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用——以贵州从江稻鱼鸭共生模式为例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琳杰 李峰 崔海洋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1-134,共4页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同时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和思考传统农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同时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和思考传统农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有机农业的生产理念和技术规程天然耦合,蕴含着现代农业所倡导的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价值。从稻鱼鸭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分析了传统农业地区现代化进程所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及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在农业面源污染中的预防和治理作用。以期通过对稻鱼鸭共生模式的价值挖掘和动态保护,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同时也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 稻鱼鸭共生模式 农业面源污染
下载PDF
浅谈侗族传统稻鱼鸭共生模式的抗风险功效 被引量:15
2
作者 崔海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6254-16256,共3页
稻田经营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是我国南方侗族传统生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广大侗族地区在承受了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后,这种现代环境专家正在竭力推崇的"循环农业模式"正在快速消失。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在今天的黄岗侗寨... 稻田经营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是我国南方侗族传统生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广大侗族地区在承受了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后,这种现代环境专家正在竭力推崇的"循环农业模式"正在快速消失。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在今天的黄岗侗寨,稻鱼鸭共生模式还在稳定地延续着。调查发现,这一独特的生计方式具有抗击自然风险的独特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鸭共生 循环农业 抗风险
下载PDF
侗族美丽生存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罗康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得针对自己所处的生态背景进行不断的汰选、调适与应对,在这样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去能动的适应自身所处的生态背景,使自身的文化得到不断的延续。每个民族能动适应所处生态背景的方法和途径千差万别,通过对黄岗侗族...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得针对自己所处的生态背景进行不断的汰选、调适与应对,在这样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去能动的适应自身所处的生态背景,使自身的文化得到不断的延续。每个民族能动适应所处生态背景的方法和途径千差万别,通过对黄岗侗族的调查,生活在这里的侗族居民采取稻鱼鸭共生的生计方式,不仅使自身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的传承与创新,而且与周边的各民族亦能和谐共处,为我们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范式。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侗族美丽生存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不仅属于自己,也能提供给整个中华民族共享,甚至惠泽全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美丽生存 稻鱼鸭共生 生态维护
下载PDF
从“稻鱼鸭共生”看侗族的原生饮食——以贵州省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石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6-82,共7页
侗族先民以生产糯稻为主,并利用稻田养鱼鸭,创造了侗族地区"稻鱼鸭共生"的原始有机农业文化经典形式。侗族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农耕方式,形成了侗族人民食不离酸、喜糯食、喜酒、好鱼、茶饮独特等饮食特点及文化。侗族的原生食... 侗族先民以生产糯稻为主,并利用稻田养鱼鸭,创造了侗族地区"稻鱼鸭共生"的原始有机农业文化经典形式。侗族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农耕方式,形成了侗族人民食不离酸、喜糯食、喜酒、好鱼、茶饮独特等饮食特点及文化。侗族的原生食品加工方法独特,选料考究,营养价值高,富含各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以鱼类为加工原料的侗族酸食富含人体所需的可溶性钙是新鲜鱼食品的16倍以上,"稻鱼鸭共生"系统成为侗族食材的一个重要来源。稻鱼鸭复合系统保证了侗族传统食品的特殊性及无公害性,只有优质的传统原生态食材才能保证传统民族食品的传统性,保护"稻鱼鸭共生"系统不仅为民族食品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原料的保障,也为侗族传统食品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原料供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鸭共生系统 侗族饮食文化 原生食品 贵州省从江县
下载PDF
稻鱼鸭共生系统在水土资源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探析——以从江县侗族村寨调查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李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2期27-32,共6页
由于人类活动所引发的水土流失,严重威胁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利用好人居环境的水土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解决水土流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生态问题。通过对从江县侗族稻... 由于人类活动所引发的水土流失,严重威胁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利用好人居环境的水土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解决水土流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生态问题。通过对从江县侗族稻鱼鸭共生系统的调查,发现这种看似简单的生计方式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知识。稻鱼鸭共生系统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富足的经济收入,而且在对水土资源的保护方面更是收效显著,也为现代社会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 稻鱼鸭共生系统 应用价值 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就地保护——以侗族的稻鱼鸭共生系统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戴宇 雷凯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1-44,60,共5页
