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合肥地区稻鳖共作模式对稻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
1
作者 赵秀侠 卢文轩 +7 位作者 梁阳阳 方婷 宋光同 王芬 徐笑娜 陈祝 蒋业林 方国侠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7,共11页
为了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稻鳖共作(RT组)和常规水稻单作(CM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稻鳖共作和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检测到6... 为了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稻鳖共作(RT组)和常规水稻单作(CM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稻鳖共作和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检测到6门45属68种;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为绿藻门和裸藻门类群;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常规水稻单作区;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单作区(P<0.05)。分析显示稻鳖共作区指示物种主要为富营养化浅水型物种,说明水体营养盐含量高,可能与稻田中华鳖养殖行为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孕穗期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为WT、NO_(2)^(-)-N,成熟期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为pH。研究结果初步揭示稻鳖共作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表明稻鳖共作种养模式可改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不同肥料与稻鳖共作对土壤性质及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2
作者 虞朝洪 胡冰 +3 位作者 刘星星 倪才英 杜春朝 简敏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4,共8页
为探究不同肥料与稻鳖共作对土壤性质及Cd形态转化的影响,该文以氨基酸水溶肥(AAT)、钙镁磷肥(GMP)、半胱氨酸叶面肥(Cys)和稻鳖共作(CK)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稻作(CT)为对照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K与CT相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 为探究不同肥料与稻鳖共作对土壤性质及Cd形态转化的影响,该文以氨基酸水溶肥(AAT)、钙镁磷肥(GMP)、半胱氨酸叶面肥(Cys)和稻鳖共作(CK)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稻作(CT)为对照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K与CT相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50.57%、50.92%、127.36%和236.63%,土壤酸提取态Cd、可还原态Cd、可氧化态Cd分别提高了170.35%、52.91%、50.00%,土壤残渣态Cd降低了7.66%.不同肥料与CK相比,Cys处理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10.12%,降低了土壤酸提取态Cd 37.40%、可还原态Cd 10.88%;GMP处理使土壤pH值、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9.31%、27.77%和34.06%;AAT处理提高了土壤残渣态Cd 120.63%.AAT与GMP相比,碱解氮、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速效钾分别提高了0.12%、4.76%、16.26%、78.77%,降低了土壤可还原态Cd 3.89%和可氧化态Cd 2.41%.与Cys相比,有效磷与速效钾分别提高了47.72%和50.03%,土壤可氧化态Cd降低了2.46%.AAT、GMP、Cys与CK皆具有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形态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稻鳖共作 土壤性质 镉形态
下载PDF
华东地区新型稻鳖共作模式探索与研究
3
作者 孙凤民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1期78-80,共3页
稻鳖共作是安徽省五河县最近几年稻渔综合种养主推的模式之一,通过稻鳖的种养结合,能够达到互利共生、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文章结合安徽省五河县的实际,对该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新型稻鳖共作模式的关键技术要点,希望通... 稻鳖共作是安徽省五河县最近几年稻渔综合种养主推的模式之一,通过稻鳖的种养结合,能够达到互利共生、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文章结合安徽省五河县的实际,对该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新型稻鳖共作模式的关键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为实现农户增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河县 稻鳖共作 技术模式
下载PDF
稻鳖综合种养研究进展
4
作者 陆尧 周翌城 +4 位作者 陈林荣 杨谦 黄嘉宇 窦志 高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3期50-52,共3页
稻鳖综合种养是一种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稻渔综合种养典型模式。本文阐述了稻鳖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稻鳖综合种养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稻鳖综合种养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鳖综合种养 养殖密度
下载PDF
麻鸭对稻鳖共作田杂草防治和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显 胡中泽 +3 位作者 衣政伟 张自常 孙飞 杨大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65,共4页
