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绿核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永红 孟飞 孙新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285,共3页
关键词 稻绿核菌 次生代谢产物 研究进展 结构 提取 作用
下载PDF
稻绿核菌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和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吕仕琼 于瑞婷 +5 位作者 董雪娇 林锋科 徐丹 岳阳 赖道万 周立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11-1519,共9页
采用Fe3+还原能力和·OH清除能力为检测指标对稻绿核菌(Villosiclava virens)UV-2菌丝水提多糖(WPS)、菌丝碱提多糖(SPS)和胞外多糖(EPS)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EPS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为了有效提高发酵培养中EPS的得率,通过P... 采用Fe3+还原能力和·OH清除能力为检测指标对稻绿核菌(Villosiclava virens)UV-2菌丝水提多糖(WPS)、菌丝碱提多糖(SPS)和胞外多糖(EPS)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EPS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为了有效提高发酵培养中EPS的得率,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培养基中影响EPS生产的主效因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中心组合设计(CCD)中葡萄糖和蛋白胨浓度的取值范围分别为70~90g/L和10~20 g/L。采用CCD和响应面分析(RSM)优化了对稻绿核菌EPS得率具有显著影响的葡萄糖和蛋白胨的浓度,建立了EPS得率与这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EPS得率最大时对应变量的取值,当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为84.08 g/L,蛋白胨浓度为14.11 g/L时,EPS得率达到最大值,为881.40 mg/L。对该优化条件进行实验验证,得到EPS得率为917.80 mg/L,是优化前(87.00 mg/L)的10.55倍。研究结果为今后培养稻绿核菌大规模生产胞外多糖及其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绿核菌 菌丝水提多糖 菌丝碱提多糖 胞外多糖 抗氧化活性 培养基优化
下载PDF
稻绿核菌中绿色素的提取及其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永红 白巍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9年第4期55-56,共2页
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virens(Cke.)Tak.〕又名稻曲拟黑粉菌[1],其子实体即为中药的粳谷奴,治走马喉痹[2],ShibataS.报道稻绿核含有稻核黑粉菌素(ustilaginoidins)[3]。Yabu... 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virens(Cke.)Tak.〕又名稻曲拟黑粉菌[1],其子实体即为中药的粳谷奴,治走马喉痹[2],ShibataS.报道稻绿核含有稻核黑粉菌素(ustilaginoidins)[3]。YabutaT.andSumikiY.检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绿核菌 绿色素 天然色素 提取
下载PDF
反式肉桂醛对稻绿核菌细胞超微结构及3种呼吸酶活力的影响
4
作者 郑静格 郭志芯 +4 位作者 刘婷婷 毛连纲 张燕宁 张兰 蒋红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8-164,共7页
为初步探究反式肉桂醛(TC)对稻绿核菌的抑菌机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TC处理后稻绿核菌菌丝细胞的超微结构,并测定了2、4、8、15及30μg/mL系列质量浓度TC对稻绿核菌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其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苹果酸脱氢酶... 为初步探究反式肉桂醛(TC)对稻绿核菌的抑菌机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TC处理后稻绿核菌菌丝细胞的超微结构,并测定了2、4、8、15及30μg/mL系列质量浓度TC对稻绿核菌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其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苹果酸脱氢酶(NADMDHase)、琥珀酸脱氢酶(SDHase)和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经4μg/mL的TC处理后,菌丝细胞内脂质体显著增多,线粒体结构变模糊。当TC质量浓度升高至30μg/mL时,可破坏菌丝细胞壁的完整性,且对NAD-MDHase活力的相对抑制率为44.3%,对SDHase活力的相对抑制率为76.7%;而Na^+-K^+-ATPase、Ca^(2+)-Mg^(2+)-ATPase、Ca^(2+)-ATPase及Mg^(2+)-ATPase的活力随TC质量浓度升高呈U型变化,其中,4μg/mL的TC对ATPase活力的抑制效果最强,相对抑制率达78.4%以上。研究表明,细胞壁及线粒体可能是TC抑制稻绿核菌菌丝生长的作用靶点,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肉桂醛 稻绿核菌 细胞超微结构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苹果酸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 三磷酸腺苷酶
下载PDF
稻绿核菌无性孢子形成过程及厚垣孢子萌发率测定 被引量:11