侗族的稻鱼鸭共生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是侗族人民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应对环境的文化模式。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该系统对糯稻品种的保护,比建立种质基因库更为有效。其不仅维护了稻谷品种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演化,同时... 侗族的稻鱼鸭共生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是侗族人民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应对环境的文化模式。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该系统对糯稻品种的保护,比建立种质基因库更为有效。其不仅维护了稻谷品种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演化,同时还强化了侗族对其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与传承。基于此,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而言,对其就地保护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农业文化遗产 就地保护 稻鱼鸭共生系统
下载PDF
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 被引量:6
7
作者 顾永忠 《耕作与栽培》 2009年第5期1-4,9,共5页
分析从江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稻鱼鸭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提出从江传统农业发展对策及保护开发模式构想。
关键词 从江 稻鱼鸭共生 生态农业
下载PDF
向泽荣:稻鱼鸭共生富民闯新路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安生(整理) 《当代贵州》 2021年第31期70-70,共1页
山好水好,交通便利,却一直没有一条好的富民路子。这是镇远县羊场镇龙洞村10年前的真实写照。2011年,41岁的向泽荣担任龙洞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领头雁”的重任。面对贫困和全村650户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他始终把服务群众急难愁盼作... 山好水好,交通便利,却一直没有一条好的富民路子。这是镇远县羊场镇龙洞村10年前的真实写照。2011年,41岁的向泽荣担任龙洞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领头雁”的重任。面对贫困和全村650户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他始终把服务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最迫切的工作,任劳任怨,勤奋努力,尝试着各种增收富民的路子。发展中药材种植、精岛水果、生姜种植,但都失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种植 中药材种植 稻鱼鸭共生 富民 镇远县 羊场镇 村党支部书记 交通便利
下载PDF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9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每年谷雨前后,乡民们根据稻、鱼和鸭的生长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宣的时段放养,井保持一定数量均衡相互共生。备耕前,鸭仔从正月孵出3天之后放入田里,到农历三月初下谷种后的半个月左右,放鱼花(刚刚孵化的鱼苗),四月中旬开始插秧,鱼因体小... 每年谷雨前后,乡民们根据稻、鱼和鸭的生长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宣的时段放养,井保持一定数量均衡相互共生。备耕前,鸭仔从正月孵出3天之后放入田里,到农历三月初下谷种后的半个月左右,放鱼花(刚刚孵化的鱼苗),四月中旬开始插秧,鱼因体小不会扰动水稻的定根,因此可以与水稻共生;稻秧返青后,鱼体长超过5cm后开始放养稚鸭;当水稻郁闭之后,鱼体长超过8cm时,成鸭开始放养;之后的112-137天内,稻鱼鸭就和谐的共生在一起;直至水稻收割前期,稻田再次禁鸭,当水稻收割、田鱼收获完毕后,稻田才再次向鸭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割 稻鱼鸭共生 放养 复合系统 插秧 郁闭 孵化
下载PDF
不同稻、鸭、鱼共生模式对土壤质量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0
作者 张琴 孟祥杰 +1 位作者 陈灿 黄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58-67,共10页
稻-鸭-鱼共生模式是我国独特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为探究不同稻、鸭、鱼共生模式对土壤质量、水稻生物量积累、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设计稻田-绿头鸭(R-WD)、稻田-番鸭(R-MD)、稻田-丁■鱼-番鸭(R-MDT)、稻田-丁■鱼(R-T)模式... 稻-鸭-鱼共生模式是我国独特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为探究不同稻、鸭、鱼共生模式对土壤质量、水稻生物量积累、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设计稻田-绿头鸭(R-WD)、稻田-番鸭(R-MD)、稻田-丁■鱼-番鸭(R-MDT)、稻田-丁■鱼(R-T)模式与水稻单作(CK)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R-WD、R-MD、R-MDT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土壤pH值均降低,R-WD、R-MD处理的水稻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均有所提高。与CK处理相比,R-WD、R-MD、R-MDT、R-T处理在孕穗期至成熟期水稻的叶面积指数提高了14.68%~39.79%、5.11%~26.23%、7.75%~64.60%、8.84%~31.29%;在成熟期的SPAD值分别提高28.55%、11.88%、22.94%、17.79%;从分蘖期到成熟期的光合势提高了1.53%~22.67%、9.36%~27.57%、11.84%~40.61%、11.79%~50.24%;收获指数提高了8.53%、23.30%、11.05%、15.49%;水稻产量提高了5.24%、8.74%、12.61%、11.99%。综上所述,稻田-绿头鸭、稻田-番鸭、稻田-丁■鱼-番鸭、稻田-丁■鱼模式均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延缓水稻叶片衰老,促进水稻生物量的积累,提高水稻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光合势,并表现出较高的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模式 土壤质量 生长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模式种养技术与前景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建欣 徐志军 +2 位作者 杨洁 李端奇 江汉青 《中国稻米》 2018年第2期24-27,共4页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空间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角度,利用稻田生态位和食物供应链原理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科学性;从共生...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空间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角度,利用稻田生态位和食物供应链原理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科学性;从共生田准备、水稻种植、共生对象的饲养、大田管理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技术流程;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鳖--”复合共生模式 田生态 种养技术 效益
下载PDF
从“稻鸭鱼共生”结构看侗族的生态智慧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牧 《农业考古》 2017年第4期175-178,共4页
