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怪陆离:穴居地下深处
1
作者 蒋建平 《飞碟探索》 2007年第9期38-39,共2页
你是否相信有怪物生活在地下深处?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UFO中心的负责人谢尔盖·阿扎多夫就从来没有想过存在着这样的怪物,直到有一天,有人给他看了一个来自地下的火红色怪物的图片。当时乌兹别克斯坦还属于苏联的一个... 你是否相信有怪物生活在地下深处?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UFO中心的负责人谢尔盖·阿扎多夫就从来没有想过存在着这样的怪物,直到有一天,有人给他看了一个来自地下的火红色怪物的图片。当时乌兹别克斯坦还属于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荒漠中的一个石油勘探井发生了火灾,军队被派来救火。熊熊火焰伴随着呼啸声从井口喷出,人们难以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穴居 负责人 UFO 共和国 勘探井 火灾 救火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赤颊黄鼠穴居地微生境的选择
2
作者 吴洪潘 初雯雯 +5 位作者 江晓珩 戚英杰 刘冬志 初红军 马伟 邵长亮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18-224,共7页
目的调查和了解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赤颊黄鼠巢域微生境的选择及与主要环境因素关系。方法2019年春、夏季,布设5 m×5 m样方,调查赤颊黄鼠活动穴居地52个,对照样方55个,分析穴居地微生境和对照样方的海拔、坡度、植物种数、植被盖... 目的调查和了解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赤颊黄鼠巢域微生境的选择及与主要环境因素关系。方法2019年春、夏季,布设5 m×5 m样方,调查赤颊黄鼠活动穴居地52个,对照样方55个,分析穴居地微生境和对照样方的海拔、坡度、植物种数、植被盖度、生物量等生境因子。对数值型生态因子数据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生态因子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对非数值型生态因子数据进行2个等级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在赤颊黄鼠微生境选择上起主要作用的生境因子。结果影响赤颊黄鼠穴居地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高度和土壤含水率2个生态因子(均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赤颊黄鼠穴居地微生境选择的环境因子依次是植被盖度(权系数为0.920)、草本盖度(权系数0.863)、灌木盖度(权系数为0.778)和灌木种数(权系数为0.768)。结论赤颊黄鼠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土壤含水率低、平滩类型的微生境作为穴居地。研究为赤颊黄鼠的科学防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颊黄鼠 穴居地 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底栖穴居动物对潮滩N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余婕 刘敏 +2 位作者 侯立军 刘巧梅 欧冬妮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共4页
以软体动物河蚬(Corbiculafluminea)为例,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通过对上覆水、孔隙水和沉积物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底栖动物对潮滩N迁移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河蚬主要通过排泄和生物扰动影响N在沉积物-水界面间的迁移转化。在富氧的环... 以软体动物河蚬(Corbiculafluminea)为例,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通过对上覆水、孔隙水和沉积物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底栖动物对潮滩N迁移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河蚬主要通过排泄和生物扰动影响N在沉积物-水界面间的迁移转化。在富氧的环境下,底栖动物的活动结果使NO3 N在上覆水中有明显的持续累积效应,NH4 N在较深层孔隙水中积累,而NO2 N易在沉积物中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穴居动物 N 迁移转化 潮滩沉积物 长江口
下载PDF
广西高原鳅属鱼类一穴居新种记述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小勇 崔桂华 杨君兴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7-231,共5页
