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分集技术在福建广电IP微波联网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敏 《东南传播》 2024年第11期151-153,共3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空间分集技术在福建广电IP数字微波传输网中的重要应用。介绍了空间分集技术的原理与特点,阐述了其通过利用多个不同位置的天线接收同一信号来有效对抗多径衰落和提高信号接收质量。分析了福建广电IP数字微波联网的现状... 本文主要探讨了空间分集技术在福建广电IP数字微波传输网中的重要应用。介绍了空间分集技术的原理与特点,阐述了其通过利用多个不同位置的天线接收同一信号来有效对抗多径衰落和提高信号接收质量。分析了福建广电IP数字微波联网的现状与需求,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展示了空间分集技术对提升福建广电IP数字微波联网的性能指标的重要性。最后对未来进一步优化空间分集技术在福建广电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集技术 多径衰落 余隙IP 微波联网 可用度
下载PDF
空间分集技术在CFBM-MC-CDMA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包志华 章国安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2002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给出了一种简单的空时编码方案 ,提出了应用该方案的基于复数滤波器组调制的多载波码分多址( CFBM-MC-CDMA)通信系统的模型。理论分析可知 ,采用空时编码天线发射分集技术的 CFBM-MC-CDMA系统与未采用天线分集的系统相比 ,其多址干扰功... 给出了一种简单的空时编码方案 ,提出了应用该方案的基于复数滤波器组调制的多载波码分多址( CFBM-MC-CDMA)通信系统的模型。理论分析可知 ,采用空时编码天线发射分集技术的 CFBM-MC-CDMA系统与未采用天线分集的系统相比 ,其多址干扰功率降低了一半。仿真结果表明 ,系统采用天线分集技术能显著提高其误比特率性能 ,在低信噪比区域 ,系统采用两天线分集接收的性能要比采用两天线分集发射的性能好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集技术 CFBM-MC-CDMA系统 空时编码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手机 信号传输速率 复数滤波器组
下载PDF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空间分集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邓明 《科技信息》 2006年第9期1-4,共4页
无线通信中,受多径干扰的影响,传输信号有较大的失真。分集技术是克服信道衰落的有效方法。文章介绍了分集技术的概念,然后对其进行了分类,最后重点论述了空间分集技术原理及重点。
关键词 衰落信道 分集技术 空间分集技术
下载PDF
一种无线光通信中空间分集技术
4
作者 王世杰 李迎春 《电子测量技术》 2008年第8期133-136,共4页
针对移动无线光通信中,由于平台抖动、大气湍流等原因造成瞄准偏差,从而影响系统误码率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双光束发射双发散角的空间分集技术。在系统的发射端中使用光分路器,将一束光分成两束发散角大小不同的光进行传输。经过计... 针对移动无线光通信中,由于平台抖动、大气湍流等原因造成瞄准偏差,从而影响系统误码率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双光束发射双发散角的空间分集技术。在系统的发射端中使用光分路器,将一束光分成两束发散角大小不同的光进行传输。经过计算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地降低系统的误码率,改善信噪比和提高稳定性。这种设计方案可以成为移动无线光通信传输系统中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表明,双光束系统两束光发散角的最优选择与偏差角度和传输距离密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光通信 空间分集技术 误码率
下载PDF
智能天线和空间分集接收技术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开枝 陈国安 +1 位作者 王京 王有政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9-104,共6页
智能天线和空间分集接收技术是主要的两种空间信号处理技术。本文从传播路径的无线传输特性、空时信道模型以及不同环境的多径特性出发 ,分析了CDMA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智能天线和空间分集接收技术的工作原理 ,着重比较了这两种技术... 智能天线和空间分集接收技术是主要的两种空间信号处理技术。本文从传播路径的无线传输特性、空时信道模型以及不同环境的多径特性出发 ,分析了CDMA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智能天线和空间分集接收技术的工作原理 ,着重比较了这两种技术的区别以及应用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天线 移动通信 空间信号处理 空间分集接收技术 空时处理技术
下载PDF
12.7 km水平信道空间激光通信闪烁抑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滨宇 冯悦姝 +2 位作者 滕云杰 江伦 佟首峰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5-554,共10页
大气湍流引起的光强闪烁效应会导致信噪比下降,严重影响自由空间光通信的正常工作。空间分集技术能够有效克服这种影响,为抑制12.7 km城市水平信道大气湍流光强闪烁,设计了空间分集接收发射系统,并对分集接收的最大比合并、等增益合并... 大气湍流引起的光强闪烁效应会导致信噪比下降,严重影响自由空间光通信的正常工作。空间分集技术能够有效克服这种影响,为抑制12.7 km城市水平信道大气湍流光强闪烁,设计了空间分集接收发射系统,并对分集接收的最大比合并、等增益合并和选择合并方案的抑制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等增益合并方案工程实现简单,抑制效果明显,相比于单路信号闪烁指数可降低至40.1%。最后,根据全天闪烁指数变化反演了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变化,与PAMELA模型的模拟结果对比,趋势相符。研究结果对提高自由空间光通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空间光通信 光强闪烁 空间分集技术 湍流抑制 分集合并
下载PDF
2016长沙国际马拉松的直播技术方案 被引量:2
7
作者 尹千琳 《现代电视技术》 2017年第10期110-115,134,共7页
该文详细叙述了长沙国际马拉松的直播方案和直播传输方案,包括动中通卫星传输、4G移动传输和移动微波传输,并对移动微波传输的创新技术进行分析,包括下变频功放技术,空间分集技术和窄带滤波器的选用等。