侗族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在稻田里养鸭养鱼就是其生态智慧的一种体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知识,成为一种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探讨"稻鸭鱼共生"结构的科学性及意义,从... 侗族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在稻田里养鸭养鱼就是其生态智慧的一种体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知识,成为一种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探讨"稻鸭鱼共生"结构的科学性及意义,从整体上揭示侗族的生态智慧和这种农业文化遗产的功能,尤其是指出"稻鸭鱼共生"结构对侗族节日等民俗文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共生 生态智慧 农业文化遗产
下载PDF
稻鸭鱼同田共生效益高
13
作者 江涛 《黑龙江水产》 2003年第1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同田共生模式 效益分析 田设施 放养 田间管理
下载PDF
黎平县山区稻鱼鸭轻简化综合种养技术
14
作者 石明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34-36,共3页
“稻鱼鸭”模式提高了稻田产量和效益,是良性循环的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介绍了选择适宜田块、田间适度改造、设定放鸭小区、搭建简易鸭棚等“稻鱼鸭”轻简化综合种养技术的田块选择及基础设施改造;归纳了品种选择、秧田准备、种子处... “稻鱼鸭”模式提高了稻田产量和效益,是良性循环的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介绍了选择适宜田块、田间适度改造、设定放鸭小区、搭建简易鸭棚等“稻鱼鸭”轻简化综合种养技术的田块选择及基础设施改造;归纳了品种选择、秧田准备、种子处理及播种、水稻移栽、田间管理等水稻栽培技术要点;总结了鱼的选择、鱼的投放、鱼的管理、鸭苗选择、鸭苗投放、鸭的日常管理等稻田养鱼和养鸭的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平县 稻鱼鸭共生系统 综合种养
下载PDF
黔东南州水产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
15
作者 胡旭 刘择力 《科学养鱼》 2024年第6期1-3,共3页
一、黔东南州水产养殖现状。1.稻渔综合种养取得双丰收黔东南州有着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宜渔稻田142万亩左右,占稻田总面积的60%,稻田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常年超过50%。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种稻为主、种养结合、稳粮增效... 一、黔东南州水产养殖现状。1.稻渔综合种养取得双丰收黔东南州有着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宜渔稻田142万亩左右,占稻田总面积的60%,稻田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常年超过50%。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种稻为主、种养结合、稳粮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建立“稻鱼、稻蛙、稻鳖、稻虾、稻蟹、稻鱼鸭共生”等标准化立体种养模式,全州种养规模稳定、产量逐年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升。2023年,全州共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37万余亩,稻田水产品产量达3.97万吨,打造各类示范基地近300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总产量 种养结合 田养 水产养殖 养殖现状 稻鱼鸭共生 黔东南州 示范基地
下载PDF
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农艺瑰宝——以侗族传统稻作农艺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罗康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2期109-116,共8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侗族的传统稻作农艺备受诘难。不少学人仅仅立足于这种传统稻作农艺与想像中的现代集约农业,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认定这是一种落后的,必须迅速淘汰的生产方式,甚至进而断言,这一地区侗族乡民生活的贫困乃是这一生存... 近半个世纪以来,侗族的传统稻作农艺备受诘难。不少学人仅仅立足于这种传统稻作农艺与想像中的现代集约农业,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认定这是一种落后的,必须迅速淘汰的生产方式,甚至进而断言,这一地区侗族乡民生活的贫困乃是这一生存方式落后而导致的必然结果。针对上述诘难,以侗族地区的长期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证实侗族这种以稻鱼鸭为特色的传统农艺,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无可比拟的生态效益。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具有毋庸置疑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潜力。对这一传统农艺的诘难,乃是特定时代背景和族际文化背景的产物,在特定的时空场域虽有其必然性,但诘难本身并未触及侗族传统农艺的实质,因而不能成为否定侗族传统农艺合理性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艺 稻鱼鸭共生 生态效益 农艺瑰宝
下载PDF
与稻鸭共生的从江田鱼
17
作者 罗均 《农产品市场》 2022年第17期33-35,共3页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是指在水稻田中“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为特色而形成的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遗产地位于黔东南的从江县,现有稻田面积17万多亩,其中保灌面积12万多亩。从江稻田养鱼鸭历史悠久,...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是指在水稻田中“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为特色而形成的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遗产地位于黔东南的从江县,现有稻田面积17万多亩,其中保灌面积12万多亩。从江稻田养鱼鸭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多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养 共生 稻鱼鸭共生 从江侗乡系统 从江县 遗产地 黔东南
原文传递
关于侗族传统农业与生态知识的文献梳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53-56,共4页
侗族传统农业是侗族人民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长期磨合并适应的产物,在侗族地区生态、生计和生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侗族传统农业的保护与发展、侗族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安全、侗族稻鱼鸭共生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揭示... 侗族传统农业是侗族人民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长期磨合并适应的产物,在侗族地区生态、生计和生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侗族传统农业的保护与发展、侗族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安全、侗族稻鱼鸭共生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揭示侗族传统农业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传统农业 稻鱼鸭共生体系 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知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