试验比较了不同麻鸭放养数量(0、75、150、225、300、375只/hm^(2))对稻鳖田杂草发生、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麻鸭放养数量的增加,稻鳖田各生育时期的杂草数量和总干物质量均逐步减少,以放养数量为375只/hm^(2)处理... 试验比较了不同麻鸭放养数量(0、75、150、225、300、375只/hm^(2))对稻鳖田杂草发生、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麻鸭放养数量的增加,稻鳖田各生育时期的杂草数量和总干物质量均逐步减少,以放养数量为375只/hm^(2)处理的除草效果最好;水稻产量随着麻鸭放养数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放养数量为225只/hm^(2)时最高,同时该处理还改善了稻米食味品质。综合杂草防治效果、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表现,“稻-鳖-鸭”立体种养模式中麻鸭放养数量以225只/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鸭 稻鳖共作 杂草防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中华鳖投放密度对稻鳖共生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静 何吉祥 +2 位作者 吴本丽 黄龙 张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50-2661,共12页
【目的】明确稻鳖共生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组成的变化特征,为推广稻鳖共生模式及开展稻田土壤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移栽25 d后投放中华鳖,于8月10日、9月19日和10月10日采用五点法分别在水稻根部... 【目的】明确稻鳖共生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组成的变化特征,为推广稻鳖共生模式及开展稻田土壤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移栽25 d后投放中华鳖,于8月10日、9月19日和10月10日采用五点法分别在水稻根部周围和鳖池水底采集0~5 cm表层土,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稻田表层土壤和鳖池底泥的菌群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并以冗余分析(RDA)识别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放养中华鳖后稻鳖共生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均发生明显变化。从24份样品中测序获得145239个OTUs,涵盖的菌群涉及到74门184纲294目301科373属。各样品均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Chao1指数范围为7817.78~17453.39,Shannon指数范围为8.64~11.29,且中华鳖投放密度低的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多样性相对较高。在稻田表层土壤和鳖池底泥菌群结构中,相对丰度大于1.00%的门共有10个,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Ignavibacteriae、螺旋体门(Spirocha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以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达28.96%~64.76%;丰度大于1.00%的属有16个,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属包括f_Anaerolineaceae、地杆菌属(Geobacter)、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f_Acidobacteriaceae_[Subgroup_1]、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Sideroxydans、c_SBR2076、f_Nitrosomonadaceae、c_Bacteroidetes_vadinHA17和f_FW13。RDA分析结果表明,与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分布极显著(P<0.01)相关的环境因子有pH、总氮(TN)含量和有机质(OM)含量,其中pH对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分布影响最大。【结论】稻鳖共生模式能促进稻田土壤中氮、磷、钾的累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且中华鳖投放密度低的稻田土壤菌群多样性相对较高。pH、TN含量和OM含量对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的变化产生极显著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中华鳖投放密度的确定除了要结合水稻和中华鳖的生产性能外,还应考虑稻鳖共生模式中饲料化肥的环境释放特点、营养物质循环特征及微生物结构组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生 田土壤 群落结构 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稻鳖综合种养的关键技术及市场预测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庆萍 王伟萍 +2 位作者 方春林 贺刚 吴斌 《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5期47-49,共3页
2016年,南丰县龟鳖产业总投入7亿元,养殖池塘面积1.8万亩,年亩均收入2.8万元,高的可达4万元,全县实现龟鳖产业渔业经济总产值5亿元;注册龟鳖养殖公司7家、渔业专业合作社38家、家庭农场5家;同年4月正式成立了南丰县龟鳖产业协会。近年来... 2016年,南丰县龟鳖产业总投入7亿元,养殖池塘面积1.8万亩,年亩均收入2.8万元,高的可达4万元,全县实现龟鳖产业渔业经济总产值5亿元;注册龟鳖养殖公司7家、渔业专业合作社38家、家庭农场5家;同年4月正式成立了南丰县龟鳖产业协会。近年来,该县开发的稻鳖综合种养模式可提高稻米、中华鳖质量,达到稻鳖双丰收,通过推广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 收割 稻鳖共生 种养模式
下载PDF
稻鳖共作中华鳖放养密度对稻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陈静 何吉祥 +9 位作者 方燚 黄龙 吴本丽 赵其瑞 张烨 薛业静 陈夏君 吴仓仓 汪翔 武松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8期123-125,164,共4页
