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川东南冬水田稻鱼共作系统下杂交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6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朱永川 熊洪 郭长春 蒋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921,共13页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5年大田定位试验,供试杂交稻品种为蓉优1015和内6优103,耕作方式为免耕。设置N 0、45、90、135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作N_(0)、N_(45)、N_(90)、N_(135)。在水稻收获期,调查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和pH,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施氮量与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稻鱼共作系统下,年份、施氮量对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5年间,杂交稻产量与施氮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70^(**)~0.9720^(**)),与低氮量处理N_(45)相比,N_(90)和N_(135)处理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了6.37%~26.53%、9.11%~25.11%,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也显著增加。而N_(90)处理杂交稻产量与N_(135)处理相当或更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构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t=2.20*~9.17^(**))。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分别为0.8754和0.4987)和总贡献(分别为0.6364和0.3598)较大,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在N_(0)、N_(45)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在N_(90)、N_(135)处理下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杂交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提高磷素、钾素供给能力是稻鱼共作系统杂交稻高产的重要基础。【结论】川东南冬水田区稻鱼共作系统下,年施氮90 kg/hm^(2)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而维持甚至提高水稻产量。连续施用中、高量氮肥还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土壤pH值则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稻鱼共作 氮肥管理 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稻鱼共作模式下头季稻施氮量对全年水稻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何金旺 陈爱秋 +1 位作者 杨澜 李明灌 《广西农学报》 2023年第4期17-21,共5页
【目的】明确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优质稻的适宜施氮量,为进一步优化“优质稻+再生稻+鱼”优质高效配套技术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以“壮香优1205”为试验品种,设置N 0 kg/hm^(2)、N 90 kg/hm^(2)、N 120 kg/hm^(2)、N 150 kg/hm^(2)和N 18... 【目的】明确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优质稻的适宜施氮量,为进一步优化“优质稻+再生稻+鱼”优质高效配套技术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以“壮香优1205”为试验品种,设置N 0 kg/hm^(2)、N 90 kg/hm^(2)、N 120 kg/hm^(2)、N 150 kg/hm^(2)和N 180 kg/hm^(2)5个不同施氮组,进行稻鱼共作模式“优质稻+再生稻+鱼”头季稻不同施肥量的对比试验,对头季稻、再生稻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进行观察记载、分析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肥料的投入跟产出并非直线关系,当肥料的用量超过一定范围时,效益反而递减,以施N 150 kg/hm^(2)、N∶P_(2)O_(5)∶K_(2)O=1.0∶0.4∶1.0的处理组产量最高,为8404.2 kg/hm^(2),增产率高达21.0%,其纯收益亦最高,每公顷为20960.1元,施肥效果最佳。【结论】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优质稻生产上应适当减少氮肥施用,合理搭配磷肥、钾肥,以节本增效和降低对水土的污染。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施N 150 kg/hm^(2)、N∶P_(2)O_(5)∶K_(2)O=1∶0.4∶1为“优质稻+再生稻+鱼”种养模式的最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作 头季 再生 施肥量 产量
下载PDF
稻鱼共作头季稻栽植密度及留桩高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何金旺 陈爱秋 梁成山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6期41-48,共8页
