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黑斑蛙蝌蚪放养密度对贵州山区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梁正其 蔡蝶 +3 位作者 陈岚英 谭庆东 宋兴超 杨再刚 《特产研究》 2024年第2期16-21,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放养黑斑蛙蝌蚪对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设置75只/m^(2)、105只/m^(2)、135只/m^(2)、165只/m^(2)和195只/m^(2)五种蝌蚪放养密度,比较了不同蝌蚪放养密度下黑斑蛙个体的生长差...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放养黑斑蛙蝌蚪对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设置75只/m^(2)、105只/m^(2)、135只/m^(2)、165只/m^(2)和195只/m^(2)五种蝌蚪放养密度,比较了不同蝌蚪放养密度下黑斑蛙个体的生长差异,建立了体长、体质量与养殖时长的生长模型,进一步拟合了体长、头宽、后肢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蝌蚪放养密度对体长、头宽、后肢长和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体长、头宽、后肢长均与体质量存在较高的相关性(P<0.05),拟合度达0.956 3;75只/m^(2)和135只/m^(2)组黑斑蛙的体质量与养殖时长间的生长曲线(?)值均为2.33,显著高于165只/m^(2)和195只/m^(2),且体质量分布中,40g以上的黑斑蛙个体重比例最高的为135只/m^(2),高于其他处理组。从生长角度考虑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合理的放养密度为在135只/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山区 黑斑 稻蛙共生 放养密度 生长模型
下载PDF
贵州稻区稻蛙共生适宜的养蛙密度 被引量:10
2
作者 曾涛 熊玉唐 +6 位作者 陈卓 凡迪 赵洪 刘垚 罗国衡 陈辉志 金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1期84-87,共4页
为筛选出贵州稻区稻蛙共生适宜的养蛙密度,在贵州典型稻区遵义市播州区和天柱县栽培相同水稻品种下,投放黑斑蛙0只/667m^2、0.5万只/667m^2、1万只/667m^2、1.5万只/667m^2、2万只/667m^2进行稻蛙共生试验。结果表明:在稻蛙共生条件下,... 为筛选出贵州稻区稻蛙共生适宜的养蛙密度,在贵州典型稻区遵义市播州区和天柱县栽培相同水稻品种下,投放黑斑蛙0只/667m^2、0.5万只/667m^2、1万只/667m^2、1.5万只/667m^2、2万只/667m^2进行稻蛙共生试验。结果表明:在稻蛙共生条件下,黑斑蛙不同投放量对水稻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对黑斑蛙生长有影响,存活率播州区以投放密度0.5万只/667m^2的最高,达58.02%,随投放密度增加而降低;天柱县以1万只/667m^2最高,达58.30%,在1万~2万只/667m^2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从纯收益看,播州区的最适投放密度为0.5万只/667m^2,纯收益为2983元/667m^2;天柱县为1万只/667m^2,纯收益为4765元/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蛙共生 密度 纯收益 贵州
下载PDF
稻蛙共生技术实践及其效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婷 王加品 +1 位作者 姚红艳 陈敦学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5期68-72,共5页
稻蛙共生作为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种养模式,深受广大种养殖户的喜爱,在保粮食安全、助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稻蛙共生依旧存在技术薄弱、标准缺乏,市场不畅及推广不力等问题。分析目前稻蛙共生的几种模式,从稻田的选... 稻蛙共生作为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种养模式,深受广大种养殖户的喜爱,在保粮食安全、助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稻蛙共生依旧存在技术薄弱、标准缺乏,市场不畅及推广不力等问题。分析目前稻蛙共生的几种模式,从稻田的选址与基础建设、蛙的选择与放养管理、水稻的选择与水肥管理、稻蛙共生的效益分析和稻蛙共生问题与发展方向等5个方面对稻蛙共生的要求、管理和效益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要进一步发挥稻蛙共生效益应加大科技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和因地制宜地建立稻蛙共生标准体系建设,开展稻田双+,甚至三+模式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挖掘稻蛙共生潜力,实现稻蛙共生节本、提质和增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蛙共生 种养模式 种养管理 效益分析
下载PDF
丘陵稻蛙共生技术要点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维刚 《南方农业》 2017年第32期77-77,79,共2页
通过农业产业化调整,以此说明基农业技术人员做好水产业发展工作,对重庆产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使农业经营逐步走向大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繁殖与饲养 病防治 稻蛙共生效益
下载PDF
黑斑蛙养殖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 被引量:6
5
作者 李金龙 徐永福 +3 位作者 王冬武 伍远安 何志刚 苏东旭 《作物研究》 2019年第5期428-431,436,共5页
对两种黑斑蛙养殖模式即黑斑蛙精养和稻蛙共生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旨在比较分析两种模式下的稻田土壤肥力、生物酶活性变化特征,并与水稻单作进行经济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黑斑蛙精养田相比,进行稻—蛙共生的稻田土壤全磷、全钾、碱... 对两种黑斑蛙养殖模式即黑斑蛙精养和稻蛙共生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旨在比较分析两种模式下的稻田土壤肥力、生物酶活性变化特征,并与水稻单作进行经济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黑斑蛙精养田相比,进行稻—蛙共生的稻田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均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87.5%、28.4%、10.0%、120.7%,而全氮、有效磷、有机质却低于精养田(p<0.05),分别减少了41.6%、66.7%、41.3%;但两种模式的C/N无明显差异.在土壤生物酶活方面,精养田土壤中的中性磷酸酶、脱氢酶和脲酶均明显高于稻蛙田(p<0.05),分别提高43.4%、65.9%、62.6%.水稻单作模式一般利润为1650元/公顷左右,而两种黑斑蛙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水稻单作,其利润分别为297750、119250元/公顷,三者的产投比分别为1.99、1.60、1.18.从经济效益看,精养模式明显高于稻蛙共生模式,但从养殖管理和风险管控而言,稻蛙共生模式操作更为稳当,且经济效益较水稻单作仍较为可观,可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保产增收、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 稻蛙共生 土壤肥力 土壤酶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湄潭县稻-蛙循环生态种养技术探析