设置4个中华鳖放养密度375(RT1)、437.5(RT2)、500(RT3)、562.5kg/hm^(2)(RT4)的稻鳖共作田和1个常规种植稻田(RM),研究稻鳖共作中华鳖放养密度对稻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鳖共作田水稻产量略有下... 设置4个中华鳖放养密度375(RT1)、437.5(RT2)、500(RT3)、562.5kg/hm^(2)(RT4)的稻鳖共作田和1个常规种植稻田(RM),研究稻鳖共作中华鳖放养密度对稻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鳖共作田水稻产量略有下降,但由于价格较高,水稻产值高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中华鳖放养密度越大,产出的中华鳖总重量越大,而中华鳖个体的平均增重越小;稻鳖共作模式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稻田,是常规种植稻田的8~10倍;投放鳖苗在0.37kg左右时,密度为437.5kg/hm^(2)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放养密度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稻鳖共作模式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肖力婷 杨慧林 +4 位作者 赖政 赖胜 倪才英 陈晓玲 简敏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2-109,共8页
稻鳖共作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然而有关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该研究以水稻单作(RM)和稻鳖共作(RT)处理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 稻鳖共作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然而有关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该研究以水稻单作(RM)和稻鳖共作(RT)处理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稻鳖共作模式使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总钾(Total Potassium,TK)、碱解氮(Alkali-hydrolyzale Nitrogen,AN)、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和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含量显著提高了17.82%、15.15%、13.80%、37.37%和21.57%(P<0.05)。2)稻鳖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共作使土壤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6.42%、1.16%、0.44%和2.96%,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降低了0.22%。3)共线网络分析表明,稻鳖共作增加了细菌微生物网络总节点数、边数、平均聚类数和模块化,增强了微生物网络复杂度,加强了群落间的联系;共作降低了真菌微生物网络节点数,但增加了正相互作用的微生物,增强了微生物间的协同合作。4)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土壤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全钾、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稻鳖共作有利于提高稻田土壤肥力,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提高了微生物丰富度,使微生物群落间的联系更紧密。该研究为探究科学合理的稻田栽培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 稻鳖共作 群落特征
下载PDF
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丁姣龙 孟祥杰 +4 位作者 王忍 陈璐 周晶 陈灿 黄璜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60-1868,共9页
【目的】探究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阐释稻鳖共生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稻鳖共生田(RT2)、5年稻鳖共生田(RT5)和8年稻鳖共生田(RT8... 【目的】探究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阐释稻鳖共生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稻鳖共生田(RT2)、5年稻鳖共生田(RT5)和8年稻鳖共生田(RT8)为研究对象,采集各处理0~1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比分析不同应用年限稻鳖共生田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结果】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明显提高稻田土壤的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及土壤pH,5年稻鳖共生田的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2年稻鳖共生田(P<0.05,下同),8年稻鳖共生田的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2年稻鳖共生田,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以5年稻鳖共生田最高,8年稻鳖共生田最低。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PD wholetree指数和Chao1指数均表现为RT5处理>RT8处理>RT2处理。各样本检测到的细菌类群隶属于51门136纲192目337科557属和113种。物种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稻鳖共生田土壤细菌的主要优势菌群;不同年限的稻鳖共生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物种均匀度上,RT2处理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的相对丰度均存在显著差异;RT8处理则仅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4种菌种间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可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维持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增加稻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扩大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形成更稳定的土壤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生系统 土壤 细菌群落结构 养分含量
下载PDF
稻鳖生态种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孟祥杰 黄璜 +1 位作者 陈灿 梁玉刚 《作物研究》 2019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稻鳖生态种养将水稻生长环境和鳖的生活环境重叠,充分发挥水稻和中华鳖互利共生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产",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述了稻鳖种养的有关技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关研究成果,并... 稻鳖生态种养将水稻生长环境和鳖的生活环境重叠,充分发挥水稻和中华鳖互利共生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产",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述了稻鳖种养的有关技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系统 生态种养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下载PDF