通过开展稻鱼共作头季稻不同栽植密度及留桩高度小区对比试验,为进一步优化稻鱼共作“优质稻+再生稻”绿色轻简高效配套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6个栽植密度(15万~27万穴·hm^(-2))和5个留桩高度(0~30 cm),对头季稻及再生稻... 通过开展稻鱼共作头季稻不同栽植密度及留桩高度小区对比试验,为进一步优化稻鱼共作“优质稻+再生稻”绿色轻简高效配套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6个栽植密度(15万~27万穴·hm^(-2))和5个留桩高度(0~30 cm),对头季稻及再生稻进行了观察记载、分析研究。水稻全年产量以种植密度C处理(21万穴·hm^(-2))最高(9628.50 kg·hm^(-2)),B处理(18万穴·hm^(-2))次之(9614.3 kg·hm^(-2)),处理D (24万穴·hm^(-2))再次之(9555.0 kg·hm^(-2));随着留桩高度的增加,再生稻产量随之增加,以留桩高度25 cm处理产量最高(1988.8 kg·hm^(-2))。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对产量的贡献自高至低依次为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随着留桩高度的降低,水稻齐穗期亦相应推迟(2~9 d);在本试验条件下,留桩高度在20 cm以上的3个处理均能正常灌浆结实。稻鱼共作头季稻栽植密度以18万~21万穴·hm^(-2)为适宜;为了确保水稻能安全避过寒露风并获得高产,留桩高度以20~25 cm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作 头季 栽植密度 留桩高度 产量
下载PDF
稻鱼共作下不同有机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邓少虹 温远光 +8 位作者 孙冬婧 王磊 温俊 陈秋海 高惠 黄勇杰 许峻模 廖经球 周晓果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4-531,共8页
研究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稻鱼共作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稻田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依据。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水稻单作配施化肥(CK)、稻鱼共作配施化肥(CF)、稻鱼共作配施有机肥(OF)、稻鱼共作配施复合微生物肥(MF)4... 研究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稻鱼共作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稻田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依据。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水稻单作配施化肥(CK)、稻鱼共作配施化肥(CF)、稻鱼共作配施有机肥(OF)、稻鱼共作配施复合微生物肥(MF)4个处理,分析了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有机肥处理稻鱼共作水稻产量、干物质量、养分吸收与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CK相比,CF和OF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分别减少2.53%和0.16%,MF处理增加11.2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稻鱼共作下水稻氮收获指数显著提高,同时,水稻磷素和钾素的偏生产力、籽粒生产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MF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2)稻鱼共作下不同有机肥处理的水稻籽粒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氮、钾含量均为MF>OF,磷含量则相反。(3)不同处理间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稻鱼共作模式下以有机肥或复合微生物肥全量替代化学氮肥均能稳定水稻产量、维持土壤肥力、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稻鱼共作 土壤养分 籽粒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下载PDF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_4和N_2O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估 被引量:51
5
作者 袁伟玲 曹凑贵 +3 位作者 李成芳 展茗 蔡明历 汪金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52-2060,共9页
【目的】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是中国南方稻作区两种主要复合种养模式。研究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中CH4和N2O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并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评价,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稻田综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 【目的】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是中国南方稻作区两种主要复合种养模式。研究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中CH4和N2O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并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评价,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稻田综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技术,研究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规律,并运用增温潜势对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的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估算。【结果】在水稻生长期间,稻鸭、稻鱼共作系统中CH4排放峰值均出现在分蘖盛期和抽穗期,其平均排放通量均显著(P<0.05)低于常规淹水稻田;N2O的排放通量在稻田淹水期间保持较低值,而在稻田落干后迅速升高。养鸭显著(P<0.05)提高了稻田N2O的排放,养鱼降低了稻田N2O的排放。