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针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局部穴区组织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曹佳男 钟欢 +4 位作者 刘密 罗晓婷 王英姿 常小荣 冯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054-1059,共6页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1H-NMR)代谢组学技术,观察温针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局部穴区组织代谢的影响,从代谢物的差异性分析,以探究温针灸治疗CAG可能的作用机...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1H-NMR)代谢组学技术,观察温针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局部穴区组织代谢的影响,从代谢物的差异性分析,以探究温针灸治疗CAG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温针灸组,每组14只,正常组正常喂养,模型组、模型+温针灸组给予造模处理,造模12周后,每组各取2只处死,用于模型评价,造模成功后分别按各组受试因素干预。HE染色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价造模情况以及温针灸干预后的病理变化,1H-NMR技术检测大鼠局部穴区组织的代谢物,用Chenomx NMR Suite软件分析所得数据。结果模型组大鼠胃组织病理符合CAG病理诊断标准,模型+温针灸组干预后的大鼠胃组织病理变化有一定程度改善。温针灸可回调CAG大鼠局部穴区组织乳酸、N,N-二甲基甘氨酸、肌醇、一磷酸腺苷、腺苷、次黄嘌呤的含量,下降甜菜碱、苏氨酸、磷酸胆碱、甘磷酸胆碱、二磷酸腺苷、肌苷的含量。结论从代谢的角度证实了温针灸对CAG大鼠有向愈性调整,温针灸主要调节大鼠的核酸及能量代谢。一磷酸腺苷、次黄嘌呤、肌苷、磷酸胆碱等可能是温针灸治疗CAG的代谢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针刺 温针灸 穴区组织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针刺对CAG 大鼠足三里局部穴区组织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尹鸿智 钟欢 +3 位作者 刘倩 金佳燕 常小荣 刘密 《时珍国医国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技术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状态下,针刺对大鼠足三里局部穴区组织代谢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三组,即正常组、模型组...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技术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状态下,针刺对大鼠足三里局部穴区组织代谢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三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和模型+针刺组,每组14只。采用MNNG+乙醇灌胃+饥饱失常法建立大鼠CAG模型,造模12周后,每组各取2只处死,用于模型评价。针刺组每日治疗一次,每次20min,连续针刺14d。干预结束后运用HE染色法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运用1H-NMR技术检测足三里局部穴区组织代谢物,以Chenomx NMR Suite软件分析所得数据。结果HE染色下,模型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显著,符合CAG病理诊断标准,模型+针刺组干预后大鼠胃组织病理变化有一定程度改善。代谢物分析,模型组较正常组中赖氨酸、谷氨酰胺、琥珀酸、一磷酸腺苷、次黄嘌呤、富马酸显著降低;而磷酸胆碱/甘磷酸胆碱、天冬酰胺、天冬氨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黄嘌呤、肌苷则升高;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可引起乳酸、甘氨酸、N-二甲基甘氨酸、一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腺苷、三磷酸腺苷显著升高,而天冬氨酸、苏氨酸、磷酸胆碱、甘磷酸胆碱、二磷酸腺苷显著降低。结论针刺“足三里”可以影响模型CAG大鼠局部穴区组织代谢;主要通过影响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糖酵解代谢以及胆碱磷酸化等方面,以调节局部穴区组织代谢紊乱的神经递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针刺 代谢组学 足三里 穴区组织
原文传递
针刺穴区不同组织结构对得气针感及穴区肌电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15
3
作者 陆凤燕 陈安莉 +7 位作者 张雯晰 赵玉雪 刘群 辛娟娟 周晨 白万柱 高俊虹 喻晓春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4,共9页
目的:探讨穴区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施针者和受试者得气针感及穴区肌电的影响。方法:招募20例健康受试者,按随机原则均接受4种不同组织结构针刺: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肌肉组织为主)针刺、无皮肤麻醉... 目的:探讨穴区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施针者和受试者得气针感及穴区肌电的影响。方法:招募20例健康受试者,按随机原则均接受4种不同组织结构针刺: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肌肉组织为主)针刺、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全穴)针刺、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参考主观针感量表(MASS)录音记录行针期间施针者和受试者的针感变化,同时记录受试者穴区肌电。分析各组针感的出现率、强度,施针者和受试者针感的关系,以及各针感出现时的积分肌电值(iEMG)与针刺前的比值。结果: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以锐痛感、刺感最明显,皮肤麻醉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针刺均以胀感、钝痛感、酸感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最明显。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以胀感为主,但强度不如足三里穴明显。在皮肤麻醉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针刺组中,受试者胀感和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均呈正相关关系,受试者胀感一般先于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约5 s出现;当出现受试者胀感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时,iEMG高于针刺前2~3倍。结论:受试者胀感、钝痛感、酸感以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等得气针感主要产生于肌肉组织,受试者胀感与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常相伴产生,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可能与针刺诱发的局部肌肉收缩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针感 穴区组织 肌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