20 0 3年 1月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红水河水系地下河采集到一批盲鱼标本。经鉴定 ,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天峨高原鳅Triplophysatianeensissp nov 与个旧盲高原鳅T .gejiuensis、石林盲高原鳅T .shilinensis... 20 0 3年 1月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红水河水系地下河采集到一批盲鱼标本。经鉴定 ,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天峨高原鳅Triplophysatianeensissp nov 与个旧盲高原鳅T .gejiuensis、石林盲高原鳅T .shilinensis、阿庐高原鳅T .aluensis和南丹高原鳅T .nandanensis相似 ;本新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 ,尾鳍分枝鳍条 16 ,可进一步与个旧盲高原鳅和石林盲高原鳅 (腹鳍末端达到肛门 ,尾鳍分枝鳍条 14~15 )相区别 ;本新种背鳍起点位于体之中点、腹鳍起点之后 ,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可进一步与阿庐高原鳅 (背鳍起点靠近吻端、位于腹鳍起点之前 ,肛门距臀鳍起点仍有一段距离 )相区别。本新种与同分布于红水河水系的南丹高原鳅TriplophysanandanensisLanetal 较为相似 ;但二者区别明显 :新种背鳍分枝鳍条 7、胸鳍分枝鳍条 9、腹鳍分枝鳍条 6、背鳍外缘平截、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 ,后者背鳍分枝鳍条 8、胸鳍分枝鳍条 10~11、腹鳍分枝鳍条 7、背鳍外缘凹入、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 ;此外 ,新种的穴居特征更为显著 :眼极度退化、头长为眼径 16 8~ 32 8(2 5 0 )倍、部分个体无色素斑且各鳍无斑点 ,而南丹高原鳅眼小、头长为眼径4 7~ 9 0 (7 5 )倍、体和头背侧密布云状斑且各鳍均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高原鳅属 鱼类 穴居 生态习性 形态特征
下载PDF
穴居狼蛛毒中一个抗菌活性多肽的鉴定和纯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徐科 吉永华 屈贤铭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3期300-305,共6页
从我国新疆地区产穴居狼蛛的毒液中分离纯化了一种多肽——狼蛛抗菌肽(Lycosin)。穴居狼蛛的粗毒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可分出11条蛋白带,用0.6%的大肠杆菌琼脂胶覆盖在凝胶上进行鉴定表明,电泳迁移率最快的区带有抗菌活性。经鉴... 从我国新疆地区产穴居狼蛛的毒液中分离纯化了一种多肽——狼蛛抗菌肽(Lycosin)。穴居狼蛛的粗毒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可分出11条蛋白带,用0.6%的大肠杆菌琼脂胶覆盖在凝胶上进行鉴定表明,电泳迁移率最快的区带有抗菌活性。经鉴定该多肽分子系由43至4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N-末端为丙氨酸,分子中的碱性和疏水性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残基数的1/4和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居狼蛛 毒液 狼蛛抗菌肽
下载PDF
穴居狼蛛毒的某些组分对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SPC-A_1)的致伤作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维勤 吉永华 +3 位作者 徐科 陈振国 沙慧芳 包国良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1年第1期67-71,共5页
本实验观察了从新疆产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的冻干毒腺中提取的粗毒及其经SephadexG-25柱层析分寓所得到的各组分对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1)与对正常人胚的肺细胞、正常人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相比,穴居狼蛛毒对培养的SPC... 本实验观察了从新疆产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的冻干毒腺中提取的粗毒及其经SephadexG-25柱层析分寓所得到的各组分对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1)与对正常人胚的肺细胞、正常人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相比,穴居狼蛛毒对培养的SPC-A_1有明显的高杀伤作用。例如用于杀伤50%的SPC-A_1细胞所需的粗毒浓度为25zg/ml,而用于杀伤相同量正常人胚肺细胞和淋巴细胞所需的粗毒浓度分别为600和500Lg/ml,即使将粗毒浓度提高到2000pg/ml,也只能杀伤40%左右的正常人的红细胞。(2)在粗毒的8个分离组分中,第Ⅱ,Ⅳ和Ⅷ组分表现出杀伤SPC-A_1细胞的活性,尤以后两者为明显。(3)粗毒经100℃加热30分钟后,杀伤SPC-A_1细胞的活力稍有下降,但组分Ⅳ和Ⅷ经同样的加温处理后,该活性不变,唯组分Ⅱ在加温后该活性完全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居狼蛛 蜘蛛毒 肺腺癌细胞
下载PDF
底栖穴居动物对潮滩沉积物中营养盐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敏 侯立军 许世远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0-184,196,共6页
底栖穴居动物是河口潮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内营养盐的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长江河口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运用对比实验模拟的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底栖穴居型甲壳纲蟹类动物对潮滩生... 底栖穴居动物是河口潮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内营养盐的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长江河口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运用对比实验模拟的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底栖穴居型甲壳纲蟹类动物对潮滩生态系统中营养盐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蟹类动物的掘穴作用加剧了潮滩沉积物中形态氮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有机氮向NH4+-N转化、NH4+-N向NO3--N的转化;有机磷向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和钙结合态磷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穴居动物 潮滩沉积物 营养盐 早期成岩作用 沉积剖面 长江口