2006和2007年稻鸭、稻鱼处理CH4和N2O排放产生总温室效应分别为4728.3、4611.0kgCO2·hm-2和4545.0、4754.3kgCO2·hm-2,其温室效应成本分别为970.89、946.81 yuan/hm2和933.25和976.23 yuan/hm2,明显低于CK的5997.6和5391.5 yuan/hm2。除去CH4和N2O排放产生温室效应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稻鱼生态种养技术的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田增加2210.64、4881.92yuan/hm2和3798.37、5310.64 yuan/hm2。【结论】稻鸭、稻鱼共作能有效的抑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并显著降低其温室效应。因此,稻鸭、稻鱼共作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排放 N2O排放 稻鱼共作 温室效应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中稻田田面水的N素动态变化及淋溶损失 被引量:39
6
作者 李成芳 曹凑贵 +5 位作者 汪金平 潘盛刚 叶成 叶威 刘铠 曾金凤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125-2132,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稻鱼共作复合生态系统稻季田面水及渗漏水中各形态N素的动态变化及N肥的渗漏损失量.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间,田面水中N素形态以NH4+-N为主,渗漏水中则以NO3--N为主要形态;施肥有利于田面水和渗漏水各形态N素含...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稻鱼共作复合生态系统稻季田面水及渗漏水中各形态N素的动态变化及N肥的渗漏损失量.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间,田面水中N素形态以NH4+-N为主,渗漏水中则以NO3--N为主要形态;施肥有利于田面水和渗漏水各形态N素含量的提高.相对于常规稻作处理(CK),稻鸭(RD)、稻鱼共作(RF)时田面水的pH、NH4+-N含量和TN含量显著增加,渗漏水的NO3--N和TN含量降低,而渗漏水NH4+-N无明显变化.所有处理田面水中NH4+-N/TN在施肥后第3天达到最大,随后降低;而所有处理NH4+-N/TN的均值相当.对各处理的N素淋失分析可知,处理RD与RF的肥料N潜在淋失率分别为2.72%、2.58%,低于CK处理(2.99%),表明稻鸭、稻鱼共作可以减少施入N肥潜在的下渗淋失,同时稻鱼共作减少N肥淋失的效果好于稻鸭共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面水 渗漏水 氮素 稻鱼共作
下载PDF
稻鱼共作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23
7
作者 袁伟玲 曹凑贵 +2 位作者 汪金平 蔡明历 王昌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3-257,共5页
稻鱼共作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通过对稻鱼共作系统水体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进行分析,明确该系统中浮游植物数量变化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中浮游... 稻鱼共作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通过对稻鱼共作系统水体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进行分析,明确该系统中浮游植物数量变化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包含蓝藻门、甲藻门、隐藻门、裸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等6门,共38属93种。稻鱼共作显著增加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降低硅藻和蓝藻的优势度,增加绿藻和裸藻的优势度,提高了稻田水体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作 浮游植物 密度 生物量 优势种 多样性
下载PDF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N的动态和损失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成芳 曹凑贵 +2 位作者 汪金平 展茗 潘圣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41-2550,共10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N(SON)的动态和损失,及其与土壤微生物量N和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SON是稻田土壤主要的可溶性N,其中处理CK,RD和RF土壤SON库分别为121.16,109.30和113.71 kg/hm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N(SON)的动态和损失,及其与土壤微生物量N和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SON是稻田土壤主要的可溶性N,其中处理CK,RD和RF土壤SON库分别为121.16,109.30和113.71 kg/hm2,高于土壤无机N库。(2)土壤SON与土壤可溶性无机N显著正相关(p<0.01);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SON含量随水稻的生长而逐渐降低;同时由于鸭和鱼的存在,处理RD和RF土壤SON含量显著低于处理CK;土壤SON与水稻累积吸N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水稻生长强烈影响着土壤SON。(3)在水稻生长前期,渗漏水各形态N含量最大;溶解性有机N(DON)是稻田渗漏水N素的主要形态;同时,统计分析显示,相对于处理CK,RF土壤SON的下渗淋失量显著降低,RD土壤SON的下渗淋失量则略为降低。(4)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量N不断地变化着,此外,由于鸭和鱼的存在,相对与处理CK,处理RD和RF土壤显著的提高了土壤MBN。同时,由于水稻吸收和N的淋失,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SON不相关。总之,在水稻生长期间,土壤可溶性有机N受水稻吸N、微生物吸N与分解和N淋失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 可溶性有机N 溶解性有机N 渗漏水 吸N 微生物量N 无机N