6
作者 高鸿 袁子婵 +2 位作者 李世华 李春涛 宋培勇 《农家科技(理论版)》 2020年第4期73-73,共1页
本文对湄潭县山区稻-蛙循环生态种养技术实践的探讨和分析,主要阐述稻蛙循环生态种养价值及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的实际意义。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作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推广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从业生产者的青睐,而稻-蛙循环生态种养是... 本文对湄潭县山区稻-蛙循环生态种养技术实践的探讨和分析,主要阐述稻蛙循环生态种养价值及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的实际意义。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作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推广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从业生产者的青睐,而稻-蛙循环生态种养是稻田综合种养推行模式中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在有效促进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提升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农业产业绿色、低碳、优质、安全、高效发展提供积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湄潭县 稻蛙共生 生态种养 循环农业
下载PDF
稻-蛙生态高效养殖模式研究
7
作者 叶润乐 郑文越 +3 位作者 施可凡 吴传意 曾兵兵 朱培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第11期126-127,共2页
稻-蛙生态养殖是将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结合的一种高效养殖模式,通过合理利用水稻与蛙类的共生关系,增加单位面积生产效益。本研究确立了一套稻-蛙生态高效种养技术,通过养殖模式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关键词 黑板侧褶 稻蛙共生 高效养殖
下载PDF
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二化螟及杂草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罗雨聪 王忍 +5 位作者 张印 廖欣 汤伟 钟康裕 黄璜 陈灿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7,共5页
为探究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二化螟及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设置稻田养牛蛙(DNW)、稻田养黑斑蛙(DW)、稻田养鱼(DY)和水稻单作(CK)4个处理,调查各处理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二化螟虫口密度和杂... 为探究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二化螟及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设置稻田养牛蛙(DNW)、稻田养黑斑蛙(DW)、稻田养鱼(DY)和水稻单作(CK)4个处理,调查各处理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二化螟虫口密度和杂草密度。结果表明,在齐穗期,DW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CK显著增加15.23%;在水稻生长期DW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为49.60%,杂草密度防治效果为73.78%,杂草干物质防治效果为76.44%,DW处理的杂草干物质量较CK显著下降。DW、DNW处理成熟期的穗干物质量较CK分别高3.21%和12.10%,但差异不显著。DW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较CK显著增加19.45%和18.50%。水稻实际产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DW与CK一致,DNW比CK增产9.89%,稻蛙共作具有较好的稳产效果。综上所述,“稻-黑斑蛙”共生能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减少二化螟危害和稻田杂草发生,达到稳定水稻产量、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蛙共生 鱼共作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量 二化螟 杂草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稻蛙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9
作者 苏筱竺 梁正其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58-160,169,共4页
稻蛙共生种养模式是一种生态农业实践,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蛙类来实现水稻与蛙类的互利共生。为了探讨不同黑斑蛙(蝌蚪)投放密度下稻蛙共生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选择了4组不同的种养方式:仅种植水稻,不投放蝌蚪(T_(0));种植水稻,投放蝌蚪75... 稻蛙共生种养模式是一种生态农业实践,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蛙类来实现水稻与蛙类的互利共生。为了探讨不同黑斑蛙(蝌蚪)投放密度下稻蛙共生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选择了4组不同的种养方式:仅种植水稻,不投放蝌蚪(T_(0));种植水稻,投放蝌蚪75万尾/hm^(2)(T_(1));种植水稻,投放蝌蚪105万尾/hm^(2)(T_(2));种植水稻,投放蝌蚪150万尾/hm^(2)(T_(3))。在相同的稻田条件下进行种养试验,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蝌蚪投放量的增加,水稻产量、黑斑蛙规格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黑斑蛙产量则随投放量的增加而提升;投放蝌蚪的T_(1)、T_(2)、T_(3)组总产值和利润均高于T0组,其中水稻的产值随着蝌蚪投放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黑斑蛙产值和稻蛙种养总产值均随投放量的增加而增加;产投比随着蝌蚪投放量的增加有所降低,以T2组利润最高,其产投比为1.24。由此说明,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同蛙类的养殖密度,以实现稻蛙共生种养模式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 稻蛙共生 种养模式 密度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鱼—蛙—稻”共生立体生态种养新技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梅志安 《基层农技推广》 2017年第7期119-120,共2页
文章从着力发展生态友好型种养新模式、积极推进渔(农)游有机融合和强化"鱼—蛙—稻"品牌创建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鱼—共生 立体生态种养 新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