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大鼠“足三里”穴区皮肤及胃幽门部APUD系的影响
1
作者 丰艳 吴景兰 王一菱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72-77,144,共7页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电针对大鼠“足三里”穴区皮肤及胃幽门部APUD细胞(包括肥大细胞)和“足三里”穴区皮肤内P物质(SP)免疫反应性(IR)及5-羟色胺(5-HT)免疫反应性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实验结果为:电针后大鼠痛阈明显提高;穴位...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电针对大鼠“足三里”穴区皮肤及胃幽门部APUD细胞(包括肥大细胞)和“足三里”穴区皮肤内P物质(SP)免疫反应性(IR)及5-羟色胺(5-HT)免疫反应性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实验结果为:电针后大鼠痛阈明显提高;穴位区皮肤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TMC)脱粒率增加,胃幽门部粘膜肥大细胞(MMC)数减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电针组穴区皮肤及胃幽门部APUD细胞的SP-IR及5-HT-IR均减弱,而胃幽门部的生长抑素(SOM)免疫反应性则增强,穴区皮肤CTMC内SOM-IR阴性,皮肤标本上见SP阳性神经纤维的SP-IR减弱:统计学分析表明镇痛针效与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关系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提示电针“足三里”穴可使大鼠痛阈升高:并可使针刺局部及远隔部位胃幽门部APUD细胞SP-IR及5-HT-IR减弱,显示电针对穴区皮肤及胃幽门部APUD细胞的影响具有细胞免疫反者性呈正相关减弱的一致的动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穴区皮肤 胃幽门部 APUD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生理状态下及砭贴、毫针疗法干预下的心包经相关穴区皮肤温度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登辉 侯中伟 +3 位作者 李晓雅 吴春花 王梦杰 闫颖洁 《中医药导报》 2022年第7期81-85,100,共6页
目的:应用Image IR8855型红外热像仪,观察正常状态左右手心包经穴区自身温度差异和疗法干预右手内关穴后双侧穴区温度变化,分析经络生理状态和不同疗法干预下的经络效应,为经络理论探索和疗法效应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研究依据。方法:招... 目的:应用Image IR8855型红外热像仪,观察正常状态左右手心包经穴区自身温度差异和疗法干预右手内关穴后双侧穴区温度变化,分析经络生理状态和不同疗法干预下的经络效应,为经络理论探索和疗法效应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研究依据。方法:招募45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砭贴组、毫针组,标记双手手厥阴心包经大陵穴、内关穴、间使穴、郄门穴、郄门上1寸的同经非穴及其尺侧旁开1 cm的非经非穴点,并采集和分析标记穴区皮肤温度变化情况。结果:生理状态下不做任何干预的心包经左手相关穴区皮肤温度均高于右手对应穴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前后比较:左手大陵、内关、间使、郄门、非经非穴温度均高于观测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和不做手法、刺激量较小有关。砭贴组左右手大陵温度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针组右手大陵和左手大陵、内关、非经非穴温度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对空白对照组而言右侧温度有所上升,而左侧上升不明显。结论:人体生理状态下存在左右侧皮肤温度差异现象和人体的气血运行规律有一定相关性,经穴左侧温度高于右侧的规律可能和中医“左升右降”理论有关;长时间固定姿势下的左右温度变化趋势的相对平衡性会改变,以左升太过为主要表现;不加手法刺激下,侵入性的毫针疗法和非侵入性的砭贴疗法均可以通过刺激局部经气和以右治左的作用来调节左右温度以保持相对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砭贴疗法 毫针疗法 心包经 内关 穴区皮肤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