下载PDF
稻鱼共作对水稻产量效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蔡淑芳 黄献光 +3 位作者 黄惠珍 包巍 张钟 雷锦桂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24-1931,共8页
定量分析世界范围内稻鱼共作对水稻的产量效应,为稻鱼共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搜集了公开发表的102组稻鱼共作与水稻单作处理的水稻产量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运用Meta分析方法,明确了稻鱼共作对水稻产量的综... 定量分析世界范围内稻鱼共作对水稻的产量效应,为稻鱼共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搜集了公开发表的102组稻鱼共作与水稻单作处理的水稻产量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运用Meta分析方法,明确了稻鱼共作对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进而量化分析了时间区域、田间条件、水稻品种、肥药管理、鱼苗投放和投喂管理等对稻鱼共作产量效应的影响。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作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率约为17.2%(95%CI:9.4%—25.6%),分析结果可靠。不同区域气候稻鱼共作的产量效应差异显著,国外和热带气候区域较高。2011年以后年份、田沟布局为一侧、水稻品种为粳稻的试验田中,稻鱼共作的水稻增产率相对较高;不同测产方式的产量效应差异不显著。不同肥药管理稻鱼共作的产量效应差异显著,施肥3次、单一追肥、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施药的产量效应较高;在保障增产效应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少肥料农药的施用量,采用有机肥和不施农药方式以获取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投苗时间、养殖模式、投苗密度、投喂与否稻鱼共作的产量效应差异显著,在水稻移栽后21—25d投苗单养,规格、密度及生物量控制在40 g/尾、1尾/m^(2)和30 g/m^(2)以内,不投喂饲料更能发挥稻鱼共作的增产效应。稻鱼共作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是有效利用稻田资源的可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作 产量效应 META分析
下载PDF
稻鱼共作下氮肥减量后移对水稻生长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龙瑞平 杨兆春 +9 位作者 穆家伟 鲁康兴 李维刚 李贵勇 夏琼梅 朱海平 杨久 张君莉 王瑶 杨从党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8-714,共7页
为了探索稻鱼模式下水稻氮肥高效施用技术,实现减肥增效的生产目标,以杂交籼稻隆两优1206为试验材料,在稻鱼共作模式下设置了4个水稻施氮处理,分别为:N0不施氮肥处理、CK当地常规施氮处理(纯氮用量为18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 为了探索稻鱼模式下水稻氮肥高效施用技术,实现减肥增效的生产目标,以杂交籼稻隆两优1206为试验材料,在稻鱼共作模式下设置了4个水稻施氮处理,分别为:N0不施氮肥处理、CK当地常规施氮处理(纯氮用量为18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2.5∶2.5施用)、N1氮肥减量处理(纯氮用量为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2.5∶2.5施用)、N2氮肥减量后移处理(纯氮用量为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5∶5施用),研究了不同处理下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N2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效分蘖叶龄期水稻的分蘖数和倒4叶期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但在有效分蘖叶龄期的分蘖数达到了CK处理有效穗数的88.54%,已经够苗。施穗肥后N2处理增加了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同时显著降低了水稻的高峰苗,提高了成穗率,两年的水稻产量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6.39%和8.57%。同时,N2处理降低了水稻成熟期土壤水解氮的残留,水稻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5.63%、12.99 kg/kg、12.91 kg/kg、28.45 kg/kg和7.79 kg/kg,增幅分别达9.33%、15.56%、29.14%、59.57%和120.7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水稻氮肥减量后移施用,能够显著降低水稻高峰苗,提高水稻成穗率、后期干物质含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产量。在西南地区烟后稻田养鱼模式下,茬口土壤全氮和水解氮分别在1.79 g/kg和160.02 mg/kg以上,水稻采用总施氮为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5∶5比例的施用,可以实现水稻减氮33.3%、增产6.39%以上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作 氮肥减量后移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稻鱼共作模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彭诗瑶 刘琼峰 +6 位作者 杨友才 邬贤梦 周金玉 肖和艾 李明德 吴海勇 谷雨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4期442-444,共3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指标权重法,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对稻鱼共作模式的效益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辰溪县稻鱼共作模式能增效15 000~30 000元/hm^2,增加5%~10%的水稻产量,同时...