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轨时期中国城市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基于劳动空间分工及其协调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阎星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4-146,共3页
本文基于劳动空间分工及其协调机制的视角,在强调城市区域的空间组织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尺度劳动空间分工叠加的基础上,认为转轨时期中国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劳动空间分工不足紧密相关,而深层原因在于市场、组织和政府... 本文基于劳动空间分工及其协调机制的视角,在强调城市区域的空间组织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尺度劳动空间分工叠加的基础上,认为转轨时期中国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劳动空间分工不足紧密相关,而深层原因在于市场、组织和政府三种社会协调机制的缺陷。文章最后指出了优化中国城市区域治理,推进其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区域 一体化发展 劳动空间分工 社会协调机制
下载PDF
从商务成本竞争到劳动空间分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路径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健 吴国伟 高丰 《现代经济探讨》 2006年第6期82-86,共5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劳动分工逐渐演进到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层次,区域劳动空间分工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研究内容。长三角是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域,但在行政区经济的引导下依然存在着商务成本竞争之类的违背区域经济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劳动分工逐渐演进到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层次,区域劳动空间分工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研究内容。长三角是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域,但在行政区经济的引导下依然存在着商务成本竞争之类的违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该文从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入手,论述了区域劳动空间分工的一般规律,从长三角区域分工发展的阶段判读出长三角各区域未来劳动空间分工的一般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务成本 新国际劳动分工 区域劳动空间分工
下载PDF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郑汴许成长三角空间组织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汪雪峰 冯德显 +2 位作者 杨延哲 杜军 张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1-176,共6页
推进城市间产业-功能合作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强化区域带动能力、应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区域竞争的关键。分析郑汴许三市自然地理条件、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后指出,郑汴许成长三角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已经具备,构建郑汴许成长三角具... 推进城市间产业-功能合作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强化区域带动能力、应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区域竞争的关键。分析郑汴许三市自然地理条件、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后指出,郑汴许成长三角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已经具备,构建郑汴许成长三角具有可能性和必然性。今后三市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聚合中心的互利式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将对本区域空间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借鉴大都市区劳动空间分工理论,分析三市中心城市人口规模、郊区县市工业增加值和两种劳动空间分工形式后指出,郑汴许中心城市将加速向成熟大都市区形态演变,并对此过程中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实验区"三区两廊"空间发展框架下,把实验区今后发展可能影响到的周边相邻地区纳入进来统筹考虑其空间组织,对于推动郑汴许成长三角"一个核心、三个大都市区"和"一区、一带、一廊、一通道"整体空间结构的形成、构筑郑汴许区域一体化的城市体系将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三角 劳动空间分工 大都市区空间组织 郑汴许
下载PDF
全球生产网络治理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健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共7页
大都市区是城市化高级阶段发展的产物。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和中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大都市区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的主导趋势。本文借助传统竞租-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分析全球生产网络主导下的产业功能布局,探讨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形成... 大都市区是城市化高级阶段发展的产物。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和中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大都市区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的主导趋势。本文借助传统竞租-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分析全球生产网络主导下的产业功能布局,探讨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而利用上海市经济普查行业就业人口数据,从各区县行业区位商并结合行业就业人口占全市的比重,综合考察上海城市生产空间组织模式,以期对未来上海城市与社会经济规划产生些许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生产网络 劳动空间分工 城市空间组织
下载PDF
新产业空间的崛起及其对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石崧 《城市观察》 2011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本文以劳动空间分工理论为分析工具,着重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上海市郊区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产业空间的崛起,进而探讨其对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影响。