5
作者 樊荣辉 王永强 +3 位作者 刘兵 张敬泽 王洪凯 胡东维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对马铃薯蔗糖人工培养基(PSA)上绿核菌(稻曲病菌)不同培养时期的产孢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的前期(前20d),菌落表面往往形成集结状菌丝结构,其上开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一些分散的菌丝上也可产生少量的分生... 对马铃薯蔗糖人工培养基(PSA)上绿核菌(稻曲病菌)不同培养时期的产孢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的前期(前20d),菌落表面往往形成集结状菌丝结构,其上开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一些分散的菌丝上也可产生少量的分生孢子。而在培养的后期,菌落表面往往形成黄色子实体,内部集生大量厚垣孢子。说明绿核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前期以形成分生孢子为主,后期则以厚垣孢子为主,且厚垣孢子的量远远大于分生孢子。萌发试验表明,成熟的厚垣孢子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萌发率急剧下降。因此,新鲜的成熟厚垣孢子是最为理想的接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核菌(曲病菌) 分生孢子 扫描电镜术
原文传递
杂交水稻稻曲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左山 张沫雨 +2 位作者 刘雯滍 黎妮 王伟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3期108-110,共3页
[目的]分离获得与鉴定引发杂交水稻稻曲病的病原真菌。[方法]通过微生物培养方法及多相分类鉴定技术,对引发杂交水稻稻曲病害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该研究分离获得了引发稻曲病病害的绝对优势病原菌种,并鉴定为稻绿核菌(Usti... [目的]分离获得与鉴定引发杂交水稻稻曲病的病原真菌。[方法]通过微生物培养方法及多相分类鉴定技术,对引发杂交水稻稻曲病害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该研究分离获得了引发稻曲病病害的绝对优势病原菌种,并鉴定为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水稻稻曲病病原真菌与减少稻曲病病害发生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 曲病 病原真菌 稻绿核菌
下载PDF
水稻稻曲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5
7
作者 胡贤锋 李荣玉 +5 位作者 王健 李明 李思博 黄永会 吴帅 赵琪君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4-638,共5页
为优化稻绿核菌的分离方法,筛选防控稻曲病的有效药剂,采用孢子敲落法和火焰灼烧法分别分离不同成熟度的稻曲球,从形态学、致病性、rDNA-ITS序列等方面对HP-7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HP-7菌株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 为优化稻绿核菌的分离方法,筛选防控稻曲病的有效药剂,采用孢子敲落法和火焰灼烧法分别分离不同成熟度的稻曲球,从形态学、致病性、rDNA-ITS序列等方面对HP-7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HP-7菌株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用孢子敲落法分离鲜黄色稻曲球成功率最高,达98.33%,将HP-7菌株的rDNA-ITS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菌株HP-7与稻绿核菌相似度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分析确定HP-7为稻绿核菌。离体试验表明,戊唑醇和嘧菌酯对稻绿核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值分别为0.109 1、0.158 5mg·L^(-1)。其结果可为稻绿核菌的分离鉴定及稻曲病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病 稻绿核菌 分离鉴定 室内毒力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
8
作者 陈永兵 吴若萍 +2 位作者 周有铭 金再欣 陈文华 《福建农业科技》 2005年第3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田间药效试验 杀菌剂 曲病 防治 稻绿核菌 杂交组合 品种 发病程度 单季 发生危害 有效控制 黑穗病 病穗率 大发生 结实率 整米率 单穗重 千粒重 低残留 寄生 病害 穗期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水稻稻曲病发生与防治
9
作者 刘正兴 《农村科技》 2015年第2期47-47,共1页
水稻稻曲病又称绿黑穗病、青粉病等。发病较轻的地块平均发病率在10%以下,发病严重地块发病率可达45%以上,一般可造成10%~30%的产量损失,同时还可造成水稻品质下降,人畜食用中毒。2014年9月,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在温宿... 水稻稻曲病又称绿黑穗病、青粉病等。发病较轻的地块平均发病率在10%以下,发病严重地块发病率可达45%以上,一般可造成10%~30%的产量损失,同时还可造成水稻品质下降,人畜食用中毒。2014年9月,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在温宿县种植的新稻10号品种上发现了几株水稻稻曲病病株,说明该病在温宿县具有一定的适生性。目前该病已被铲除,未造成传播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病 品质 稻绿核菌 农业技术推广 适生性 温宿县 病已 多毛小蠹 种子 中心技术
下载PDF