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指标权重法,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对稻鱼共作模式的效益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辰溪县稻鱼共作模式能增效15 000~30 000元/hm^2,增加5%~10%的水稻产量,同时收获450~1 500 kg水产品,使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分别减少68%、24%,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辰溪县稻鱼共作模式经济效益指数为3. 50,生态效益指数为0. 93,社会效益指数为0. 45,综合效益指数为4. 88,与单种水稻相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作 效益评价 指标体系 生态农业 循环农业 定量综合评价
下载PDF
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系统中除草剂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石云 宋超 +3 位作者 张敬卫 齐延凯 汪倩 陈家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84-192,共9页
稻鱼共作是中国稻田综合种养的重要推广模式,不仅能显著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同时能有效保护梯田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了解稻鱼共作系统中除草剂的使用和污染特征,该研究选取云南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系统,检测7种常见的除草剂(草甘膦、灭... 稻鱼共作是中国稻田综合种养的重要推广模式,不仅能显著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同时能有效保护梯田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了解稻鱼共作系统中除草剂的使用和污染特征,该研究选取云南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系统,检测7种常见的除草剂(草甘膦、灭草松、利谷隆、莠去津、乙草胺、丁草胺和除草醚)在水和沉积物中的残留值。结果显示:水中检出草甘膦、灭草松、莠去津、乙草胺和除草醚5种除草剂,其检出率分别为100.00%、9.09%、72.73%、100.00%、100.00%和36.36%,其最大残留值为153.82、1.60×10^(-3)、1.52×10^(-2)、22.31、19.34和2.04×10^(-2)μg/L。沉积物中检出莠去津、乙草胺和除草醚3种除草剂,其检出率分别为100.00%、80.00%和100.00%,最大残留值依次为10.91、50.01和4.52μg/kg。结果表明,草甘膦、莠去津和乙草胺为主要残留的除草剂。除草剂污染特征为梯田>水流汇合处>水源。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梯田内除草剂的综合生态风险为高风险,水流汇合处为中等风险,水源除草剂残留无明显生态风险;表明梯田内施用和残留的除草剂对周边水域环境存在潜在的风险,莠去津和乙草胺是该产地的生态风险贡献最大的除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评估 来源分析 稻鱼共作系统 梯田
下载PDF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环境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敬卫 宋超 +4 位作者 方龙香 邹剑敏 张石云 张聪 陈家长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2-421,共10页
为明确梯田稻鱼共作环境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现状及其生态风险,于2017年5月采取红河县哈尼梯田所在区域不同海拔的水样和土样,并通过气相色谱仪检测定量进行OCPs的组成、来源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共有12种OCPs被检... 为明确梯田稻鱼共作环境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现状及其生态风险,于2017年5月采取红河县哈尼梯田所在区域不同海拔的水样和土样,并通过气相色谱仪检测定量进行OCPs的组成、来源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共有12种OCPs被检出,残留总量范围为60.43~4 335.35 ng·L^(-1),平均值为650.35 ng·L^(-1);底泥环境中检测到11种OCPs,残留总量范围为6.68~26.36μg·kg^(-1),平均值为12.29μg·kg^(-1)。哈尼梯田环境中氯化脂环类OCPs高于氯苯类,主要分布于底泥环境中。从各海拔位点得到的检测结果来看,OCPs的残留并没有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来源分析表明,该地区除历史性残留的OCPs外,存在新的OCPs输入。风险评价最终结果发现,水源汇合处、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水样中异艾氏剂的残留对水体鱼类存在较大风险;底泥中OCPs的残留风险要高于水中,部分采样位点六六六类、滴滴涕类、硫丹Ⅱ、氯丹和异狄氏剂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而七氯在各个位点的残留均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总结得出梯田稻鱼共作环境中,底泥中的OCPs残留较水体需要更多的监控,而OCPs残留中的氯化脂环类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稻鱼共作环境 有机氯农药 氯苯类 氯化脂环类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稻鱼共作对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吴敏芳 郭梁 +2 位作者 张剑 任伟征 胡亮亮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446-449,共4页