关键词 动中通卫星传输 4G移动传输 移动微波传输 下变频功放技术 空间分集技术 窄带滤波器
下载PDF
大气湍流综合效应下空间分集接收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慧颖 李洪祚 +1 位作者 肖冬亚 宁素焕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0-138,共9页
分析和研究大气湍流和瞄准误差综合效应下,空间分集接收技术对差分相移键控(DPSK)光通信性能的改善。在不同湍流情况下,讨论采用多入多出(MIMO)和单入多出(SIMO)空间分集技术的系统性能;并将3种分集合并技术对系统误码率(BER)和中断概... 分析和研究大气湍流和瞄准误差综合效应下,空间分集接收技术对差分相移键控(DPSK)光通信性能的改善。在不同湍流情况下,讨论采用多入多出(MIMO)和单入多出(SIMO)空间分集技术的系统性能;并将3种分集合并技术对系统误码率(BER)和中断概率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广义超几何方法推导出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系统误码率闭合表达式。由分析和实验结果可知:空间分集技术可以提高系统误码率并降低中断概率,有效地改善大气湍流引起的信道衰落;当分集数增大时,系统性能改变越明显。对比3种分集技术,最大比合并接收分集技术最为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 空间分集技术 广义超几何 误码率 单入多出 多入多出
原文传递
一种平滑大气湍流效应的小型化光学天线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志勇 邱仁和 莫海涛 《现代电信科技》 2011年第7期37-41,共5页
大气湍流严重影响着无线光通信链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已经成为无线光通信设备面向工程化应用的瓶颈。文章通过对比分析用来平滑、克服大气湍流效应的不同方法与手段,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分集技术的光学天线设计方案,以期满足工程化应用... 大气湍流严重影响着无线光通信链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已经成为无线光通信设备面向工程化应用的瓶颈。文章通过对比分析用来平滑、克服大气湍流效应的不同方法与手段,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分集技术的光学天线设计方案,以期满足工程化应用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光通信 大气湍流 光学天线 空间分集技术
下载PDF
平坦衰落信道下的同信道干扰抵消
10
作者 王中鹏 牛芳琳 吴伟陵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3,共3页
空间分集技术是抗信号衰落的主要技术之一,但空间分集不能抵消系统的同信道干扰,天线阵列的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对抗同信道的干扰。本文将分集和基于MMSE的空域滤波信号处理相结合,提出一种接收机结构,用来抵消同信道的干扰,同时保留分集... 空间分集技术是抗信号衰落的主要技术之一,但空间分集不能抵消系统的同信道干扰,天线阵列的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对抗同信道的干扰。本文将分集和基于MMSE的空域滤波信号处理相结合,提出一种接收机结构,用来抵消同信道的干扰,同时保留分集的体系结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提高系统的性能。作为对比,同时给出了最大比合并的分集接收机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坦衰落信道 同信道干扰 空间分集技术 天线阵列 空域滤波信号 信号衰落
下载PDF
Q/V频段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抗雨衰设计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若可 李新华 +1 位作者 李集林 张云杰 《数字通信世界》 2020年第2期10-13,15,共5页
分析了高通量通信卫星系统的发展趋势,下一代高通量卫星的容量将达到1Tb/s,而其面临的挑战是现有的Ka频段频谱资源有限,因此需要将馈电链路从Ka频段迁移到频谱资源更多的Q/V频段。针对Q/V频段卫星通信系统可能遇到的问题--雨衰问题,详... 分析了高通量通信卫星系统的发展趋势,下一代高通量卫星的容量将达到1Tb/s,而其面临的挑战是现有的Ka频段频谱资源有限,因此需要将馈电链路从Ka频段迁移到频谱资源更多的Q/V频段。针对Q/V频段卫星通信系统可能遇到的问题--雨衰问题,详细分析现有的三种空间分集模式,从卫星载荷实现复杂程度、地面段投资成本分析每种模式优缺点。针对最为可行的N+P模式,展开其馈电链路可用度计算,并给出实现的关键技术--信关站切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V频段 高通量卫星 抗雨衰 链路可用度 空间分集技术
下载PDF
Return Link Systems for Wireless Mobile Camera Using 42 GHz-Band with Frequency and Space Diversity Techniques
12
作者 Kazuhiro Yamaguchi Kohei Miyasaka +3 位作者 Naoki Kida Yoshio Nogami Syunichi Tada Hideaki Matsue 《通讯和计算机(中英文版)》 2013年第10期1350-1359,共10页
关键词 空间分集技术 频率分集 无线移动 k系统 GHz 返回 相机 频段
下载PDF
无线MIMO测试开发策略
13
作者 Ron Rausch Mark Buffo 《今日电子》 2009年第6期30-33,共4页
有限的带宽和不断增加的新的无线服务的需求为通信领域新技术的采用开辟了道路,这些非传统技术有效提升了数据容量。新采用的这些技术中的一种就是利用多天线设计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架构。MIMO利用了发送和接收天线之间的空... 有限的带宽和不断增加的新的无线服务的需求为通信领域新技术的采用开辟了道路,这些非传统技术有效提升了数据容量。新采用的这些技术中的一种就是利用多天线设计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架构。MIMO利用了发送和接收天线之间的空间分集技术——由信号衰落和多径环境引起的多信号路径产生——来增加数据吞吐量而无须额外的增加带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MO 无线服务 测试开发 非传统技术 空间分集技术 数据吞吐量 数据容量 天线设计
下载PDF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relay antenna in high-speed train scenario 被引量:2
14
作者 LEI Xi-qian JIANG Zhan-jun +1 位作者 FENG Jing HE Jie-wen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67-372,共6页
