
1
作者 薜增召 《陕西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38-40,共3页
该文列出了世界范围内危害水稻的33种蚜虫的名称,指出了在陕西省稻田发生的几种蚜虫种类,其中包括红腹缢管蚜Rhopalosiphum rufiabodominali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总结了稻类作物蚜虫的生物学... 该文列出了世界范围内危害水稻的33种蚜虫的名称,指出了在陕西省稻田发生的几种蚜虫种类,其中包括红腹缢管蚜Rhopalosiphum rufiabodominali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总结了稻类作物蚜虫的生物学研究简况,内容包括生活史、取食位点、经济意义等;文末列出世界范围所有稻类蚜虫的天敌种类,包括3科20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稻类作物害虫 天敌 生物学研究
下载PDF
近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领域项目申请情况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邹华文 王道杰 +2 位作者 边秀秀 商海红 杨新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0-828,共9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以15年(1998—2012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类项目申请数据为依据,对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从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2个维度进行了深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以15年(1998—2012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类项目申请数据为依据,对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从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2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数据显示,15年来稻、麦类各类型项目申请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稻类项目的申请总量高于麦类项目。从研究领域来看,稻类研究项目申请量最多的是发育生物学,占稻类申请量的37.4%;其次是抗性,占27.6%。麦类作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性研究领域上,占麦类申请量的38.1%;其次是发育及品质,分别占23.7%和21.5%。从研究层次来看,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稻类研究领先于小麦研究。稻类研究项目申请量最多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占稻类申请量的41.6%;其次是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占28.8%。麦类研究申请量最多的是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占麦类申请量的36.5%;其次是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占28.2%。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建议今后在继续加强对围绕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等研究持续资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将基因组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与传统作物学相结合的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稻类作物 作物 遗传育种
下载PDF
浅析贵州稻作生产的规律潜力和对策
3
作者 胡选忠 《农村经济与技术》 1989年第4期4-5,共2页
关键词 稻类作物 生产规律 贵州 农业经济
下载PDF
Fluctuation of Mite Fauna Associated to Rice Culture (Oryza sativa L.: Poales, Poaceae) in Two Regions in the State of Rio Grande do Sul, Brazil
4
作者 Noeli Juarez Ferla Matheus dos Santos Rocha Thais Femanda Estella de Freita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3年第7期525-533,共9页
This survey had the aim to identify the mite fauna and mite ecologic interaction in rice culture, harvest 2010-2011, in Taquari and Cachoeirinha Counties, state of Rio Grande do Sul, Brazil. The mite population was bi... This survey had the aim to identify the mite fauna and mite ecologic interaction in rice culture, harvest 2010-2011, in Taquari and Cachoeirinha Counties, state of Rio Grande do Sul, Brazil. The mite population was biweekly evaluated on IRGA 424 and INTA PUITA CL cultivars in four areas where randomly sampled 20 plants/area. Fluctuation, ecologic indice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calculated. A total of 1,626 mites belonging to 14 species from 12 families were collected. Of the total specimens collected, 34.56% was on IRGA 424, in Taquari, 32.47% on IRGA 424-120 and 28.35% on IRGA 424-60, in Cachoeirinha and 4.61% on 1NTA PUIT,g, CL, in Taquari. Family Ascidae showed great richness, with four species, Lasioseius sp., Lasioseius sp., Proctolaelaps sp. and Cheiroseius sp.. Schizotetranychus oryzae Rossi de Simons (86.65%) was the phytophagous mite more abundant, while among the predators Neoseiulus paraibensis (Moraes and McMurtry) (6.88%) stood out. The population peaks of S. oryzae and N. paraibensis happened on March 2011. In all evaluated are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 oryzae and N. paraibensis was positive, specially on IRGA 424-120 (r = 0.93, P = 0.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ARI Schizotetranychus oryzae Neoseiulus paraibensis biodiversity
下载PDF
明代华南的粮食生产及其地域特征
5
作者 王双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2000年第1期101-116,共16页
明代华南的农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各有特点。在明代华南的粮食作物中,稻类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及河谷地带。其中广州、肇庆、潮州、福州、建宁、梧州等府所产稻谷较多,桂北、琼西的某些县份也盛产水稻。麦类作... 明代华南的农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各有特点。在明代华南的粮食作物中,稻类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及河谷地带。其中广州、肇庆、潮州、福州、建宁、梧州等府所产稻谷较多,桂北、琼西的某些县份也盛产水稻。麦类作物的地位仅次于稻作。明代中期气候转寒以后,小麦的种植有增加的趋势。虽然种植面积不是很大,但分布相当广泛。麦作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等处的旱地,有时与稻作轮作复种。粟类作物、豆类作物和代粮作物的分布也较广泛,只是种植面积较小而已。外来作物在明代后期得到迅速推广,并对当时的农业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华南地区 粮食生产 稻类作物 小麦 作物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