稻田养鱼系统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控制稻田病虫草害发生,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的生态作用。本研究通过小区试验,比较了水稻单作处理和稻鱼共作处理下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以及水稻生长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水稻... 稻田养鱼系统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控制稻田病虫草害发生,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的生态作用。本研究通过小区试验,比较了水稻单作处理和稻鱼共作处理下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以及水稻生长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作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和成虫密度均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能显著降低水稻卷叶率,并可显著增加水稻分蘖数、成穗率、有效穗数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作 纵卷叶螟 产量 产量结构
下载PDF
芒市不同稻鱼共作模式经济效益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云玲 冷升璨 +6 位作者 帕三石 赵丽娟 尹娇 左志彪 侯跃 龙瑞平 杨从党 《云南农业科技》 2022年第4期20-22,共3页
为了探索芒市地区适宜的稻鱼共作模式,文章对芒市地区6种不同稻鱼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6种稻鱼共作模式的稻谷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均高于对照。投喂饵料有利于提高鱼的增产率,但是增加了生产成本。Y2模式(投放225 g&#... 为了探索芒市地区适宜的稻鱼共作模式,文章对芒市地区6种不同稻鱼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6种稻鱼共作模式的稻谷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均高于对照。投喂饵料有利于提高鱼的增产率,但是增加了生产成本。Y2模式(投放225 g·尾^(-1)鱼苗600 kg·hm^(-2),不投喂鱼食)和Y4模式(投放375 g·尾^(-1)鱼苗600 kg·hm^(-2),投喂鱼食)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较好;与对照相比,Y2模式稻谷增产29.15%,经济效益增收93.34%,Y4模式稻谷增产16.12%、经济效益增收64.91%。这2种稻鱼共作模式适合当地推广应用,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作 经济效益 产量
下载PDF
提高北方地区稻鱼共作模式效益的关键措施
16
作者 崔海霞 梁凌 《黑龙江水产》 2021年第2期53-54,共2页
稻鱼共作为北方地区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主导模式,但面临着效益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调整鱼类品种结构、提升种养技术水平和与优质品牌大米生产相结合等措施,为北方地区农户提高稻鱼共作模式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北方地区 稻鱼共作 效益
下载PDF
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系统气态氮散失和饲料氮利用率的影响
17
作者 吴俊男 鲍婷 +3 位作者 王梦杰 李凤博 冯金飞 方福平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9-757,共9页
为探讨稻鱼共作模式中投喂率对N_(2)O、NH_(3)排放以及饲料氮利用率的影响,采用模拟试验,设置不同投喂率(0、2%、4%、6%和8%)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以及黄颡鱼单养处理(投喂率4%),研究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系统中N_(2)O和NH_(3)排放特征、... 为探讨稻鱼共作模式中投喂率对N_(2)O、NH_(3)排放以及饲料氮利用率的影响,采用模拟试验,设置不同投喂率(0、2%、4%、6%和8%)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以及黄颡鱼单养处理(投喂率4%),研究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系统中N_(2)O和NH_(3)排放特征、水体和底泥氮含量、黄颡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黄颡鱼共作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和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随投喂率增加而增加,分别从未投喂处理的-0.01 kg·hm^(-2)和0.60、0.22、0.25、0.02 mg∙L^(-1)增加到8%投喂率处理的0.72 kg·hm^(-2)和4.61、1.75、2.50、0.16 mg∙L^(-1)。在相同投喂率下,稻-黄颡鱼共作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分别比黄颡鱼单养处理降低32.10%、48.63%、31.43%、69.13%和69.23%。增加投喂率会削弱稻-黄颡鱼共作模式对N_(2)O排放和水体氮污染的抑制效应。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处理NH_(3)挥发无显著影响。黄颡鱼对饲料氮的利用率随投喂率增加呈下降趋势;特定生长率、粗蛋白含量和蛋白增加量随投喂率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最大特定生长率、最高蛋白增加量和最低单位产量N_(2)O排放量对应投喂率分别是5.49%、5.16%和1.00%。相同投喂率条件下,稻-黄颡鱼共作有利于促进黄颡鱼粗蛋白累积、降低N_(2)O和NH_(3)排放量以及水体和底泥氮养分含量。研究表明,稻-黄颡鱼共作系统中,水体氮含量和N_(2)O排放量随投喂率的提高而增加,综合黄颡鱼生长和N_(2)O排放情况,建议稻-黄颡鱼共作模式的投喂率不超过5.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作 黄颡 投喂率 N_(2)O排放 氨挥发
下载PDF