关键词 新产业空间 劳动空间分工 上海大都市区 空间组织
下载PDF
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形成机制:基于跨国公司劳动空间分工的视角
6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2-177,共6页
文章从跨国公司劳动空间分工的角度,解释了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形成机制。其结论是:跨国公司在劳动空间分工演进过程中,通过内部关系网络和外部关系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空间管理和利用,可以"构建"出城市区域的全球经济联... 文章从跨国公司劳动空间分工的角度,解释了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形成机制。其结论是:跨国公司在劳动空间分工演进过程中,通过内部关系网络和外部关系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空间管理和利用,可以"构建"出城市区域的全球经济联系,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决定了特定城市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区域 跨国公司 劳动空间分工 外部空间联系
原文传递
劳动空间分工: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7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6-190,共5页
在全球化和地方化交相互动的当今,空间组织问题更加凸显出其时代重要性。文章认为,对于空间组织经济学分析而言,除了新经济地理学这一重要理论视角之外,劳动空间分工也理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文章结合分工经济思想和空间组织思... 在全球化和地方化交相互动的当今,空间组织问题更加凸显出其时代重要性。文章认为,对于空间组织经济学分析而言,除了新经济地理学这一重要理论视角之外,劳动空间分工也理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文章结合分工经济思想和空间组织思想,初步构建了劳动空间分工的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并指出其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空间分工 空间组织 企业组织 市场组织 空间集聚 空间分散
原文传递
全球城市—区域的生产组织及其运行机制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7,共7页
随着资本和信息在全球尺度的更快流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重构现象,并促进了各国区域生产空间组织出现变化,学者开始重新定位全球城市体系中的世界城市并提出全球城市—区域的概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长江三角洲区... 随着资本和信息在全球尺度的更快流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重构现象,并促进了各国区域生产空间组织出现变化,学者开始重新定位全球城市体系中的世界城市并提出全球城市—区域的概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生产空间结构亦开始出现重构现象,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域初步浮现。在分析全球城市—区域的经济学本质并分析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国公司区域生产网络为实证对象进行分析。提出基于跨国公司区域生产网络而形成的区域经济联系是冲破目前行政区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使中国各层级地方经济的发展同全球生产体系相联系,最终推动中国的全球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城市-区域 劳动空间分工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个体流动与结构变迁:北京北部高科技产业带调查
9
作者 王恂 童昕 孔卉 《特区经济》 2013年第6期28-32,共5页
地方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与市场变动的不确定性加强,产业组织模式的弹性化趋势成为当今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地方人力资本的流动与积累方式也出现了显著变化。... 地方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与市场变动的不确定性加强,产业组织模式的弹性化趋势成为当今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地方人力资本的流动与积累方式也出现了显著变化。通过对北京市北部高科技产业带的问卷调查,对比了高科技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和一般服务业人力资本流动与积累的模式,揭示了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结构,及其对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影响。指出在微观个体层面,各种行业的弹性层与稳定层之间存在广泛的交叉与流动。结论指出,城市经济的多元性为各种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才,需要建立包容性的人才政策,以适应更加弹性的产业组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劳动分工 人力资本积累 职业流动 弹性专业化
下载PDF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批判与“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经济蕴意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凤志 谭桂照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78,125,126,共22页
"一带一路"倡议地缘政治解读之所以长期受制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框架,问题在于研究忽视了对地理逻辑的演进,造成对分工及其地理内涵的忽视。而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的发展使地表不仅是相对静态的自然特征的集合,同时还被层... "一带一路"倡议地缘政治解读之所以长期受制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框架,问题在于研究忽视了对地理逻辑的演进,造成对分工及其地理内涵的忽视。而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的发展使地表不仅是相对静态的自然特征的集合,同时还被层层叠加的社会生产关系包裹。产品内分工阶段,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取用与改造,推动了新的地表动态变化过程。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中,通过国际区域合作参与到分工经济对地理的改造中,实现了国家对空间的再生产,控制空间生产资料功能的获得,决定未来分工发展空间形态,推动不平衡发展的再现。而"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介入分工经济"地理—经济"过程的创新方式,其本质是一项为推动分工发展而团结海陆国家以创造新地理基础的计划。它凭借解决分工经济两难冲突的新方案、立足正确地理观的空间设计以及对空间矛盾的精准定位和有效修正,超越以往国际区域合作框架,形成了一个能够促进分工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生产地理优化更新,并促使两者良性循环的崭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地理逻辑 劳动分工 劳动空间分工 国际区域合作 空间生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