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居中 陈昌富 杨玉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共11页
本文通过对稻(Oryza sativa)作和粟(Setaria italica)作遗存的发现、环境背景和考古学文化关系的分析,梳理了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将其分为酝酿、萌芽、确立、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五个阶段,并认为"南稻北粟"农业格局从... 本文通过对稻(Oryza sativa)作和粟(Setaria italica)作遗存的发现、环境背景和考古学文化关系的分析,梳理了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将其分为酝酿、萌芽、确立、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五个阶段,并认为"南稻北粟"农业格局从农业初始阶段即已奠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模糊地带—稻粟混作区。该区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呈现南北摆动的动态变化状态。水稻的北进、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传播等丰富了黄河流域的作物结构,加上起源于本地区的粟、黍(Panicum miliaceum)、豆(Leguminosae)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生业模式;在南方长江流域,采集经济的比重则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逐渐降低,形成了有别于华北地区且比较稳定的以稻作为主、渔猎采集并重的生业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起源 新石器时代 发展稻粟混作区 淮汉文化带
原文传递
四川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宝墩文化先民牙本质序列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易冰 刘祥宇 +3 位作者 原海兵 胡耀武 陈剑 周志清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6,共11页
通过对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500BP)高山古城遗址出土人骨和牙齿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个体层面上先民的生活史,以及断奶行为、生活方式等重要信息。人骨同位素数据(δ13C:-19.6‰^-18.0‰)表明,该人群主要以C3类食物为食,这应... 通过对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500BP)高山古城遗址出土人骨和牙齿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个体层面上先民的生活史,以及断奶行为、生活方式等重要信息。人骨同位素数据(δ13C:-19.6‰^-18.0‰)表明,该人群主要以C3类食物为食,这应当与当时较为发达的稻作农业相关。然而,该群体的个体牙本质序列的同位素数据(δ13C:-19.6‰^-15.0‰)较骨骼更高,显然这是因为C4类食物(粟黍作物)在其先民断奶过程和童年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个体牙本质序列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趋势,显示总体上先民的断奶行为在2.5~4岁之间完成。这一研究成果,为探讨稻粟混作区的粟作农业在先民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向南方传播和扩散的进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古城 牙本质序列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稻粟混作区 作农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