行株距对稻鳖共作模式水稻和中华鳖生长形态及综合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本丽 黄龙 +5 位作者 张烨 陈静 奚业文 何吉祥 吴仓仓 陈夏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5-112,共8页
为优化稻鳖共作模式提供参考,本实验选择适宜稻鳖共作的籼稻丰两优香1号(FLY1)和粳稻香软粳2728(XR2728),在穴密度相同的条件下,设置4组不同行株距的稻鳖共作组和仅种植水稻的对照组,并监测当地常规种植模式产量和效益。按照525 kg/hm^... 为优化稻鳖共作模式提供参考,本实验选择适宜稻鳖共作的籼稻丰两优香1号(FLY1)和粳稻香软粳2728(XR2728),在穴密度相同的条件下,设置4组不同行株距的稻鳖共作组和仅种植水稻的对照组,并监测当地常规种植模式产量和效益。按照525 kg/hm^(2)养殖密度投放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监测各组水稻和中华鳖生长、形态和产量等指标,通过水稻和中华鳖形态特征值间的相关性分析评价不同行株距对中华鳖外观形态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FLY1和XR2728水稻产量分别为7.04~8.66 t/hm^(2)和5.78~7.25 t/hm^(2),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行株距为27.0 cm×16.7 cm和30.0 cm×13.3 cm。稻鳖共作组水稻产量均超过常规水稻单作组产量,水稻产量随行距减小有下降趋势。丰两优香1号组株高、有效分蘖数和穗粒数在各共作组间差异不显著;香软粳272830.0 cm×13.3 cm组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投放密度为525 kg/hm^(2)时,丰两优香1号和香软粳2728号稻田中华鳖产量分别为0.89~1.04 t/hm^(2)和0.84~0.99 t/hm^(2)。水稻行株距与中华鳖产量和形体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FLY1较宽行距30.0 cm×13.3 cm和27cm×16.7 cm组裙边宽/背甲长、尾长/背甲长值较大;XR2728较宽行距30.0 cm×13.3 cm和27cm×16.7 cm组腹甲宽/背甲长,裙边宽/背甲长和前肢长/背甲长值较大。采用宽行距可有效提高综合经济收益,每公顷效益可达60000元以上。结果表明在水稻总穴数一致情况下,较宽行距有助于提高水稻和中华鳖产量效益、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等农艺性状及中华鳖裙边宽度等形态指标。水稻农艺性状与中华鳖形态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对水稻行株距具有一定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行株距 产量 效益 形态适应
下载PDF
稻鳖共作模式中的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产量形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飞翔 黄璜 +2 位作者 陈灿 常培恩 欧林志 《作物研究》 2019年第5期402-407,共6页
为探明稻鳖共作模式中的土壤养分变化及产量形成规律,选取湖南地区常用的两个水稻品种黄华占(H)及Y两优800(Y),设置稻鳖共作模式(T)及常规单作模式(N),以头季稻+再生稻(R)两季种植的方式,通过定时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变化情况及产量,... 为探明稻鳖共作模式中的土壤养分变化及产量形成规律,选取湖南地区常用的两个水稻品种黄华占(H)及Y两优800(Y),设置稻鳖共作模式(T)及常规单作模式(N),以头季稻+再生稻(R)两季种植的方式,通过定时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变化情况及产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T模式中全氮、全磷含量呈"峰"型变化,N模式全程为缓慢下降趋势,相对平均差值为全氮15.3%、全磷16.35%;碱解氮、有效磷及有机质等指标在不同模式间变化趋势相似,相对平均差值为碱解氮5.3%、有效磷6.97%;T模式中有机质含量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相对平均差值为6.7%.T模式头季稻平均增产9.75%,再生稻平均增产1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土壤养分 产量
下载PDF
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养殖密度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涛 刘方平 +5 位作者 倪才英 谢亨旺 苏甜 梁举 李娜 田威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22-26,共5页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养殖密度(0、4500、6750、9000只/hm^(2))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整精...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养殖密度(0、4500、6750、9000只/hm^(2))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整精米率显著升高,而糙米率显著降低;养殖密度增加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降低效果显著;适中的养殖密度对稻米蒸煮品质的改善效果最佳;养殖密度对稻米的一些RVA特性有较大的影响;稻鳖共生可以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增产率达8.28%~8.97%,主要是因为提高了穗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生 养殖密度 产量 米品质
下载PDF