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真菌病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晓彤 何桢锐 +1 位作者 舒灿伟 周而勋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2期105-113,共9页
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的2种重要真菌病害。真菌病毒是一类以真菌和卵菌为寄主的病毒,一些引起寄主真菌低毒力的真菌病毒具有生防潜力,可用来防治植物真... 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的2种重要真菌病害。真菌病毒是一类以真菌和卵菌为寄主的病毒,一些引起寄主真菌低毒力的真菌病毒具有生防潜力,可用来防治植物真菌病害。评述了从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中分别发现并完成测序的13种和8种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特征,旨在全面了解这些真菌病毒的全貌,为将来的生防利用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害 稻绿核菌 立枯丝核菌 真菌病毒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11
作者 毛瑞玲 宫万里 +1 位作者 石亚丽 马海英 《河南科技(乡村版)》 2009年第6期18-18,共1页
稻曲病又叫“谷黄”、“青粉病”、“谷花病”,病原菌为稻绿核菌。在豫南稻区,群众也称此病为“灰苞”。此病原本是零星发生,为次要病害,但随着感病杂交水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加上施肥水平偏高、管理不善和防治不及时,该病在近几... 稻曲病又叫“谷黄”、“青粉病”、“谷花病”,病原菌为稻绿核菌。在豫南稻区,群众也称此病为“灰苞”。此病原本是零星发生,为次要病害,但随着感病杂交水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加上施肥水平偏高、管理不善和防治不及时,该病在近几年有上升趋势,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限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与防治 曲病 大面积推广 稻绿核菌 豫南 次要病害 品种 施肥水平
下载PDF
14%络氨铜乳油防治单季晚稻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永兵 周有铭 《福建稻麦科技》 2005年第4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田间药效试验 乳油防治 单季晚 曲病 稻绿核菌 单季 产品价值
下载PDF
几种药剂在水稻稻曲病上的防治效果
13
作者 黎怀忠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第5期41-41,共1页
稻曲病又名绿黑穗病、谷花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稻绿核菌引起的水稻穗期重要病害,该病发生于穗部,危害谷粒,俗称"丰产果"。该病的发生受气候因素、品种抗性、栽培模式、肥水管理水平等影响较大,预防时间难以掌握,近年来发病程度成逐年上... 稻曲病又名绿黑穗病、谷花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稻绿核菌引起的水稻穗期重要病害,该病发生于穗部,危害谷粒,俗称"丰产果"。该病的发生受气候因素、品种抗性、栽培模式、肥水管理水平等影响较大,预防时间难以掌握,近年来发病程度成逐年上升趋势。该病的发生对水稻的结实率、千粒重以及对加工后大米整米率造成严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病 防治效果 药剂 稻绿核菌 气候因素 品种抗性 栽培模式 肥水管理
下载PDF
粳谷奴中氨基酸和元素的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永红 白巍 《中兽医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3-14,共2页
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中药粳谷奴——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virens(cks)Tak.中的18种氨基酸,其总含量为9.026mg/100mg,其中包括7种人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占34.92%。还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LCP-AES法)测定了其中9种元素。
关键词 粳谷奴 稻绿核菌 氨基酸 元素分析
下载PDF
水稻品种生育期、田块和播种期对稻曲病发生严重度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永力 徐建龙 +3 位作者 谢学文 高晓清 王洁 黎志康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7-103,共7页
利用早熟组和晚熟组各8个水稻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进行两年田间试验,分析生育期与稻曲病严重度的关系,同时采用晚熟组5个品种分析田间厚垣孢子数量、播期与稻曲病发生严重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田间菌量与稻曲病田间发... 利用早熟组和晚熟组各8个水稻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进行两年田间试验,分析生育期与稻曲病严重度的关系,同时采用晚熟组5个品种分析田间厚垣孢子数量、播期与稻曲病发生严重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田间菌量与稻曲病田间发生的严重度呈显著正相关。早熟组各水稻品种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晚熟组各水稻品种,2005年晚熟组和早熟组品种的病穴率、病穗率和病粒率分别为76.3%、26.6%、4.6%和5.4%、0.8%、0.02%,2006年分别为75.7%、29.8%、4.7%和16.8%、3.3%、0.08%。此外,在上一年田间遗落菌量多的田块中各水稻品种稻曲病的发生程度显著高于菌量小的田块。晚熟组水稻品种的发病严重度与播种期无明显的相关性。据此认为,以种植晚熟水稻品种为主的北方稻区,种植早熟品种或进行轮作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绿核菌 品种 生育期 发病率