The user signal quality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k experiences severe loss due to wireless channel fading and propagation loss in high-speed railway scenario.To improve the quality at the receivin... The user signal quality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k experiences severe loss due to wireless channel fading and propagation loss in high-speed railway scenario.To improve the quality at the receiving end,spatial diversity was realized by means of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uncor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nels.The mode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high-speed railway was set up,and a cooperative scheme based on statistics was proposed.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using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pared to that in non-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train channel fading propagation loss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atial diversity
下载PDF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新型空时编码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佟学俭 纪红 乐光新 《通信技术》 2001年第1期4-5,8,共3页
空时编码采用多发送天线设计信道编码 ,联合考虑分集、编码与调制 ,从而提高信号在无线衰落信道中传输的可靠性。介绍了空时码的编码和译码方法 ,以及设计空时码的准则。
关键词 信道编码 空时编码 衰落信道 空间分集技术 无线通信
原文传递
信号检测、噪声分析、信号干扰、均衡与补偿
16
《电子科技文摘》 2000年第5期55-58,共4页
Y2000-62074-1256 0007813发射和接收天线分集的 DS/SS 信号的新捕获方法=Anew acquisition scheme of a DS/SS signal with transmitand receive antenna diversity[会,英]/Ikai,Y.&Katayama.M.//199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 Y2000-62074-1256 0007813发射和接收天线分集的 DS/SS 信号的新捕获方法=Anew acquisition scheme of a DS/SS signal with transmitand receive antenna diversity[会,英]/Ikai,Y.&Katayama.M.//199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ommunications,Vol.2 of 3.—1256~1261(H)本文介绍了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码捕获的空间分集技术,此技术是在发射机和接收机都应用多付天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检测 噪声分析 信号干扰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 接收机 匹配滤波器 空间分集技术 通信系统 天线分集 发射机
原文传递
Dual functional transparent film for proximity and pressure sensing 被引量:6
17
作者 Bo Zhang Zemin Xiang +9 位作者 Siwei Zhu Qiyi Hu Yuanzhi Cao Junwen Zhong Qize Zhong Bo Wang Yunsheng Fang Bin Hu Jun Zhou Zhonglin w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1488-1496,共9页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actil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realization of intuitional touch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part from physical...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actil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realization of intuitional touch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part from physical touch or pressure sensing, proximity sensing as a complementary function can extend the detection mode of common single functional tactile sensors. In this work, we present a transparent, matrix-structure dual functional capacitive sensor which integrates the capability of proximity and pressure sensing in one device, and the excellent spatial resolution offered by the isolated response of capacitive pixels enables us to realize precise location identification of approaching objects and loaded pressure with fast response, high stability and high revers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ximity sensor pressure sensor mutual capacitance silver nanowire transparent fil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