下载PDF
一种新的从新疆穴居狼蛛中鉴定的细胞裂解肽(英文)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勇群 代龙军 +3 位作者 陈金军 蒋立平 刘中华 梁宋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18-823,共6页
蜘蛛粗毒中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尤其以多肽类成分为主.分离鉴定了新疆穴居狼蛛粗毒中一种新的细胞裂解肽,命名为LSTX-A1,其分子量为7335.33,含有65个氨基酸残基,且羧基端残基酰胺化.研究了LSTX-A1的细胞裂解作用,结果显示,在100μmol/L浓... 蜘蛛粗毒中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尤其以多肽类成分为主.分离鉴定了新疆穴居狼蛛粗毒中一种新的细胞裂解肽,命名为LSTX-A1,其分子量为7335.33,含有65个氨基酸残基,且羧基端残基酰胺化.研究了LSTX-A1的细胞裂解作用,结果显示,在100μmol/L浓度引起42%红细胞溶血.同时LSTX-A1具有抗肿瘤作用,能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其IC50剂量为22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穴居狼蛛 毒液 细胞裂解 CDNA克隆
下载PDF
穴居鼠通讯方式及通讯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卫万荣 张灵菲 +1 位作者 张小刚 张卫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8-285,共8页
通讯是当今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穴居鼠特殊的生活环境导致其通讯方式与其他小哺乳动物有很大区别。本文着重就穴居鼠的3种通讯方式——声讯、震动和化学通讯及3种通讯的功能进行了概述。声音通讯是其通过发声器官产生声音进行... 通讯是当今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穴居鼠特殊的生活环境导致其通讯方式与其他小哺乳动物有很大区别。本文着重就穴居鼠的3种通讯方式——声讯、震动和化学通讯及3种通讯的功能进行了概述。声音通讯是其通过发声器官产生声音进行信息传递,由于穴居鼠的听力被严格限制在低频范围,因此其发声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域,声音包含信息较多,如领域标记、竞争、求爱和性交等,特别对独居物种而言在繁殖期有重要作用;震动通讯是穴居鼠特定的躯体部位敲击洞壁产生震动进行信息传递,主要功能为非繁殖期护域和繁殖期的求偶信息;化学通讯借助化学信息素进行信息传递,该通讯方式有诸多优点,能绕过障碍物、能耗低,不需近距离接触,传播距离较远且持续时间较长,在性别和繁殖状况等信息传递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讯 穴居 信息传递
下载PDF
穴居狼蛛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陆东林 张丹凤 马德英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67,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 ,观察研究了穴居狼蛛 (Lycosasingoriensis)的捕食行为、繁殖习性、幼蛛生长发育、越冬、寿命等 ,并对成年雌蛛界定、互残行为及伤害人和动物等情况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穴居狼蛛 捕食行为 繁殖习性 生活史
下载PDF
穴居狼蛛生活习性之初步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陆东林 张丹凤 +2 位作者 马德英 王琴 谭春莲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93-199,F003,共8页
穴居狼蛛 (Lycosasingoriensis)雌蛛平均体长 3 1 .9mm ,头胸长 1 5 .1mm ,腹长 1 7.2mm ,体重 4.2g。头胸部梨形 ,前部隆起 ,中间有黑、褐、白相间的辐射状斑 ,两侧被灰黄色毛 ,腹部椭圆形 ,背面密布黑色小斑点 ,中间有黑褐色心斑 ,并... 穴居狼蛛 (Lycosasingoriensis)雌蛛平均体长 3 1 .9mm ,头胸长 1 5 .1mm ,腹长 1 7.2mm ,体重 4.2g。头胸部梨形 ,前部隆起 ,中间有黑、褐、白相间的辐射状斑 ,两侧被灰黄色毛 ,腹部椭圆形 ,背面密布黑色小斑点 ,中间有黑褐色心斑 ,并有 6对黄白色肌斑 ,胸板和腹部腹面密生黑色毛。雄蛛平均体长 2 6.8mm ,头胸长 1 4.6mm ,腹长 1 2 .9mm ,体重 2 .6g,形状与雌蛛相似 ,但体色较浅 ,腹部明显较小。新疆已知分布于 3 2个县市。生活在草原、森林、荒漠、农田、果园、山坡等地 ,筑穴而居 ,洞口圆形或椭圆形 ,平均直径 2 .65cm ,洞深 3 1 .6cm。白天多在洞中隐伏 ,傍晚或夜间在洞口附近猎食 ,用直接袭击法捕食各类昆虫。雄成蛛一般不筑洞穴 ,游猎生活 ,主动寻找洞穴中雌蛛在洞内或将其引出洞外交配。交配可分 3个阶段 ,即 :雄蛛求婚、雌雄交配、雄蛛离开 ,历时 1~ 1 .5h ,但实际交配时间仅 1 0~ 3 0min。未发现雌蛛在交配后残杀雄蛛的事例。雌蛛于 4~ 7月织卵袋产卵 ,卵袋椭圆形 ,灰白色 ,由两片组成 ,平均体积 2 0 .0×1 6.8× 1 4.3 (mm) 3 ,每袋平均含卵 466.3粒。卵自产出之日起至发育成若蛛并走出卵袋 ,平均需 2 1d。若蛛出袋后 ,先群聚于雌蛛腹背上 ,随雌蛛出外活动 ,有时下到地面吸水或采食雌蛛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居狼蛛 生活习性 形态特征 生活史 毒蛛 互残现象