原文传递
稻曲病菌不同颜色厚垣孢子超微结构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燕玮婷 刘二明 +5 位作者 邓林伟 黄红梅 刘东波 吕建林 奉光平 毛莹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8-542,共5页
The surface and internal structure difference of yellow and black dormant chlamydospores of Ustilaginoidea virens on mid-and late-season rice we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 The surface and internal structure difference of yellow and black dormant chlamydospores of Ustilaginoidea virens on mid-and late-season rice we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SEM revealed that the spherical yellow and black chlamydospores had prominent spines,with the diameters from 3 to 6 μm and 4 to 6 μm,respectively.The spines were 200-700 nm and 400-1 100 nm long in yellow and black chlamydospores,respectively.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diameter of the yellow chlamydospores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black ones collected from both rice cropping types.Similarly,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length of the spines on the same color chlamydospores but extreme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yellow and black chlamydospores collected from the two cropping types.TEM revealed that the cell wall of both color chlamydospores were composed of two layers,the thick endosporium and thin exosporium,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former layer of the black chlamydospores was nearly two times as that of the yellow ones.The organelles in yellow chlamydospores such as the nucleus were obviously visible,but invisible in black ones.The cytoplasm of black chlamydospores was occupied by a big lipid globule.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formation of dormant chlamydospores of U.virens is related with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c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病菌 结构比较 厚垣孢子 真菌性病害 超微 颜色 生物学特性 稻绿核菌
原文传递
稻曲菌交配型初探 被引量:6
17
作者 于俊杰 尹小乐 +4 位作者 陈志谊 徐文秀 俞咪娜 胡建坤 刘永锋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1-568,共8页
稻曲菌(有性态:Villosiclava virens;无性态:Ustilaginoidea virens)有性繁殖产生的子囊孢子是水稻稻曲病可能的初侵染源之一,交配型基因座对真菌有性繁殖中的性别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为进一步揭示稻曲菌的有性繁殖方式,本研究首次克... 稻曲菌(有性态:Villosiclava virens;无性态:Ustilaginoidea virens)有性繁殖产生的子囊孢子是水稻稻曲病可能的初侵染源之一,交配型基因座对真菌有性繁殖中的性别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为进一步揭示稻曲菌的有性繁殖方式,本研究首次克隆了稻曲菌交配型基因mat1-1-1的α-结构域(α-domain)相应核苷酸序列,发现其与麦角菌科真菌Cordyceps militaris、Cor.bassiana和Claviceps purpurea的mat1-1-1基因中α-结构域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61%、63%和68%;根据mat1-1-1和mat1-2-1部分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使用PCR方法检测了来源于3个异源子座的240个子囊孢子单孢菌株和50个田间菌株的交配型基因,结果显示稻曲菌mat1-1-1和mat1-2-1基因分别存在于不同菌株中;将具有相同或不同交配型基因的菌株配对接种,发现菌核通常产生在mat1-1-1和mat1-2-1基因型菌株配对接种产生的稻曲球上,其中大部分菌核可萌发产生子座,而菌株单独接种或具有相同交配型基因的菌株配对接种水稻后多数不能形成菌核;根据以上结果初步推断稻曲菌为异宗配合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绿核菌 曲菌 交配型 有性繁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