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腾冲市机插秧稻鱼共栖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总结 被引量:1
1
作者 肖夏 尚应顺 +2 位作者 李娴 杨荣贵 罗怀攀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11期219-221,共3页
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大力挖潜、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持续发展。农业必须向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方向转移,发展质量型、效益... 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大力挖潜、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持续发展。农业必须向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方向转移,发展质量型、效益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插秧稻鱼共栖集成技术的发展,打破单一种养模式,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秧 稻鱼共栖 集成技术
下载PDF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CH_4排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刘小燕 黄璜 +4 位作者 杨治平 余建波 戴振炎 王德军 谭泗桥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5-269,共5页
首次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的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排放高峰出现在下午14:00~16:00,晚上0:00~4:00达到最低值。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生态种养期间叫烷排放通量表现出一... 首次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的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排放高峰出现在下午14:00~16:00,晚上0:00~4:00达到最低值。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生态种养期间叫烷排放通量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甲烷排放出现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水稻生长返青期、幼穗分化期,第1个峰值为15.813mg/(m^2·h),第2个峰值为9.485mg/(m^2·h)。其次在水稻分蘖盛期,甲烷的排放通最最高可达8.227mg/(m^2·h)。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10.98mV.还原物质总最、活性还原物质总昼分别降低1.46cmol/kg、1.25cmol/kg。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通量 共栖 生态系统
下载PDF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经济效益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小燕 刘大志 +3 位作者 陈艳芬 黄璜 钟蕾 余建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4-316,共3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共栖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能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在水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稻—鸭—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共栖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能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在水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稻—鸭—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18.6%,18.3%,8.3%,13.7%,34.4%.稻—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9.9%,8.8%,0.8%,7.0%,14.1%.根系总吸收表面积自移栽后迅速增加,到孕穗期前后达到最大值,稻—鸭—鱼、稻—鱼和不放鸭鱼区在孕穗期分别达到2.6907×106,2.3485×106和2.2692×106m2/hm2,自此之后,增长缓慢或略有下降.根系吸收活跃表面积在齐穗期达到最高,稻—鸭—鱼、稻—鱼和不放鸭鱼区分别达到1.1905×106,1.0895×106和1.0301×106m2/hm2;稻鸭鱼共栖对水稻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比稻鱼处理增产231.9kg/hm2,增产率为4.16%,比不放鸭鱼区增产761.5kg/hm2,增产率达15.11%.经方差分析,稻鸭鱼区与不放鸭鱼区比较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和稻鱼区比较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共栖 生态系统 根系活力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蜘蛛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艳 刘达 +2 位作者 刘大志 刘小燕 黄璜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3期27-29,31,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蜘蛛的数量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运用Logistic方程,建立了相应生态系统中蜘蛛增长的数学模型。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蜘蛛总量参数为:环境容纳量K=893.813 7,自然增长率r=0.1...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蜘蛛的数量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运用Logistic方程,建立了相应生态系统中蜘蛛增长的数学模型。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蜘蛛总量参数为:环境容纳量K=893.813 7,自然增长率r=0.137 3,蜘蛛总数量方程为:Nt=893.8137/1+e3.6331-0.1373t;稻鱼共栖生态系统中蜘蛛总量参数为:环境容纳量K=936.371 2,自然增长率r=0.153 2,方程为:Nt=936.3712/1+e3.9799-0.1532t;而常规用药的稻田中蜘蛛由于受药物作用的影响,环境容纳量K值不稳定,K为变化曲线,即:K=444.2196-0.12624t3+21.277t2-1191.4t+22278(t<41)(t≥41),自然增长率r=0.063 1,方程为Nt=K/1+e1.6263-0.0631t。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用药区比稻-鱼区和稻-鸭-鱼区蜘蛛的自然增长率分别低58.8%和54.0%,化学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蜘蛛,破坏了稻田生态环境。稻鸭鱼共栖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中蜘蛛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栖 生态系统 蜘蛛 自然增长率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