下载PDF
犀角金线鲃的地理分布及其对穴居环境生态适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维贤 武德方 +1 位作者 陈爱玲 陶进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4,共4页
1993~ 1996年的 4年中 ,对犀角金线鱼巴的地理分布 ,栖息环境和洞穴适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考察 ,结果如下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罗平县 3个不连续分布点 ,其栖息环境一是间隙性小型湖泊 ;二是漏斗型地形溶洞的敝露小水体 ;三是一个干龙潭... 1993~ 1996年的 4年中 ,对犀角金线鱼巴的地理分布 ,栖息环境和洞穴适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考察 ,结果如下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罗平县 3个不连续分布点 ,其栖息环境一是间隙性小型湖泊 ;二是漏斗型地形溶洞的敝露小水体 ;三是一个干龙潭的雨季出水口。其适应性特征是高度退化的眼 ,发达的口须和侧线 ,体表无鳞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头部后缘向前生出角状突出物———一种皮肤保护器 ,形似犀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布 生态适应 穴居环境 犀角金钱Ba
下载PDF
金线属两个同域穴居物种的mtDNA序列变异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维贤 李梅章 昝瑞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11-313,共3页
对洞穴鱼种犀角金线(Sinocyclocheilusrhinocerous)及与之同域的软鳍金线(S.malacopteru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发现两种之间有45个变异位点,占测序总位点的12 89%.其中在密码子第3位置上的变异有33个... 对洞穴鱼种犀角金线(Sinocyclocheilusrhinocerous)及与之同域的软鳍金线(S.malacopteru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发现两种之间有45个变异位点,占测序总位点的12 89%.其中在密码子第3位置上的变异有33个,占全部变异点的73 33%.转换与颠换比值为6 5∶1.种间遗传距离为12 9%,表明这两个同域种间的血缘关系可能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金线鲃 软鳍金线鲃 同域穴居 mtDNA序列变异
下载PDF
基于洞穴铸模对中华穿山甲洞穴结构特征的研究
14
作者 张圣 孙松 +6 位作者 杨锦圳 王镜欣 郭瑞萍 张奕航 吴文斌 吴庆明 华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0-497,共8页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夜行穴居,野外观测率极低,其洞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介质。然而,中华穿山甲洞穴结构特征量化研究极少,洞穴分类标准(居住洞、觅食洞)的验证未见报道。为探究中华穿山甲居住洞、觅食洞的形态结构差异,选...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夜行穴居,野外观测率极低,其洞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介质。然而,中华穿山甲洞穴结构特征量化研究极少,洞穴分类标准(居住洞、觅食洞)的验证未见报道。为探究中华穿山甲居住洞、觅食洞的形态结构差异,选取中华穿山甲遗弃的居住洞(4个)和觅食洞(3个)进行模型铸造,通过3D扫描技术构建三维数字模型。结果表明:7个洞穴洞口朝向皆为西,洞道直径普遍大于洞口直径,洞道首段长、洞穴全长、洞道角度(洞口向内第1个拐角)和洞穴体积均值分别为147.5 cm、322.7 cm、130.0°和0.0732 m^(3)。两种类型洞穴存在结构差异,居住洞的洞口朝向更偏北,其洞口、洞道直径、洞穴首段长、洞穴全长和洞穴体积均大于觅食洞;觅食洞的洞道拐角角度、白蚁巢穴数量大于居住洞。研究结果精准量化了中华穿山甲洞穴结构特征,验证了洞穴分类标准的准确性,为深入开展中华穿山甲洞穴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穿山甲 穴居动物 洞穴结构 洞穴铸模 3D扫描
下载PDF
穴居、悬棺葬、免耕与生态适应 被引量:7
15
作者 杜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44,共6页
对贵州紫云麻山地区的穴居现象、特殊的葬式和残留的免耕农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这些看似独立的文化特性其实都是对当地喀斯特地形的适应,并与苗族文化中的其他特征相互渗透融合,有效地回避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因此,对于重新... 对贵州紫云麻山地区的穴居现象、特殊的葬式和残留的免耕农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这些看似独立的文化特性其实都是对当地喀斯特地形的适应,并与苗族文化中的其他特征相互渗透融合,有效地回避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因此,对于重新思考石漠化地区的治理目标具有参考价值,有利于为其他的类似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居 葬式 免耕 生态人类学
下载PDF
穴居狼蛛毒中抗菌活性物质的耐热及缔合性质 被引量:1
16
