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都市构形的文化基因《东京的空间人类学》的启示
1
作者 李辉 《时代建筑》 2020年第2期154-157,共4页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以建筑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为理论背景,以山野地表的肌理以及水岸空间的市井生活为研究内容,探究了江户城市最初形成的构形机制,并分析了这些空间形态在近现代受西方文化影响所产生的变化,从而以人类学的视角解释当代...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以建筑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为理论背景,以山野地表的肌理以及水岸空间的市井生活为研究内容,探究了江户城市最初形成的构形机制,并分析了这些空间形态在近现代受西方文化影响所产生的变化,从而以人类学的视角解释当代东京都市形态构成的文化机理。文章通过对阵内秀信先生空间人类学研究成果的文本精读,辅以相关资料并对东京进行实地探访,以现场感知的方式实现对城市空间构形理论的实践性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 空间人类学 构形 阵内秀信
下载PDF
空间的蚀锈:对共享单车乱象的人类学批评 被引量:5
2
作者 袁长庚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9-65,共7页
中国的共享单车热潮已被视为"互联网+"时代创新经济的典范。在承载了诸多赞誉的同时,它也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空间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space)的视角切入这一现象,就能够发现共享单车风潮背后观念的盲点。"共... 中国的共享单车热潮已被视为"互联网+"时代创新经济的典范。在承载了诸多赞誉的同时,它也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空间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space)的视角切入这一现象,就能够发现共享单车风潮背后观念的盲点。"共享"作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主张之一,在对"空间"问题的理解上,将其视为一种呈现扁平而敞开状态的物理"资源",忽视了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历史沉淀和公共性。与其说共享单车的使用乱象映射出"国民性"乱象,不如说是技术—资本—文化政治的强势联合对日常生活准则的强势僭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单车 空间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space) 道路 日常生活 个体化
下载PDF
略论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24
3
作者 尤小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71,共5页
批判社会学理论对都市空间的异质性、动态性分析具有方法论性质。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带给人类学研究颇多启发,并改变人类学以往仅限于对村落空间与家屋空间等静态空间探讨的模式。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传统田野... 批判社会学理论对都市空间的异质性、动态性分析具有方法论性质。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带给人类学研究颇多启发,并改变人类学以往仅限于对村落空间与家屋空间等静态空间探讨的模式。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传统田野地点反思的基础上,开启了多点民族志的实践;再则是在批判社会理论影响下,出现了迈向多维互动的空间民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研究 空间转向 空间民族志 空间人类学
原文传递
再论“文化空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哲学问题之二 被引量:31
4
作者 向云驹 《民间文化论坛》 2009年第5期5-12,共8页
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时的一个专有概念,它以虚拟性、非物质性代替文化场所在概念中出场和在场。文化空间取代文化场所,此中有深意焉。思考空间,是当代思想和哲学的主流话语之一。列斐伏尔与海德格尔关于空... 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时的一个专有概念,它以虚拟性、非物质性代替文化场所在概念中出场和在场。文化空间取代文化场所,此中有深意焉。思考空间,是当代思想和哲学的主流话语之一。列斐伏尔与海德格尔关于空间的思考,以及苏贾的后现代地理学,无不表明,文化空间的核心价值是家园精神和精神家园。通过梳理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其理论渊源有:人类学传播学派的文化圈理论、哲学人类学的神话空间、人类学中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与互置的学术传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是文化多样性的堡垒;是诗意的栖居对象;是身体化的空间。文化空间保护将有益于人类空间生产的合理、互补、互动格局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场所与空间 人类学空间 非遗空间
下载PDF
井边一笑水乱了——生态人类学散文再实验
5
作者 杜靖 《民族论坛》 2018年第3期42-57,共16页
本文继续探索人类学与文学之间嫁接的可能性。不过,这里不是指以文学活动为审查对象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而是一种人类学的理性观察和由感情介入的文学创作之间的跨界融合活动。这组民族志散文可以看做是人类学里的空间理论与... 本文继续探索人类学与文学之间嫁接的可能性。不过,这里不是指以文学活动为审查对象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而是一种人类学的理性观察和由感情介入的文学创作之间的跨界融合活动。这组民族志散文可以看做是人类学里的空间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诗论中的意境概念相关照与参悟的结果。在这里,乡村中的溪流和田地已不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一种被农民的意识和情感乃至乡村世界以外的力量所塑造出来的文化景观,是他们赖以栖存的意境。在某种意义上,本文所描写的溪流既可以看做是杜尔干意义上的集体表象,又可以看做是作者抒情达志的一个工具。读者可以通过一条溪流去认知一群人、一个社会,乃至作者自己。而从文学角度论,则采用物线法,即通过一条河流把人、物、事串联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空间 古代文学意境论 生态人类学 民族志散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