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气态氮排放、黄颡鱼生长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梦杰 吴俊男 +4 位作者 刘耀斌 徐春春 冯金飞 李凤博 方福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8-438,共11页
【目的】明确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N_(2)O和NH_(3)挥发特征及黄颡鱼生长的影响,有利于稻-黄颡鱼综合种养的高效、绿色发展。【方法】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常规单养黄颡鱼模式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 【目的】明确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N_(2)O和NH_(3)挥发特征及黄颡鱼生长的影响,有利于稻-黄颡鱼综合种养的高效、绿色发展。【方法】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常规单养黄颡鱼模式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N_(2)O和NH_(3)的排放特征、水体和底泥的氮含量以及黄颡鱼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相同蛋白含量下,稻-黄颡鱼共作模式的N_(2)O和NH_(3)挥发分别比单养黄颡鱼模式降低18.3%和76.20%,水体总氮和无机氮含量降低41.30%和48.85%,黄颡鱼蛋白累积量增加20.00%,氮利用率增加171.50%。在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提高饲料蛋白含量会显著增加N_(2)O排放量和水体残留氮含量,但对NH_(3)挥发无显著影响;黄颡鱼特定生长率和蛋白累积量与饲料蛋白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饲料氮利用效率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呈线性降低趋势。【结论】综合考虑黄颡鱼生长和N_(2)O排放以及养殖水体氮残留等因素,确定稻-黄颡鱼共作模式饲料蛋白含量不宜超过43.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 饲料蛋白含量 N_(2)O排放 NH_(3)挥发 生长
下载PDF
耕作模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思潮 曹凑贵 +2 位作者 李成芳 熊又升 汪金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5-1173,共9页
为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冷浸田的影响机制,挖掘冷浸田的生产潜力,以冷浸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平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作和稻鱼共作模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以及土壤团聚体、温度、pH及有机质和还原性物质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为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冷浸田的影响机制,挖掘冷浸田的生产潜力,以冷浸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平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作和稻鱼共作模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以及土壤团聚体、温度、pH及有机质和还原性物质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对照(CK),垄作模式(T1)能显著降低土壤微团聚体(〈0.25 mm)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pH,抑制水稻分蘖期后土壤亚铁含量的上升,降低土壤亚锰含量,减轻其对水稻根系的毒害作用,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稻鱼共作模式(T2)对冷浸田土壤理化性状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分别较对照(CK)增加18.2%和69.2%,从而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和营养,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研究表明T1和T2模式能显著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增产范围为8.8%~25.8%,T1模式增产效果最显著,实际产量达到7 623 kg·hm-2。综上所述,垄作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冷浸田土壤特性,提高水稻产量,而稻鱼共作模式增产效果主要体现在增加冷浸田水体和土壤的速效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浸田 模式 稻鱼共作 产量 土壤特性
下载PDF
生态渔业中稻田养鱼(蟹)的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吕东锋 王武 +1 位作者 马旭洲 陈再忠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55,共5页
为稻田渔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从稻田生态渔业对稻田水体理化性质、土壤物理性状、培肥效应、病虫草害、植株生长性状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今后在水稻病虫害防治、稻田养分供应、鱼(蟹)的饲料投入及稻鱼共作... 为稻田渔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从稻田生态渔业对稻田水体理化性质、土壤物理性状、培肥效应、病虫草害、植株生长性状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今后在水稻病虫害防治、稻田养分供应、鱼(蟹)的饲料投入及稻鱼共作对鱼(蟹)的作用等方面需要探讨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渔业 生态效应 稻鱼共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