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施肥类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涛 刘方平 +5 位作者 倪才英 谢亨旺 苏甜 梁举 李娜 田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61-65,共5页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在稻鳖共生体系中,研究不同施肥类型(纯无机肥、无机和有机肥配施、纯有机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类型条件下,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在稻鳖共生体系中,研究不同施肥类型(纯无机肥、无机和有机肥配施、纯有机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类型条件下,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与稻田不养鳖相比,稻鳖共生精米率总体升高0.6%、垩白度降低10%、直链淀粉质量分数降低12.3%,稻鳖共生体系中施用有机肥可以明显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施用有机肥处理较施用无机肥处理精米率分别升高了0.2%和1.3%、垩白度降低了15.4%和23.3%、水稻直链淀粉质量分数降低了8.9%和12.8%,对黏滞性(RVA)影响表现为稻鳖共生体系中施用有机肥会明显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和糊化温度;稻鳖共生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稻鳖共生体中不同施肥类型对产量和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影响,完全施用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均可提高水稻产量,稻鳖共生体系中施有机肥、无机有机肥配施较稻田不养鳖施无机肥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22.0%和14.9%,主要是通过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达到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生 施肥类型 产量 米品质
下载PDF
稻鳖鱼虾鳅生态种养关键技术 被引量:4
16
作者 龚向胜 黄璜 《作物研究》 2019年第5期497-499,共3页
稻鳖鱼虾鳅生态种养关键在于选择优质水稻品种及优质水生动物品种.从水稻种植、稻田管理、水生动物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稻鳖鱼虾鳅生态种养技术.
关键词 农田 稻鳖鱼虾鳅共生 生态种养 关键技术
下载PDF
机插稻田稻鳖共生生态控草技术 被引量:23
17
作者 沈建庆 方志峰 +1 位作者 程勤海 陆志杰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6期698-699,共2页
为解决机插稻田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除草的问题,通过稻鳖共生控草和普通化学防除对稻田中杂草的消长情况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示范点稻鳖共生稻田杂草控制效果与化学防除相当,稻田总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可达86.9%和87.9%,说明机... 为解决机插稻田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除草的问题,通过稻鳖共生控草和普通化学防除对稻田中杂草的消长情况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示范点稻鳖共生稻田杂草控制效果与化学防除相当,稻田总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可达86.9%和87.9%,说明机插稻田稻鳖共生可利用鳖控压杂草,降低杂草与水稻的竞争,基本控制杂草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生 杂草
下载PDF
稻鳖、莲鳖综合种养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阙江龙 付辉云 +4 位作者 张燕萍 贺刚 杨英 闵佳琳 习宏斌 《江西水产科技》 2022年第3期28-29,共2页
稻鳖、莲鳖综合种养是将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在峡江县戈坪乡的稻鳖和莲鳖综合种养示范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两种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测算了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鳖和莲鳖种养模式比单一... 稻鳖、莲鳖综合种养是将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在峡江县戈坪乡的稻鳖和莲鳖综合种养示范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两种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测算了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鳖和莲鳖种养模式比单一水稻、莲藕种植增值4000元/亩和5500元/亩,经济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可在全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种养 种养 甲鱼 生态养殖
下载PDF
扬州市广陵区稻鳖共作技术模式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洁 董长生 +1 位作者 朱锦磊 谭长乐 《种子科技》 2021年第23期40-41,44,共3页
稻鳖共作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有效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促进优质稻米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提升。文章阐述了稻鳖共作技术要点,对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为进一步在广陵区推广稻鳖共作技术模式,需加大政策扶... 稻鳖共作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有效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促进优质稻米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提升。文章阐述了稻鳖共作技术要点,对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为进一步在广陵区推广稻鳖共作技术模式,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主体培育,注重品牌建设,加快技术集成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技术模式 经济效益 田养 广陵区
下载PDF
稻鳖共生单季晚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被引量:14
20
作者 蔡炳祥 王根连 任洁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76,80,共3页
以稻鳖共生千亩示范方为核心,根据德清县单季晚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总结了稻鳖共生技术中绿色稻米病虫害控制关键措施。多年实践表明,这些控制措施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用量,实现绿色稻米生产。
关键词 稻鳖共生 病虫 绿色防控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