作者 吉永华 徐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毒中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耐热性(在沸水浴中处理半小时活性不变)、耐酸性和耐碱性。但用透析袋(Visking 18/32)对毒腺提取物透析时,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可全部被透析掉。当用Sephadex G-25柱对较少量样品进... 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毒中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耐热性(在沸水浴中处理半小时活性不变)、耐酸性和耐碱性。但用透析袋(Visking 18/32)对毒腺提取物透析时,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可全部被透析掉。当用Sephadex G-25柱对较少量样品进行层析时,在酸性条件下至少可被分出8个蛋白峰,其中峰4和峰8具抗菌活性,但随上柱样品量的增加,在层析图上峰4的面积增大,峰8的面积变小,甚至活性消失;反之,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所得到的层析图上,则是峰8的面积大,抗菌活性明显,而峰4的面积小,甚至检不出抗菌活性。此峰8样品经热处理后,在酸性条件下经分子筛过滤,又可得到两个分子量不同的抗菌活性峰。这些结果提示,上述耐热和耐酸碱性强的抗菌物质在酸性环境中可能是以目身高聚体或与其它大分子蛋白非共价结合,随pH值的升高而解离成单体或低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居狼蛛毒 抗菌活性肽 耐热性
下载PDF
中国的穴居文化及其遗存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复兴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3-88,共6页
我国古文献记载、考古发掘材料和民族学材料都证明,我们的先人最早是以穴居进行居住的。穴居住所可分为天然洞穴与人工开凿的洞穴两大类。在人工开凿的洞穴中又可分竖穴式的洞穴和半地穴式的洞穴两种。半地穴式的洞穴又有多种类型。在... 我国古文献记载、考古发掘材料和民族学材料都证明,我们的先人最早是以穴居进行居住的。穴居住所可分为天然洞穴与人工开凿的洞穴两大类。在人工开凿的洞穴中又可分竖穴式的洞穴和半地穴式的洞穴两种。半地穴式的洞穴又有多种类型。在此,本文拟对我国的穴居文化及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穴居文化 居住 考古 人工洞穴 天然洞穴
下载PDF
穴居建筑的发展与传承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家鑫 《江西建材》 2015年第10期36-36,39,共2页
在阐述穴居建筑的诞生及发展的基础上,对穴居建筑的原生态性、因地制宜、冬暖夏凉、采光通风等优缺点进行剖析,提出今天的建筑可以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改善穴居的不利因素,使其散发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穴居 特点 发展 传承
下载PDF
新石器时期中国南北建筑演进研究
19
作者 韩建友 刘书芳 邹佳轩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通过剖析中国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城形制特征,揭示了该时期建筑群由向心性逐渐演变为轴线控制的院落式布局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单体建筑经历了从单一空间至多空间分隔的转变,由原始的穴居和巢居形态逐步演进为高台木构建筑... 通过剖析中国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城形制特征,揭示了该时期建筑群由向心性逐渐演变为轴线控制的院落式布局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单体建筑经历了从单一空间至多空间分隔的转变,由原始的穴居和巢居形态逐步演进为高台木构建筑。这一演进过程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显著进步,尤其在原始社会晚期,这种进步更为明显。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大型遗址已呈现出都邑与高台宫室的雏形,为中国几千年建筑文化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研究丰富了建筑史学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为现代建筑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居 巢居 建筑遗址 新石器时期 高台
下载PDF
穴居文化的嬗变与演进——穴居文化的活化石:山西土窑洞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永刚 董永哲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78-80,共3页
黄土窑洞是山西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源于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成功范例。山西的土窑洞发端较早、形式完备,且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这不能不说与其所依据的地理特征和自身的价值关系紧密。今天的窑洞形式多样,... 黄土窑洞是山西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源于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成功范例。山西的土窑洞发端较早、形式完备,且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这不能不说与其所依据的地理特征和自身的价值关系紧密。今天的窑洞形式多样,旧时的纯生土窑洞却面临快速消褪的局面,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现存的古窑洞对于认识远古穴居文化、了解窑洞的发展历程和开发旅游资源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穴居 窑洞 文化 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